第一篇:盧梭新愛洛伊絲讀后感
盧梭新愛洛伊絲讀后感
黃曉雯
一份真摯的感情敢于沖破重重阻礙,是值得珍視的,而一份值得珍視的感情得不到認可,是遺憾的。
盧梭的小說《新愛羅伊斯》是以書信體的形式呈現(xiàn)的,全書共分為162封信,通過這些信件,為我們詮釋了愛情與社會現(xiàn)實的矛盾。盧梭的小說不僅對18世紀產(chǎn)生巨大影響,也對今天我們了解社會歷史有巨大作用。
《新愛洛伊斯》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朱麗和圣普樂的愛情來深化反封建的主題。封建制度,封建等級就像是一堵墻,把人與人分隔在兩個世界,把心靈的距離拉遠了。因為封建制度,朱麗無法選擇自己的愛情道路,因為封建制度,朱麗和圣普樂的愛情得不到眾人的祝福;因為封建制度,朱麗只能違背心意,遵從父命。這就是封建制度的“功勞”,它扼殺了人類的真摯的感情和心靈的自由。小說中,處處透露著反封建的氣息,不管是朱麗和圣普樂不顧身份,地位的差別而相互愛慕,亦或朱麗違抗父母的心愿,都是對封建制度的叫囂和宣戰(zhàn)。在小說中,朱麗最后的話:“我們的愛情,我們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愛情,永遠不會從我的心中排除出去,我的生命之花絕不會在我的記憶中凋謝”是對封建制度最有利的控訴。
《新愛洛伊斯》以愛情的主題貫穿全篇,雖然全書沒有人物的直接對話,但通過書信這一特的方式,很巧妙,很生動的講主人公的性格及關系全部表現(xiàn)出來。也許書信這一方式會給人一種呆板的感覺,但書信體《新愛洛伊斯》中卻透露出濃濃的愛意。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間,全都透露著朱麗和圣普樂之間純潔而真摯的感情,愉悅而無法言說的思慕。我想,盧梭會選用書信的方式來寫作這部小說,也與當時反封建的主題相關,主人公無法大膽,直率的表達彼此的感情,只能通過書信這一種含蓄,隱晦的方式來間接表達心中的情感。通過閱讀,沒有書信的呆板,反而更加欽佩愛情的無私和偉大。整部小說也透露出盧梭對自由戀愛的贊美和頌揚。
通過閱讀盧梭的《新愛洛伊斯》,發(fā)現(xiàn)在整部小說中,除了對朱麗和圣普樂的愛情的敘述和贊美外,對環(huán)境也有很多筆觸來描繪。比如朱麗和圣普樂見面時的小樹林,日內瓦湖以及各種令人沉醉的景色。這一方面是為了烘托男女主人公的純純情愛,一方面也贊美了自然原始的環(huán)境,通過對城市環(huán)境中的各種不良風氣的批判,更加突出自然環(huán)境的珍貴。這好比是對自由的人性,真摯的愛情的贊美,對封建制度,封建等級的批判。
《新愛洛伊斯》是一部關于愛情的悲劇,整部喜愛說中的愛情是以精神為支柱的,和其他物質利益沒有任何關系,因此它是長久的,唯一的,永恒的,直至生命的盡頭,也無法毀滅。當然,小說的情節(jié),選材也是比較平凡的,但通過這愛情悲劇透露出來的批判,控訴卻是深入人心的,也是值得我們長久去回味,思考的,盧梭通過《新愛洛伊斯》,傳達給我們的,不僅是純潔的愛情帶給人的精神上的支柱和無私奉獻的付出,還有真摯的愛情不被接受的遺憾和痛苦。
第二篇:淺析盧梭《新愛洛伊絲》中的回歸自然
淺析盧梭《新愛洛伊絲》中的回歸自然
摘 要:《新愛洛伊絲》是18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盧梭的一部書信體小說,書中借主人公圣普樂和朱莉的自然純真愛情故事表達了他對回歸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對自然的贊頌是《新愛洛伊絲》的一個重大特點,也是第一次飽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說,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大貢獻。
關 鍵 詞:盧梭 《新愛洛伊絲》 回歸自然贊美
《新愛洛伊絲》是盧梭一部著名的書信體小說,描寫的是人類感情中最純真的感情——男女愛情,同時盧梭在寫愛情時寫入了自己時代的特點,寫入了自己的獨特感受。他認為人生來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賦予的,依照自然法則產(chǎn)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當合理的“自然道德”。在推崇科學精神、理性至上的時代里,他極力倡導“回歸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盧梭與“自然說”
(一)盧梭的介紹
盧梭(1712~1778)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生于日內瓦一個鐘表匠的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親的鼓勵下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10歲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師那里,兩年內學會了拉丁文。13歲至15歲時他在一個暴虐的鏤刻師的店鋪當學徒,遭受很多磨難。兩年后他終于棄職離鄉(xiāng),來到法國,開始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個港灣,也是他過于豐富而略嫌病態(tài)的愛情生活中鐘情的第一個女性;在這兒,盧梭度過了近10年的浪漫而穩(wěn)定的生活。1749年,盧梭的應征文章《論科學與藝術》獲獎,使他一舉成名。在法國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過的幾年是他文藝創(chuàng)作生涯中碩果累累的階段,他的四大名篇《新愛洛伊絲》、《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中的三篇問世于此時。他晚年時在巴黎離群索居,《懺悔錄》一書于此時完稿。1778年,盧梭死在一個侯爵的莊園里。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他的遺體于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于巴黎先賢祠。
盧梭是個自然神論者,即提倡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宗教”,反對以神的啟示為基礎的傳統(tǒng)基督教。盧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議的秩序與和諧。他認為服從于自然法則的都是好的,而認為的都是壞的。就是在這種“自然神論”的基礎上,盧梭寫了《論科學與藝術》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兩篇論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論。可以認為貫穿盧梭整個思想體系的總原則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會使人墮落、悲苦,而且盧梭本人也曾如此激進地說過,但是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他主張用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美德來矯正社會之中的罪惡。
盧梭在《懺悔錄》中曾說過,他是被一種感情牽引著寫《新愛洛伊絲》的,他“想要表達自己從未能夠得到滿足的愛欲,現(xiàn)在我感覺到這種愛欲正吞噬著我。”《新愛洛伊絲》是以愛情描寫為主線的,寫的最感人的就是對人物內心最真實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這對后世影響很大,直接引發(fā)了后來的浪漫主義思潮。在盧梭之前或同時代的作家那里,一般主要描寫的是人的行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實的一面——情感層面。尤其是在法國這樣一個思想性、理性很強的國家里,在啟蒙主義的影響下人們更
多的是強調理性觀念,比如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寫的哲理小說,他們把人都寫的太理性化了,反而讓人覺得不真實、不自然。在法國本土,盧梭是第一個把這些被人們所忽略的情感層面的東西挖掘出來,寫人最真實自然的方面,寫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感情,這對以后的文學發(fā)展可以說是影響非常深遠。
(二)盧梭的“自然說”
盧梭最早關于“自然”的系統(tǒng)論是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那里“自然”指人類未訂立社會契約之時,預設了一定條件的一種自然生活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自然”是和諧的美妙的。盧梭在他的宗教體系中所談的自然不僅僅包括那種外部自然的美妙,又包括人類社會的和諧,還包括人自身的行動與意志的協(xié)調。在盧梭看來,無論是外在自然的美妙和諧,還是人自身內在自然的協(xié)調都是上帝賦予我們的,它們是最高的善,人類的一切行動都應和自然符合,只有和自然符合,我們才能夠認識那至高的存在。
他相信人類本質是好的,人類的罪惡來自社會的影響,不平等、專制、私有制等限制人的自由,并破壞人們的精神品質,為了使人們保有這些優(yōu)秀品質,盧梭呼吁人們返回自然。他第一次對人類文明提出了質疑,認為人們脫離自然后,社會習俗、等級制度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平等,人失去了自由。因此,他呼吁返回自然,與此相適應,他主張寫真實的自然、寫人自然的情感,盧梭第一次對人類文明產(chǎn)生了懷疑,他認為人在原初的狀態(tài)下是和睦的,但脫離了自然后,就產(chǎn)生了私有的欲念,社會習俗、等級制度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平等,人失去了自由,文明越發(fā)展離人性越遠,因此盧梭提倡返回自然。
二、《新愛洛伊絲》中的回歸自然
(一)《新愛洛伊絲》的故事簡介
《新愛洛伊絲》是一部書信體小說,曾名《阿爾卑斯山麓小城兩位相戀居民的信札》。全書分為六卷,共一百六十三封信,作品主要描寫的是平民青年與貴族小姐朱莉相愛的故事,寫的是兩個青年發(fā)自內心的自然情感、真摯的愛情。平民青年圣普樂雖然出身寒微卻品學兼優(yōu),他被聘到德丹治男爵家做小姐朱莉的家庭教師,兩個年紀相當、興趣相投的年輕人很快就相愛了,但是卻遭到了朱莉的父親德丹治男爵的反對。男爵的封建意識極深,不愿意把女兒嫁給一個平民。于是在朱莉的表妹克萊爾和圣普樂的朋友——英國人愛德華·博姆斯頓的安排下,圣普樂被迫離開朱莉,從瑞士到法國,之后又隨一支英國艦隊到海外遠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而朱莉迫于父命,也由于自己內心的責任感,與一個和她在年齡和宗教信仰上有極大差距的俄國貴族沃爾瑪結婚,兩個青年的發(fā)自真心的感情就這樣遭到破壞。從作品看起來,他們只是偶有書信往來,傾訴真摯的情誼,朱莉似乎成功地忘記了她和圣普樂的愛情,并且找到了作為一個妻子的快樂。六年多后,圣普樂回來并應沃爾瑪邀請成為他們孩子的家庭教師。在他們之間也只是偶爾有昔日戀情的回想。但是到了作品最后,朱莉為了救自己落水的孩子得病,在臨死之際,她才又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情:她對圣普樂的愛從未曾停止過。他們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就是通過他們之間的書信以及他們與克萊爾愛德華·博姆斯頓之間的往來書信展開的。
(二)《新愛洛伊絲》中的回歸自然
在《新愛洛伊絲》中對大自然的描繪的是小說的一大特色,也是第一次飽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說。在近代法國啟蒙運動中,盧梭是最特殊的一個思想家。在推崇科學精神,理性至上的時
代里,他極力倡導“回歸自然”。在整個思想體系中,盧梭對自然的人性和心理情感的宣揚,表達的非常妥切。盧梭對自然的崇尚概括起來有兩個層面:
(1)回到大自然里去,追求自然對自我的陶冶
盧梭經(jīng)歷坎坷,他的漂泊歲月大都是步行于自然,在大自然中度過,是大自然給了他安慰。他在寫作的時候往往喜歡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從中尋找自我,回歸自我。在《新愛洛伊絲》這篇小說中,文中對自然的描寫貫穿整篇小說。比如第五章即《漫步之五》是盧梭對他于 1765 年逃亡于瑞士境內圣皮埃爾島時生活情形的回憶,這一章以極為優(yōu)美的文筆,描寫了這個少有人居的小島的美麗風光和他的充滿閑逸情趣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純真美好的自然生活的向往,成為歐洲文學中的名篇。如其中一節(jié)寫道:
暮色蒼茫時分,我從島的高處下來,高高興興地坐到湖邊灘上隱蔽的地方;波濤聲和水面的漣猗使我耳目一新,驅走了我心中任何其他的激蕩,使我的心沉浸在甘美的夢思之中,就這樣,夜幕時常就在不知不覺中垂降了。湖水動蕩不定,濤聲不已有時訇的一聲,不斷震撼我的雙耳和雙眼,跟我的夢思在努力平息的澎湃心潮相互應答,使我無比歡欣地感到自我的存在,而無須費神多加思索。我不時念及世間萬事的變化無常,水面正提供著這樣一種形象,但這樣的思想不僅模糊淡薄,而且倏忽即逝;而輕輕撫慰著我的平穩(wěn)寧靜的思緒馬上就使這些微弱的印象化為烏有,無須我心中有何活動,就足以使我流連忘返,以至回歸時還不得不作一番努力,才依依不舍地踏上歸途。
卷一書信二十三,描寫山峰巖石。德丹治男爵的家住在阿爾卑斯山麓下的小城佛威,圣普樂家境貧寒,朱莉與她的家庭教師圣普樂在熱戀之時,朱莉預感到父親會因看重門第財產(chǎn)而持反對的態(tài)度,她要求圣普樂離開一段時間,讓他回家處理事情,同時游覽瓦勒山區(qū)的景色。這時正是秋季,沃州的登德亞芒山峰已經(jīng)有白雪覆蓋。圣普樂痛苦地離開朱莉到達家鄉(xiāng)錫昂,用一周時間游覽了瓦勒山區(qū)。圣普樂的這封信,寫的是他離開朱莉后一路上憂郁沉重的心情,以及奇異的山地景物對他心靈的強烈震動和提升凈化。
卷四書信十一,描寫鄉(xiāng)間田園。在卷三末尾,圣普樂隨一支英國艦隊周游世界。卷四一開頭,時間已經(jīng)是四年之后了。盧梭并沒有用多少筆墨描寫圣普樂所歷經(jīng)的千難萬險,而是徑直寫他回到日內瓦湖畔的生活。這時朱莉已是兩個男孩的母親,朱莉的丈夫沃爾瑪歡迎圣普樂來佛威,請他到鄉(xiāng)間克拉朗的家中居住。盧梭用濃重的色彩描寫了沃爾瑪夫婦所建造的神秘的“愛莉舍”,“愛莉舍”實際上是一個果園,卻極有特色。這個地方盡管經(jīng)過了人工整治,但就像大自然自己的創(chuàng)造那樣沒有人為的痕跡。在驚嘆自然之美的同時,沃爾瑪夫婦與圣普樂對自然美問題進行了討論。
卷四書信十七,描寫湖水波濤。朱莉的家離日內瓦湖不遠,沃爾瑪先生出門后,圣普樂和朱莉在一個晴朗的夏日乘船去湖上游覽。他們將船劃向湖心,欣賞湖水、山巒江河及河岸的景色。突然刮起東北風,波濤將小船推向薩瓦岸邊的麥耶黎村,他們經(jīng)過拼搏終于上岸。圣普樂和朱莉從鮮有人跡的小路走到一個荒涼的僻靜之處回憶往事晚上風浪平息,在回家的船上,極度痛苦的圣普樂想跳進湖中了結一生,最后在痛哭中平靜下來。這一天的經(jīng)歷成為圣普樂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新愛洛伊絲》中圣普樂在瓦勒山區(qū)旅行的時候,不僅為這里綺麗壯觀的自然風光所陶醉,而且為當?shù)厝嗣翊緲愕纳罘绞胶偷赖嘛L俗所感動。這里的人們供他食宿、為他服務都不收費。莊稼人都把勞動看作一種樂趣,也沒有奢侈的消費。而圣普樂和朱莉的純真愛情也是人類崇高純潔感情的贊歌,盧梭“希望愛情也處于自然狀態(tài),在他看來,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愛情是一種猛烈的、不可抗拒的感情”。在盧梭那里,情感不僅有表現(xiàn)的權利,而且還是行動的指南?!袄潇o的理智從來就不曾完成什么杰出的事,克服激情的唯一辦法乃是用另一種激情去克服它??真正的圣人之不同處乃是在于此:他和其他的人一樣都受到激情的左右,但是唯有他們才知道如何以激情來制激情?!?這種自然質樸的生活和純真的天性
與貴族上流社會的虛偽造作的風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2)回到自然內部,回到人的自然本性
盧梭在《新愛洛伊絲》中寫的是人類感情中最純真的感情——男女愛情,但是盧梭在寫愛情時寫入了自己時代的特點,寫入了自己的獨特感受。盧梭將兩個青年男女的愛情寫得真摯感人,他認為人生來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賦予的,依照自然法則產(chǎn)生的感情,是優(yōu)美的,完全符合正當合理的“自然道德”,與他的“返回自然”說如出一轍。而在階級社會中,一些合乎自然道德的事卻不合乎由人為的社會偏見所形成的社會道德。構成這部小說的基本沖突的,就是自然道德和陷入了偏見的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圣普樂是個平民知識分子,聰明又漂亮,但是很窮,他在貴族家擔任家庭教師期間和他的年輕女學生朱莉發(fā)生了愛情。朱莉的父親頑固保守,不同這門親事。原因很簡單,圣普樂不是貴族出身,女主人公迫于壓力,遵從了封建道德,這樣,沒有愛情的婚姻使符合自然法則的愛情遭到了破環(huán)。最后,朱莉由于不堪內心的重壓,染病而死。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jié),意在表明,自然法則是不可戰(zhàn)勝的。盧梭通過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和以門當戶對的階級偏見為基礎的封建婚姻的對立,并通過這個悲劇揭露了封建等級制壓抑人的感情的罪惡,表現(xiàn)了盧梭否定階級社會文明、歌頌人類“自然狀態(tài)”的一貫思想。
與既存社會秩序的不和諧、不相容促使他離開城市,投入自然的懷抱。在回顧一生時,盧梭曾憤憤地說“我這個人生來就不會適于生活于這一社會之中,我在這里永遠也達不到我的心所祈求的境界?!痹谶@種情況下,自然首先是一個逃避的場所,一個擺脫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強大精神壓迫的場所?!稇曰阡洝分姓f“我在人們臉上看到的只是敵意,而大自然則永遠向我露出笑臉”這句話很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盧梭在歐洲文學史上是全面深入地描繪大自然的第一人。”他把對大自然的美進行了完美的展示,在大自然中自尋其樂,對自我進行陶冶。他把這種意識帶給人們、帶給歐洲,這標志著歐洲文學的巨大轉折。如濃密的綠蔭、綠茵茵的草地、潺潺的流水、鳥兒的鳴唱、一定的行列又不對稱的零零散散的花叢、灌木叢、苔蘚等等,這些都成為盧梭心中的向往,成為他筆下的樂園。同時他對大自然的描繪表現(xiàn)了對外部社會的對抗。在他描寫《新愛洛伊絲》中所建造的神秘的“愛莉舍”時,愛莉舍是理想的樂土、是愛的天堂。這神秘之地是和諧的桃花源:空氣清新、花草繁茂、樹木成蔭、流水灌溉、玫瑰花、丁香花、飛流直下的瀑布、讓人膽戰(zhàn)心驚的急流??這一切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完美的畫卷。在這里人們忘記了什么是憂愁,忘記了什么是欲望,忘記了什么是不平等,一切的私心雜念都可以隨風遠去,在這里人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得到了升華,竟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如此美麗的地方可以讓人心曠神怡,讓人留戀往返,讓人不再想離開這里。朱莉生怕進去破壞了這樣的樂土,她讓人每年都在這里種麥子、向日葵、線麻和巢菜,這些都是小鳥愛吃的東西,他們都不收,留給小鳥吃。此外,朱莉每天都會帶東西來喂它們。圣普樂也愛上了這里,朱莉和圣普樂來到這里仿佛什么不快樂都可以忘卻,在那個時代這似乎是他們對抗社會的唯一方法。然而,要使許多鳥兒自愿來這里安家,創(chuàng)造這樣的奇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耐心和時間。富人在享樂中是想不到這兩條的,他們只知賺取錢財,即使養(yǎng)鳥,也只知道把鳥關在籠子里,每個月花許多錢把這些無所謂的朋友關起來養(yǎng),當仆人走近,鳥兒嚇的亂飛。而盧梭所描述的愛莉舍中的鳥兒惹人喜愛,它們自由自在的生活,它們的主人從中得到了享受。盧梭追求的不單單是這種詩情畫意,他更關注更感興趣的是大自然對心靈的影響。盧梭生活坎坷,在那段艱難的日子里,是大自然給了他慰籍。反映在《新愛洛伊絲》中則是自然景色與人物的思想感情緊密聯(lián)系、十分和諧,圣普樂情緒低沉時,他周圍的事物也和他一樣地傷感:花草枯萎凋謝、樹葉凋落、雪花被大風拋起,萬物皆有圣普樂的悲哀;他心靈深處失去希望時,大自然也是死氣沉沉;一旦他重又燃起希望,周圍的一切又都活躍起來,富于生機,仿佛有一種未知的力量與人息息相通,一切都變得愉快起來。盧梭的這種描寫是與他的自然觀一致的,從中可以看出盧梭對人類文明產(chǎn)生了懷疑,只有自然才能給人帶來愉悅,它是人心質樸的前提,是人們希望突破封建等級追求自由的愿望。正如諾瓦利斯所言:“誰在今天的世界上感到不幸,誰沒有找到他要的東西就讓他逃到書籍和藝術的世界,逃避到自然界去吧——這是古代的永恒統(tǒng)一,讓他生活在這美好世界的殿堂中吧。他在其中會找到情人和朋友,祖國和上帝?!弊匀粚θ诵撵`有很大的影響,最終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與升華。
盧梭的《新愛洛伊絲》這篇小說不僅僅是借助大自然和人的純潔感情互相結合的特點,來推崇感情,贊美自我,熱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自尋其樂,對自我進行陶冶,使得純潔而又豐富的感情也在大自然懷抱中體現(xiàn)得最為充分。更重要是的是在倡導科學精神,理性至上的時代里,要讓人的本性回歸到自然的本性中去,讓人的心靈進一步得到凈化與升華。
參考文獻:
[1][法國]盧梭.新愛洛伊絲(法).李平漚 ,何三雅譯.譯林出版社.1993 年版.[2]唐曉峰.自然·良心·靈魂——論盧梭的道德化宗教觀.柳州師專學報.2001.12
[3]劉陽.試論盧梭的《新愛洛伊絲》.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1
[4]奧夫相尼科夫.美學思想史.吳安迪譯.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三篇:《新愛洛伊絲》專題
《新愛洛伊絲》主題的三層解讀
正文主體部分:
緒論
一 《愛洛伊絲》與《新愛洛伊絲》
愛洛伊絲是生活在法國12世紀的人物,她和她的教師阿貝拉相愛,遭到她叔父的反對和暴力干預。兩人雖未能結為眷屬,但仍互相依戀,書信往還,直到阿貝拉死后為止。愛洛伊絲和阿貝拉相愛的故事,哀艷動人,得到了盧梭的同情。
根據(jù)此,盧梭把自己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愛洛伊絲,將他的小說取名為《新愛洛伊絲》,用醒日的標題,表明書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12世紀的愛洛伊絲在愛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全書的故事令人悲切: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克拉朗,貴族小姐朱莉和她的表妹請到了平民圣普樂做她們的家庭教師。不久,朱莉愛上了圣普樂,但遭到她父親的反對。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識極深,不愿把女兒嫁給一個平民。于是,圣普樂離開朱莉,從瑞士到法國,之后又隨一支英國艦隊別海外遠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而朱莉在父親的懇求下結了婚,嫁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成為賢妻良母,她把自己與圣普樂的關系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得到了沃爾瑪?shù)恼徑?,他對兩個青年人之間過去的愛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對他們的美德完全信任,邀請圣普樂回到克拉朗。后來,朱莉因跳人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染病不起.她在臨終前希望圣普樂做孩子的家庭教師,并與克萊爾結婚。
盧梭的“新愛洛伊絲”和12世紀的愛洛伊絲不同:12世紀的愛洛伊絲最后以斷絕婚姻的方式進入了女修道院。而他的“新愛洛伊絲”和一個俄國貴族結了婚;朱莉和圣普樂的愛情是純潔和真誠的。他們雖被迫分離,不能結合在一起,但他們時有書信往還,傾訴真摯的情誼;朱莉則虔誠地尊重婚姻的神圣,在沃爾瑪?shù)睦斫夂托湃沃?,做一個賢良的妻子和母親。
二對愛情的謳歌,對封建門第觀念的控訴
1.對愛情的頌揚(朱莉和圣普樂的愛情)
2.等級觀念釀成愛情悲劇
3.封建道德虛偽性的揭露
三頌揚善良風尚、匡正民風民俗,建立有秩序的社會
(達到“社會的協(xié)調與社會的和平”。人們都知道,在1757到1758年間。告訴人們如何生活和相愛,是貫穿《新愛洛伊絲》全書的思想脈絡。沒有這個主題,就沒有這部小說的寫作。)
1.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理論來源)
2.美德是家庭和睦的基礎
(兩個信仰對立的人物——篤信宗教的朱莉和不信宗教的沃爾瑪——描寫得具有同樣巨大的寬容精神,各行自己的美德,各盡自己的天職,從而避免思想和感情上的沖突,共建美滿的家庭。)
3.愛要符合理性原則
(生活在18世紀的盧梭身上依稀可見17世紀古典主義時期人們對愛的準則:就是要符合理性原則,只有理性的愛才是正當?shù)?,正如笛卡兒的理性主義所主張的人們應該用理性克制個人的情欲。古典主義者在創(chuàng)作中或寫理智對感情的勝利,或對喪失理性、情欲泛濫的人物加以譴責。這種古典主義的愛情觀念當然是源于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肉身過度放縱的反感,而企圖重新建立起一個理性的秩序。)
四 對自然美的獨特感悟,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揭示
1.盧梭的自然主義理論(理論來源)
2.對理想生活方式的描寫
(小說中對自然美的獨特感悟,對理想生活方式的描寫,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揭示卻與當今世界日益高漲的生態(tài)理念不謀而合,甚至還能給人有益的啟發(fā)。)
五 《新愛洛伊絲》主題的現(xiàn)代意義
1.自然浪漫愛情的謳歌
2.注重美德的力量
3.生態(tài)意義(人與自然和諧)
第四篇:盧梭愛彌兒讀后感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范文通用1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讓我開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視野。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fā)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tài)之后,才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xiàn)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這種思想貫穿于整本愛彌兒中,例如第一卷開頭他這樣寫道:“出自造物主手的東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鳖愃频木渥硬粍倜杜e。他所提出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方法是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fā)展過程的“自然教育”。
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wěn),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于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盡量拿適合于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蔽覀€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愿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jié)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學會熱時脫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后,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fā)他學習的興趣。當網(wǎng)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wǎng)、正確上網(wǎng)。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范文通用2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jīng)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教育經(jīng)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jīng)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边@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xù)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于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yǎng)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
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里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yǎng),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么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后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后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于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于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
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么樣的創(chuàng)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焙⒆酉矚g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于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shù)姆绞交貞?,善于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僅僅是閱讀一部經(jīng)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p>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p>
“無論做任何游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游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p>
盧梭愛彌兒讀后感范文通用3
盧梭在他的《愛彌兒》第一卷里寫道:“母不母,則子不子?!?/p>
是啊,母不母,則子不子。如盧梭說的那樣:“他們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jīng)]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如果一個母親沒有好好地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那么她的孩子必定也不會好好地去做他該做的事。
當然,還應該加上:“父不父,則子不子?!?/p>
一個熟人,和我一樣是一個高三孩子的母親。孩子很不聽話,已經(jīng)上高三了,卻成天上網(wǎng),連睡覺都躲在被子里用手機上網(wǎng)。老師常把她找去,讓她管好孩子,可沒什么效果。一天,她問我的老公:“你的孩子那么聽話,學習那么自覺,從來不需要人催,你是怎么教育他的?”老公回答說:“這個一下子可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父母只顧著自己玩,是教育不好孩子的?!?/p>
其實,這位母親就是一位貪玩的母親。有一次,住校讀書的兒子打電話給她,說這個雙休日學校放假,他要回家吃飯。但到了雙休日,這位母親卻在同事家打了兩天麻將,讓兒子自己去吃快餐。
兒子之所以打電話給她,就是希望媽媽雙休日能和自己在一起,并能吃上媽媽親手做的飯菜,感受感受在學校里不能感受到的親情。但是媽媽的做法卻讓兒子大失所望。我可以想象那個小家伙是如何怨氣沖天地去了學校的,也可以想象當他的.媽媽教訓他的時候他是如何理直氣壯地頂撞的。因為當媽媽的沒有盡職盡責,說出的任何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都沒有任何說服力,不能讓兒子服氣。
“母不母,則子不子?!边€強調了作為母親的榜樣作用。一個母親,不僅作母親要是稱職的,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對待事業(yè)與工作等各個方面都要為孩子作出榜樣。很難想象,一個潑婦似的母親,她的孩子會有多高的教養(yǎng),一個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的母親,她的孩子會愛學習,長大了對待工作會有多么負責任。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對以堅貞不拔的勇敢精神去完成自然賦予她們的極其高尚的使命的好母親們,盧梭這樣寫道:“根據(jù)最簡單的道理得出來的結論,根據(jù)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人曾加以反駁的事例,我敢向這些可敬的母親保證,保證她們將得到她們丈夫的堅定不移的愛情,保證她們將得到她們的孩子的真誠的孝順,保證她們將得到人人的尊敬,保證她們分娩順利,毫無痛苦和不良的后果,保證她們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最后,還保證她們終有一天將高興地看到自己的女兒學她們的榜樣,看到其他的丈夫叫他們的妻子以她為模范。”
第五篇:盧梭 愛彌兒 英文 讀后感
In his nove l Emil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Rousseau vividlywrote his theory of natural education。
He wrote in his bookasfollows :God makes all things good;man meddles with them and they become evil.he will have nothing as nature made it, not even man himself, Allthat we lack at birth, all that we need when we come to man's estate, is the gift of education.This education comes to us from nature, from men, or from things.Thus we are each taught by three masters.if their teaching agrees, he goes straight to his goal, he lives at peace with himself, he is well-educated.As we have just known, nature is the goal.Nature, we are told, is merely habit.The natural man lives for himself;he is the unit, the whole, dependent only on himself and on his like.his theory of natural education is inconceivable to believe at that time, but now,weall see it as anexcellent accomplishment ,especially for the field of education.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 nowadays, we must take care ofchildren to be good citizens nature.I appreciatehistheory andhope gettingmoreknowledge from himin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