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中藥鑒定知識點總結(jié)(兜兜版)

      時間:2019-05-15 09:26:37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中藥鑒定知識點總結(jié)(兜兜版)》,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中藥鑒定知識點總結(jié)(兜兜版)》。

      第一篇:中藥鑒定知識點總結(jié)(兜兜版)

      名詞解釋:

      鑲嵌細胞(如傘形科植物果實)內(nèi)果皮以5-8個狹長薄壁細胞互相并列為一群,各群以斜角聯(lián)合呈鑲嵌狀。錯入組織:種皮內(nèi)層和外胚乳不規(guī)則伸入胚乳中。如檳榔,如肉豆蔻。間隙腺毛:是位于細胞間隙中的腺毛。

      白頸:廣地龍全體具環(huán)節(jié),第14~16 環(huán)節(jié)為生殖帶,習稱“白頸”,較光亮。珍珠結(jié)構(gòu)環(huán):珍珠磨片,具粗細兩類同心層紋

      珍珠虹光環(huán):珍珠磨片,在暗視野中有一圈圈的具有紅、橙、黃、綠、青、紫色虹彩般的光澤。翹鼻頭:蘄蛇頭在中間稍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習稱“翹鼻頭”。

      方勝紋:蘄蛇背部兩側(cè)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V”形斑紋,其兩上端在背中線相接,習稱“方勝紋”。連珠斑:蘄蛇腹部撐開或不撐開,灰白色,鱗片較大,有黑色類圓形的斑點,習稱“連珠斑”。佛指甲:蘄蛇尾部驟細,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質(zhì)鱗片1枚,習稱“佛指甲”。劍脊:烏梢蛇背部高聳成屋脊狀,稱“劍脊”。

      冒槽: 指檢查整麝香時用槽針從囊孔插入,向不同部位轉(zhuǎn)動,抽出槽針上槽香仁先平槽后高出槽面,這種現(xiàn)象稱冒槽。

      晶格:組成結(jié)晶物質(zhì)的質(zhì)點,在三維空間內(nèi)以固定距離作有規(guī)律格子狀排列,這種構(gòu)造稱為空間格子(晶格)。透明度:礦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稱為透明度。

      當門子:麝香仁野生者,其中呈不規(guī)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 銀皮:毛殼麝香脫落的內(nèi)層皮膜。(習稱“銀皮”)烏金衣:牛黃的蛋黃有的外部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二杠:花鹿茸,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稱“二杠” 門莊:花鹿茸,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cè)枝,習稱“門莊” 三岔:花鹿茸,具二個分枝者,習稱“三岔” 單門:馬鹿茸,側(cè)枝一個者習稱“單門” 蓮花:馬鹿茸,側(cè)枝二個者習稱“蓮花”

      握把: 羚羊角底部粗圓有曲折橫節(jié)環(huán)繞,大枝的多至20節(jié),小枝在10節(jié)左右,間距約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習稱“握把”

      骨塞:羚羊角的下半段內(nèi)有“骨塞”,呈圓錐形,骨塞表面有縱棱與角內(nèi)面槽咬合,橫斷面觀察,接合處呈不規(guī)則的鋸齒狀。

      通天眼:將塞除去,下截呈筒形,中空,有細孔直通尖上,習稱“通天眼”。外色:由外來的帶色雜質(zhì)、氣泡等包裹體所引起的,與礦物本身的成分和構(gòu)造無關(guān)。本色:是礦物的成分和內(nèi)部構(gòu)造所決定的顏色(礦物中含有色離子),如朱紅色的辰砂。假色:由晶體內(nèi)部裂縫面、解理面及表面氧化膜的反射光引起與入射光波的干涉而產(chǎn)生的顏色。條痕色:礦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劃過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跡稱為條痕,粉末的顏色稱為條痕色。解理:礦物受力后沿一定結(jié)晶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稱為解理

      斷口: 礦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結(jié)晶方向斷裂,斷裂面是不規(guī)則和不平整的,這種斷裂面稱為斷口。硬度:礦物抵抗外來機械作用(如刻劃、壓力、研磨)的能力。

      朱寶砂:朱砂呈細小顆?;蚍勰?,色紅明亮,有閃爍的光澤,觸之不染手者,習稱“朱寶砂”。鏡面砂:呈不規(guī)則板片狀、斜方形或長條形,大小厚薄不一,邊緣不整齊,色紅而鮮艷,光亮如鏡面而微透明,質(zhì)較松脆者,習稱“鏡面砂”。

      釘頭:赭石一面有多數(shù)直徑約1cm的圓形乳頭狀突起,習稱“釘頭”

      植物拉丁語:

      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忍冬Lonicera japonica 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番紅花Crocus sativus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酸橙Citrus aurantium 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馬錢 Strychnos nux-vomica 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草麻黃Ephedra sinica 過路黃Lysimachia christinae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金釵石斛Dendrobium nobile 冬蟲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茯苓 Poria cocos

      成分英語:

      蕓香苷(蘆丁rutin)丁香酚(eugenol)金銀花—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紅花—紅花苷(carthamin)西紅花苷(crocin)五味子醇甲(schizandrin)苦杏仁苷(amygdalin)馬錢子—番木鱉堿(Strychnine)L-麻黃堿(L-Ephedrine)L-薄荷醇(l-menthol)

      簡答題和問答題

      一、花類中藥

      1、紅花與西紅花來源、產(chǎn)地、性狀、顯微特征及化學成分的比較。

      2、菊花有哪些商品規(guī)格?產(chǎn)區(qū)各在何處? ①亳菊主產(chǎn)安徽亳縣、渦陽、太和。②滁菊主產(chǎn)安徽滁縣、定遠、全椒。③貢菊主產(chǎn)安徽歙縣、黃山。④杭菊主產(chǎn)浙江桐鄉(xiāng)、海寧、崇德。⑤懷菊主產(chǎn)河南武陟、沁陽、博愛。⑥川菊主產(chǎn)四川中江、蒼溪、古藺。

      3、丁香、紅花、金銀花的顯微粉末特征。丁香:

      深棕色,具香氣。油室多,大多已破碎,完整者橢圓形?;ǚ哿B猿嗜切危?副合溝。草酸鈣簇晶直徑16~20μm。纖維梭形,頂端鈍圓,壁較厚。紅花:

      花各部均有管道狀分泌細胞分布,分泌細胞單列縱向連接,分泌細胞內(nèi)充滿淡黃色至紅棕物。花粉粒圓球形或橢圓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狀雕紋,萌發(fā)孔3個?;ü陧敹思毎只啥探q毛狀。

      柱頭及花柱上部表皮細胞分化成圓錐形末端較尖的單細胞毛。薄壁細胞中可見草酸鈣小柱晶。金銀花:

      腺毛有兩種類型,一種頭部倒圓錐形,頂端平坦,側(cè)面觀約10~33個細胞,排成2~4層,有的細胞含淡黃色物,柄部(1~)2~5個細胞;另一種較短小,頭部類圓形或略扁圓形,側(cè) 面觀4~20個細胞,柄2~4個細胞。

      非腺毛單細胞,壁厚者表面有壁疣,有的具螺紋,薄壁者有微細疣狀突起。花粉粒球形,黃色,外壁具細刺狀突起,萌發(fā)孔三個。薄壁細胞中含細小的草酸鈣簇晶。

      4、正品西紅花有哪些鑒別方法?并闡述。[理化鑒別]

      1、★取本品浸水中,可見橙黃色成直線下降,并逐漸擴散,水被染成黃色,無沉淀,柱頭呈喇叭狀,有短縫。在短時間內(nèi),用針撥之不破碎。

      2、取本品少量,置白瓷板上,加硫酸 1滴,酸液顯藍色經(jīng)紫色緩緩變?yōu)榧t褐色或棕色。

      3、本品1%熱水浸出液,濾過,取濾液10ml,置有塞量筒中,加乙醚5ml,振搖,水層呈鮮黃色,醚層應無色。(檢查西紅花素)

      本品為進口藥材,價格昂貴,曾發(fā)現(xiàn)偽品或摻偽

      (1)番紅花的雄蕊、蓮的雄蕊、玉蜀黍的花柱或紙漿條片等染色后偽充,可于顯微鏡下檢識。(2)摻有合成染料或其它色素,則水溶液常呈紅色或橙黃色,而非黃色。(3)淀粉及糊精等的摻偽,可用碘試液檢識。(4)有礦物油或植物油摻雜,則在紙上留有油漬。

      (5)有甘油、硝酸銨等水溶性物質(zhì)摻雜,則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增高。(6)摻雜不揮發(fā)性鹽類,則灰分含量增高。

      5、試述金銀花的來源、主產(chǎn)地和顯微鑒別特征。

      [來源] 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花蕾或帶初開的花。

      [產(chǎn)地] 主產(chǎn)山東沂蒙山區(qū)平邑(東銀花、濟銀花)、河南密縣、封丘(原產(chǎn)地認證)、溫縣(懷銀花)、內(nèi)蒙,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顯微鑒別特征] 腺毛有兩種類型,一種頭部倒圓錐形,頂端平坦,側(cè)面觀約10~33個細胞,排成2~4層,有的細胞含淡黃色物,柄部(1~)2~5個細胞;另一種較短小,頭部類圓形或略扁圓形,側(cè) 面觀4~20個細胞,柄2~4個細胞。

      非腺毛單細胞,壁厚者表面有壁疣,有的具螺紋,薄壁者有微細疣狀突起?;ǚ哿G蛐危S色,外壁具細刺狀突起,萌發(fā)孔三個。薄壁細胞中含細小的草酸鈣簇晶。

      6、試述丁香的來源、性狀特征、成分和理化鑒別特征。

      [來源]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像石竹的)Thun.干燥的花蕾。[性狀特征] 呈研棒狀,長1~2cm。表面深棕色。

      上部花蕾球形,下部花萼筒類圓柱形,稍扁,略顯縱棱,紅棕色或暗棕色,表面有顆粒狀突起,刻劃可顯油痕。萼片4枚,肥厚。花冠4片,膜質(zhì),淡棕色,覆瓦狀排列。雄蕊多數(shù)向內(nèi)彎曲于花蕾中。香氣濃郁,嘗之味辛辣、麻舌。入水萼管垂直向下(未去油)。

      [成分]丁香中含揮發(fā)油15%~20%。主要成分為★丁香酚(eugenol)78%~95%,乙酰丁香酚7.33%,此外還含黃酮類化合物如鼠李素、山柰酚等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1g,置小試管中,加氯仿3ml,浸漬5分鐘,吸取氯仿浸液2~3滴于載玻片上,速加3%氫氧化鈉的氯化鈉飽和液1滴,加蓋玻片,片刻即有簇狀細針形丁香酚鈉結(jié)晶產(chǎn)生。2.取以上氯仿浸出液,滴加適量50%氫氧化鉀溶液與丁香酚作用,形成丁香酚鉀的針狀結(jié)晶。

      二、果實及種子類中藥

      1、總結(jié)各種果實、種子類中藥的分泌組織。油細胞:五味子、砂仁、白豆蔻

      粘液細胞:葶藶子

      油室:花椒、枳殼、陳皮

      油管:小茴香

      吳茱萸:腺毛、油室、粘液細胞

      補骨脂:壁內(nèi)腺、腺毛

      2、桃仁、苦杏仁、甜杏仁在來源、性狀上有何不同?它們含有什么主要化學成分? 桃仁: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成熟種子。(核果)[性狀] 種子扁卵形或橢圓形,一端尖,另端鈍圓而偏斜,邊緣較薄,長1.2~2cm,寬1~1.2cm,厚3~5mm。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有縱脈紋及密布細粒狀突起,近尖端側(cè)邊有長4~6mm的線形種臍。種皮薄,子葉兩片肥大,黃白色,富油質(zhì)。味微苦。[化學成分] 含苦杏仁苷、甾醇類、蛋白質(zhì)、不飽和脂肪酸等??嘈尤剩?/p>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亞杏、東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種子。(核果)[性狀] 呈扁心臟形,長1~1.9cm,寬0.8~1.5cm,厚0.5~0.8cm。

      外皮黃棕色至棕色。頂端略尖,底部鈍圓而厚,左右不對稱。尖端稍下方的一側(cè)邊緣有線形種臍,基部中央有一圓形合點,由合點處向上密布縱行深棕色維管束脈紋。種皮薄,內(nèi)有子葉兩片,乳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化學成分] 含★苦杏仁苷(amygdalin)、脂肪油、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櫻葉酶、雌酮、α-雌二醇等。甜杏仁:

      [來源]為杏或山杏的部分栽培的味淡的成熟種子,又稱“叭噠杏仁”。[性狀]種子大而扁平,子葉結(jié)合面常不出現(xiàn)空隙,基部略對稱,味甜。[化學成分]苦杏仁苷含量低

      3、小茴香分果的橫切面各部分有何特征? 外果皮為1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細胞,外被角質(zhì)層;

      中果皮由數(shù)列薄壁細胞組成,共分布有6個油管,果棱間各1個,合生面2個,油管呈橢圓形或半圓形,內(nèi)含紅棕色油脂,維管束位于果棱部位,韌皮部位于木質(zhì)部兩側(cè),維管束四周圍有大形網(wǎng)紋細胞; 內(nèi)果皮為1列狹長的扁平細胞,長短不一;(鑲嵌細胞層)

      種皮為1列頹廢細胞,含棕色物質(zhì);合生面的內(nèi)果皮與種皮間有種脊維管束。

      胚乳細胞多角形,內(nèi)含糊粉粒和少數(shù)脂肪油,糊粉粒中含細小的草酸鈣簇晶;胚小形,位于胚乳的中央。

      4、比較砂仁白豆蔻的異同。砂仁、白豆蔻種子的顯微組織構(gòu)造及粉末顯微特征有哪些? 砂仁

      [來源] 為姜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具長軟毛的)、綠殼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實。[顯微組織構(gòu)造] 假種皮、表皮、色素物質(zhì)細胞、油細胞、內(nèi)種皮、外胚乳、內(nèi)胚乳、胚 [粉末顯微特征] 內(nèi)種皮厚壁細胞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內(nèi)含硅質(zhì)塊,斷面觀為1列柵狀細胞,內(nèi)壁及側(cè)壁極厚,胞腔偏外側(cè),內(nèi)含硅質(zhì)塊。

      種皮表皮細胞淡黃色,表面觀長條形,常與下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下皮細胞含棕色或紅棕色物。色素層細胞皺縮,界限不清楚,含紅棕色或深棕色物。

      外胚乳細胞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充滿細小淀粉粒集結(jié)成的淀粉團,有的包埋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內(nèi)胚乳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油細胞無色,壁薄,偶見油滴散在。白豆蔻 [來源] 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實。[顯微組織構(gòu)造] 假種皮為長形薄壁細胞,部分已剝落。

      種皮表皮細胞徑向延長,壁較厚;色素層在表皮之下,細胞壁厚,多為切向延長,常為兩層;油細胞層由1列大形細胞組成,類方形,壁薄,內(nèi)含油滴;在凹端有種脊維管束;色素層在油細胞層下,為數(shù)列壓扁的細胞,內(nèi)含紅棕色物質(zhì);內(nèi)種皮為1列石細胞,內(nèi)壁較厚,胞腔偏靠外側(cè)。外胚乳細胞徑向延長,內(nèi)含淀粉粒及少數(shù)草酸鈣結(jié)晶。內(nèi)胚乳細胞排列不規(guī)則,內(nèi)含糊粉粒。

      胚位于內(nèi)胚乳中央,細胞壁不明顯。縱切面外胚乳肥厚,胚略作圓柱形,內(nèi)胚乳包在胚的周圍。

      [粉末顯微特征] 表皮細胞甚長,壁較厚。

      下皮細胞呈長方形,與表皮細胞垂直排列,內(nèi)含紅棕色色素。油細胞較大,略呈方形或長方形,常與表皮及下皮細胞相重疊。內(nèi)種皮碎片紅棕色,細胞細小,呈多角形(頂面觀),壁厚。外胚乳細胞呈長多角形,充滿細小淀粉粒;有細小菱形、方形或柱形結(jié)晶。假種皮細胞狹長,壁薄,含有細小顆粒狀或方形草酸鈣結(jié)晶。

      5、試述五味子的來源及粉末特征。

      [來源] 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 的干燥成熟果實。[粉末特征] 果皮的表皮細胞呈多角形,表面有微細的角質(zhì)線紋,內(nèi)含顆粒狀色素物質(zhì),可見類圓形或多角形的油細胞,其四周有6~7個細胞圍繞。

      種皮外層石細胞群呈多角形或稍長,壁厚,胞腔小,內(nèi)含棕色物質(zhì);內(nèi)層石細胞呈類圓形、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壁較薄,胞腔較大,密具細壁孔。

      胚乳細胞呈多角形,壁薄,內(nèi)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6、試述馬錢子的來源、性狀特征及顯微特征。

      [來源] 為馬錢科植物★馬錢 Strychnos nux-vomica 的干燥成熟種子。[性狀特征] 扁圓紐扣狀,一面微凹,另一面微隆起,直徑1cm~3cm,厚3mm~5mm。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密生匍匐的絲狀毛,自中央向四周射出。

      底面中心有圓點狀突起的種臍,邊緣有微尖凸的珠孔,有時種臍與珠孔間隱約可見1條隆起的線條(非種脊)。

      質(zhì)堅硬,沿邊緣剖開,胚乳肥厚,淡黃白色,角質(zhì)樣,近珠孔處小凹窩內(nèi)有細小菲薄子葉2片,有葉脈5~7條及短小的的胚根。氣微,味極苦,有毒。[顯微特征] 刮取種子表皮毛茸少許,封藏在間苯三酚及鹽酸中,置顯微鏡下觀察:被染成紅色的表皮細胞所形成的單細胞毛茸,細胞壁厚,強烈木化,具縱條紋,毛茸基部膨大略似石細胞樣,但多數(shù)已折斷。

      馬錢種子的表皮毛茸平直不扭曲,毛肋不分散;云南馬錢的種子表皮毛茸,平直或多少扭曲,毛肋常分散。

      7、存在光輝帶的中藥有哪些? 如牽牛子、菟絲子、決明子、補骨脂

      8、哪些種子類藥材需要測定膨脹度?試舉例。膨脹度測定:葶藶子、車前子

      北葶藶子不得低于12;南葶藶子不得低于3 車前子不得低于4

      9、總結(jié)果實類中藥的果實類型。漿果:五味子、馬錢子、枸杞子 角果(長角果、短角果):葶藶子 梨果:木瓜、山楂

      核果:苦杏仁、桃仁、酸棗仁、山茱萸 薔薇果:金櫻子 莢果:補骨脂、柑果:枳殼、陳皮、蓇葖果:吳茱萸、花椒 蒴果:巴豆、連翹、牽牛子、車前子、砂仁、白豆蔻 雙懸果:小茴香 肉質(zhì)果:梔子 瓠果:瓜蔞 穎果:薏苡仁 堅果:檳榔

      三、全草類中藥

      1、全草類中藥有哪些入藥情況?

      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薄荷,益母草,廣藿香,穿心蓮 少數(shù)帶有根及根莖的全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 小灌木的草質(zhì)莖——麻黃 不帶葉的草質(zhì)莖——石斛 常綠小灌木的帶葉莖枝——槲寄生 帶鱗葉的肉質(zhì)莖——肉蓯蓉、鎖陽

      2、藥典規(guī)定的麻黃的三種來源在節(jié)間的長短,粗細及膜質(zhì)鱗葉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性狀] 1.草麻黃

      ①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mm~2mm。②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cm~6cm。

      ③節(jié)上有膜質(zhì)鱗葉,長3mm~4mm,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lián)合成筒狀,紅棕色。2.中麻黃

      ①多分枝,直徑1.5mm~3mm,有粗糙感。②節(jié)間長2cm~6cm。

      ③膜質(zhì)鱗葉長2mm~3mm,裂片3(稀2),先端銳尖。3.木賊麻黃

      ①較多分枝,直徑1mm~1.5mm,無粗糙感。②節(jié)間長1.5cm~3cm,③膜質(zhì)鱗葉長1mm~2mm,裂片2(稀3),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3、廣藿香與薄荷粉末特征的異同是什么? 廣藿香

      葉表皮細胞不規(guī)則形,壁薄彎曲;氣孔直軸式。

      非腺毛1~6細胞組成,壁具疣狀突起,有的細胞內(nèi)含棕黃色物質(zhì)。

      腺鱗頭部扁球形,由8個細胞組成,柄單細胞,極短。小腺毛頭部細胞2,柄1~3個細胞。間隙腺毛呈不規(guī)則囊狀,存在于柵欄組織或薄壁組織的間隙中,頭部單細胞,柄短,單細胞。草酸鈣針晶細小,散在于葉肉細胞中。薄荷

      葉表皮細胞垂周壁彎曲;下表皮有直軸式氣孔。腺鱗頭部類圓形,8細胞,柄極短。小腺毛頭部單細胞,橢圓形,柄1~2細胞。非腺毛1~8細胞,稍彎曲,疣狀突起較細密。莖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類多角形,有縱向的角質(zhì)紋理。

      橙皮苷結(jié)晶存在于莖葉表皮細胞及薄壁細胞中,淡黃色,略呈扇形或不規(guī)則形。

      4、石斛莖的哪些組織特征反映了單子葉植物莖組織的基本構(gòu)造? 顯微鑒別(金釵石斛莖橫切面)

      表皮為1列細小扁平細胞,外被厚的鮮黃色角質(zhì)層,易與細胞分離。

      皮層細胞6~8列,外方1~2列細胞壁木化。

      中柱寬廣,散有多數(shù)有限外韌型維管束;韌皮部外側(cè)有纖維束,呈半環(huán)狀,壁甚厚,纖維群外緣嵌有細小薄壁細胞,有的含圓簇狀硅質(zhì)塊,木質(zhì)部導管1~3個,壁較薄,有木纖維,壁甚厚,維管束周圍的薄壁細胞有時木化,并具壁孔。

      薄壁組織中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和網(wǎng)紋細胞。

      5、草麻黃莖、廣藿香莖的橫切面特征?!餀M切面:草麻黃

      表皮細胞外被厚的角質(zhì)層;脊線18~20個,有蠟質(zhì)疣狀凸起,兩脊線間有下陷氣孔。下皮纖維束位于脊線處,壁厚,非木化。皮層較寬,纖維成束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

      維管束外韌型,8~10 個。形成層環(huán)類圓形。木質(zhì)部呈三角狀。髓部薄壁細胞含棕色塊;偶有環(huán)髓纖維。

      表皮細胞外壁、皮層薄壁細胞及纖維均有多數(shù)微小草酸鈣砂晶或方晶。廣藿香

      表皮細胞1列,具非腺毛,由1~5個細胞組成。其下有3~5列木栓化細胞。

      皮層的外層為4~10列厚角細胞,內(nèi)層為薄壁細胞,有大形細胞間隙,內(nèi)有間隙腺毛;腺毛常縱向排列,腺頭單細胞。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纖維成束,斷續(xù)環(huán)列。

      韌皮部狹窄。木質(zhì)部四角處較發(fā)達。

      髓部細胞微木化,含草酸鈣針晶束及片狀結(jié)晶,稀有淀粉粒。

      四、其他類中藥

      1、其他類中藥包括哪些?

      指本教材其他各章中未能收載的中藥。

      ①直接由植物體的某一部分或間接用植物的某些制品為原料,經(jīng)過不同的加工處理所得到的產(chǎn)品。②蕨類植物的成熟孢子。

      ③由某些昆蟲寄生于某些植物上所形成的蟲癭。

      2、青黛的來源植物有哪些?所含成分及其作用是什么?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馬藍、蓼科植物蓼藍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葉或莖葉經(jīng)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團塊。【化學成分】 均含靛玉紅、靛藍

      1、馬藍葉制成的青黛含異靛藍、靛黃)、鞣酸、蠟質(zhì)及鉀、鈉、鈣、鎂等無機鹽、異靛藍。其中靛玉紅具有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2、蓼藍葉制成的青黛尚含靛青苷、崧藍苷、色氨酮。

      3、菘藍葉制成的青黛含菘藍苷和靛玉紅。

      3、海金沙的水試和火試方法是什么?

      火試法:取少量粉末,灑于燃燒的紙上,立即發(fā)出很高的火焰,并有閃光飛濺及響聲,無灰渣殘留。水試法:取海金沙少許,撒于水上,浮于水面不下沉者,于水中加熱,才逐漸下沉。4、2015版藥典規(guī)定冰片的商品來源有哪些? 冰片(合成龍腦)—消旋龍腦—樟腦、松節(jié)油 天然冰片—右旋龍腦—樟科樟 艾片—左旋龍腦—菊科艾納香

      4、五倍子形成的要素有哪些?

      三要素:五倍子蚜蟲、提燈蘚屬植物、鹽膚木類植物

      五、藻菌地衣類

      1、試述冬蟲夏草的來源、形成過程、性狀和顯微鑒別特征,并寫出2~3種常見偽品的名稱?!緛碓础繛辂溄蔷普婢x夏草寄生在鱗翅目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合體?!径x夏草的形成】

      【性狀鑒別】

      ① 蟲體形如蠶。外表土黃至黃棕色,粗糙,環(huán)紋明顯。全身有足8對,中部4對最明顯。頭部黃紅色,尾如蠶尾。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白色略發(fā)黃,中間可見“V”型裂紋。

      ② 子座深棕色至棕褐色,細長,圓柱形,一般比蟲體長;表面有細小縱向皺紋,上部稍膨大。質(zhì)柔韌,折斷面纖維狀,黃白色。

      ③ 氣微腥,味微苦。有腥氣和草菇香味?!撅@微鑒別】

      1、蟲體橫切面

      不規(guī)則形,四周為蟲體的軀殼,其上著生銳刺毛和長線毛,有的似分枝狀。軀殼內(nèi)為大量菌絲,其間有裂隙。

      2、子座橫切面

      周圍由子囊殼組成,下半部埋于凹陷的子座內(nèi)。子囊殼內(nèi)有多數(shù)線形子囊,每個子囊內(nèi)又有數(shù)個線形的子囊孢子。中央充滿菌絲,其間有裂隙。不育部分無子囊殼?!緜纹返拿Q】 發(fā)酵蟲草、蛹草、亞香棒蟲草、香棒蟲草、新疆蟲草、涼山蟲草、地蠶、模制蟲草、僵蠶偽制蟲草、靈芝的來源、性狀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子實體 【性狀鑒別】

      1、赤芝 菌蓋木栓質(zhì),半圓形或腎形,皮殼堅硬,初黃色,漸變?yōu)榧t褐色,有光澤,具環(huán)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邊緣薄而平截,常稍內(nèi)卷。菌蓋下表面菌肉白色至淺棕色,有無數(shù)菌管構(gòu)成;菌柄側(cè)生,紅褐色至紫褐色,有漆樣光澤。菌管內(nèi)有多數(shù)孢子。孢子褐色卵形,一端平截,外壁光滑,內(nèi)壁粗糙。

      2、紫芝

      菌蓋與菌柄的皮殼呈紫黑色或黑色;菌肉銹褐色。、寫出茯苓的來源、規(guī)格、主要成分。與豬苓性狀、顯微區(qū)別。茯苓

      【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的干燥菌核?!疽?guī)格】

      反復“發(fā)汗”數(shù)次至現(xiàn)皺紋,內(nèi)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陰干,稱為“茯苓個”; 鮮茯苓去茯苓皮后,有的內(nèi)部顯淡紅色者為“赤茯苓”; 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為“白茯苓”; 去皮后切片,為“茯苓片”; 切成方形或長方形塊者為“茯苓塊”;

      中有松根者為“茯神”;其木為“茯神木”;皮為“茯苓皮”?!局饕煞帧?/p>

      菌核含β-茯苓聚糖,含量最高可達93%。區(qū)別 茯苓

      【性狀鑒別】

      ①呈類球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②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隆起的皺紋。

      ③體重,質(zhì)堅實,不易破裂,斷面不平,呈顆粒狀,有的具裂隙或中間抱有松根。④斷面外層淡棕色,內(nèi)部白色,少數(shù)淡紅色。⑤無臭,味淡,嚼之粘牙?!撅@微鑒別】

      粉末:灰白色。

      ①用水裝片,可見無色不規(guī)則顆粒狀團塊或末端鈍圓的分枝狀團塊。

      ②用5%KOH液裝片,團塊溶化露出菌絲。菌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無色或帶棕色(外層菌絲),橫隔偶見。

      ③粉末加α-萘酚及濃硫酸,團塊物即溶解,可顯橙紅色至深紅色。④不含淀粉粒及草酸鈣晶體。

      豬苓

      【性狀鑒別】

      塊狀或球狀,扁平,大小不等,長形的多彎曲或分枝扭曲。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狀和不規(guī)則凹凸不平瘤狀突起。質(zhì)堅體輕,能浮于水面。折斷面白色或淡褐色,略呈顆粒狀,細膩。無臭、味淡,嚼之綿軟不易碎?!撅@微鑒別】 粉末經(jīng)5%NaOH或KOH加熱離析后,可見無色或棕色菌絲團塊。

      菌絲大部白色,個別黃棕色,細長、彎曲、有分枝,少數(shù)菌絲可見鎖狀聯(lián)合。草酸鈣棱晶呈雙錐形、八面形或不規(guī)則,有時可見數(shù)個結(jié)晶聚集。、比較大葉海藻和小葉海藻、節(jié)松蘿與長松蘿的來源及性狀鑒別特征?!拘誀铊b別】

      1、大葉海藻: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的干燥藻體。①固著器盤狀(常已除去),主干及枝上有小刺。

      ②基部的葉披針形,全緣或有粗鋸齒,革質(zhì),上部的葉狹披針形或絲狀。③氣囊球形或紡錘形,頂端鈍圓,有的具細短尖。

      2、小葉海藻:馬尾藻科植物羊棲菜的干燥藻體。①全體卷縮成團。

      ②棕黑色或黑棕色,帶白色鹽霜。③水浸后膨脹,粘滑柔韌。④固著器假根狀。

      ⑤主干粗糙,有分枝,枝上生葉。

      ⑥葉條形或棒形,氣囊球形、紡錘形或梨形。

      ⑦生殖托圓柱狀或長橢圓形,有柄,叢生于小枝或葉腋間。⑧氣腥,味咸。

      【性狀鑒別】

      1、松蘿:為松蘿科植物松蘿的干燥地衣體。①呈絲狀纏繞成團。

      ②灰綠色,或黃綠色,長短不一,向下呈二叉狀分枝,向先端分枝愈多愈細。③粗枝表面有明顯的環(huán)狀裂紋。

      ④質(zhì)柔韌,略有彈性,不易折斷,斷面可見中央有線狀強韌的中軸。⑤氣微,味酸。

      2、長松蘿:為松蘿科植物長松蘿的干燥地衣體。

      呈絲狀,長達1.3m,主軸單一,不呈二歧分枝,兩側(cè)有細短的側(cè)枝密生,側(cè)枝長1cm左右,灰綠色,柔軟。

      六、樹脂類

      1、簡述目前樹脂類中藥鑒定常用的方法。樹脂類中藥的鑒定

      樹脂的性狀鑒別和定性反應鑒定可用于確定其真實性。

      品質(zhì)優(yōu)良度則需測定:在一定溶劑中的溶解度、浸出物、灰分以及樹脂的酸價、皂化價、碘價、醇不溶物及香脂酸含量等。

      2、樹脂類中藥的化學成分?可以分為哪幾類?

      樹脂、揮發(fā)油、樹膠及游離的芳香酸

      ①單樹脂:有樹脂酸(松香);樹脂酯(血竭);混合樹脂(洋乳香)。②膠樹脂:如藤黃。

      ③油膠樹脂:如乳香、沒藥、阿魏。④油樹脂:如松油脂、加拿大樹脂。⑤香樹脂:如蘇合香、安息香。

      3、如何區(qū)分乳香和沒藥? 性狀鑒別

      乳香:呈小形乳頭狀、淚滴狀或不規(guī)則小塊,有時粘連成團塊。淡黃色。半透明,有的表面無光澤并常帶有一層類白色或淡黃色粉塵,久貯色加深。質(zhì)堅脆,斷面蠟樣,無光澤。氣微芳香,味微苦,嚼時開始碎成小塊,迅即軟化成膠塊樣,粘附牙齒,唾液成乳白色,并微有香辣感。

      沒藥:呈不規(guī)則顆粒狀或粘結(jié)成團塊,大小不一,一般直徑約2.5cm。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凹凸不平,被有粉塵。質(zhì)堅脆,破碎面呈顆粒狀,帶棕色油樣光澤,并常伴有白色斑點或紋理;薄片半透明或近透明。氣香而特異,味苦而微辛。理化鑒別

      乳香:本品遇熱變軟,燒之微有香氣,(但不應有松香氣),冒黑煙,并遺留黑色殘渣。與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狀液。

      沒藥:取本品與水共研形成黃棕色乳狀液。粉末遇硝酸呈紫色。

      4、原裝血竭和加工血竭如何區(qū)別? 性狀鑒別

      (1)原裝血竭

      呈四方形或不定形塊狀,大小不等,表面鐵黑色或黑紅色,常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紅粉。斷面有光澤或粗糙而無光澤,黑紅色,研成粉末血紅色。無臭味淡。

      (2)加工血竭 呈類圓四方形或方磚形,頂端有加工成型而形成的折紋,表面暗紅色,有光澤,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紅粉。質(zhì)硬而脆,破碎面紅色而粉末呈磚紅色。

      本品外色黑似鐵、研粉紅似血,火燃嗆鼻、有苯甲酸樣香氣。不溶于水,在熱水中軟化,易溶于乙醇、二硫化碳、氯仿及堿液中。

      七、動物類中藥

      1、動物類中藥包括哪些? 動物類中藥包括:

      1、動物體的全部或部分;

      2、動物的生理或病理產(chǎn)物;

      3、動物加工品。

      2、簡述動物界環(huán)節(jié)、軟體、節(jié)肢、脊索動物門的基本特征。環(huán)節(jié)動物門

      身體圓筒形,分成若干同形的環(huán)節(jié),內(nèi)部各系統(tǒng)分化趨于完善,有真體腔,體表具剛毛或疣足,雌雄異體或同體,直接發(fā)育或有變態(tài),大部分自由生活于海水、淡水及土壤中,少數(shù)并可奇生。軟體動物門

      身體具有外套膜,體表有貝殼,由頭、足及內(nèi)臟團三部組成,本門動物生活于海水、淡水和陸地,已知約有10萬種,為動物界中第二大門。如田螺、石決明、牡蠣等。節(jié)肢動物門

      身體多有頭部、胸部、腹部的區(qū)分,附肢常分節(jié),體外被幾丁質(zhì)外骨骼,生長發(fā)育過程需蛻皮,肌肉為橫紋肌,常成束,消化系統(tǒng)完整,口器適于咀嚼或吸吮,形式多樣。體腔為混合腔,循環(huán)系統(tǒng)為開管式,用鰓、氣管或書肺司呼吸。水生或陸生。脊索動物門

      具有脊索(或被分節(jié)的脊椎所代替)、背神經(jīng)管和腮裂(或為腮囊),有后口的動物。已知約有4萬1千2百余種,為動物界中第三大門。

      3、熟悉動物類中藥的鑒別方法。

      1、掌握:珍珠。常用珍珠真假辨別法

      1、顯微鏡觀察法

      2、光譜分析法

      3、丙酮浸洗法

      4、灼燒法

      5、比重

      2、熟悉:石決明、全蝎、蜈蚣、土鱉蟲、斑蝥、僵蠶、蜂蜜。

      1、哈蟆油膨脹度測定方法? 膨脹度測定

      取本品,破碎成直徑約2mm的碎塊,于80℃干燥4小時,稱取0.2g,照膨脹度測定法測定,開始1小時每10分鐘振搖一次,然后靜置4小時,傾去水液,讀取體積,再靜置1小時,如上讀數(shù),兩次差異不超過0.1ml為止。讀取樣品膨脹后的體積,按膨脹度=膨脹體積 / 樣品重量,計算即得。本品的膨脹度不得低于55。

      2、蟾酥的成分是什么?

      ①強心甾體化合物 ②吲哚類生物堿

      3、金錢白花蛇、烏梢蛇、蘄蛇背鱗顯微特征有什么區(qū)別?

      【顯微鑒別】 金錢白花蛇

      取背鱗1片,用水裝置,觀察外表面:鱗片呈黃白色,具眾多細密縱直條紋,間距1.1μm~1.7μm,沿鱗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徑向排列。

      背鱗橫切面觀:內(nèi)、外表皮均較平直,真皮不向外方突出,真皮中色素較少。蘄蛇

      鱗片:取背鱗1片,用水裝置。觀察外表面:鱗片呈深棕色或黃棕色,密布乳頭狀突起,乳突呈類三角形、類卵形或不規(guī)則形,內(nèi)含顆粒狀色素(粉末鑒定的重要依據(jù))。

      背鱗橫切面觀: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乳頭狀突出,使外表面呈波浪形,突起部的真皮含較多色素。內(nèi)表面較平直,無乳頭狀突起。烏鞘蛇

      鱗片:取背鱗1片,用水裝置。觀察外表面:鱗片呈黃棕色,具縱直條紋,條紋間距13.7μm~27.4μm,沿鱗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徑向排列,內(nèi)含色素斑。

      背鱗橫切面觀:內(nèi)、外表皮均較平直,真皮不向外方突出,真皮中色素較多。

      1、掌握中藥:麝香、鹿茸、羚羊角。

      2、熟悉中藥:熊膽粉、牛黃。

      八、礦物類中藥

      1、礦物類中藥的基本性質(zhì)有哪些?

      1、結(jié)晶形狀

      2、結(jié)晶習性

      3、透明度

      4、顏色

      5、光澤

      6、比重

      7、硬度

      8、解理、斷口

      9、力學性質(zhì)

      10、磁性

      11、氣味

      12、發(fā)光性

      13、其他 少數(shù)礦物藥材具有吸水分的能力

      2、礦物類中藥有哪幾種入藥情況?

      3、朱砂的來源、性狀、成分及理化鑒別?

      【來源】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三方晶系)【性狀鑒別】

      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大小不一的塊片狀、顆粒狀或粉末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至褐紅色,具金剛光澤。質(zhì)重而脆,硬度2~2.5,相對密度8.09~8.20。無臭,無味。

      其中呈細小顆?;蚍勰睿t明亮,有閃爍的光澤,觸之不染手者,習稱“朱寶砂”。

      呈不規(guī)則板片狀、斜方形或長條形,大小厚薄不一,邊緣不整齊,色紅而鮮艷,光亮如鏡面而微透明,質(zhì)較松脆者,習稱“鏡面砂”。

      呈粒狀,方圓形或多角形,顏色發(fā)暗或呈灰褐色,質(zhì)重而堅,不易碎者,習稱“豆瓣砂”?!净瘜W成分】主含硫化汞(HgS)?!纠砘b別】

      (1)取本品細末用鹽酸濕潤后,在光潔的銅片上摩擦,銅片表面顯銀白色光澤,加熱烘烤后,銀白色即消失。HgS+2HCl→HgCl2+H2S↑

      ↓Cu →CuCl2+Hg(銀白色)(2)取本品粉末2g,加鹽酸-硝酸(3:l)的混合溶液2ml使溶解,蒸干,加水2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汞鹽與硫酸鹽的鑒別反應。

      ① 汞鹽的鑒別反應:取本品溶液,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發(fā)生黃色沉淀(HgO)。

      ② 硫酸鹽的鑒別反應:取本品溶液,加氯化鋇試液,即發(fā)生白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1、掌握雄黃的來源,成分,注意事項等。

      【來源】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單斜晶系)

      【化學成分】主含硫化砷(As2S2);尚含少量鋁、鐵、鈣、鎂、硅等?!靖阶ⅰ?/p>

      1、有毒。

      2、雄黃遇熱易產(chǎn)生劇毒的三氧化二砷,故忌用火煅。2As2 S2 +7O2 →2As 2O3 +4SO 2

      3、雌黃:化學成分是As2S3,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檸檬黃色,條痕鮮黃色,油脂光澤至金剛光澤。微有特異臭氣。

      2、白信石、紅信石、砒霜的來源、性狀、成分有什么不同? 信石

      [來源]為天然的砷華礦石,或由毒砂(硫砷鐵礦FeAsS)、雄黃加工制造而成。[化學成分] 主含三氧化二砷As2O3

      性狀鑒別 信石有紅信石和白信石之分,藥用以紅信石為主。

      (1)紅信石 呈不規(guī)則塊狀。淡黃色、淡紅色或紅、黃相間;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樣光澤或無光澤。質(zhì)脆,易砸碎,斷面凹凸不平或呈層狀纖維樣。氣無,稍加熱,有蒜臭氣和硫黃臭氣。本品劇毒,不宜口嘗。

      (2)白信石 無色或白色。有的透明。質(zhì)較純,毒性比紅信石劇。

      砒霜系由信石升華精制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爐甘石、滑石、石膏、芒硝、硫磺、硼砂的化學成分及理化鑒別是什么? 爐甘石

      [化學成分] 主含碳酸鋅(ZnCO3)。鍛燒后,碳酸鋅分解成氧化鋅(ZnO),為治療目疾的有效成分。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1g,加稀鹽酸10ml,即泡沸。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2)取本品粗粉1g,加稀鹽酸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或雜有微量的藍色沉淀。滑石

      [化學成分] 主含含水硅酸鎂Mg3(SiO10)(OH)2或3MgO·4SiO2·H2O 理化鑒別

      硅的鑒別:取本品粉末約0.2g置鉑鉗堝中,加等量氟化鈣或氟化鈉粉末,拌勻,加濃硫酸5ml,微熱,立即將懸有1滴水的鉑坩堝蓋上,稍片刻,取下坩堝蓋,水滴呈現(xiàn)白色渾濁。石膏

      [化學成分] 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理化鑒別

      (1)取本品一小塊(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nèi),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yōu)椴煌该黧w。(2)取本品粉末0.2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溶液顯鈣鹽與硫酸鹽的鑒別反應。

      ① 硫酸鹽的鑒別反應:取本品溶液,加氯化鋇試液,即發(fā)生白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② 鈣鹽的鑒別反應:取供試液(1→20),加甲基紅指示液2滴,用氨試液中和,再滴加稀鹽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銨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CaC2O4),濾過。沉淀不溶于鹽酸。Ca2++(NH4)2C2O4→CaC2O4↓(白色)芒硝

      [化學成分] 主含含水硫酸鈉(Na2SO4·10H2O)。理化鑒別

      水溶液顯鈉鹽與硫酸鹽的鑒別反應。(1)鈉鹽的鑒別反應: ① 取鉑絲,用濃鹽酸濕潤后,蘸取本品在無色火焰中燃燒,火焰即顯鮮黃色。

      ② 取本品中性溶液,加醋酸氧鈾鋅試液,即發(fā)生黃色沉淀。

      Na++Zn2++3UO22++9Ac-+9H2O NaAc·Zn(Ac)2·3UO2(Ac)2·9H2O↓(醋酸鈾酰鋅鈉)(2)硫酸鹽的鑒別反應:取本品溶液,加氯化鋇試液,即發(fā)生白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硼砂

      [化學成分]主含四硼酸鈉(Na2B4O7 · 10H2O)。理化鑒別 本品水溶液顯鈉鹽與硼酸鹽的鑒別反應。硫黃

      [化學成分] 主含硫(S)。有毒。

      理化鑒別 本品燃燒時易熔融,火焰為藍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氣。

      4、龍骨、五花龍骨、龍齒的來源及性狀特征、成分有什么區(qū)別? 龍骨

      [來源] 為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 [化學成分] 主含碳酸鈣[CaCO3]、磷酸鈣[Ca3(PO4)2]。性狀鑒別

      呈骨骼狀或已破碎。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淺棕色,多較光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棕色條紋和斑點。質(zhì)硬、不易破碎、斷面不平坦,色白或色黃,有的中空,摸之細膩如粉質(zhì),在關(guān)節(jié)處有多數(shù)蜂窩狀小孔。吸濕性強,舐之粘舌。無臭、無味。五花龍骨

      [來源] 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類門齒的化石。性狀鑒別

      呈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全體呈淡灰白色或淡黃棕色,夾有紅、白、黃、藍、棕、黑或深淺粗細不同的紋理。表面光滑,略有光澤,有的有小裂隙。質(zhì)硬,較酥脆,易片狀剝落,吸濕性強,舐之粘舌。無臭、無味。龍齒

      [來源]為龍骨動物的牙齒化石。[化學成分]主含磷酸鈣[Ca3(PO4)2]。性狀鑒別

      多已破碎成不規(guī)則塊狀,少數(shù)較完整。完整者可分為犬齒與臼齒。犬齒呈不整齊的圓錐狀,或略彎曲。臼齒呈圓形或方柱形,一端較細,略彎曲,多具抽溝。表面具光亮的琺瑯質(zhì)。斷面粗糙凹凸不平或有不規(guī)則的凸起棱線,有吸濕性。無臭,無味。部分溶于水而發(fā)生氣泡。

      5、哪些礦物類中藥有毒?哪些礦物類中藥有吸濕性? 有毒:朱砂、雄黃、信石、砒霜、輕粉、膽礬、硫黃 吸濕性:爐甘石、赤石脂、龍骨、龍齒

      第二篇:中藥鑒定學 知識點總結(jié)[最終版]

      名詞術(shù)語

      星點:大黃根莖髓部,有星點(異型維管束)云錦紋:何首烏皮部,異型維管束。

      同心環(huán):川牛膝淡黃色小點(維管束)排列而成 羅盤紋:商陸木部隆起,形成突起的同心性環(huán)輪。砂眼:銀柴胡表面孔穴狀或盤狀凹陷。

      珍珠盤:銀柴胡,突起的芽孢、莖或根莖的殘基。糟皮粉渣:赤芍 菊花心:甘草、黃芪

      三七:主根為三七;支根稱筋條;根莖稱剪口;須根稱絨根。疙瘩?。汉及总破た讟訖M向突起散生 蚯蚓頭:防風 獅子盤頭:黨參 油頭:川木香 朱砂點:茅蒼術(shù)

      起霜:蒼術(shù)析出的白色細針狀結(jié)晶。懷中抱月:松貝 鸚哥嘴:天麻 白頸:地龍的生殖帶

      翹鼻頭、方勝紋、連珠斑、佛指甲:蘄蛇 珍珠結(jié)構(gòu)環(huán) 珍珠虹光環(huán)為珍珠特征 劍脊:烏梢蛇 銀皮:毛殼麝香 冒槽:麝香

      花鹿茸:一個分枝(二杠),主枝(大挺)二個分枝(三岔)馬鹿茸:側(cè)枝一個(單門),二個(蓮花),三個(三岔),四個(四岔)烏金衣:牛黃 細密同心層紋 掛甲:指甲染成黃色,牛黃 骨塞、通天眼:羚羊角 火炬頭:款冬花 馬頭蛇尾瓦楞身:海馬 車輪紋:防己、大血藤 紫萁貫眾葉柄基部中柱“U” 針眼:川木通、雞血藤 水試:

      紅花:水染成金黃色

      秦皮:浸出液在日光下顯碧藍色熒光 蘇木:投入熱水,水顯鮮艷桃紅色。小通草:遇水表面顯黏性

      熊膽:在水面旋轉(zhuǎn)并呈黃色線狀下沉短時間不擴散 蛤蟆油:溫水浸泡,膨脹系數(shù)不低于55 火試:

      麝香:輕微爆鳴聲,起油點似珠,濃香四溢,灰燼白色 海金沙:爆鳴聲及閃光 松花粉及蒲黃:無此現(xiàn)象。

      有害物質(zhì)檢測: 甘草、黃芪、丹參、白芍、西洋參、金銀花、阿膠、枸杞子有重金屬的要求

      甘草、黃芪有機氯農(nóng)藥殘留量

      桃仁、陳皮、胖大海、酸棗仁進行黃曲霉毒素的檢查 白芍、天花粉、黨參、天冬、山藥、天麻、白及二氧化硫檢測 偽品及其主要鑒別特征: 大黃:

      偽品:蓼科波葉組植物藏邊大黃、河套大黃、酒大黃、華北大黃、天山大黃。

      鑒別要點:根及根莖橫切面無星點,藥材新折斷面在紫外燈下顯藍紫色熒光(土大黃苷)。何首烏:

      偽品:1.翼蓼,稱“紅藥子”,毛脈蓼,稱“朱砂七”兩者斷面皮部均無“云錦花紋” 2.人形“何首烏” 苦參:

      偽品:豆科刺果甘草的根及根莖

      鑒別要點:偽品表面灰褐色至灰棕色,栓皮緊密不破裂,也不易剝離。氣微,味苦,嚼之有豆腥氣。甘草:

      偽品:苦甘草,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

      鑒別要點:栓皮反卷或脫落。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灰棕色,木部棕黃色,粉性小。氣微,味極苦,主含生物堿。黃芪:

      偽品:1.豆科植物錦雞兒

      鑒別要點:表面殘存皮孔,斷面皮部淡黃色,木部淡黃棕色。質(zhì)脆,斷面纖維狀

      2.錦葵科圓葉錦葵、歐蜀葵、蜀葵 鑒別要點:嚼之有黏滑感。人參: 偽品:1.商陸科植物商陸或垂序商陸

      鑒別要點:無盧碗,指堅實,難折斷,斷面同心環(huán)紋。味稍甜后微苦,久嚼麻舌。

      2.茄科植物華山參的根

      鑒別:組織中無樹脂道及草酸鈣簇晶而有木間韌皮部和草酸鈣砂晶。西洋參: 偽品:國產(chǎn)人參 三七:

      偽品:1.落葵科落葵薯“藤三七”,鑒別:斷面粉性,水煮角質(zhì)樣。味微甜,嚼之有黏性。2.莪術(shù)加工品

      鑒別:味微苦辛,姜辣味,斷面是單子葉植物根莖特點。柴胡: 偽品:大葉柴胡

      鑒別:有毒,密生環(huán)節(jié),斷面黃白色,纖維性,常中空。質(zhì)脆易折斷。龍膽:

      偽品:1.小檗科 鬼臼 斷面粉性,白色,木部黃色

      2.小檗科 桃兒七 皮層木化纖維眾多,初生木質(zhì)部五原型。巴戟天:

      偽品:1.茜草科 羊角藤 2.木蘭科鐵箍散 3.茜草科假巴戟 半夏:

      偽品:天南星科 鞭檐犁頭尖塊莖 “水半夏” 有凸起的牙痕 下端略尖 石菖蒲:

      偽品:毛茛科 阿爾泰銀蓮花“九節(jié)菖蒲、節(jié)菖蒲”,斷面白色,微酸麻舌。川貝母: 偽品:1.百合科 麗江山慈菇 有劇毒 2.葫蘆科 土貝母“藤貝” 山藥:

      偽品:1.大戟科 木薯 2.薯蕷科 山薯 3.旋花科 番薯 4.薯蕷科 參薯 天麻:

      偽品:1.紫茉科 紫茉莉 2.菊科 大麗菊 3.美人蕉科 芭蕉芋 4.茄科 馬鈴薯 木通:

      偽品:毛茛科 小木通或繡球藤 沉香:

      偽品:用它種木材的偽制品或混充品 秦皮:

      偽品:胡桃科 核桃楸的樹皮。水浸液顯淺黃棕色,無熒光。梔子: 偽品:水梔子,茜草科大花梔子 石斛:

      偽品:有瓜石斛;石仙桃;石棗子;細葉石仙桃 金錢草:

      偽品:同屬植物過路黃 全草 珍珠: 偽品:無同心性層紋和珍珠虹光環(huán),熒光黃綠色

      草酸鈣簇晶:大黃、何首烏、人參、三

      七、西洋參、牡丹皮、蓼大青葉

      草酸鈣砂晶:牛膝、鉤藤、秦皮

      草酸鈣針晶:龍膽、巴戟天、茅蒼術(shù)、半夏、山藥、天麻、麥冬、白術(shù)、蒼術(shù)、木通、吳茱萸

      草酸鈣方晶:石菖蒲、甘草、苦參、黃柏、梔子 草酸鈣柱晶:沉香 網(wǎng)紋導管:大黃

      晶纖維:甘草、石菖蒲、苦參、黃柏 周木型維管束:澤瀉

      油室:木香、白術(shù)、蒼術(shù)、川芎、枳殼、當歸、乳汁管:桔梗、黨參

      第三篇:中藥鑒定總結(jié)

      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中藥鑒定部分總結(jié)

      藥材檢測方法標準(《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

      大黃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大黃素和大黃酚的總量不得少于0.50%;

      何首烏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不得少于1.0%;川烏用分光光度法測定制川烏含酯型生物堿以烏頭堿計,不得超過0.15%;

      制川烏含生物堿以烏頭堿計,不得少于0.20%;

      白芍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芍藥苷的不得少于0.80%;

      黃連薄層掃描法測定本品含小檗堿以鹽酸小檗堿計的不得少于3.6%;

      防己分光光度法測定本品于80℃干燥4小時,含粉防己堿不得少于0.70%;

      板藍根浸出物(熱浸法)本品45%乙醇浸出物(熱浸法)不得少于25.0%;

      苦參薄層掃描法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苦參堿不得少于0.080%;

      甘 草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甘草酸的不得少于2.0%;

      有機氯農(nóng)藥殘留量六六六(總BHC)不得過2 / 千萬;

      滴滴涕(總DDT)不得過2 / 千萬;

      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過1 / 千萬;

      黃 芪薄層掃描法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黃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

      有機氯農(nóng)藥殘留量六六六(總BHC)不得過2 / 千萬;

      滴滴涕(總DDT)不得過2 / 千萬;

      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過1 / 千萬;

      浸出物(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按冷浸法測定,不得少于17.0%;

      人 參用高效液相色普法生曬參、生曬山參含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的總量不得少于0.25%;紅參中的總量不得少于0.20%;

      西洋參用高效液相色普法含人參皂苷Rb1不得少于1.0%;

      三七薄層掃描法測定本品含人參皂苷Rb1和人參皂苷Rg1的總量不得少于3.8%;

      升麻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升麻苷和5-O-甲基維斯阿米醇苷的總量不得少于0.24%;

      柴胡浸出物(熱浸法)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按熱浸法,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11.0%; 龍膽用高效液相色普法含龍膽苦苷Rb1不得少于1.0%;

      紫草分光光度法本品含羥基萘醌總色素以左旋紫草素計算,不得少于0.80%;

      丹參用高效液相色普法含丹參酮ⅡA不得少于0.20%;

      黃芩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黃芩藥材含黃芩苷不得少于9.0%;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黃芩飲片含黃芩苷不得少于8.0%;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酒黃芩含黃芩苷不得少于8.0%;

      地黃浸出物(冷浸法)本品用冷浸法測定,水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桔jie梗重量法測定藥材含總皂苷不得少于6.0%;

      飲片含總皂苷不得少于5.5%;

      黨參浸出物(熱浸法)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按熱浸法,用45%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55.0%; 木香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木香烴酯不得少于0.60%;

      石菖蒲含量測定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1.0%;

      百部浸出物(熱浸法)水浸出物不得少于50.0%;

      麥冬浸出物(冷浸法)本品含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0.0%;

      天麻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天麻素不得少于0.10%;

      沉香浸出物(熱浸法)本品含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0%;

      牡丹皮分光光度法本品含牡丹酚不得少于1.20%;

      厚樸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厚樸酚與和厚樸酚的總量不得少于2.0%;

      杜仲浸出物(熱浸法)用75%乙醇浸出物,藥材不得少于11.0%;

      用75%乙醇浸出物,鹽杜仲不得少于12.0%;

      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10%;

      秦皮薄層光密度法本品含秦皮甲素不得少于1.36%;

      蓼大青葉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靛藍不得少于0.50%;

      大青葉薄層掃描法測定本品含靛玉紅不得少于0.080%;

      番瀉葉分光光度法本品含總番瀉葉苷以番瀉苷B計,不得少于2.5%;

      辛夷含量測定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1.0%;

      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木蘭脂素不得少于0.40%;

      槐花分光光度法本品于60℃干燥6小時,槐花含蘆丁不得少于8.0%;

      本品于60℃干燥6小時,槐米含蘆丁不得少于20.0%;

      丁香氣相色譜法測定本品含丁香酚不得少于11.0%;

      洋金花中和法測定本品于60℃干燥4小時,含生物堿以東莨菪堿計算,不得少于0.30%;金銀花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綠原酸不得少于1.5%;

      紅花吸收度黃色素(薄層色譜法)在401nm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40;紅色素(分光光度法)在518nm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20;

      蒲黃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異鼠李素-3-O-新陳皮糖苷不得少于0.10%;西紅花吸收度(分光光度法)在432nm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50;

      在485nm處的吸收度與432nm處的吸收度的比值為0.85~0.90;

      五味子(北五味子)用高效液相色普法五味子含五味子醇甲不得少于0.40%;

      南五味子分光光度法本品含總木脂素以五味子醇甲計算,不得少于3.0%;

      山楂酸堿滴定法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有機酸以枸櫞酸計算,不得少于5.0%;苦杏仁硝酸銀滴定法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本品含苦杏仁苷不得少于3.0%;

      枳實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橙皮苷不得少于4.0%;

      吳茱萸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吳茱萸胺、吳茱萸次堿的總量不得少于0.20%; 小茴香含量測定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1.5%;

      連翹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連翹苷不得少于0.15%;

      浸出物(冷浸法)本品65%乙醇浸出物,青翹不得少于30.0%;

      本品65%乙醇浸出物,老翹不得少于16.0%;

      馬錢子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士的寧應為:1.20%~2.20%;

      梔子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梔子苷不得少于1.8%;

      檳榔酸堿滴定法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醚溶性生物堿以檳榔堿計算,不得少于0.30%;砂仁測揮發(fā)油陽春砂、綠殼砂種子團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3.0%;

      海南砂種子團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1.0%;

      豆蔻(白)測揮發(fā)油原豆蔻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5.0%;印尼白豆蔻仁不得少于4.0%; 麻黃酸堿滴定法測定本品含生物堿以麻黃堿計算,不得少于0.80%;

      槲寄生薄層掃描法測定本品含齊墩果酸不得少于0.17%;

      細辛測揮發(fā)油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2.0%;

      荊芥測揮發(fā)油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60%;

      薄荷測揮發(fā)油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8%;

      飲片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4%;

      穿心蓮薄層掃描法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脫水穿心蓮內(nèi)酯和穿心蓮內(nèi)酯的總量不得少于

      0.8%;

      冬蟲夏草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腺苷不得少于0.010%;

      血竭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血竭素不得少于1.0%;

      總灰分不得過6.0%;醇不溶物不得過25.0%;

      青黛分光光度法在610nm處測定吸收度,本品含靛藍不得少于2.0%;

      兒茶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兒茶素和表兒茶素的總量不得少于21.0%;

      五倍子鞣質(zhì)含量測定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鞣質(zhì)不得少于50.0%;

      全蝎浸出物(熱浸法)本品用稀乙醇作溶劑熱浸,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斑蝥氣相色譜本品含斑蝥素不得少于0.35%;

      蜂蜜滴定法本品含還原糖不得少于64.0%;

      分光光度法在284nm 和336nm處測定的吸收度,其差不得大于0.34;

      蟾酥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華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總量不得少于6.0%;

      金錢白花蛇浸出物(熱浸法)本品用稀乙醇作溶劑熱浸,浸出物不得少于15.0%; 蘄蛇浸出物(熱浸法)本品用稀乙醇作溶劑熱浸,浸出物不得少于10.0%;

      烏梢蛇浸出物(熱浸法)本品用稀乙醇作溶劑熱浸,浸出物不得少于12.0%;

      麝香氣相色譜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麝香酮不得少于2.0%;

      總灰分按干燥品計算,總灰分不得過6.5%;

      干燥失重(減壓法)按減壓干燥法測定,減失重量不得過35.0%;

      牛黃薄層掃描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膽酸不得少于4.0%;

      分光光度法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膽紅素不得少于35.0%;

      朱砂滴定法測定本品含硫化汞(HgS)不得少于96.0%; 主含硫化汞(HgS)

      雄黃滴定法測定本品含砷量以二硫化二砷(As2S2)計,不得少于90.0%;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

      自然銅-----------------------主含二硫化鐵(FeS2)

      赭石-----------------------主含三氧化二鐵(Fe2O3)

      信石-----------------------主含三氧化二砷(As2O3)

      爐甘石-----------------------主含碳酸辛(ZnCO3),煅燒后,碳酸辛分解成氧化辛(ZnO);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鎂[Mg3(Si4O10)(OH)2 ]

      石膏重金屬本品含重金屬不得過10/百萬;

      砷鹽本品含砷鹽不得過2/百萬;

      滴定法測定本品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不得少于95.0%;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

      芒硝-----------------------主含含水硫酸鈉(Na2SO4.10H2O)

      (完)

      第四篇:中藥鑒定學期末知識點總結(jié)資料

      一.藥材分科:重點藥物46種

      1.蓼科:大黃、何首烏、虎杖、拳參、蓼大青葉

      2.毛茛科:附子、白芍、黃連、牡丹皮、威靈仙、烏頭類、白頭翁、赤芍、升麻、川木通 3.菊科:木香、蒼術(shù)、白術(shù)、紫菀、艾葉、漏蘆、廣升麻

      4.豆科:甘草、苦參、葛根、黃芪、山豆根、蘇木、雞血藤、降香、合歡皮、海桐皮番瀉葉 5.五加科:人參、三

      七、西洋參、大通草、五加皮、通草

      6.傘形科:白芷、當歸、川芎、柴胡、獨活、羌活、前胡、藁本、防風、北沙參、明黨參 含揮發(fā)油、香豆素(白芷、獨活)、生物堿(川芎)、皂苷(柴胡)等;

      含分泌組織:分泌腔(白芷),油室(當歸、獨活、川芎、藁本),油管(防風、柴胡)。7.百合科:川貝母、麥冬、浙貝母、黃精、重樓、天冬、知母、玉竹、土茯苓 8.姜科:莪術(shù)、郁金、姜黃、高良姜、9.桔梗科:黨參、桔梗、南沙參

      10.蘿藦科:白前、白薇、香加皮、徐長卿 11.茜草科:巴戟天、鉤藤、茜草、穿根藤 12.唇形科:丹參、黃芩

      13.防己科:防己、粉防己、北豆根 14.蘭科:天麻、白及 15.龍膽科:龍膽、秦艽 16.石竹科:銀柴胡、太子參 17.莧科:牛膝、川牛膝 18.玄參科:地黃、玄參、胡黃連

      19.蕓香科:黃柏、白鮮皮,枳殼(枳實)、陳皮(青皮|橘核)、化橘紅;香櫞、佛手。性狀:有分泌腔。顯微:油室,草酸鈣方晶。成分:多含有揮發(fā)油及黃酮類?!魩追N含三萜皂苷的重要中藥:甘草、黃芪、人參、遠志、牛膝等。20.夾竹桃科:羅布麻葉、絡石藤 21.桑寄生科:桑寄生、槲寄生

      22.十字花科:大青葉、南板藍根、北板藍根 23.天南星科:半夏、石菖蒲、天南星、白附子

      24.百部科:百部

      44.莎草科:香附

      25.柏科:側(cè)柏葉

      45.商陸科:商陸 26.蚌殼蕨科:狗脊

      46.薯蕷科:山藥 27.川續(xù)斷科:續(xù)斷

      47.烏毛蕨科:廣東貫眾 28.大戟科:甘遂

      48.水龍骨科:骨碎補 29.冬青科:枸骨葉

      49.罌粟科:延胡索 30.杜仲科:杜仲

      50.鳶尾科:射干 31.黑三棱科:三棱

      51.遠志科:遠志 32.胡椒科:海風藤

      52.澤瀉科:澤瀉 33.葫蘆科:天花粉

      53.樟科:肉桂、烏藥 34.旌節(jié)花科:小通草

      54.紫草科:紫草 35.楝科:苦楝皮

      55.鱗毛蕨科:綿馬貫眾 36.馬兜鈴科:細辛、廣防己、56.瑞香科:沉香 37.木蘭科:厚樸、廣海風藤

      57.桃金娘科:桉葉

      38.木棉科:廣海桐皮

      42.茄科:地骨皮

      39.木通科:大血藤 40.木犀科:秦皮

      41.薔薇科:地榆、枇杷葉

      43.??疲荷0灼?二.名詞解釋

      1.道地藥材:指來自一定產(chǎn)區(qū),生產(chǎn)歷史悠久,生產(chǎn)和加工技術(shù)精細,質(zhì)量優(yōu)良,療效顯著的著名的藥材。

      2.云錦花紋:指何首烏皮部的異常維管束,橫切面形如云朵狀的花紋 3.過橋:指黃連有的節(jié)間長而平滑如莖桿 4.珍珠盤:指銀柴胡根頭部有多數(shù)疣狀突起莖殘基 5.砂眼:指銀柴胡表面的凹陷須根痕

      6.獅子盤頭:指黨參根頭部有多數(shù)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 7.豆豉尾:指黨參尾端及支根脫落處常見的黑褐色膠狀物 8.朱砂點:指茅蒼術(shù)斷面散有的紅棕色油點

      9.起霜:指茅蒼術(shù)斷面暴露稍久,析出的白毛狀結(jié)晶

      10.蚯蚓頭:指防風根頭部多有密集如蚯蚓的細環(huán)節(jié),又稱旗桿頂 11.蘆頭:指人參頂端的根莖部分 12.蘆碗:指人參頂端根莖上的莖痕 13.珍珠疙瘩:指人參須根上的疣狀突起

      14.菊花心:1.指木射線或木薄壁細胞干枯皺縮形成裂隙后,在木質(zhì)部中構(gòu)成的放射狀花紋,如甘草、黃芪

      2.指木射線與形成層或年輪交織而成的花紋,如白芍,三七

      15.車輪紋:指藥材斷面木質(zhì)部與木射線相間,呈放射狀排列,形成車輪樣的紋理,如防己廣防己

      16.金井玉欄:指斷面韌皮部白色,木質(zhì)部淡黃色,交界處有一淺棕色環(huán),如桔梗、板藍根 17.金包頭:指知母頂端有殘留的淺黃色的芽孢或莖痕 18.鸚哥嘴:指天麻藥材一端的紅棕色干枯芽孢,又稱紅小瓣

      19.肚臍眼:指天麻藥材一端的自母麻脫落后的圓臍狀疤痕,又稱肚臍篤 20.三切面: 橫切面—與縱軸垂直所作的切面

      徑向切面---是通過直徑所作的縱切面

      切向切面---是不通過中心而垂直于半徑所作的縱切面 21.羅盤紋:指商陸橫切面多個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環(huán)紋

      22.懷中抱月:指松貝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23.虎皮斑:指爐貝表面黃棕色的斑塊 24.馬牙嘴:指爐貝頂端瘦尖,多開口

      25.錦紋:指大黃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可見的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 26.星點:指大黃根莖髓部環(huán)列或散在黑褐色的小點,即異型維管束

      27.鬼臉:指升麻皮部脫落露出黑白相間的網(wǎng)狀筋脈,上有數(shù)個圓洞狀莖基,圓洞內(nèi)部粗糙 28.翻皮突肉:指甘草切口外皮收緊,肉突起,中央稍凹陷

      29.黃馬褂:指紅參表面半透明,紅棕色,偶爾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 30.疙瘩?。褐负及总破た讬M長排列成4行 31.云頭:指白術(shù)表面不規(guī)則的瘤狀突起

      32.老姜皮:指冬麻表面的縱皺紋及點狀突起,也叫芝麻點,排列而成的多輪橫環(huán)紋,33.隔砂線:指肉桂斷面中間的黃棕色線紋

      34.性狀鑒別:指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嘗等方式了解藥材性狀,判斷藥材品種和質(zhì)量的鑒別方法

      35.分體中柱:蕨類植物的根莖一般具有網(wǎng)狀中柱,網(wǎng)狀中柱的每一個維管束又稱~ ┍纖維性:含纖維較多的藥材的斷面呈片狀或纖維狀,如北柴胡。36┝粉

      性:含淀粉粒較多的藥材斷面呈白色粉狀,如白芷。┕顆粒性:藥材斷面略顯不平、顆粒狀,如大黃。

      37.筋脈點:根與根莖類藥材的橫斷面或切面,維管束或纖維束呈點狀。┍次生皮層:有的雙子葉植物的根,栓內(nèi)層發(fā)達,又名“次生皮層”。

      38┝后生皮層:有的雙子葉植物的根,皮層外部細胞栓化起保護作用,稱“后生皮層”。┕后生表皮:有的雙子葉植物的根,外皮層細胞的壁增厚并栓化,行保護作用。39┍內(nèi)涵韌皮部:為異常構(gòu)造,次生木質(zhì)部中包埋著次生韌皮部,又稱“木間韌皮部”。┕內(nèi)生韌皮部:是位于次生木質(zhì)部里端的韌皮部,有的與木質(zhì)部的里端密切接觸,三.鑒別

      性狀鑒別注意要點:

      (1)判斷確定是根還是根莖

      (2)判斷確定是單子葉植物還是雙子葉植物

      (3)觀察和描述的順序和內(nèi)容是:外形、大小、色澤、外表面、質(zhì)地、斷面、氣味、水試、火試的特征

      1.如何鑒別雙子葉與單子葉植物的根及根莖?

      雙子葉根:表面有栓皮、有形成層環(huán)紋、皮部窄,具放射紋,木部寬,放射紋明顯,無髓部 單子葉根:表面無栓皮、有內(nèi)皮層環(huán)紋、皮部寬、無放射紋,木部窄,無放射紋,髓部明顯 雙子葉根莖:表面有栓皮,有形成層環(huán)紋,皮部有放射紋,木部大,放射紋明顯,髓部明顯 單子葉根莖:表面無栓皮,有內(nèi)皮層環(huán)紋,皮部散在筋脈點,木部小,散有筋脈點,無髓部

      2.如何鑒別雙子葉與單子葉植物的根及根莖的顯微鑒別

      雙子葉根:次生構(gòu)造、外表有周皮,皮層窄,維管束為無限外韌型,無髓部

      單子葉根:初生結(jié)構(gòu),外表有表皮,皮層寬,內(nèi)皮層明顯,維管束為輻射型,明顯髓部 雙子葉根莖:次生構(gòu)造,外表有周皮,皮層寬,有根跡或葉跡維管束,維管束為無限外韌型、雙韌型,有明顯髓部 單子葉根莖:初生構(gòu)造,外表有表皮,皮層寬,內(nèi)皮層明顯,有根跡或葉跡維管束,維管束為有限閉鎖型,無髓部

      各部總結(jié)

      一.科、品種、入藥部位

      1.來源相同或可能相同的植物的中藥:川烏--附子

      白芍—赤芍

      莪術(shù)—郁金

      郁金—姜黃

      板藍根—大青葉 2.塊根入藥:何首烏、附子、地黃、郁金、麥冬、太子參、百部、天冬

      根莖入藥:雙子葉—蒼術(shù)、川芎、白術(shù)、藁本、北豆根、胡黃連

      單子葉---石菖蒲、山藥、莪術(shù)、香附、黃精、知母、玉竹、射干

      蕨類---綿馬貫眾、狗脊

      塊莖入藥:延胡索、半夏、天麻、三棱、澤瀉、天南星、白及

      鱗莖入藥:川貝母、浙貝母

      根及根莖入藥:大黃、甘草、龍膽、丹參、紫菀、威靈仙、山豆根、徐長卿、茜草、白薇、根莖及根入藥:羌活、藁本、白前、南板藍根

      莖木類藤入藥:鉤藤、雞血藤、大血藤、海風藤、關(guān)木通、川木通 莖木類木入藥:沉香、蘇木、降香

      根及根莖的正常構(gòu)造:

      雙子葉植物根的典型代表藥材——人參 雙子葉植物根莖的典型代表藥材——黃連 單子葉植物根的典型代表藥材——麥冬 單子葉植物根莖的典型代表藥材——石菖蒲

      根及根莖的異常構(gòu)造:大黃、何首烏、川牛膝、牛膝、商陸、黃芩、紫草、龍膽

      二.性狀鑒別

      (一)大科類根及根莖類藥特征,斷面、顯微、成分

      1.蓼科—異型維管束、簇晶、少石細胞、網(wǎng)紋導管、蒽醌類

      2.莧科---異型維管束、砂晶

      3.豆科---方晶及晶鞘纖維(除黃芪),具緣紋孔導管、黃酮類、纖維性、粉性、豆腥氣 4.傘形科---棕色油點、油室、揮發(fā)油、香豆素、香氣特異

      5.桔梗科---乳管、有菊糖、無淀粉粒(黨參有菊糖和淀粉粒)、皂苷 6.菊科---棕色油點、油室、針晶、有菊糖無淀粉粒、揮發(fā)油、有香氣 7.單子葉植物—根莖:筋脈點散在、有或無內(nèi)皮層、角質(zhì)層、顯黏性、粘液細胞含針晶束,除貝母

      (二)表面特征

      1.網(wǎng)紋:大黃、延胡索、黃芩、木香、川木香、補骨脂

      2.明顯橫長皮孔:何首烏、白芍、黃芪、白芷、當歸、鮮地黃、天花粉、牡丹皮

      3.瘤狀突起:附子、三

      七、川芎、川烏、草烏、白術(shù)

      4.明顯凹陷莖痕:延胡索、人參、半夏、川芎、天南星、白術(shù)、藁本、桔梗

      5.蘆頭:人參、桔梗、南沙參

      6.橫皺或環(huán)紋:龍膽、人參、黨參、遠志、西洋參、紅參、前胡、防風、南沙參、胡黃連

      7.頂見纖維葉基:南柴胡、知母、前胡、防風

      8.環(huán)節(jié):雙子葉根莖—黃連、川芎、蒼術(shù)、羌活、胡黃連

      單子葉根莖----石菖蒲、莪術(shù)、天麻、白及、三棱、澤瀉、黃精、玉竹、知母、香附

      9.基部不對稱:番瀉葉

      10.具毛茸:番瀉葉、狗脊、枇杷葉 11.葉羽狀分裂:艾葉

      12.刻劃明顯油痕:厚樸、肉桂 13.內(nèi)表見閃亮小結(jié)晶:厚樸、牡丹皮

      (三)斷面及質(zhì)地特征

      1.菊花心明顯:白芍、黃連、甘草、黃芪、丹參、赤芍、續(xù)斷

      2.車輪紋:防己、大血藤、廣防己

      3.多輪同心環(huán):牛膝、川牛膝、軟紫草、商陸、葛根

      4.筋脈點環(huán)狀:綿馬貫眾、龍膽、牛膝、川牛膝

      5.筋脈點散在:單子葉根莖及莖的特征——石菖蒲、山藥、莪術(shù)、半夏、天麻、白及、香附、黃精、知母、玉竹、射干、姜黃、高良姜、三棱、澤瀉、天南星、石斛

      6.樹脂道點:人參、三

      七、西洋參、五加皮

      7.紅棕色油點:1.傘形科:白芷、當歸、川芎、羌活、前胡

      2.菊科:木香、蒼術(shù)、川木香、白術(shù) 3.石菖蒲、鮮地黃

      8.形成層環(huán):1.多角形----附子、川烏

      2.波浪形---川芎

      3.類方形---杭白芷

      4.角質(zhì)狀---牛膝、莪術(shù)、郁金、天麻、白及、黃精、玉竹、香附、姜黃、天冬

      9.富粉性:防己、天花粉、半夏、川貝母、山藥、葛根、天南星、浙貝母、10.纖維性顯粉性:甘草、黃芪、葛根

      11.纖維呈裂片狀分層:黃柏、北柴胡、秦皮、苦楝皮

      (四)具芳香氣

      1.傘形科:白芷、當歸、柴胡、川芎、獨活、羌活、防風、前胡、藁本

      2.菊科:木香、蒼術(shù)、川木香、白術(shù)、艾葉

      3.姜科:莪術(shù)、郁金、姜黃、高良姜

      4.木蘭科:厚樸

      5.樟科:肉桂

      (五)味極苦或苦:黃連、龍膽、黃柏、黃芩、大黃、胡黃連、山豆根、苦參、澤瀉、北豆根、秦皮

      (六)水試:水浸液顏色

      1.紅色:蘇木(酸化黃色、堿化星紅色)

      2.墨黑色:玄參

      3.藍色熒光:板藍根、大青葉(紫外光)、秦皮(碧藍色熒光)

      (七)火試:降香---黑煙、冒油、殘留白色灰燼

      (八)毒性:生川烏、附子、白附子、關(guān)白附、生南星、生半夏

      三.顯微特征—橫切面

      主要觀察特征:1.厚壁細胞:纖維、石細胞

      2.分泌細胞:油管、油室、油細胞、乳管、樹脂道、分泌道

      3.細胞內(nèi)含物:草酸鈣結(jié)晶、淀粉粒、鐘乳體、菊糖、橙皮苷、硅質(zhì)塊

      (一)異型結(jié)構(gòu)

      1.異型維管束:大黃、何首烏、牛膝、川牛膝、雞血藤、商陸、葛根

      2.內(nèi)涵韌皮部—木間韌皮部:沉香

      3.木栓環(huán)內(nèi)移---木栓管狀組織:黃芪(栓內(nèi)層處)、黃芩(木質(zhì)部處)、軟紫草(韌皮部及木質(zhì)部)、硬紫草(韌皮部)

      (二)木栓層夾石細胞:黃芩、黨參、蒼術(shù)、杜仲、白術(shù)

      (三)中柱鞘厚壁組織:

      1.石細胞群及纖維束:雞血藤、秦皮

      2.纖維束(伴極小石細胞):關(guān)木通、味連、雅連

      3.石細胞群(伴少纖維束):杜仲

      4.纖維束及石細胞:肉桂

      5.纖維束環(huán)帶:鉤藤(環(huán)管纖維)

      (四)韌皮部厚壁組織:

      1.纖維束呈帶狀:黃柏(硬韌帶)

      2.纖維束層帶狀(伴少石細胞):秦皮

      3.石細胞環(huán)帶(少纖維):杜仲

      4.纖維束及石細胞:威靈仙、東北鐵線蓮

      (五)木質(zhì)部纖維束環(huán)列:北柴胡、蒼術(shù)

      (六)內(nèi)皮層細胞壁:1.均勻增厚:麥冬、澤瀉 2.凱氏增厚:石菖蒲、郁金

      (七)石細胞環(huán)帶:麥冬(內(nèi)皮層外側(cè))、巴戟天(皮層內(nèi))、厚樸(栓內(nèi)層處)、廣防己(栓內(nèi)層內(nèi)側(cè))

      (八)柵欄狀細胞:番瀉葉

      (九)導管排列:1.單列或V形:川芎、川烏 2.稀少、徑向排列:人參、桔梗

      (十)保留單子葉特征的雙子葉植物

      1.威靈仙及堅龍膽(表皮、內(nèi)皮層、無髓)

      2.龍膽(表皮、內(nèi)皮層、髓)

      3.川烏及附子(后生皮層、內(nèi)皮層、髓)

      4.草本植物:表皮、內(nèi)皮層、髓

      (十一)維管束類型:

      1.蕨類:雙韌管狀或周韌維管束、最外層為內(nèi)皮層環(huán)

      2.單子葉植物:根---輻射形(相間)排列

      根莖---有限外韌或周木型圍觀數(shù)據(jù)

      3.雙子葉植物:無限外韌維管束

      (十二)細胞內(nèi)含物

      1.淀粉粒:絕大多數(shù)植物含有、單?;驈土?、貝母類常有單粒、復粒及半復粒

      2.有菊糖無淀粉粒:1.桔梗科:桔梗、黨參(兩者皆有)

      2.菊科:木香、蒼術(shù)、川木香、白術(shù)

      3.有多糖無淀粉粒:天麻

      (十三)草酸鈣結(jié)晶

      1.簇晶:1.蓼科—大黃、何首烏、蓼大青葉

      2.五加科---人參、三

      七、西洋參

      3.毛茛科---白芍、牡丹皮、赤芍

      4.關(guān)木通、番瀉葉

      5.簇晶排列—白芍、赤芍

      2.方晶:甘草、地黃、雞血藤、沉香、厚樸、黃柏、番瀉葉、石菖蒲、浙貝母

      3.砂晶:牛膝、川牛膝

      4.針晶:雙子葉植物:巴戟天(束狀)、龍膽、蒼術(shù)、肉桂(散在或成束)廣藿香、商陸

      單子葉植物:束狀:半夏、麥冬、天麻、天南星、石斛

      硅質(zhì)塊結(jié)晶:石斛

      (十四)晶鞘纖維:甘草、黃柏、石菖蒲、雞血藤、番瀉葉

      (十五)石細胞:1.分枝狀:厚樸、黃柏

      2.三面增厚:麥冬、肉桂

      無石細胞的根及根莖類藥:大黃、何首烏、甘草、三

      七、人參、桔梗

      (十六)分泌組織

      1.油室:1.傘形科:川芎、當歸、羌活

      2.菊科:木香、蒼術(shù)、川木香、白術(shù)

      2.油細胞:石菖蒲、厚樸、肉桂

      3.油管:防風、柴胡

      4.乳管:黨參、桔梗、南沙參(韌皮部)

      5.分泌腔:白芷(十七)氣孔:

      1.直軸式:唇形科及爵床科:馬藍葉

      2.不等式:大青葉

      3.不定式:川貝母、浙貝母

      4.平軸式:番瀉葉、蓼大青葉

      四.成分及理化反應

      (一)含相同成分的藥:1.番瀉苷ABCD:大黃、番瀉葉

      2.人參皂苷:人參、紅參、西洋參、三七

      3.靛玉紅及靛藍:板藍根、大青葉、蓼大青葉

      4.芍藥苷:白芍、赤芍

      5.黃連小檗堿:黃連、黃柏

      6.雙酯類生物堿:川烏、附子

      7.蒼術(shù)酮類:白術(shù)、蒼術(shù)

      8.丹皮酚:丹皮、徐長卿

      (二)檢查成分類別

      1.生物堿:1.碘化鉍鉀顯紅色:延胡索、百部、浙貝母(橙黃)、厚樸(橙紅)

      2.硅鎢酸顯乳白色:百部、浙貝母、厚樸

      2.蒽醌類:1.遇堿液顯紅色:大黃、何首烏、番瀉葉

      3.黃酮類:1.醋酸顯橘黃色:黃芩

      2.鹽酸加鎂粉顯紅色:黃芩

      4.鞣質(zhì)類:三氯化鐵:狗脊、丹參

      5.皂苷類:1.泡沫實驗:牛膝、太子參、柴胡、桔梗

      2.醋酐加濃硫酸:二液面交界處棕紅色:黨參、商陸、威靈仙

      6.顯微化學反應:黃連、柴胡、肉桂

      7.微量升華反應:大黃、何首烏、沉香、牡丹皮、蓼大青葉

      五.粉末特征 掌葉大黃粉末特征

      草酸鈣簇晶:多、大、棱角短鈍,導管多網(wǎng)紋,淀粉粒臍點多星狀

      第五篇:中藥鑒定學總結(jié)

      (一)蒽醌類:

      1.番瀉甙A、B、C、D(雙蒽酮甙):大黃、番瀉葉。

      2.其它:何首烏、虎杖、巴戟天、番瀉葉、茜草、大血藤、決明子、連翹。

      (二)萘醌類

      紫草、茜草。

      (三)皂苷類:

      1.人參皂苷:人參、紅參、西洋參、三七。

      2.三萜皂苷:牛膝、商陸、太子參、威靈仙、地榆2.其它:懷牛膝、太子參、黃芪、遠志、威靈仙、柴胡、桔梗、黨參、麥冬、知母、天南星、枇杷葉、款冬花、木瓜、瓜蔞、砂仁、豆蔻。

      (四)生物堿:

      1.莨菪烷類:洋金花、天仙子。

      2.雙酯類生物堿(中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川烏、草烏、附子。

      3.甾體類生物堿類:川貝母、浙貝母。

      4.黃連小檗堿:黃連、黃柏。

      5.其它:防己、延胡索、川芎、北沙參、百部、鉤藤、厚樸、秦皮、地骨皮、馬吳茱萸、馬錢子、牽牛子、辛夷、菊花、檳榔、麻黃、淫羊藿、益母草、冬蟲夏草。

      6.劇毒性生物堿:川烏、草烏、附子(雙酯類)、馬錢子。

      (五)苷類:

      1.芍藥苷:白芍、赤芍、牡丹皮。

      2.環(huán)烯醚萜苷類:胡黃連、玄參、地黃、梔子、龍膽(裂環(huán))。

      3.其它:黃芪、天麻、川木通、大血藤、秦皮、紅花、西紅花、葶藶子、苦杏仁、桃仁、巴豆、酸棗仁、龍膽、地榆、石韋、山楂、沙苑子、連翹、牽牛子、槲寄生、紫花地丁、車前草。

      (六)鞣質(zhì):

      綿馬貫眾、大黃、虎杖、何首烏、白芍、赤芍、地榆、大血藤、雞血藤、秦皮、枇杷葉、木瓜、山楂、檳榔、金錢草、兒茶、五倍子。

      (七)黃酮類:

      虎杖、地榆、苦參、葛根、甘草、黃芪、三

      七、黃芩、麥冬、知母、蘇木、雞血藤、桑白皮、羅布麻葉、金銀花、款冬花、菊花、紅花、蒲黃、木瓜、山楂、沙苑子、補骨脂、枳殼、小茴香、菟絲子、梔子、砂仁、淫羊藿、紫花地丁、金錢草、荊芥、薄荷、穿心蓮、茵陳、青蒿、兒茶、。

      (八)香豆素、內(nèi)酯類:

      甘草、白芷、前胡、防風、北沙參、木香、川木香、白術(shù)、桑白皮、肉桂、、秦皮、決明子、補骨脂、連翹、菟絲子、穿心蓮、茵陳、青蒿。

      (九)揮發(fā)油:

      綿馬貫眾、白芍、白芷、當歸、羌活、前胡、川芎、防風、柴胡、木香、川木香、白術(shù)、蒼術(shù)、石菖蒲、莪術(shù)、姜黃、郁金、沉香(白木香)、厚樸、肉桂、辛夷、丁香、菊花、五味子、葶藶子、補骨脂、枳殼、吳茱萸、小茴香、細辛、廣藿香、荊芥、薄荷、青蒿、茵陳、沒藥。

      蒼術(shù)酮:白術(shù)、蒼術(shù)。

      (十)酚類:徐長卿、厚樸、牡丹皮、丁香、連翹。

      牡丹酚:丹皮、徐長卿

      (十一)多糖類:商陸、川烏、甘草、黃芪、人參、西洋參、防風、地黃、天花粉、黨參、金櫻子、冬蟲夏草、茯苓、豬苓。

      (十二)甾醇類:商陸、太子參、地榆、柴胡、巴戟天、桔梗、黨參、山藥、雞血藤、黃柏、地骨皮、紅花、沙苑子、連翹、菟絲子、牽牛子、槲寄生、金錢草、蒲公英、冬蟲夏草、茯苓、豬苓。

      (十三)菊糖:菊科和桔??疲航酃?、黨參、南沙參、白術(shù)、蒼術(shù)、木香、青蒿、茵陳

      (十四)有機酸:地骨皮、五味子、山楂、金櫻子、梔子、瓜蔞、益母草。

      (十五)靛藍、靛玉紅:板藍根、蓼大青葉、大青葉、青黛。(十六)木脂素類:辛夷、五味子、連翹、淫羊藿、(十七)綠原酸與異綠原酸:金銀花、菊花

      理化

      1.泡沫試驗陽性(產(chǎn)生豐富而持久性泡沫):上述含皂苷的藥材。查皂甙類:1.泡沫試驗——牛膝、太子參、柴胡、桔梗。2.醋酐+濃硫酸——(二液交界處棕紅色)黨參;商陸及威靈仙(三萜皂甙)。

      2.鹽酸-鎂粉反應陽性(顯紅色):含黃酮的藥材。

      查黃酮類:醋酸鉛顯橘黃色:黃芩;鹽酸+鎂粉顯紅色:枳殼、黃芩

      3.加三氯化鐵試液顯綠-黑色:鞣質(zhì)、酚類等含酚羥基的藥材。查鞣質(zhì)類:三氯化鐵(FeCl3)試液顯烏綠色——狗脊、丹參等

      4.異羥肟酸鐵反應陽性(顯紅色):含香豆素及內(nèi)酯類的藥材。

      5.遇堿液顯紅色:含蒽醌類的藥材。查蒽醌類:遇堿液顯紅色:大黃、何首烏、番瀉葉等。

      6.加生物堿沉淀試劑產(chǎn)生沉淀(碘化鉍鉀多顯紅色,碘化汞鉀多顯黃色,硅鎢酸多顯白色):含生物堿的藥材。

      查生物堿:

      碘化鉍鉀顯紅色:延胡索、百部、浙貝母(橙黃)、厚樸(橙紅)等。硅鎢酸顯乳白色:百部、浙貝母、厚樸等

      7.醋酐(或冰醋酸)-濃硫酸反應陽性(兩液交界面顯棕紅色環(huán)):含皂苷、甾醇等的藥材。

      顯微化學反應:黃連、柴胡、肉桂等。

      微量升華反應:大黃、何首烏、沉香、牡丹皮、蓼大青等。

      (一)傘形科

      1.根頭部有纖維狀葉殘基或葉鞘痕繞莖痕成同心環(huán)。

      2.表面多具橫長皮孔。

      3.斷面多散在油點。

      4.氣芳香。

      5.皮層、韌皮部具油室。

      6.中果皮有6條油管。

      7.內(nèi)果皮細胞為鑲嵌細胞。

      8.含揮發(fā)油。

      (二)唇形科

      1.莖方形,多被毛茸。

      2.葉對生,葉緣具鋸齒或分裂,葉面被毛。

      3.氣香。

      4.四角處有厚角組織,維管束在四角處發(fā)達。

      5.氣孔直軸式。

      6.具腺鱗、非腺毛。

      7.含揮發(fā)油。

      性狀:全草類藥,莖方形、葉對生、邊緣鋸齒、常有毛;輪傘花序腋生或頂生(穗狀或總狀)、花冠二唇形開裂、花萼鐘狀、頂5裂,氣香。如廣藿香、荊芥、益母草、薄荷等。

      顯微:全草類藥具小腺毛、腺鱗(8細胞頭)、多細胞非腺毛、氣孔多直軸式;偶見草酸鈣小針晶(廣藿香)及橙皮苷結(jié)晶(薄荷)

      成分:揮發(fā)油(絕大多數(shù)全草類藥);脂溶性菲醌色素類化合物(丹參);黃酮類(黃芩、荊芥、薄荷);生物堿類(益母草堿)。

      理化:以微量升華法取油,加香草醛及硫酸進行揮發(fā)油顯色反應,如廣藿香、薄荷。

      (三)姜科

      1.根及根莖斷面筋脈點散在。

      2.有香氣。3.皮層散有油細胞或油室。

      4.果實具鈍三棱,頂有花柱基,基部有果柄痕,表面具連續(xù)或斷續(xù)棱線。

      5.種子團被隔膜分成3瓣,種子不規(guī)則多面體,外被假種皮。

      6.種子破碎后具芳香氣。

      6.種皮具表皮、色素層、油細胞層、色素層、內(nèi)種皮(石細胞)等數(shù)層組織。

      7.含揮發(fā)油。

      果實:姜科果實性狀:蒴果,三室,每室種子多數(shù),種子多面體形,外被膜狀假種皮,氣芳香。如砂仁、豆寇、益智等。

      顯微:種子橫切面由外到內(nèi)依次為:假種皮薄壁細胞→種皮表皮厚壁細胞1列→色素細胞1~2列→油細胞層1列→色素層細胞數(shù)列→內(nèi)種皮柵狀石細胞1列(含硅質(zhì)塊)→外胚乳細胞(較大,含淀粉粒及少數(shù)細小草酸鈣方晶)→內(nèi)胚乳細胞(較小,含糊粉粒)。

      成分:揮發(fā)油——姜科類藥:莪術(shù)、姜黃、郁金、砂仁、豆寇、益智;石菖蒲等。

      (四)菊科

      性狀:A根及根莖類藥:斷面見棕色油點,香氣如木香、川木香、白術(shù)、蒼術(shù)、紫箢等

      B花類藥:頭狀花序如款冬花、菊花(舌狀花及管狀花);紅花(不帶子房的管狀花);

      C菊科全草類藥:莖圓形,表面具縱棱,葉多互生,少對生,常羽狀分裂,頭狀

      花序頂生或少腋生,花管狀或舌狀,氣香。如青蒿、茵陳、蒲公英等。

      顯微:分泌組織為油室(多數(shù)藥)、分泌道(紅花)

      成分:常含揮發(fā)油(款冬花、菊花、紅花;其中木香、川木香及白術(shù)油中含內(nèi)酯;白術(shù)及蒼術(shù)油中均含蒼術(shù)酮)、菊糖、香豆素(茵陳、青蒿)、黃酮(茵陳、青蒿、款冬花、菊花)、內(nèi)脂類(青蒿含倍半萜內(nèi)脂)等。

      理化:廠進行揮發(fā)油類顯色反應(用香草醛檢查白術(shù)揮發(fā)油:用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顯玫瑰紅色檢白術(shù)及蒼術(shù))

      (五)薔薇科

      果實:酸澀,常見花托參與果實的形成:木瓜(外層為假果部分)、金櫻子(假果)

      種子:種皮紅棕色(苦杏仁、桃仁等)

      成分:有機酸(木瓜、山楂、金櫻子);氨基酸(金櫻子、山楂);鞣質(zhì)(地榆、木瓜、山楂、金櫻子);皂苷(地榆、木瓜、金櫻子、山楂)、糖類(山楂);黃酮(地榆、木瓜、山楂);三萜類(地榆);苦杏仁苷、苦杏仁酶、脂肪油(薔薇科種子的特征成分如苦杏仁、桃仁)

      理化:常進行皂苷的顯色反應(地榆:醋酐加濃硫酸溶液顯紅紫色后變?yōu)樽睾稚槿圃碥眨荒竟希捍佐訚饬蛩岢霈F(xiàn)紫紅色環(huán),溶液上層顯棕黃色);鞣質(zhì)顯色反應(地榆);黃酮反應(木瓜:加三氯化鋁乙醇液顯藍色熒光。);苦杏仁苷的水解及顯色反應(苦杏仁:水解有苯甲醛特殊香氣;使三硝基苯酚試紙顯磚紅色

      下載中藥鑒定知識點總結(jié)(兜兜版)word格式文檔
      下載中藥鑒定知識點總結(jié)(兜兜版).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quán)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相關(guān)范文推薦

        中藥鑒定學各章總結(jié)

        中藥鑒定學各章總結(jié)中藥學的復習方法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它以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為基礎,以中藥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證及其他臨床應用知識和技能為主......

        中藥鑒定學——來源總結(jié)

        中藥鑒定學——來源總結(jié) 百手整理起駕為您 一、植物類藥材 (一)菌類(4種) 麥角菌科(1種):冬蟲夏草(為冬蟲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復合體) 多孔菌科(3種):茯苓(菌核......

        中藥鑒定隨記總結(jié)筆記

        中藥鑒定隨記總結(jié)筆記一 1 中藥鑒定的依據(jù):中國藥典和部頒藥品標準 2 金井玉欄:黃芪,板蘭根,桔梗 3 解離組織片的三種方法:銷鉻酸法,氯酸鉀法和氰氧化鉀法,具體到每一個的適應對像......

        中藥鑒定藥用部位總結(jié)

        藥用部位 一、根入藥的品種: 何首烏(塊根)、牛七、川牛七、商陸、銀柴胡、太子參(塊根)、川烏(母根)、草烏(塊根)、附子(側(cè)根加工品)、白芍、赤芍、防己、板藍根、地榆、苦參、葛根、黃......

        中藥鑒定師

        中藥鑒定師實習是對一個應屆畢業(yè)生來說非常重要的經(jīng)歷,實習時我們接觸社會的一個平臺,最真實的感受社會的一個窗口,中藥鑒定師。這次在.......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為期的實習生活......

        中藥鑒定總論

        中藥鑒定學總論 中藥鑒定學:是鑒定和研究中藥的品種和質(zhì)量,制定中藥質(zhì)量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 中藥鑒定學的研究對象是中藥。 中藥:是指在中醫(yī)藥理論和臨床用藥經(jīng)......

        中藥鑒定學

        中藥鑒定學中藥鑒定學的定義中藥鑒定學是研究和鑒定中藥的品種和質(zhì)量,制定中藥質(zhì)量標準 ,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中藥鑒定學。中藥鑒定學的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是:在繼承祖國醫(yī)......

        中藥鑒定學

        中藥鑒定學,多年來一直被學生認為是一門由許多概念編織而成的、枯燥死板的、死記硬背的學科。每一種藥千篇一律地羅列各項內(nèi)容,特別是執(zhí)業(yè)藥師的教材只有文字描述,沒有圖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