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小學80首古詩詞練習題
-
小學古詩詞練習題
小學古詩詞運用練習題
1、若是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應該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一般用( 形影不離 )成語來形容朋友之間關系親密.
4、每當月亮升起,你的心中會有一 -
小學古詩詞練習題
小學古詩詞運用練習題娟)與(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山行》中的(霜葉紅于二月花)(詩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起了朵朵美麗的水花。望著美麗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
古詩詞練習題
古詩詞練習題 一、請你根據(jù)情景寫出恰當?shù)脑娋洹?1、春日來臨,萬紫千紅的花兒開了,我會吟誦古詩: 2、夏日來臨,面對滿池荷花,我會吟誦古詩: 3、秋天來了,滿山的楓葉紅了,我會吟誦古
-
小學語文古詩詞練習題及答案
小學語文古詩詞練習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35分) 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漢樂府●長歌行》。 A、悲傷 B、 傷悲 C、 憂傷 2、晏殊的《浣溪沙》中的“無可
-
小學六年級古詩詞運用練習題
小學六年級古詩詞運用練習題1、若是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應該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若是好朋友分離,依依惜別,我們可以說(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 3、一般用( 形影
-
小學語文必考古詩詞及練習題
小學語文必考古詩詞及練習題(附詳細講解) 1《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1、敕勒是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顧名思義
-
小學古詩詞運用練習題(精選五篇)
小學古詩詞運用練習題 1、若是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應該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若是好朋友分離,依依惜別,我們可以說(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3、一般用( 形影不離 )
-
小學必背古詩詞(首首經(jīng)典)七言律詩(精選5篇)
所 見 袁 枚 牧 童 騎 黃 牛, 歌 聲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鳴 蟬, 忽 然 閉 口 立。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宿新市徐
-
小升初古詩詞練習題
小學古詩詞積累競賽試題一.名句聯(lián)句。 1、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xiāng)偶書》【唐】賀知章 2、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 《秋浦歌》【唐】李白 3、( 小荷才露尖
-
古詩詞大賽練習題100
古詩詞大賽題庫100 1、漢樂府《江南》云:“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在此情景中參照物應選擇( ) A. 蓮葉 B. 田野 C. 魚 D.
-
古詩詞四首練習題
《 秋詞》測試題1.默寫《秋詞》這首詩。2.歷代文人為了抒發(fā)“悲秋之情”,常借助哪些事物? 3.本詩作者表達了對秋的什么迥異態(tài)度? 4.你認為這首詩最可貴的是什么? 5、詩的一、
-
必考古詩詞及練習題
1、《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1、敕勒是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就是歌頌北方敕勒族游牧生活的美好。 2、相關考題
-
五年級必背古詩詞十五首[定稿]
1.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 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著。 [簡析] 這首詩描
-
值得收藏的小學古詩詞附帶詳解及練習題!
值得收藏的小學古詩詞附帶詳解及練習題! 值得收藏的小學古詩詞附帶詳解及練習題! 2016-10-25 專注中小學數(shù)學 數(shù)學加 數(shù)學加微信號 shuxuejiafen 功能介紹 免費數(shù)學同步課堂
-
小學古詩詞
小學古詩、詞語文第一冊:詠鵝 憫農(nóng) 靜夜思 唐 駱賓王 唐 李紳 唐 李白 鵝 鵝 鵝, 鋤禾日當午, 床前明月光,曲項像天歌。 汗滴禾下土。 疑是地上霜。白毛俘綠水, 誰知盤中餐, 舉
-
小學古詩詞全集
小學古詩詞大全 【小學一年級】 1、靜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2、春曉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村居
-
小學古詩詞
根據(jù)意思寫出詩句。 (1)說明好上加好,爭取更大勝利。() (2)說明生命力強,比喻革命的烈火是撲不滅的。()(3)表達在節(jié)假日對親人無限思念之情。() (4)常用來教育孩子要珍惜勞動果實。() (5)形
-
小學古詩詞(推薦)
小學古詩詞背誦 1.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古朗月行】(節(jié)選) 作者: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