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它們吸水嗎_通用版
《它們吸水嗎》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及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 單元第4 課《它們吸水嗎》。
2、教材分析
本課分4 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誰更容易吸水。通過引導學生在四 種不同材料(木頭、紙片、金屬片、塑料片)上滴一滴水,從側面觀察,判斷它們吸水能力的強弱。
第二部分:紙的觀察。讓學生從不同的 4 幅圖片上觀察一張白紙。第三部分:造一張紙。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的 方式介紹古代造紙的方法及過程。
第四部分:我們來造一張紙。分兩大塊內容,第一大塊是經歷用廢舊報紙造一張紙的過程,第二大塊是了解紙的再利用(廢紙回收)。
二、學情分析
本課是學生在學習植物、動物的生命世界內容基礎上,初接觸物質世界內容,并以學生最常見的紙作為研究切入點,學生對紙這一物質還是比較熟悉,并有初步的認識經驗。對于木頭、塑料和金屬也比較了解,能憑借生活經驗初步判斷這四種物質的吸水能力,但在語言表述上還存在著不不夠準確的現(xiàn)象。
三、設計思路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感官細心觀察,通過采用比較、預測、討論、合作、實驗、驗證等方式,從多方面、多層次來進一步認識紙的基本性質,并利用紙這些性質正確對待用過的紙,對保護環(huán)境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用正確的語言描述木頭、紙、金屬和塑料這四種材料的吸水能力。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紙的特性及作用。
3、使學生了解古代造紙的過程,并能用此方法試著造一張紙,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
4、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產生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保意識。
第 1 頁
五、教學重點、難點。
用觀察的方法比較不同材料的吸水性。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實驗器具。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分別用紙、塑料、鐵、木頭這些材料制成的物品,使學生加強對這四種材料的認識。)
師:同學們,請大家說說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分別是用紙、木頭、塑料、鐵做成的。
師:剛才老師不小心把墨水灑到桌上了,誰來說說用什么材料來擦干呢?
生:用紙來擦。
師:為什么呢?其它材料不行嗎?
師:不同的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同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吸水性。
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這種材料的吸水性把?。ò鍟n題)
[設計意圖:以舊引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先假設再驗證,自然而然地推出要探究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活動
1、探究誰更容易吸水。
(1)猜測 教師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木片、鐵片各一片。
師:請大家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誰不易吸水?并把猜測結果寫在實驗記錄單上。
生:我認為紙更容易吸水……
(2)驗證 師:用什么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呢?(師出示稀釋的紅 墨水、滴管)我請幾個同學來驗證,打算怎么驗證呢?
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下去巡視、指導,并提出要求:
第 2 頁
1、水滴的大小、位置要盡量相同;
3、要觀察水滴的變化;
4.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5、邊觀察邊記錄,用合適的語言或畫圖來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
6、按吸水能力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這四種材料。
7、實驗完后,整理好器材;
(3)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情況并板書。
結論: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第二,塑料和鐵最弱。
2、探究紙的特性
(教師提供放大鏡、餐巾紙、素描紙)
師:紙的吸水能力最強,為什么呢?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讓我們在放大鏡下觀察這些紙吧!
(學生分組觀察,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揉、撕、折等方式對紙進行細致的觀察。)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
生:里面有很多很多小孔,難怪它容易吸水。
師:紙是由纖維組成的,纖維之間有空隙,水就被吸到空隙里去了。師:你們現(xiàn)在知道紙有什么特性嗎? 生:紙容易吸水。
3、造一張紙
師:我國古代有哪四大發(fā)明? 生:……
師:我國的祖先早就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出示課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跟我們今天研究的內容有什么關 系?
師:看完動畫后,也想試著用纖維造一張紙嗎?
生:想。
師:(出示造紙方法和浸泡好了的廢舊報紙。)
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
師:觀察我們造的一張紙,它和我們所用的紙相同嗎?可能的原因
第 3 頁 是什么? 生:觀察
小結 : a、相同之處:都是由纖維組成的,里面都有空隙。b、不再之處: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師: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的紙嗎?
生:能
[設計意圖:在整個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設計實驗,互相借鑒,共同分享,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 能力,教師只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指導者、激勵者。]
三、歸納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活動,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系 呢? 生:與材料內部的結構有關系。
師:紙有多種多樣,它們的用途各不相同,你們了解紙有哪些用途嗎?(出示課件)
師: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是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生:不能亂扔,可以回收,通過加工,還能造出新紙來。[設計意圖:通過總結,學生進一步認識了紙的特性及作用,同時 滲透環(huán)保意識,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 板書設計:
4、它們的吸水嗎
紙 最強 由纖維組成木頭 較強
塑料 弱 鐵 弱
第 4 頁
第二篇:它們吸水嗎教案
它們吸水嗎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它們吸水嗎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它們吸水嗎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課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誰更容易吸水。這一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通過在四種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從側面觀察它們的吸水現(xiàn)象,分別用合適的方法描述水滴的變化和材料的細微變化,并以此判斷四種材料吸水能力的強弱。第二部分:紙的觀察。教科書用四幅圖片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觀察一張白紙。第三部分:造一張紙。這部分教(科書是通過圖片的方式介紹古代造紙的過程的。第四部分:我們來造一張紙、這部分的主要活動有兩個:1,經歷用廢報紙造一張紙的過程:廢紙浸泡——找漿——抄紙——壓平曬干。了解紙的構成方式:用紙纖維疊加而成;2,比較自己造的紙和平時所用的紙的區(qū)別,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纖維長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吸水性的強弱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2、吸水性是材料的一種物理性質,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3、紙、木頭、塑料、金屬四種材料中紙的吸水性最強,紙是由纖維組成的,纖維之間有許多空隙。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2、通過畫圖的形式展示、促進對材料吸水性與其組成結構之間關系的認識。
3、運用適當?shù)恼Z言定性描述材料的吸水性。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不同材料物理性質的探究興趣。
2、初步意識到我們可以用觀察和測量的方法認識材料的物理性質。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畫圖的形式展示、促進對材料吸水性與其組成結構之間關系的認識。
教學難點:
通過畫圖的形式展示、促進對材料吸水性與其組成結構之間關系的認識。
教學準備:
學生:①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各一片②杯子、水、滴管③放大鏡、濾紙④紅筆、紅的彩色筆⑤實驗單⑥大、小托盤⑦圓圈紙
老師:黑袋子(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各一片)、噴壺、圓圈紙、課件、磁鐵、教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選擇合適的材料擦干黑板上的水,說明理由。
2、出示課題:它們吸水嗎?
二、誰更容易吸水
1、想辦法了解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是否吸水?
2、布置實驗要求:(投影)
(1)用什么滴水?滴多少水?滴在什么地方?
(2)怎么看材料是否吸水?
(3)記錄:用圖畫來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人人能用語言描述看到的現(xiàn)象。
(4)做完實驗,上交所有實驗材料。
3、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后到黑板上張貼記錄單。
4、學生交流。
5、討論:
(1)通過剛才觀察、交流,你們發(fā)現(xiàn)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一樣嗎?
(2)哪鐘材料吸水性最強?其次是什么?塑料和金屬呢?
(3)紙吸收的水到哪里去了?
三、紙的觀察
1、猜測紙的組成和結構。
2、觀察紙的組成和結構,畫在記錄單上。
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
4、歸納: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四、課堂作業(yè)
完成活動手冊
五、自我問答
1、紙是由哪個國家發(fā)明的?
2、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
3、介紹學生自己造紙的步驟。
六、作業(yè)安排:
1、小小設計師:設計制作一張有特色的紙。
2、小小收藏家:收集不同種類的紙,做成紙樣標本。
它們吸水嗎教案2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同學發(fā)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同學來說有的內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yōu)橥瑢W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fā),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同學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fā)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yǎng)同學的質疑能力。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應鼓勵同學多通過實驗去發(fā)現(xiàn),他們在判斷吸水性還用到了擠、甩的方法來比較,如把相同紙、木材、塑料、金屬都通過擠,能發(fā)現(xiàn)紙輕輕一擠就能擠出,再將剩下的3種資料都通過甩,通過觀察被甩出的水量能發(fā)現(xiàn)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與金屬通過我們目前現(xiàn)有的方法與觀察工具無法比較誰的吸水量大,只能將兩者都歸類于吸水性最弱。
3、從矛盾之處質疑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同學只要拿到了實驗資料,就會想盡一切方法去進行觀察,他們在觀察白紙時,不只用肉眼觀察,還通過放大鏡,還比較了干的紙與被水浸濕的紙的區(qū)別,分別用了自身的語言來描述觀察到的特點。書本上是先講了古代造紙術,再由同學來造一張紙,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能不能先讓同學來動手做,讓同學在動手中來發(fā)現(xiàn)問題,再回過頭來結合古代造紙術,看看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
它們吸水嗎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知道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2、增強充分利用材料、節(jié)約自然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課堂檢測
一、認真填空
1、有的材料容易讓(水)浸透,有的則不能。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3、紙是(蔡倫)發(fā)明的。
二、慎重選擇
1、各種材料的吸水性能( B )
A、相同 B、不同
2、吸水能力最好的材料是( B )
A、木頭 B、紙 C、金屬 D、塑料
3、( A )發(fā)明了造紙術。 A、蔡倫 B、牛頓 C、愛迪生
三、細心判斷
1、所有的材料都能較容易地吸水。 ( × )
2、木頭、金屬、塑料三種材料中,木頭的吸水能力最強。( √ )
3、我們用過的紙不能再利用了,所以紙是不可以回收的。( × )
4、小明說:“紙有的是,撕一張沒關系?!?( × )
四、對答如流
說一說古代的造紙過程。
答:
①割草伐木;
②烹煮、浸漚制漿;
③舂搗打漿;
④紙模抄紙;
⑤曬干成紙。
它們吸水嗎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guī)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材料,并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jié)課,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
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觀察到的現(xiàn)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斓男〗M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fā)現(xiàn):
①.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②.紙和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
三、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4。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里都發(fā)現(xiàn)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把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一下,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懸浮在水中的紙纖維)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xiàn)在我們已經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了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
說說古人造紙與我們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纖維)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1.有沒有興趣用短纖維來造一張紙呢?出示造紙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
3.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由纖維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4。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一些的紙嗎?紙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課堂小結:
1。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了嗎?
2。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三篇:它們吸水嗎教案
教材分析:本課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誰更容易吸水.這一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通過在四種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從側面觀察它們的吸水現(xiàn)象,分別用合適的方法描述水滴的變化和材料的細微變化,并以此判斷四種材料吸水能力的強弱.第二部分:紙的觀察.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觀察一張白紙.第三部分:造一張紙.通過多媒體介紹古代造紙的方法.第四部分:我們來造一張紙,經歷用廢報紙造一張紙的過程。
教學目標: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 :
學生(每小組): 1.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各一片,滴管.2.放大鏡、餐巾紙.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毛巾 ,透明杯子,水.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現(xiàn)代造紙的工藝錄像,制作好的教學課件.教學過程 :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激趣導入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出示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④根據觀察到的現(xiàn)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①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②紙和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二、自主探究 觀察學習
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 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紙吧.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 指名匯報所選擇的方法.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4.介紹造紙術:我們已經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5.我們來造一張紙
① 出示造紙方法.② 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③ 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三、深化理解 內化新知 1,你所知道的紙都有哪些用途
2,通過視屏感受紙的多樣性,交流紙的用途.3,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4.了解科普作家高士其。
四、歸納總結: 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五、布置作業(yè): 用學到的知識造一張紙書簽.板書設計: 4 它們吸水嗎
紙 木頭 塑料 金屬
最強 較強 弱 弱
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不同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為了使教學更形象生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因此,在本課教學的導入部分,我就用出示四張分別由金屬,塑料,木頭,白紙的材料,直接提問學生:“你們認識嗎 你知道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嗎 ”學生看見了真實的物品,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小學生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學生的興趣,讓靜止的教材動起來,讓學生主動的探究獲取知識.介紹古人造紙,播放視屏給學生看.學生看了以后,想自己動手試試造紙,這樣就達到了調動學生動手探究的目的。
高 效 課 堂 一 刻 鐘
三年級科學上冊《它們吸水嗎》教學設計
李曉艷
第四篇:它們吸水嗎說課稿
它們吸水嗎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它們吸水嗎》。
本課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誰更容易吸水。這一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通過在四種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從側面觀察它們的吸水現(xiàn)象,分別用合適的方法描述水滴的變化和材料的細微變化,并以此判斷四種材料吸水能力的強弱。第二部分:紙的觀察。通過觀察兩種不同的紙,感知紙的結構。第三部分:造一張紙。這部分教科書是通過圖片的方式介紹古代造紙的過程的。第四部分:我們來造一張紙。這部分的主要活動有兩個:
1、經歷用廢報紙造一張紙的過程:廢紙浸泡——打漿——抄紙——壓平曬干。了解紙的構成方式:用紙纖維疊加而成;
2、比較自己造的紙和平時所用的紙的區(qū)別,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纖維長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動物)內容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本單元的內容——物質世界,并以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質——紙作為研究物質世界的切入點。關于各種材料的吸水能力,三年級學生已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紙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頭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屬卻不太能吸水。學生們也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在語言表達上還存在著表達不準的現(xiàn)象,讓學生意識到材料的特性是與它們構造相關聯(lián)的?!窘虒W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法】電教多媒體法、討論法、比較法、引導探究法相結合。
【課時】1課時
【教具準備】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
一片;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打印紙。
3.餐巾紙、筷子、棉布、燒杯、水。
古代造紙的錄像,教學課件。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首先老師想給你們表演一個小魔術:
小魔術:水到哪里去了?
教師出示兩個盛有相同水的杯子,然后分別放入毛巾球和塑料球,分別從兩個杯子里取出毛巾球和塑料球,引導學生觀察: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生1:我看到了裝有毛巾球的燒杯里水沒有了,而裝有塑料球的燒杯里的水卻沒有什么變化。
生2:一個燒杯里有水,而另一個沒有水。
師:你能解釋這種現(xiàn)象嗎?
生:水可能被毛巾吸走了。
……
師: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jié)課,讓我們來研究它們的吸水性吧。(師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一)誰更容易吸水
師:瞧!每個小組老師已經為你們準備好了大小、厚度基本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各一片,請你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呢?你為什么會這樣想?(指名說。)
生1:我猜一定是紙片最容易吸水。
生2:我猜也是紙片最容易吸水。
師:怎么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瞧!我為你們準備了水、滴管、燒杯,我們請這幾位朋友來幫忙,我們把一滴水分別滴在這四種材料上,然后觀察,看看哪一種材料的吸水快,還要觀察水滴的變化。在具體的 實驗當中,還要做到以下幾點(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1、每一小組派一名同學操作,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并記錄。
2.拿滴管分別往木片、紙片、鐵片、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認真觀察水滴的形狀變化。
3.根據吸水能力的大小給四種材料排排隊,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結果填寫在科學記錄單上。
通過觀察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我們小組觀察后發(fā)現(xiàn):在這四種材料中,紙片的吸水速度最快,木片也能吸水,只是沒有紙片那么快,而塑料和鐵片卻沒有什么變化。
生2:我們小組和上一小組的結果是一樣的。
生3: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師:完善板書
(二)紙的觀察
師: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老師已經為你們每個小組準備了餐巾紙和打印紙。小朋友將桌子上的打印紙和餐巾紙摸一摸、折一折、揉一揉、撕一撕,用鉛筆在上面寫一寫,用膠帶粘一粘,再用放大鏡看一看,特別看一看撕裂的那條邊,把你發(fā)現(xiàn)的紙的特點記下來。小組觀察后匯報 生1:餐巾紙摸起來比較粗糙,打印紙比較光滑
生2:餐巾紙非常好折,好撕,打印紙相比之下就不那么容易折、撕起來也比較費力。
生3:餐巾紙非常柔軟,而打印紙比較硬。
生4:兩種紙被撕的那條邊上都有一些“小毛毛”。
師:那些小毛毛就是紙的纖維。我們在打印紙和餐巾紙里都發(fā)現(xiàn)了纖維,紙的纖維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一般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所以看看在顯微鏡下的打印紙和餐巾紙的纖維(課件展示兩種紙在顯微鏡下的纖維)
(三)介紹造紙術
師:現(xiàn)在我們已經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了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課件出示)
(四)我們來造一張紙
師:同學們有沒有興趣用自己來造一張紙呢?
師:出示造紙方法(課件演示)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造一張紙。
展示學生作品(評價)
師:觀察一下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生:相同:都由纖維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纖維的長短等。
三、深化理解內化新知
師:說出我們知道的各種各樣的紙。
師:看來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呢,其實紙有很多種比如在我們生活當中常見的:(課件出示)
師:那同學們想一想,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生1:把用過的紙送到回收站。
生2:用過的紙不要隨便丟掉,要保護環(huán)境。
生3:我們要節(jié)約能源,我們使過的本,可以用另一面做驗算。
四、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一起共同探究了材料的吸水性。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體對水的滲透能力是不同的,通過觀察實驗我們還知道了紙之所以吸水是因為纖維之間存在著空隙。我們通過親自動手制作一張紙,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偉大智慧,通過交流我們還知道了原來紙還有很多種,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用途。老師真誠希望你們每一位同學在不久的將來,由小小的科學家都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課后反思:
第五篇:它們吸水嗎教案
《它們吸水嗎》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學會用物理性質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并熟記吸水性的含義以及影響吸水性強弱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并用合適的詞描述物理性質。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學生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六、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上課我以談話導入:假設水灑到書上該用什么物品吸水。出示五種材料:餐巾紙、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讓其猜測:它們吸水嗎?讓學生在猜測中激發(fā)興趣,明確實驗目的。
(二)實驗觀察
這部分教學便以指導學生以實驗觀察入手,親自操作,進而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逐步形成理性認識。
第一個觀察活動:指導學生觀察“誰更容易吸水”,首先讓學生明確方法,再拿出四種材料,滴水觀察,誰吸水快?誰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關? 實驗要點:(1),實驗的公平性: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2),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3),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文字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4),實驗完后,將滴管中的水排出,平放在桌。
第二個觀察活動:指導學生觀察紙,了解紙的特性,讓學生仔細地來觀察紙。用撕、折等方法探究.(提供放大鏡和餐巾紙.)并用PPT展示紙纖維的結構。
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并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總結異同點。
第三個觀察活動:我們來造一張紙首先出示古代造紙圖片,讓學生知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民族自豪感。造紙術是蔡倫在前人造紙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用竹、木、舊漁網等廉價的材料造紙,拓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了解造紙的過程,明確造紙方法后,小組合作,用廢紙來造一張紙。從而知道紙可循環(huán)使用,增強環(huán)保意識
(三)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
1、不浪費紙張,節(jié)約用水等等。
2、大力宣傳環(huán)保知識。3,植樹造林,美化家園。
七、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用觀察的方法發(fā)現(xiàn)材料的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選擇適當?shù)脑~語描述了材料的吸水性。在觀察活動中對周圍材料產生了探究的興趣,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很多學生表示要把廢紙舊書拿到廢品回收站去。本課基本達到了預計的教學效果,完成了教學目標。
七、板書設計。
它們吸水嗎
一、比較它們的吸水強弱
餐巾紙〉作業(yè)紙〉木片〉塑料片、金屬片 結論: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同。
二、餐巾紙和作業(yè)紙的異同
餐巾紙:紙纖維、有空隙、薄、疏松、重疊部分少。作業(yè)紙:紙纖維、有空隙、厚、密集、重疊部分多。
三、造紙術
四、愛護樹木,保護我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