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美版第十五冊第四課《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教案
《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教案
江蘇省鎮(zhèn)江市揚中市外國語學校 王美玲
教材來源:蘇少版初中美術第十五冊第四課《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為蘇少版初中美術第十五冊第4課《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屬于“造型·表現(xiàn)”學習領域,學習時間為2課時,第一課時通過展示風格各異、材料豐富的雕塑作品,引導學生欣賞與評述,感悟與體驗雕塑藝術的基本語言及獨特美感;以學生非常熟悉且能駕馭的泥為媒材進行造型與表現(xiàn),理解雕塑藝術的本質——以體積和空間的造型方式表達情感。本課為第二課時,通過對身邊材料的觀察、分析,探究運用新材料表現(xiàn)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的方法。兩課時教學內容構成了一個既相對獨立又具有綜合性的完整的單元。
教學思路:
畢加索提出了“拾來的材料”概念,這一創(chuàng)新性的材料開發(fā)使雕塑語言更加的豐富和個性化,因此,我們整合校本課程“廢棄物的藝術加工”與學校傳統(tǒng)科技節(jié)活動,把本課學習材料定為“廢舊物”,教學內容定為:創(chuàng)造之旅——“撿拾”來的生命。教學圍繞以廢舊物為材料的雕塑創(chuàng)作過程展開,設置了感受材料特點,探究制作方法,創(chuàng)新作品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展示評價作品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教學從體驗、感悟到創(chuàng)造、實踐,由生活到藝術,層層遞進。學生在賞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構思的過程中,在生命的快樂綻放中潛移默化地領悟廢廢棄物雕塑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藝術語言和精神內涵。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欣賞、評析和考察,認識雕塑的表現(xiàn)語言;
2.技能目標:探究材料特征,發(fā)現(xiàn)生活中廢舊材料的美感,學會用恰當?shù)姆椒ê托问?,有?chuàng)意地設計與制作雕塑作品;
3.情感目標: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增強生活情趣,培養(yǎng)對美的感悟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滲透環(huán)保觀念。
教學重點:
空間造型的理解和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材料的美感,運用恰當方法、形式創(chuàng)作雕塑; 教學難點:
生活中各種材料的想象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材料:
1.課件、范作、生活中的各種材料,特別是廢舊材料,如各種紙材、塑料、布、木、線、糧食、泥土等,特別是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材料,如:自然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的麥秸、稻草、鵝卵石,“揚中三寶”蘆、柳、竹等,社會生活中常見的撲克、光盤、機械零件、方便袋等。
2.所需的加工工具:泥塑工具、繪畫工具、美工刀、剪刀、鉗子、鉛絲、乳膠、雙面 膠、鉛絲、針、線、等。
教學過程:
課前每班準備一只大紙箱,存放、收集班級師生使用過的廢棄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飲料瓶、膠帶圈、報紙、雜志、光盤、電池等,課代表安排學生定期收集、清理、分類。
【設計意圖】為下一階段的設計制作做好材料準備,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一、展示、表演,與材料親密接觸
1.(教師拎著很大的蛇皮袋進班。學生眼里滿是困惑:咦?老師到底在做什么?)為獎勵同學們上節(jié)課的出色表現(xiàn),老師為同學們變個魔術,愿不愿意看?
(教師從袋子里“變”出各種人類家庭生活中廢棄的物品:鏟子、鍋、鎮(zhèn)流器、螺絲、舊衣服、撲克牌、麻將、化妝品罐子、鑰匙等。)
近距離展示教師“撿拾”收集來的廢舊物品,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其生活來源。2.教師用學生隨機挑選的幾件物品進行組合、搭配,進行簡單人物或動物雕塑創(chuàng)作,學生帶著好奇心觀望。
教師總結,導入新課:一把老虎鉗、幾根電線,或者一只電子鎮(zhèn)流器,幾根鐵釘,經(jīng)過我們的手就仿佛具有了生命。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經(jīng)歷創(chuàng)造之旅,給廢舊物以生命。
【設計意圖】本導入環(huán)節(jié)從生活出發(fā),通過設疑、“變魔術”展示、示范表演,讓學生初步觀察、觸摸生活中種類繁多的廢棄物,初步感知廢舊雕塑過程與簡單方法,喚醒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嘗試的動機。同時肯定上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xiàn),讓他們充滿自信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水到渠成地導入新課。
二、交流、探究,感受材料特點
1.師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既容易獲得,又具特點的廢舊材料?日常生活中人們是怎么處理這些材料的?自己是如何收集到的?
2.學生分組匯總組員收集的材料,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將搜集到的廢舊材料分類。3.師生交流:與常見的石、泥、銅等傳統(tǒng)雕塑材料相比,廢舊物作為雕塑材料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各抒己見。
師生歸納總結:
1)廢舊材料的種類豐富,生活中常被人們隨意丟棄,來源廣泛,容易得到; 2)廢舊材料擁有固有的形狀、肌理、色彩、質地,呈現(xiàn)不同特點,給人不同感受; 3)廢舊材料形狀多樣,統(tǒng)括了點、線、面、塊等基本造型要素; 4)廢舊材料雕塑方法多樣,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點限制??
4、參觀了解別組所帶材料,根據(jù)需要在組間進行適當?shù)恼{換。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立足學生生活經(jīng)驗,滲透探究及環(huán)保意識,引導學生觀察和發(fā)現(xiàn)材料的美感,了解材料是我們借以表達情感,寄情抒懷的物質載體,為下一環(huán)節(jié)探究材料的造型方法奠定基礎。組間的材料調換實現(xiàn)了學習資源的共享,培養(yǎng)了學生分享、合作的意志品質,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及與人交流的能力。
三、嘗試、賞析,探究制作方法
1.在組內所帶的材料中選擇較一種材料,思考:可以采用怎樣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現(xiàn) 體積與空間?學生分組探究后交流。學生利用實物投影演示空間與體積呈現(xiàn)過程。
2.課件出示表格,總結廢舊材料塑造空間體積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
3.師生總結:不同的材料應使用與之相適應的制作方法。恰當且巧妙的方法能更好地體現(xiàn)空間與體積。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材料巧妙的空間造型方法。
四、創(chuàng)意互動,賦予材料生命
1.我們已經(jīng)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方法,那么,怎么超能賦予材料生命呢?大家來試一試。
師生商量選取一、二種材料,嘗試“頭腦風暴”,用不同方式進行空間與體積造型??凑l的創(chuàng)意巧,這么構思的理由是什么。
一把老虎鉗可以是什么? 頭腦風暴第一波:
螃蟹的鉗、動物的腳、站立的人、未來戰(zhàn)士、一條魚、武器、瞭望臺?? 頭腦風暴第二波:
焊接上一只廢簸箕就是一只“寄居蟹”; 繞上一圈電線就是“運動員”; 糊上彩紙就是一條“熱帶魚” ??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提示的基礎上,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從一兩件材料入手,采用“頭腦風暴”的方法,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猜想,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學生在此過程中很容易碰撞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為解決教學難點埋下伏筆。如果學生思考的結果與下一環(huán)節(jié)藝術家作品創(chuàng)意相似,學生的自信心會極大地增強。
2.那么,藝術家們是怎樣讓生命綻放的呢?
(PPT播放綜合材料雕塑作品圖片3、4、5、6)引導學生分析:
1)表現(xiàn)的是什么內容?你看到了怎樣的“生命”? 2)用什么材料來造型的?
3)采用了怎樣的造型方法?學生展開想象談感受。
【設計意圖】從美術和人文等角度對名作進行欣賞,既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也體現(xiàn)了美術與文化的融合。
3.大家一起來試試:仔細觀察課前所搜集材料,分組討論可以怎樣造型,選派同學在班級交流(一人或者多人均可,可邊介紹創(chuàng)意邊演示)。
師生歸納:要做出生動富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須抓住對象的特點,結合材料呈現(xiàn)的基本造型元素及其他特征,敢于想象、創(chuàng)造,才能創(chuàng)造出富有生命的空間造型。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變傳統(tǒng)的教師“教式”為學生“學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給了學生展示自我的空間和舞臺。學生邊探究邊思考邊猜想邊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提高了實踐能力。
五、創(chuàng)作、實踐,生命在快樂中綻放 1.啟發(fā)學生構思用材料雕塑的形式為身邊的生命“塑像”,學生談創(chuàng)作設想(材料、方法、構思的獨特之處)。
教師提示學生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如蘆柳竹進行創(chuàng)作。
引導學生提出建議和意見,師生共同幫助學生完善構思。教師引導學生不要追求外形的“像”,而要力求通過材料表現(xiàn)生命的本質、神韻。
2.以“生命”為主題,創(chuàng)作一件或一組雕塑,可合作也可獨立完成。要求:
1)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狀、色彩、肌理等美感; 2)作品構思巧妙,富有創(chuàng)意; 3.強調制作過程中的安全防護意識。
4.教師指導,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構思與造型,并給與鼓勵。5.隨機拍攝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留下本課課堂驕教學圖片。
【設計意圖】作業(yè)設計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明了美術與生活的關系,領悟“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諦。作業(yè)要求較寬泛,給了學生展現(xiàn)能力,張揚個性的廣闊空間。
六、評價、收藏,體驗成功的快樂
1.作業(yè)過程中,利用實物投影儀、QQ攝像頭、數(shù)碼相機即拍即用的功能,迅速將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和他們的作品迅速展示出來。
【設計意圖】其他同學可以既借鑒他們的優(yōu)點,也能為他們的作品出謀劃策。
2.創(chuàng)作基本完成,學生圍繞自己創(chuàng)作生命的過程談創(chuàng)意,進行自我評價;師生從美術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評價。對學生作品的創(chuàng)新之處、獨特之處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作品不是那么完美。
3.在師生評價意見的基礎上學生對作品進行二次作業(yè)。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發(fā)揮評價的功能,注意教學評價與課程目標的對應性,淡化美術教學評價的甄別與選撥功能,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生表現(xiàn)進行過程性評價、激勵性評價。
4.結合校本課程“廢棄物的藝術加工” 和學??萍脊?jié)舉行“生命的綻放——廢棄物雕塑展”,舉辦收藏拍賣會,通過參與學校大型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令我感悟多多,現(xiàn)列舉三點與同仁共勉:
一是要立足學生生活。教師應時時處處引導學生將美術學習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如學生學習材料大部分來自校園和家庭生活;作品的展示是通過數(shù)碼相機和QQ攝像頭這兩種社會生活中常見的電子產(chǎn)品;教學成果最終發(fā)揮的是美化家庭生活的功效等,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在體驗中接受知識、掌握技能,還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有情可表。
二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有效整合。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實用功能,使課堂呈現(xiàn)“美”“變”“趣”的特點。可以利用實物投影、數(shù)碼相機和QQ攝像頭即拍即得功能,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這不僅能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最終作業(yè),記錄下學生作業(yè)過程,甚至還能直播全班同學或者學生個體創(chuàng)作過程及其學習狀 態(tài),為科學合理地進行學習評價提供了硬件支撐。
三是注重個性表達。羅丹說:“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由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顫動。”目前我們的美術教學較側重于注重客觀物象的再現(xiàn),常常忽略了學生主觀情感的表達,所以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不用太在乎造型上的像是不像,而要多揣摩塑造對象的精、氣、神,注重表現(xiàn)其生命本質。教師尤其要對學生作品中流露出的個人的感受性的東西加以肯定與引導。
當學生的創(chuàng)造之泉滋潤了廢舊物,廢舊物便綻放了生命。希望本課的教學能促使學生不斷地尋求新材料,利用新語言,探索新方法,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讓自己的生命綻放藝術創(chuàng)造的光輝。
(本文圖3—6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其余為本校學生作品)
第二篇:第四課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教案[最終版]
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
——泥塑頭像
在課題: 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 主備人: 孫林清 學 科: 美 術 年 級: 八年級
課 時: 總2課時(此為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引導學生認識泥塑的語言;
2、引導學生進行泥塑實踐,掌握泥塑造型方法,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體驗樂趣;
3、通過泥塑,提高學生欣賞藝術和美化生活的樂趣。
教學重點:
1、泥塑實踐中的表達方式與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1、泥塑過程中技法的把握、力度的控制以及造型塑造能力的提高;
2、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美化生活的樂趣。
教學準備:
生:各種生活工具
師:油泥、模具、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展示泥塑頭像的模具,學生找出與模具相匹配的學生照片
思考:
1、為什么我們可以一眼認出這個泥塑作品是誰的頭像?
2、為什么制作者能夠準確地抓住該人物的特征呢?
導入課題
二、新課過程:
(一)初步認識
通過各種感官的接觸,感受油泥的特性
(二)探索研究
個性表情
1、觀察學生的各種表情特點
2、播放明星的個性表情,以及展示該明星的泥塑頭像 學生討論“泥塑頭像中是如何體現(xiàn)人物特征的?”
3、作品欣賞
欣賞各種表情的泥塑作品,提高審美情趣
4、制作工具的展示
(學生的制作工具均為生活用品)
(三)課堂學生實踐
題目“塑造身邊的同學”
在實踐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共同制作,并且老師進行巡視和輔導。
1、各種五官的特點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
2、運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3、制作過程是什么?
4、你是如何塑造個性表情的?
學生作品展示和點評
(四)學生作品欣賞
(五)學生小結
(六)老師對本課的總結
第三篇:浙美美術新教材第三冊第四課教案船兒出航
4、船兒出航
教學領域:
造型·表現(xiàn)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船的知識,知道不同船只的造型特點和用途。
2.能用水彩筆、油畫棒、顏料或其他綜合材料創(chuàng)作富有特色的船,提高造型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
3.培養(yǎng)對船只及航海事業(yè)的興趣,認真細致的做事態(tài)度。教學重點:
船的基本造型及船兒航行特點的表現(xiàn)。教學難點:
如何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出有特色的船。教學方法:
討論法、演示法、引導法、自主探究法等。課前準備:
(學生)水彩筆、油畫棒、顏料、畫紙等作畫工具。(教師)課件、范畫 教學過程:
1、視頻導入:欣賞航空母艦(或其他船只)在蔚藍的大海上航行的視頻,導入課題:《船兒出航》。
2、說說自己與船的故事,引導學生開拓眼界、敢于夢想。
你曾經(jīng)坐過、看到過活想到過什么樣的船?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船的信息。
3、圖片欣賞:認識各種各樣船只的造型與作用,在討論造型時教師可作簡筆畫示范或出示示范或出示范畫說明。
(1)船只的基本結構:主船體(含船頭、船艙、船尾)、上層建筑。(2)不同功能船只的造型特點:漁船、游船、渡輪、郵輪、貨輪、軍艦等。
4、同齡人作品欣賞:如何表現(xiàn)行駛中的船?
強調航行中船只的狀態(tài)與環(huán)境的變化:如鼓起的船帆,煙囪冒出的煙,劃開的海水,船身的正、側或拐彎變化等。
5、布置任務,學生創(chuàng)作。
(1)作業(yè):運用水彩筆、油畫棒或顏料等工具材料完成一幅“船兒帶我去遠航”的繪畫作品,可以畫風平浪靜時的船,也可以畫大風大浪餓船,還可以畫出不同形態(tài)的船。
要求:色彩豐富,體現(xiàn)出船在航行的狀態(tài)。
(2)說說你想畫什么船?你準備怎樣表現(xiàn)它的造型特點?(3)學生作業(yè),教師巡回指導。6.作業(yè)展示、評價。
(1)學生上臺展示并介紹自己的作品:簡要說說作品題目、畫面故事、創(chuàng)作過程、得意之處。
(2)同學或教師評價。
7、課后拓展:
(1)欣賞名家畫船作品,提示可以用多做形式表現(xiàn)船。(2)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加工修改,使之更加完整美觀。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剪刀、紙張、膠水等剪貼工具。
(教師)船的模型、課件、剪貼需要用的工具 材料、水盆。教學過程:
1、事件導入。出示圖片:2010年9月13日,武漢大學生劃著自己設計制作的紙船成功橫渡漢江。只要有夢想,就有實現(xiàn)的可能。導入、課題。
2.理解特點。對比手工制作的船模型與上節(jié)課繪畫作業(yè),思考:繪畫的船和手工制作的船有哪些異同?(平面、立體;觀賞、能實踐等。)3.討論材料。課件展示獨木舟、帆船、軍艦以及學生制作的“船”,觀察所使用的材料,想一想這些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選用輕薄的材料制作船體,如木板,紙,紙盒、葉片、塑料瓶或飲料罐等薄金屬片等等。
4.探究方法。如果讓你自由選擇,你會用哪些材料制作一艘怎樣的船?簡要說說如何制作。教師以提建議的方式做適當點撥。5.示范制作。
(1)課件展示(或教師示范)彩紙剪貼船的制作步驟,要求仔細觀察制作方法。
裁紙---畫圖紙—剪切—-粘貼---組合---裝飾完成。提示:虛線表示折;實線表示剪;陰影表示粘。
(2)強調要點:整體設計、關注細節(jié)、用建安全、粘貼牢固。6.學生作業(yè)。
(1)布置任務:運用身邊熟悉的材料設計制作一艘心中的船。要求:你做的船能在水面上漂浮,獨特、美觀、富有創(chuàng)意。(2)學生作業(yè),教師巡回指導。7.作品展評。
(1)將制作完成的船放入水盆或水池,設法讓它開動起來,比一比誰的船兒開得更遠。
(2)說一說自己制作的是什么船?有什么功能?(3)同學、教師評價:主要從創(chuàng)意、美觀、航行狀況等要點進行點評。8.課后拓展。
(1)回家之后嘗試用自己能夠收集到的廢棄材料制作一艘理想中的船,課后組織航行比賽。
(2)收集有關船的資料,了解更多關于船只與航海的知識。
第四篇: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教案
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教學任務分析:根據(jù)柱,錐,臺的結構特征,并結合它們的展開圖,推導它們的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從度量的角度認識空間幾何體;用極限思想推導球的體積公式和表面公式,使學生初步了解利用極限思想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體會極限思想的基本內涵。與此同時,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教學難點:球的體積和表面積的推導 教學設計:
1. 從學生熟悉的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展開圖入手,分析展開圖與其表面積的關系。其目的是㈠復習表面積的概念,即表面積是各個面的面積的和㈡介紹求幾何體表面積的方法,把它們展開成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求面積的方法,求立體圖形的表面積。
2. 通過類比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表面積,討論棱柱,棱錐,棱臺的表面積問題。實際上,求棱柱,棱錐,棱臺的表面積問題可轉化成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問題。
3. 利用計算機或實物展示圓柱的側面可以展開成一個矩形。圓錐的側面可以展開成一個扇形。
隨后的有關圓臺表面積的探究,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教學。說明圓臺表面積公式時,可推導側面積公式。
圓臺側面積的推導:
設圓臺側面的母線長為,上,下底周長分別是,半徑分別是
11c?l?x??c?x
則S圓臺側=221?cl??c?c??x? 21
=
cx?c?x?lc?l?x?c?c??1?c?l?S圓臺側??cl??c?c??2?c?c???1??c?c??l???r?r??l2
在分別學習了圓柱,圓錐,圓臺的表面積公式后,可以引導學生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圓柱可看成上,下兩底面全等的圓臺,圓錐可看成上底面半徑為零的圓臺。因此,圓柱,圓錐可看成圓臺的特例。(可用計算機演示)
4.柱體,錐體和臺體的體積
從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引入到一般棱柱的體積也是V=Sh
若有時間,可推導棱錐的體積公式
棱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
如圖,設三棱柱ABC-ABC的底面積(即ΔABC的面積)為S,高(即點A1到平面ABC的距離)為h,則它的體積為Sh,沿平面A1BC和平面A1B1C,將這個三棱柱分割為3個三棱錐,其中三棱錐1,2的底面積相等(SΔA1AB=SΔA1B1B),高也相等點C到平面AB,BA的距離)三棱錐也有相等的底面積,和相等的高(點A1到平面BCC1B1 的高)因此,這三個三棱錐的體積相等,每個三棱錐體積是sh,得sh 臺體 推導出臺體的體積公式 V=S1+Sh 讓學生思考,柱體,錐體臺體的體積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
B`C'A`A'B`B`A`C'A'A'BACBBACC
5.球的表面積和體積
本節(jié)課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球體的分割過程,使整個推導過程更加形象直觀。
本課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了解其所運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和、再由近似和
轉化為球的體積(表面積)’的極限思想方法。例四和例五都是球的體積公式和表面公式的應用。例五的教學可以先要學生分析幾何組合體的結構特征,分析清楚之后自然明白花柱的表面積由哪些部分構成。
第五篇: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教案
泥塑頭像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引導學生認識泥塑的語言;
2、引導學生進行泥塑實踐,掌握泥塑造型方法,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體驗樂趣;
3、通過泥塑,提高學生欣賞藝術和美化生活的樂趣。
教學重點:
1、泥塑實踐中的表達方式與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1、泥塑過程中技法的把握、力度的控制以及造型塑造能力的提高;
2、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美化生活的樂趣。
教學準備:
生:各種生活工具
師:油泥、模具、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展示泥塑頭像的模具,學生找出與模具相匹配的學生照片
思考:
1、為什么我們可以一眼認出這個泥塑作品是誰的頭像?
2、為什么制作者能夠準確地抓住該人物的特征呢?
導入課題
二、新課過程:
(一)初步認識
通過各種感官的接觸,感受油泥的特性
(二)探索研究
個性表情
1、觀察學生的各種表情特點
2、播放明星的個性表情,以及展示該明星的泥塑頭像
學生討論“泥塑頭像中是如何體現(xiàn)人物特征的?”
3、作品欣賞
欣賞各種表情的泥塑作品,提高審美情趣
4、制作工具的展示
(學生的制作工具均為生活用品)
(三)課堂學生實踐
題目“塑造身邊的同學”
在實踐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共同制作,并且老師進行巡視和輔導。
1、各種五官的特點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
2、運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3、制作過程是什么?
4、你是如何塑造個性表情的?
學生作品展示和點評
(四)學生作品欣賞
(五)學生小結
(六)老師對本課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