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淺談洋務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淺談洋務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中國士大夫及其統治階級的天朝幻夢,進步知識分子開始探索西方強大、中國貧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圖使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運動,而洋務運動則是這一系列現化運動的起點。洋務運動是以富國強兵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經濟改革運動。鴉片戰(zhàn)爭震撼了中華帝國,列強的堅船利炮,沖破了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大門,中國面臨著數千年來最強大敵人的挑戰(zhàn)。而中國內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政府面臨太平天國的英法聯軍的雙重威脅,在內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國里,有少數知識分子開始覺醒,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共識下聚集起來,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洋務派,為了應付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以消除“內憂外患”的嚴重危機。他們從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勢,并提出模仿西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英法聯軍的囂張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覺醒,開始具體的推動“師夷長技”,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企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并相應的改革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機構多方面的活動。他們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為代表,在地方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官吏,引發(fā)了一場長達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這場改革沒有也無法改變當時的政治制度,西學中體的實驗不可說失敗但終不成功。伴隨甲午烽煙的散去,同光中興如曇花,短暫盛開后終于凋零。而中國從此丟失了成為近代列強的最后一張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難的掙扎中越陷越深。
洋務運動所具有的封建屬性,決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的存在。首先,因為洋務運動由清王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方向。其次,洋務派所興辦的企業(yè)均由洋務官僚操縱。這些企業(yè)在封建性的嚴重束縛下,或癱瘓停辦,或被帝國主義侵吞,或轉讓私人經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再次,洋務運動的變革措施與中國傳統的義利觀和本末觀發(fā)生了沖突,受到傳統心理的束縛。中國是農業(yè)大國,重農抑商是歷代統治者沿襲的基本國策,盡管西學的輸入打亂了中華民族獨立發(fā)展的軌跡,但長期以來民族發(fā)展的慣性,使很多中國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觀念去看待世界和社會,這就妨礙著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
但這次運動對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特別是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外交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改變固步自封、輕視科技的狀態(tài)。清政府長期以來沉迷于“天朝上國”的幻境中,頑固派抱著“中國文化獨尊”論不放。洋務派從中國被動挨打、屢遭屈辱的現實中看到了科學技術落后的悲哀。洋務運動更重要的貢獻在于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使國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賢之道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學救國”的根基于基礎。第二,引發(fā)思想上的巨大轉變。在官辦企業(yè)的倡導下,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進行,那些達官顯貴以辦洋務為榮,再不以經商為恥,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幾千年來“重農輕商”的觀念。第三,開新型軍事形式先河。中國近代海軍開始出現在洋務運動過程中,清政府覺得每年撥款四百萬兩白銀作為海防經費,是為中國近代海軍的開端。1885年設立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第四,開源廣進、人才培養(yǎng)。在文化觀念意識上,洋務思潮沖擊了傳統的封建價值觀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國”的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觀念意識;在社會經濟方面,洋務派通過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以機器生產為標志的先進生產力,在社會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諸領域推進了現代化運動,或多或少地改變了傳統社會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國終于向開放和現代化邁進了一步。
總而言之,洋務運動處于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它對于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又有消極的不良影響。
第二篇:論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論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摘要:19世紀后期,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內部農民的起義,封建地主階級改良派,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階級利益,開展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以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富國強兵,抵御外辱,鎮(zhèn)壓內亂,但是甲午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也就標志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洋務運動雖然沒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對中國的近代史,在其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洋務運動
近代化
影響
一 洋務運動對近代軍事的影響
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到了后來雖然增加了“求富”的內容,但軍事自強的目標始終未變。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yè);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yǎng)新式陸海軍人才。雖然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最終戰(zhàn)敗,但是這并不能完全否定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務運動中建立軍事力量,多次挫敗了日本吞并朝鮮進而侵略中國的陰謀。其次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開始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進程,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zhàn)爭。還有,洋務運動中建立的軍事工業(yè)是甲午戰(zhàn)爭中國軍隊軍火裝備的主要供應來源。甲午戰(zhàn)爭中國的失敗并不在于軍隊武器裝備的落后,清政府的腐敗軟弱才是戰(zhàn)敗的主要根源。總之經歷了洋務運動,中國的軍事開始走上近代化的歷程。
二 洋務運動對近代經濟的影響
洋務運動在興辦軍事工業(yè)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困難。于是,洋務派在“富國”的口號下,從70年代起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等民用企業(yè)。在官辦企業(yè)的倡導下,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進行,那些達官顯貴以辦洋務為榮,再不以經商為恥,從根本上動搖了幾千年的中國農業(yè)文明“重農輕商”的觀念。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最初萌芽于戰(zhàn)國時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實踐。從商鞅變法規(guī)定的獎勵耕戰(zhàn)、禁止棄農經商,到漢文帝的重農政策,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這種政策的體現。封建統治者采取各種措施抬高地主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壓低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在封建社會初期,它保證了農業(yè)勞動力,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有利于穩(wěn)定封建統治秩序,鞏固統治。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重農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經濟阻礙社會分工,把農業(yè)和商業(yè)對立起來,難以形成完全意義上的商品生產。隨著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產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妨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這一政策的消極作用就更明顯。重農抑商政策從根本上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這是造成近代中國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時勢的發(fā)展,洋務派領導人物體會到列強經濟侵略的嚴重性,掀起了以富國富民為主的重商運動,為清朝自強帶來新的活力,使中國的現代化商業(yè)萌生并漸漸成長。歷史表明:農業(yè)是國家的根本,重視農業(yè)是正確的,商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經濟交流,人為抑商違背了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農工商都為本,國家才會富強。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學習西方經濟管理模式,為中國近代企業(yè)的誕生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 洋務運動對近代政治的影響
洋務運動中改良派政治上的內部落后性和對外依附性,決定了洋務運動只能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無法進入政治層面與思想層面,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與民用企業(yè)采用了較為先進的物質技術,但排斥與拒絕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作為保證,這些軍事工業(yè)和民用企業(yè)采用了較為先進的物質技術,他們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力已經開始突破封建生產關系的藩籬,萌芽了中國新式的資產階級。但由于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者們嚴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們頑固的拒絕除生產技術以外其他任何的社會改革。因此他們牢牢的將洋務運動限制在封建生產關系內。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除了滿清政府的腐敗之外,還在于洋務運動的主持者和支持者們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單純地看成一個技術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協調發(fā)展,使由這些相關因素構成的社會結構失去協調性。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繼洋務派人物后的有識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嚴重缺陷,中國要走上獨立富強的現代化道路,需將革命從物質技術層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層面。因此在由于標志洋務運動失敗的甲午戰(zhàn)爭而引發(fā)的戊戌維新中,維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這場改革運動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專制,結束滿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統治,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歷史使命,洋務運動雖然說是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還是刺激了中國政治向近代化的進程邁進。
四 洋務運動對近代文化的影響
洋務運動開始時改良派認為興辦洋務,就必須有通曉洋務的人才,而傳統的舊式教育內容無法滿足洋務事業(yè)的需要。因而興辦新的教育事業(yè),學習新的知識,培養(yǎng)新人才。于是開辦新式學堂,從1862年創(chuàng)辦北京同文館到1894年創(chuàng)辦煙臺海軍學堂,改良派共創(chuàng)辦24所新式學堂。這些學堂主要培養(yǎng)為洋務運動服務的翻譯、工程、兵器、輪船駕駛、電報通訊、礦務、軍醫(yī)等各類人才。雖然這些學堂規(guī)模不大,學員較少,但畢竟打破了舊式教育和科舉制度的一統天下,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化科技人才和知識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起到了開通風氣的作用。還有就是派遣留學生為了更全面系統地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改良派還直接向西方派遣留學生。從1872年起,改良派通過清政府先后大規(guī)模向美、英、法派遣留學生。他們一方面系統地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思想?;貒螅家云渥约旱膶嶋H行動奉獻于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再有就是辦刊譯著,這不僅促進了西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擴大了中西文化在思想層面上的交流融合。而且使改良派充分認識到文化傳播的重要性,開始編印報刊,成立出版機構,大量翻譯西方著作。這就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壘和傳統文化的堅冰,大大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洋務運動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中國人借此深層次地接觸西方,了解西方學習西方,從而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梢哉f“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在文化教育上的積極影響更可視為我國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頁。
五 結語
洋務運動雖說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但仍然可以看作是對中國未來道路的探索。改良派的富國強兵雖然失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列強的侵略,更重要的對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具有深遠影響。
第三篇:淺析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
淺析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
摘要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洋務運動。由于客觀形勢對教育的需要,洋務派對傳統的封建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雖然這些改革的初衷在于維護晚清王朝的統治,但洋務派在教育領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著實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洋務運動近代教育 影響
中圖分類號:G40-09文獻標識碼:A
經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和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的雙重打擊,晚清王朝的腐敗空疏暴露無疑 ,封建統治集團在如何維護封建統治的問題上發(fā)生了嚴重分歧,并由此產生了頑固派與洋務派,二者在維護晚清統治這一根本目標上是一致的,只是所主張的統治手段不同而已。與外國侵略者打了二十余年交道的洋務派,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不得不承認英法等國“大炮之精純,子藥之細巧,器械之顯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并逐漸認識到向西方學習是擺脫落后的根本出路。因此,洋務運動開始在中國勃興。在教育領域,洋務派掀起了以興辦新式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變革。興辦新式教育的舉措
1.1 開辦外國語學校
隨著洋務事業(yè)的蓬勃興起,清政府在日益頻繁的對外交涉中,由于語言文字的隔閡,外交損失很大。一些有見識的大臣逐漸認識到“欲悉各國情形,必先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同時,“查外洋于中國精要之書,多取譯行海外,其西國兵農、食貨、制造、測量諸籍,月異日新,翻譯既微,何用考鏡。夫御侮貴在得情,而致用尤先博覽,不究其治軍交鄰之要政,何以得情?不研其制造術之術原,何由致用?”基于這種認識,培養(yǎng)外國語人才的問題被提上了日程。恭親王奕?D、大學士文祥等人,積極奏請清政府設立專門學館,以培養(yǎng)熟悉外國語言文字的人才。1862年7月,京師同文館正式成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在其影響下,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新疆俄文館、琿春俄文書院、湖北自強學堂等一大批外國語學校相繼創(chuàng)辦,培養(yǎng)了胡維德、劉玉麟、陸征祥等一大批蜚生于近代外交界的人才,對中國近代外交產生了積極影響。
1.2 開辦工業(yè)技術學校
隨著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的相繼創(chuàng)辦和不斷發(fā)展,對各種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劇增,“囿于洋務人才之匱乏,不得不高薪聘請洋技師。但雇傭洋匠“實非經久可持之道,”不僅“薪工太厚,勢難多雇”,而且仰人鼻息處處受制于人,更何況不培養(yǎng)出本國人才,就只能永遠跟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趨,難以超前。在這種背景下,洋務派相繼創(chuàng)辦了一批技術學校,用來專門培養(yǎng)科技、軍事、制造等方面的工程技術人才,以滿足洋務運動進一步發(fā)展的客觀需要。主要有創(chuàng)辦于1866年的福州船政學堂(中國最早的造船和駕駛技術學校)、1865年的上海機器學堂、1876年的福州電報學堂、1882年的上海電報學堂、1894年的天津醫(yī)學堂、1895年的山海關鐵路學堂、1897年的天津電報學堂。除此此外,還有江南制造局附設操炮學堂、工藝學堂、廣東實學館、南京陸軍學堂附設鐵路學堂、湖北礦務局及工程學堂、南京礦務學堂等。雖然在上述學校創(chuàng)辦的過程中遇到了頑固派的重重阻擾,但客觀上為中國近代培養(yǎng)了一批科技人才,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洋務運動的需求。
1.3 開辦近代軍事學校
洋務派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學校主要是基于“自強”這個大目標的。尤其是經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沉痛打擊,洋務派深感 “敵國軍械強于我,技藝精于我”。于是,從1880年起開始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學校,用以培養(yǎng)近代軍事人才。主要有創(chuàng)辦于1880年天津水師學堂、1885年的天津武備學堂、1886年的廣東黃埔魚雷學堂、1887年的廣東水師學堂、1890年的南京水師學堂、1894年的奉天旅順口魚雷學堂、1895年的南京陸師學堂、1895年的江南陸師學堂。此外還有一批如天津軍醫(yī)學堂、江南水師學堂、山東威海衛(wèi)水師學堂、直隸武備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上述軍事學校的創(chuàng)辦,培養(yǎng)了一大批近代軍事人才,其中有許多人如嚴復、鄧世昌等為我國近代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1.4 變革科舉制度
傳統的科舉制度早已無法提供洋務運動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這一矛盾成為阻礙洋務運動進一步發(fā)展的絆腳石。鑒于這種情況,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屢屢上書請求變革科舉。他從興辦洋務的實際需求出發(fā),認為“用人最是急務,儲才尤為遠圖”,然而“文武兩途,仍舍章句弓馬未由進身”。他在1864年上奏清廷的奏折中說:“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yè)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坝纱丝梢?他主張科舉制度應培養(yǎng)實用的人才,能夠為我所用。在洋務派掀起的變革科舉的浪潮中,以沈葆楨、英桂和潘衍桐所提出的意見較為著名。1870年,沈葆楨、英桂聯名上奏清廷,稱“水師之強弱,以炮船為宗,炮船之巧拙,以算學為本”,奏請清政府在科舉考試中特開算學一科。國子監(jiān)司業(yè)潘衍桐更是對科舉制度提出了更高的標準,1884年,他上奏清政府“仿照翻譯例,另開一藝學科,凡精工制造、通知算學、熟悉輿圖者,均準與考”。由于頑固派的重重阻礙,洋務派在變革科舉制度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導致洋務運動時期的科舉變革與人們最初的愿望相差甚遠,但它畢竟在科舉制度的內部為西學的進入打開了方便之門,為日后變革大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石。
1.5 官派留學生
要真正培養(yǎng)出精通西學的洋務人才,僅憑幾所新式學堂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察其精微、深究其理,才能洞徹本原,收遠大之效。正如張之洞所說:“入外國學堂一年,勝于中國學堂三年?!庇需b于此,洋務派紛紛奏請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經過洋務派的不懈努力,清政府于1870年批準了由曾國藩、李鴻章提出的選派留學生出國留學的計劃。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共選派了三批留學生赴美學習,同時還派遣了六批學生,前往英、法等歐洲國家留學。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后,為我國近代教育、科技、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如舉世聞名的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擔任過北洋政府外交總長的梁敦彥,以及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都是留美幼童中的佼佼者。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
洋務派所采取的各種興辦新式教育的舉措,雖然根本出發(fā)點在于維護清王朝的腐朽統治,但不容置疑,它客觀上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使中國近代教育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2.1 洋務派創(chuàng)辦各種新式學堂的主張及其實踐,革新了辦學思想
新式學堂與舊學堂的辦學思想有著根本區(qū)別。首先,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新式學堂不是為科舉考試培養(yǎng)人才,而是為洋務事業(yè)培養(yǎng)各種實用型人才。這是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思想突破傳統教育的重要標志。其次,在課程設置和教育內容上也進行了重大調整,開設了數、理、化等一批自然科學課程。再次,洋務運動帶來了考試方法和考核標準的變革,使人們逐漸從傳統的四書五經中解放出來。為學習和傳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與思想和培養(yǎng)新型實用型人才的奠定了基礎。
2.2 洋務運動時期對傳統科舉制度的變革,沖擊了封建教育制度,促進了新學制的頒布和科舉制的廢除
在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和變革科舉制度的基礎上,誕生了中國近代第一部學制――《癸卯學制》。它的頒布使新式學堂教育制度化、系統化,并為1905年科舉制度的最終廢除打下了基礎。這一新的發(fā)展不能不歸功于洋務派力主改革封建傳統教育制度,并不斷推動其實現的緣故。
2.3 洋務派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官派留學生之先河
隋唐以來,中國一直是別國學習的對象。清朝時中國閉關自守與愚昧無知的風氣和夜郎自大的心態(tài)導致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赴外留學一事不僅長期不為社會重視,甚至一度成為頑固派的笑柄,這種狀況在洋務運動中開始改變。隨著留學風氣的盛行,清政府建立了留學教育制度。
洋務派在留學教育領域所掀起的一系列變革對沖破晚清王朝的閉關自守和固步自封的舊思想起了巨大作用。首先,留學教育促使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人數迅速增加,為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科學文化的發(fā)展,以及近代化目標的實現注入了新的機體。其次,留學教育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并將交流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再次,學成歸國的留學生不僅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民主思想,為中國思想界的勃興輸入了新鮮血液,更為隨后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惟其如此,留學教育的開創(chuàng),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
縱觀近代中國發(fā)展全局,洋務派在近代教育領域的大膽實踐與革新雖說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對外依賴性,但它喚醒了國人的愚昧無知與固步自封,使中華民族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啟動了中國這艘在洶涌的歷史波濤中擱淺的巨輪,促使近代中國舉步踏上了奔向近代化的艱難歷程??傊?洋務運動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先聲和一種新的社會風貌,培養(yǎng)了中國近代第一批實用型人才,是中國近代教育的肇端。
參考文獻
[1]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2):46.[2]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趙浦根.洋務運動與中國教育近代化.江蘇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4]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書牘[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55.[5]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期)(卷二十五):9-10.[6]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朱有.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8]孫春芝.略論洋務運動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第四篇:洋務運動的興起及對近現代的影響
2011-2012年第二學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科目考查卷
專業(y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班級:電氣10-4任課教師:趙芳姓名:X X X學號:1 2 3 4 5 6 7成 績
洋務運動的興起及對近現代的影響
伴隨甲午烽煙的散去,同光中興如曇花,短暫盛開后終于凋零。洋務運動沒有也無法改變當時的政治制度,西學中體的實驗不可說失敗但終不成功。而中國從此丟失了成為近代列強的最后一張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難的掙扎中越陷越深。
前車已覆,后人既要哀之,更要鑒之。
不過沒有了中國的洋務運動,那么國人的這些思想也許是不會建立起來的,因為經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戰(zhàn)之后,人們好象對于純粹的用什么實業(yè)救國,技術救國的思想以及作用,不再依賴或是崇拜了。
戊戌變法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首的維新派,代表著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開明紳士的政治要求走上歷史舞臺,主張在不動搖封建階級統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機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是一次進步意義的救亡運動,也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加緊侵略和中國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中國各個社會階級或階層都在尋求出路或進行抗爭,特別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洋務運動的產生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震撼了中華帝國,列強的堅船利炮,沖破了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大門,中國面臨著數千年來最強大敵人的挑戰(zhàn)。而中國內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政府面臨太平天國的英法聯軍的雙重威脅,在內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國里,有少數知識分子開始覺醒,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共識下聚集起來,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洋務派,為了應付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以消除“內憂外患”的嚴重危機。他們從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勢,并提出模仿西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他們
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為代表,在地方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官吏,引發(fā)了一場長達三十年的洋務運動。
這是清朝統治階級內部重要和地方一部分當權的官僚在嚴重的“內憂外患”形勢下所采取的“自強”措施。總理衙門是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不在中央,在握有實權的督撫方面。
二、洋務運動的內容
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到90年代,此期間洋務派進行了一系列的洋務活動,包括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創(chuàng)辦海軍,辦學堂,派遣留學生等。洋務運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從60年代到70年代為第一階段,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階段;70年代到90年代為第二階段,雖然還繼續(xù)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但重心轉為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
軍事工業(yè):由于當時國內人民的反抗斗爭,洋務派急于用新式武器來剿滅之。因而在“自強”的旗號下,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一些軍事工業(yè)。在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中,曾國藩創(chuàng)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仿造西式武器的軍事工業(yè);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江南制造總局是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軍事工業(yè);左宗棠創(chuàng)辦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得罪大的船舶修造廠。至1890年,洋務派所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共有24個。這些企業(yè)使用新式機器生產,出現了新的生產力。
民用工業(yè):洋務派在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時遇到一系列棘手的問題,最突出的是經費來源,還有原料、燃料以及運輸等問題,因此他們提出“要先富而后強”的口號,從70年代開始,在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的同時,開始創(chuàng)辦以“求富”為目的的民用工業(yè)。主要的民用工業(yè)有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家輪船公司,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民用工業(yè)中興辦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張之洞在湖北創(chuàng)辦的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yè)。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民用工業(yè),刺激了地主、商人投資于近代企業(yè),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創(chuàng)辦海軍:1875年清政府覺得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計劃十年建成。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其中以北洋海軍實力最為雄厚。1885年,清政府為統一掌握海軍大權,成立海軍衙門。1888年北洋海軍擴建為北洋艦隊。中國出現了近代海軍。
新式學堂:洋務運動興起后,對翻譯、科技、軍事、外交人才的需要日益迫
切,洋務派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在興辦工業(yè)的同時創(chuàng)辦了一些新式學堂。最早創(chuàng)辦的是1862年在北京開設的培養(yǎng)翻譯人才的學校同文館,至1896年創(chuàng)辦的新式學堂達20余所。并選派了大批留學生出國深造,中國出現了第一批掌握近代科學技術的人才。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學。這些留美學生回國后大多熱心報國,成為棟梁之才,如詹天佑,鄺榮光,唐國安等。
三、洋務運動的影響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的慘敗,宣告了“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和對侵華外國勢力的妥協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但這次運動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外交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改變固步自封、輕視科技的狀態(tài)
中國古代歷史上科學技術曾經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長期以來沉迷于“天朝上國”的幻境中,頑固派抱著“中國文化獨尊”論不放。洋務派從中國被動挨打、屢遭屈辱的現實中看到了科學技術落后的悲哀。洋務運動更重要的貢獻在于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使國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賢之道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學救國”的根基于基礎。設立的新式學堂第一次將西方自然科學和工業(yè)技術帶進課堂,從而培養(yǎng)出我國第一批造船、航海,機器制造以及近代醫(yī)學等方面的人才,讓國人重新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也使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大的形勢下積極投身科學研究,為祖國的獨立與富強作貢獻。
2、引發(fā)思想上的巨大轉變
洋務運動興辦軍事工業(yè),最主要的困難就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于是開辦民用企業(yè)以解決資金等問題。在官辦企業(yè)的倡導下,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進行,那些達官顯貴以辦洋務為榮,再不以經商為恥,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幾千年來“重農輕商”的觀念。掀起了以富國富民為主的重商運動,為清朝自強帶來新的活力,使中國的現代化商業(yè)落地生根。歷史表明只有農工商都為本,國家才會富強。
3、開新型軍事形式先河
中國近代海軍開始出現在洋務運動過程中,清政府覺得每年撥款四百萬兩白銀作為海防經費,是為中國近代海軍的開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內部爆發(fā)了一場關于海防和塞防的大爭論,這場爭論直接推動了清王朝國防建設的近代化進程。1885年設立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
代化建設。清軍隊戰(zhàn)斗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
四、洋務運動的總結 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雖然不是旨在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但它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客觀上卻沖破了中國封建主義的桎梏,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發(fā)展進程。洋務運動不僅使中國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而且間接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洋務派企業(yè)為中國資本主義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階級力量,這些都在客觀上對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洋務運動是中國人擁抱西方物質文明的一次努力,使中國向近代化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是中國社會從未出現過的近代化實踐活動,這種實踐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可抹殺的。
第五篇:羅馬法精神對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影響(推薦)
羅馬法精神對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影響
羅馬法,即是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它既包括公元前8 世紀羅馬國家產生至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這個時期的法律,又包括查士丁尼時期東羅馬帝國的法律。它隨著古羅馬社會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形成。不僅積極的影響了中世紀的許多國家,同時對我國法治現代化建設也產生了長遠和深刻的影響。
一.羅馬法精神對我國法治現代化的影響
羅馬法流傳至今仍不減其影響,就在于其蘊涵的羅馬法精神。羅馬法精神包括自然法精神,理性精神和私法精神。
1.自然法精神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影響?,F代社會愈來愈趨向于認為實定法是唯一的法的淵源從而導致法律淪為肆意統治的合法根據。這與羅馬法是相違背的。在羅馬法中自然法與市民法二者是不一樣的市民法只是自然法抽象指令的具體化且自然法高于市民法市民法必須以自然法為坐標和準繩。伯爾曼有言曰“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僵化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yōu)榭裥拧薄_@樣的聲音現在聽起來仍震聾發(fā)潰。一個人沒有信仰會導致狂妄一個社會沒有信仰會導致混亂。而目前很多法治國家受各種現代思潮以及行政權力擴張的事實影響法律信仰正遭受嚴重的危機。而自然法是崇尚法律的法律被當作宗教一樣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按照這種精神設計的法治社會里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而帝國里的國王就是法律為。執(zhí)政者“不外是因他是被賦予有法律權力的公仆因而他應該被看作是國家的象征、表象或代表依照國家的法律所表示的社會意志而行動。所以他沒有意志沒有權力有的只是法律的意志、法律的權力?!边@些言論是對一切被稱為“社會公仆”的執(zhí)政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目前法治進程中“權力至上”的有力鞭策。因此借鑒羅馬法的自然法精神對我國法治現代化建設不無必要。
2.理性精神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借鑒意義 羅馬法的理性主要表現為法律推理與研究的方法、模范的法律制度、法律的分類模式和法典化傾向及成就。理性的力量盡管并不是無窮的但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視。在法律創(chuàng)制過程中是以理性為先導還是以經驗為先導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如果在立法中全部遵循“摸著石頭過河”或“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思路而不充分利用理性的 思維去思考,去推理,去完善,那么我國的立法工作永遠不會完成,我國的法治現代化建設也不會有任何的成就。
3.私法精神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借鑒意義 所謂的私法精神,即是——承認個人有獨立的人格承認個人為法的主體承認個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預的即使國家在未經個人許可時也不得干預個人生活的這一部分。這即為私法精神的真義,私法精神主要表現為平等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羅馬法高揚的私法精神造就了這樣一種信念私權不應為國家公權任意粗暴干涉。某種意義上這限制了國家公權力的誤用與濫用。不惟如是羅馬私法精神的全球傳播也激發(fā)了社會主體的獨立意識為主體擺脫各種形式的依賴關系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平等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作為私法精神的體現一直以來就沒有被人們所遺忘。相反在當代社會尤其是當代中國重提私法精神還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二.中國法律制度體系的形成基礎與羅馬法的關系。,正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實現我國法治現代化的基礎 中國法律制度體系有著歷史悠久的成文法立法活動,鑒于中國善于對規(guī)則進行體系形成于清末民初。在法律制度 體系形成模式的選擇上,鑒于中國化的闡釋,鑒于中國社會活動需要體系相對完整、內容相對充實的成文法,故而在清末民初的立法活動中,偶然之內包含必然地選擇了歐洲大陸的立法模式。由于歐陸國家均以羅馬法為其立法的重要基礎,因而在中國近現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基礎中,直接或者間接地受到羅馬法的很大影響。如羅馬法中規(guī)定的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私人權利平等原則,遺囑自由原則,不告不理原則等諸多具體制度和原則都可在我國的法律制度體系中看到
三。中國現代法治基本理念與羅馬法的關系。
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內容:一是關注人,二是關注權利,三是關注權利行使與限制,四是關注公權力行使的程序公正,五是關注公共利益的保護。這些理念也正是中國法治建設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努力去實現的目標。仔細觀察羅馬法的原始文獻,我們會發(fā)現:首先,在羅馬法中,人是其始終關注的核心,因此,在其立法體系“三分法”(即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中就是以人為第一位且在物法和訴訟法中亦將其放置在核心地位上;其次,在羅馬法中,“權利”和“法”用同一個單詞表達,這就將法與權利緊緊聯系在一起,彰示出法以權利為核心的理念;再次,在私權的架構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現代民法中,基本上是以羅馬法規(guī)定的權利為基礎而延伸發(fā)展出現在的權利體系,并且在權利的行使和限制上也多受羅馬法相關內容的啟發(fā)甚至是直接繼受;最后,在羅馬法中,將公共利益、國家利益與公權力的行使和限制緊密結合在一起,對后世啟發(fā)頗多。
綜上所述,羅馬法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別具一格的特色和充實豐富的內容影響了世界法制發(fā)展的進程,它不但成為大陸法系的基石,而且也對我國法制建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毫無疑問,借鑒羅馬法以及其他優(yōu)秀法律,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選擇,也是推動我國法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