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淺談碳與某些氧化物反應時尾氣處理實驗教學設計
淺談碳與某些氧化物反應時尾氣處理實驗教學設計
師宗縣高良民族中學
陶詠春
摘要
在新課程理念下,中考命題實驗更深入探究、探討課本實驗本質,加大了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本文就碳與某些氧化物反應的實驗中可能產生有毒氣體CO作三種改進處理設計方案進行探討。
關鍵詞
化學實驗
探討
設計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化學實驗便成了中考命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化學實驗就不僅限于課本簡單實驗的驗證了,更重視于化學實驗的探究與分析。本文就碳與某些氧化物反應時可能產生有毒氣體CO的實驗作淺見探討與改進,以同行和同學們在學習時參考。
一.《化學課本》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中碳與某些氧化物反應實驗
把剛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銅粉末混合均勻,小心地佛、鋪放進試管,并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試管口裝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導管(如下圖),用酒精燈(可加網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溫度,最好使用酒精噴燈)加熱混合物幾分鐘。然后先撤出導氣管,待試管冷卻后再把試管里的粉末倒在紙上。
二.改進方案
我認為按課本實驗進行實際操作是不安全的,因為在本實驗中碳奪走氧后生成的氣體可能存在三種情況:① CO
②CO
2③CO和CO2的混合氣體。這些氣體(特別是CO氣體)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空氣,不符合實驗綠色化要求,需考慮尾氣處理裝置的設計,而課本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本人提出以下三種改進方案僅供同行和同學們學習參考。
方案一(如圖甲):將尾氣用氣球收集
其中A裝置作用是檢驗CO2氣體,B裝置作用是吸收CO2氣體。但這種改進方案也存在安全隱患,如氣體爆炸或收集到的尾氣又將如何處理等問題,故本人提出第二改進方案。
方案二(如圖乙):將尾氣點燃(因為CO有可燃性)
其中A裝置作用是檢驗CO2氣體,B裝置作用是尾氣處理,將其點燃以防污染空氣。但這種處理方案尾氣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尾氣被浪費,故本人提出第三方案
方案三(如圖丙):將尾氣點燃的同時給反應物加熱。
其中裝置A作用是檢驗CO2氣體,B裝置作用是吸收CO2氣體。這種方案尾氣得到處理的同時被充分利用,節(jié)約能源,變廢為寶, 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尾氣處理方案。
特別提醒: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只要涉及有毒氣體(如CO、NO2、SO2、HCl、NH3等)時都要考慮尾氣裝置的科學、合理、可行的設計方案,這樣才符號綠色化學實驗。
三.應用
例1.(2008年,臨溪)李洋同學在實驗室用木炭和氧化銅兩種黑色粉末在高溫下反應制取單質銅(如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高溫
C+2CuO====2Cu+CO2↑
他聯(lián)想到單質碳的一些化學性質,認為在該實驗中還可能會有CO產生。查閱資料:氣體能使?jié)駶櫟狞S色氯化鈀試紙變藍色。實驗驗證:
⑴點燃A處酒精燈,數分鐘后發(fā)現試管中的黑色固體物質變紅,該紅色物質是___
⑵裝置B中發(fā)生的實驗現象是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⑶C裝置中濕潤的黃色氯化鈀試紙變藍色,說明有___氣體生成,證明李洋同學的判斷是正確的。
⑷李洋同學對CO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① 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銅在高溫條件下直接發(fā)生反應產生CO;
高溫
② 原因二:反應C+2CuO=====2Cu+CO2↑中的一種產物和反應物木炭又發(fā)生了新的化學反應,產生了CO; ③ 原因三:
.............. 請你從原因
一、原因二中選擇其一,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學反應是____
⑸在設計裝置時還要考慮環(huán)保因素,因此要在裝置C處添加____裝置。例2.(2008年西寧)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化學式為:C3H8),丙烷燃燒后的產物是什么?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此問題進行了探究。
【查閱資料】⑴丙烷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不完全燃燒時還可生成CO ⑵CO與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都不反應。⑶白色的無水硫酸銅粉末遇水變藍。
【提出假設】丙烷燃燒后的產物可能是①CO2和H2O;②CO和H2O③___
【設計方案】用圖 所示裝置驗證丙烷燃燒后的產物。
⑴裝置C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____。
⑵B裝置和E裝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處是:B裝置用來____;E裝置用來____。
⑶若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為:A裝置中白色粉末變藍,B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E裝置中澄清石灰水無明顯現象。分析可知,假設___(填序號)成立。
⑷從安全和環(huán)保的角度分析該實驗裝置中的不完善之處是____
參考文獻
1.化學實驗教科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點撥中考化學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9 3.化學考試說明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0
第二篇: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學設計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學設計
一、教學課題
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復習課(第一課時)
二、教案背景
本單元知識往往被學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難記的內容,而且這部分內容比較多。復習的過程中希望通過一些趣味性的實驗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本單元用兩課時進行復習。第一課時進行物質性質的復習,第二課時進行實驗室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對比學習方法復習。
三、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階段一個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單元,涉及知識內容較廣,化學反應方程式繁多,物質之間的聯(lián)系較為復雜。根據這部分知識內容的特點, 本課力求讓學生對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形成整體的感知,幫助學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識結構,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間的轉換關系。其中運用的化學知識鏈的學習模式,其中,對今后的“酸、堿、鹽”學習,有著方法指導意義。
三、教學策略:
1、依據《面對面》內容,對復習內容進行合理的重組,通過知識的整理突出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結構;
2、進行必要的例題講評和訓練;
3、在重點內容上設置情境,調動興趣,發(fā)展能力。
四、教學方法:
思考、討論、實驗探究、講解、歸納、練習
五、教學流程:
先設置情境,調動興趣,從框架圖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導學生寫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學式,并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絡;又聯(lián)系實際生活,設計實驗解答課本上的一些習題,同時想借助趣味性的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者就是設計了部分練習對有關知識進行鞏固。
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交叉圖近一步認識C、CO、CO2、H2CO3、CaCO3等物質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
(2)能正確書寫有關的化學方程式。(3)能正確描述本單元有關實驗的現象,并通過網絡搜索使語言表述更規(guī)范。
(4)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5)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1)通過理順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間的聯(lián)系的活動,使學生學會把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
(2)通過對汽水中氣體成分的探究,使學生懂得通過設計實驗檢驗CO2,學會實驗設計。
(3)通過探究盛石灰水的試劑瓶瓶壁上白色固體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學生懂得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4)通過對CO2和CO兩種氣體的鑒別,使學生掌握物質鑒別的方法。(5)通過一些表格的練習,使學生學會對比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續(xù)的化學學習興趣,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踐探究能力。
(2)進一步認識物質的本質和聯(lián)系。(3)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化學,增強對化學與生活、技術、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
七、教學重點:C、CO、CO2化學性質的復習
八、教學難點:
1、使本單元的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2、本單元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3、利用本單元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九、課型: 復習課
十、教學用具: 多媒體、小黑板
第三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設計與反思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設計與反思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完成大綱、教材規(guī)定的課堂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智力,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下面結合自己經過多年的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明確實驗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tài)度,有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醫(yī)生對貧血、癌癥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y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二、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規(guī)范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guī)范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guī)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于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
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
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
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guī)范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guī)范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干凈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后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qū)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制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后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第四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設計與策略研究
《初中化學學生實驗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
化學組:王浩
一、課題的提出
(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一直被認為是能幫助學生獲得化學知識、掌握實驗技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實驗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始終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中化學實驗過去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現在,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編寫的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將探究性實驗作為初中化學的基本教學要求,化學教學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探究活動是進行適合學生的探究性實驗。
(2)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時間里,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實驗時存在的問題有:
一、學生只習慣于思考老師向他們提出的問題,而不會主動地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當老師給學生設置了問題情景后,讓他們能獨立地設計實驗去解決問題時,學生多半會到教材中找現成的實驗方案,很少有學生能創(chuàng)造性地去設計新的實驗方案。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實驗最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針對以上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實驗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此課題,對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進行認真的思考和實踐。
(3)探究性實驗是用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的實驗操作或從事的實驗活動。在化學教學中,一般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教材、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實驗專題,由學生自己或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并操作實施。從而讓學生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一種實驗活動。探究性實驗一般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過程性、體驗性等基本特點。開放性——實驗專題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等多方面、實驗方案的設計可以各不相同呈多樣化;探究性——實驗內容、實驗方案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求結論;實踐性——實驗內容緊密聯(lián)系實際,實驗設計和操作學生主動參與;過程性——注重實驗設計和實際操作過程活動,注意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性——注重實驗獲得的親身體驗,逐步形成積極求知的態(tài)度、激發(fā)探究創(chuàng)新的欲望。
(4)初中化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中化學的探究性實驗應是基礎性的探究性實驗,它應從學生最熟悉的學習和生活中選取專題,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方法和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最根本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和要求。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素質教育理論:關于教育問題的論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本課題就是根據素質教育理論來研究在初中化學實驗中能幫助學生自主實驗、獨立思考,能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能有利學生開發(fā)潛能、勇于實踐的一種實驗類型。
2、學科教學理論:在《化學實驗論》中,中學化學實驗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兩種基本類型。傳統(tǒng)的中學化學教學往往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種實驗教學以教師為主、以獲取書本知識為重點、以學生模仿操作為基礎、以實驗結果為評價標準,學生在實驗中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探究性實驗則以學生為主、以掌握科學方法為重點、以學生自主探究為基礎、以實驗過程和實踐能力為評價標準,學生在實驗中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能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持續(xù)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本課題通過對兩種不同實驗類型的比較,研究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基本特點、基本目標、操作模式、評價標準以及進行教學實踐的探索。
3、新課程標準:在《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師要注意改進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精心設計各種探究性實驗,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逐步學會探究”。本課題著重研究如何幫助學生了解探究性實驗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態(tài)度,使學生掌握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驗實踐中獲得探究的體驗和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素質。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煉出有助于學生“探究性實驗”實施的指導策略。
2、學生掌握探究性實驗學習的方式,具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和主動學習能力。
3、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和研究,將課程從“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的定位上轉移到促進“師生共同探索、共同發(fā)展”的定位上。
4、通過合理運用化學探究性實驗的指導策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實驗、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勇于實踐的能力。從而開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轉變學生實驗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因此,我們將課堂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陣地。
(一)研究的策略和內容
1、教師示范,學生感知探究性實驗
剛接觸化學的初三學生對化學儀器和實驗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讓他們進行探究性實驗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好探究性實驗報告,內容包括:提出問題、作出猜想、實驗方案、實驗步驟和現象、實驗分析和總結、得出結論。學生通過實驗報告和老師的示范實驗,感知實施探究性實驗的一般方法。
2、學生嘗試、教師給予幫助和指導
學生在感知了實施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和一般過程以后,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嘗試探究性實驗中的某幾個環(huán)節(jié),例如: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性實驗的基本操作。在此過程中,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師都要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前仔細批改,及時給予指導。在學生實施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他們在基本操作時的規(guī)范性、觀察實驗的方法、實驗現象的記錄等出現的問題,教師也要及時提供幫助。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嘗試,加深對探究性實驗的認識和實施水平。
3、適時獨立與合作,發(fā)展實施探究性實驗的能力
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對設計實驗方案和進行實驗基本操作的能力有了提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一些現象中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猜想,進而獨立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根據方案進行實驗、分析實驗,從而找出問題的答案。學生在剛開始的探究中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教師引導他們采取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的方式來化解困難,一步步展開探究性實驗。
4、變演示實驗為探究性實驗,發(fā)展學生探究能力
教師的演示實驗有些是操作難度較大的,有些是有一定危險性的。這些實驗如果放手讓學生去探究是不現實的。但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比如:設計反應的裝置,設計實驗的操作步驟等。既可以避免學生實驗的危險性,又同樣培養(yǎng)了學生對實驗的探究能力。
(二)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資料、課堂實踐、經驗總結等方法。
第五篇:《風的形成》實驗教學設計與反思
《風的形成》的實驗教學
一、《風的形成》的實驗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小學科學《風的形成》實驗 教學目標:
1.能從實驗現象出發(fā),提出要研究的問題。2.能推測螺旋圈轉動的原因并做出解釋。
3.能用對比實驗.模擬實驗的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理解并歸納風的成因。
4.利用所學的熱傳遞(對流)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教學重、難點: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課前準備:
1.教具學具準備
鐵架臺、蠟燭、火柴、細線、風的形成演示箱(紙風箱)、蚊香、濕毛巾。2.投影:風向示意圖(校園國旗隨風飄)。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師談話: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地球,每時每刻都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有的美不勝收,讓人賞心悅目,令人心曠神怡;比如:(出示課件演示)學校周一升國旗隨風飄動的情景,給人以美的感覺??吹竭@一現象,同學們有什么想研究的問題提出來。
2、實驗探究、啟迪思維
⑴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內容,根據提示進行操作。
(教師用多媒體出示實驗提示:① 剪一個紙螺旋圈,圈中間系住一根線;② 將線的另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調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 點燃蠟燭,放在螺旋圈下面,觀察有什么現象;④ 移走蠟燭,過一會兒再放回原處,觀察螺旋圈會怎樣。)
⑵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觀察研究。根據觀察,在小組內推測紙螺旋圈轉動可能與什么有關。⑶ 談話:剛才很多小組已完成了這個實驗,哪個小組能把你們小組的結果與同學們交流一下。(學生談出:熱空氣上升帶動紙螺旋圈轉動起來。)
⑷ 談話:我們想想:冬天門縫下部的紙片往里飄,上部的紙片往外飄應如何解釋?(房內溫度高,室內熱空氣上升,外邊的冷空氣過來補充。)
⑸ 關于熱空氣上升的實例你還知道哪些?(同時利用多媒體出示過去人們對熱空氣上升的利用事例。)
3、深入探索、建構認知
⑴ 談話: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風的形成的模擬實驗,需要用到紙風箱,請大家觀察自己面前的紙風箱是怎樣的。
⑵ 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教材上的實驗提示。(學生自讀理解提示)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強調的三點:
① 前后對比實驗中,除了蠟燭點燃和不點燃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
② 實驗過程中紙風箱要不透風;
③ 紙風箱易燃燒,實驗中要小心。)
⑶ 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同時學生在小組之內可以用圖畫、文字進行實驗現象的記錄。
⑷ 小組代表按照“我們是怎樣做的”、“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匯報實驗結果。
師生梳理,重點弄明白下面兩個問題:
① 實驗中蚊香的煙流動的方向一樣嗎?為什么?
② 為什么點燃蠟燭后,在洞口附近有風? ⑸ 學生在匯報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做出小結。
(在學生充分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實驗結論:空氣受熱后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過來,從而形成風。)
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1、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2、利用今天所學知識,解釋暖氣是怎樣使室內的空氣變熱的?能用草圖標出室內空氣流動的方向。
3、舉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實例。板書設計:
風的形成
熱空氣上升 冷空氣過來補充
二、《風的形成》的實驗教學設計思路:
《風的形成》為蘇教版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指導學生了解風的形成過程。我采用“一個中心,兩條線”的引導教學法。教學一開始,切近學生實際,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演示,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對風的探索欲望,形成對科學的興趣。為使學生學的愉快、學的有趣,我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設計紙螺旋圈動起來的實驗,并提出思考問題,使學生的手、眼、腦充分參與進來;活動二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做風的形成模擬對比實驗,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親歷探究過程,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精神,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進行交流,在共享性的學習交流活動中共同構建知識。最后設計了一個歸納總結,拓展延伸,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進一步得到提升。
三、《風的形成》實驗的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按照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及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來安排設計的。本節(jié)課教學結束后,我經過認真反思,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導入自然有趣。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在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對新課的學習,提煉學生問題,展開對新知識的學習。
其次,課堂快樂,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
從課堂的引入到實驗,再到課堂結束,整節(jié)課學生都處在一種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學的快樂,學的有趣,應該是素質教育提倡的,也是科學課堂要達到的境界。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實驗指導中,我僅說明了實驗材料、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等,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實驗步驟等,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因為探究實驗的目的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學統(tǒng)一認同的結果,而是重在使學生真正參與探究過程,在實踐中獲得具體的體驗。再次,關注每一個學生,重視交流和總結。
課堂上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不忽視學生的個性,利用不同的方式來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實驗成果,不管是零散的、不完整的,還是系統(tǒng)的,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出一份力。
盡管這樣,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做風的形成實驗時,我給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索中學會交流與合作,感受探索科學知識的樂趣。但由于實驗準備不夠細致,在風箱內點燃蠟燭,學生觀察香煙的流動方向時,有的小組實驗現象不明顯。這主要是教具的原因,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備課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還是要改進,努力做到全面、深入、細致。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取長補短,汲取好的經驗和方法,不斷完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