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論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
論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
湯維健
一、立法緣起:越出民法界限的誠信原則
《周易·乾·文言》中記載“修辭立其誠”,要求人們發(fā)表言論,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要有事實基礎。所謂“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等,說的也是類似的意思。在古人信奉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中,其中有一常即為誠信之“信”??梢哉J為,“誠信”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支柱性準則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將“誠信”這個道德范疇轉譯到法律當中,使之成為一項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從而實現(xiàn)了所謂“道德規(guī)范法律化”的,首先不是在我國,而是在古代羅馬法中。我國民法學研究表明,誠信原則乃起源于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和“誠信訴訟”。誠信契約是與嚴正契約相對而言的,在嚴正契約中,當事人只須嚴格依契約辦事即可,無須承擔契約文字以外的更多的義務;而依誠信契約則不然,當事人除需要依契約的文字承擔相應的義務外,還需要承擔該契約中未加明訂的補充性義務,而這種義務是仰賴當事人按誠實和善意的要求履行的。在由此所發(fā)生的訴訟中,也即誠信訴訟中,法官可以根據(jù)公平原則對當事人所約定的權利和義務予以職權化的調(diào)整,使之符合公平正義的抽象理念。可見,誠信原則最早發(fā)生在實體法中的合同領域,其目的不僅為當事人履行其合同義務課加額外的誠信義務,同時還據(jù)此賦予法官對實體問題的自由載量權,而這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又是對立統(tǒng)一的。
萌發(fā)于古羅馬法上的誠信原則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其內(nèi)涵不斷地擴大和豐富,它越出債法領域,擴及到了所有的民事法律部門,以至于許多國家民法均開宗明義將它作為一項民法基本原則加以規(guī)定。如作為現(xiàn)代民法樣板之一的《瑞士民法典》就在其第2條中明文規(guī)定:“任何人都必須誠實、信用地行使其權利并履行其義務”。我國于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也確立了該一原則的基本規(guī)范地位,其第4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由此來看,誠信原則作為一項基本法律原則在民事實體法中已得到完全的確立。
那么,民法中的誠信原則能否延伸適用于民事訴訟領域并成為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呢?對此,大陸法國家的學者曾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形成了“肯定說”和“否定說”的分歧。
日本學界在戰(zhàn)后對于民事訴訟法中引進誠信原則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反對的理由主要有這樣幾條:第一,處理繁雜的民事訴訟程序應客觀地適用明確的基準、遵循具體的規(guī)范,而體現(xiàn)在一般條款中的誠信原則則有違反制度目的之虞。第二,具有誠信原則的價值判斷已具體在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之中,因而無需在此以外再規(guī)定一條抽象的誠信原則,這樣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是有害的。第三,訴訟是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性抗爭活動,只要雙方當事人按照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guī)定去進行就可以了,而不必要在法律規(guī)則之上再加上一條倫理規(guī)則。
但是,訴訟立法的實踐為這種爭論給出了答案,并劃上了句號。1895年頒布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guī)定:“當事人據(jù)以聲明所必要的一切情事,必須完全真實且正確地陳述之”。這可以看作是真實義務的立法先河。該法并且規(guī)定,當事人所作的不真實的陳述屬違法行為,如果是出于故意或過失,當事人應負損害賠償?shù)牧x務。不僅如此,該法第377條還規(guī)定,當事人宣誓后故意作的虛偽陳述可構成犯罪。1911年的《匈牙利民事訴訟法》也規(guī)定:“當事人或代理人以惡意陳述顯然虛偽之事實,或對他造陳述之事實為顯然無理由之爭執(zhí)或提出顯然不必要之證據(jù)者,法院應科以定額以下之罰款”。我國解放前1922年《民事訴訟條例》也借鑒了此一立法例,規(guī)定了誠信原則:“當事人故意陳述虛偽之事實,或對他造提出之事實或證據(jù)故意妄為爭執(zhí)者,法院得科以300元以下之罰款”。德國最高法院1921年6月1日下達判例,在判例中這樣論述:“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事人的訴訟關系與他們在實體法上的關系同樣受誠實信用原則的支配”?;谶@樣的認識,德國1933年修改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了當事人的真實義務。其第138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就事實狀況為完全而真實的陳述”。此外,該法對真實義務的違反還規(guī)定了承擔訴訟費用等方面的后果責任。真實義務是誠信原則的核心內(nèi)容。受德國法的影響,意大利leq年新《民事訴訟法》第88條也規(guī)定:“當事人關于事實上之狀況,應完全且真實陳述之”。日本1996年新《民事訴訟法》第2條則明確將誠信原則規(guī)定為統(tǒng)帥一切的基本原則:“法院應為民事訴訟公正并迅速地進行而努力;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以誠實信用為之”。同時該民訴法還規(guī)定了大量的與誠信原則相關的內(nèi)容,作為對誠信原則在具體訴訟環(huán)節(jié)上的落實和體現(xiàn)。我國臺灣《民事訴訟法》也采用德國立法例,于其第195條規(guī)定:“當事人就其提出之事實應為真實及完全之陳述”。我國澳門地區(qū)《民事訴訟法》則別具一格,它將誠信原則分解為三大原則加以規(guī)定,其第8條規(guī)定了合作原則:“在主導或參與訴訟程序方面,司法官、訴訟代理人及當事人應相互合作,以便迅速、有效及合理解決爭議”;其第9條規(guī)定了善意原則:“當事人應遵守善意原則;當事人尤其不應提出違法請求,也不應陳述與真相不符之事實、聲請采取純屬拖延程序進行之措施及不給予上條規(guī)定之合作”;第10條規(guī)定:“所有訴訟參與人均負有相互間行為恰當之義務,而律師與司法官之間有以禮相待之特別義務;當事人于文書或口頭陳述中不應在不必要或不合理之情況下使用侵犯他方當事人名譽或名聲之言詞,或使用不予有關機構應受尊重之言詞”。這是對誠信原則的擴大理解,也是誠信原則的一個新發(fā)展。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定誠信原則,但其第50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diào)解書”。這三大訴訟義務,實際上都是誠信原則的具體內(nèi)容,尤其是第一項“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理論上把它解釋為“訴訟權利不得濫用的原則”,而權利不得濫用乃是誠信原則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依此而言,應當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是確立了誠信原則的。其他的明顯與誠信原則相關的具體內(nèi)容亦為數(shù)眾多。由此看來,誠信原則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也已經(jīng)為現(xiàn)代各國民事訴訟法所確認。
二、原因解析:民事訴訟法為什么要確認誠信原則?
前已述及,誠信原則由倫理規(guī)范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再由民法中的法律原則演化為民事訴訟法中的法律原則,可以說是現(xiàn)代法律制度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表現(xiàn)和必然產(chǎn)物。那么,具體地設問,原本作為私法領域中的基本原則為什么能夠在民事訴訟這一公法領域發(fā)揮作用呢?對此必須要在兩個層面上進行分析。
第一個層面,民事訴訟法中之所以要規(guī)定誠信原則,這是因為民事訴訟法和民法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精神上的關聯(lián)性或一脈相承性。這里照例要引用一下馬克思的著名論斷:“審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lián)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lián)系一樣。審判程序和法律應該具有同樣的精神,因為審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內(nèi)部生命的表現(xiàn)”。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應當具有相同的內(nèi)在精神,民事實體法中的誠信原則也應當體現(xiàn)在民事訴訟法中。如果民事訴訟法中沒有誠信原則的要求,則民事實體法中的誠信原則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和貫徹。這是由民事訴訟法所具有的工具性價值決定的。因為,民事實體法中的誠信原則具有兩個功能:首先它是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時必須具備誠實、善意的內(nèi)心狀態(tài)的要求,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其次,誠信原則是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授予。后一個功能是對法官而言的,不屬于對當事人的行為準則要求,因而與民事訴訟法不直接發(fā)生關聯(lián)。但前一個功能,直接與當事人的民事行為相關,因而與民事訴訟發(fā)生聯(lián)系。對當事人民事行為的誠信要求,必然延伸到民事訴訟行為領域。如果前者不能擴及于后者,則前者所具有的功能必定是殘缺不全的。所以,民事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若在解釋論上涵蓋對當事人的行為準則要求,那么,從立法的一貫性和體系性上著眼,必然要在立法上認可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而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首先就成為對當事人訴訟行為的誠信要求。這種誠信要求乃是從民事實體法上直接轉承而來,而非屬民事訴訟法上的獨創(chuàng)。這反映了民事訴訟法對民事實體法的保障功能以及隸屬性質(zhì)。
另外一個層面,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誠信原則是為了適應新型訴訟模式的需要。訴訟法的立法史表明,誠信原則并不是在任何一種訴訟模式中都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的。就職權制模式而言,法官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占有主導地位,因而誠信原則主要是針對法官恰當?shù)匦惺孤殭鄟碚f的,其對當事人的規(guī)制意義較為微弱。而法官恰當?shù)匦惺孤殭?,在一定意義上說乃是審判制度所要求的,是由審判法或法院組織法來規(guī)范的,因而民事訴訟法對之可以不作規(guī)定??梢姡\信原則在職權制模式中并不具有必然性。事實上,誠信原則乃是在對抗制訴訟模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對抗制訴訟模式的預先存在是誠信原則賴以生成的邏輯前提。在對抗制或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下,當事人是訴訟程序的主導者,當事人的訴權對法官的審判權具有最大限度的制約作用,與此同時,當事人擁有最大范圍的訴訟權利,當事人自治和當事人控制是該訴訟模式的基本表現(xiàn)形態(tài)和運作方式。凡屬權利,均易致濫用。當事人在擁有充分訴訟權利的同時,其對訴訟權利的濫用也就成為不可避免之現(xiàn)象。濫用訴訟權利,不僅容易導致當事人訴訟地位的不平衡,而且也影響法院的司法權威性,同時對訴訟效率的提高也帶來了負面效應。為了克服此種訴訟流弊,現(xiàn)代國家的民事訴訟法都不約而同地引進了本屬私法領域的誠信原則,使私法原則公法化。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得以確立的結果,乃是減緩了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中固有的對抗性色彩,加強了當事人在行使訴訟權利過程中的合作和協(xié)同。以德國為例,在德國,人們已不再把民事訴訟視為當事者之間對立抗爭的關系,而是將其作為協(xié)同關系來把握并使這種思想漸露頭角,造成所謂債權法上概念的信義原則與訴訟發(fā)生了結合??梢?,誠信原則之在民事訴訟法中的確立,其目的主要在于糾正當事人主義的過頭之處,使訴訟程序的過分當事人化傾向得到遏制。但這種遏制并非簡單地向職權制模式回歸,而是通過強化當事人訴訟義務的途徑使當事人主義能夠正常地發(fā)揮作用。到了這里,人類民事訴訟制度的發(fā)展和演變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其自身規(guī)律和辯證邏輯。如果說當事人主義或對抗制訴訟模式是對職權主義或職權制訴訟模式的否定,那么,由誠信原則所造成的程序模式的變化則是對當事人主義或對抗制訴訟模式的再次否定。其結果,一種脫胎于當事人主義同時又受職權主義啟迪的新型訴訟模式由此得以形成。此種在誠信原則支配下所形成的訴訟模式可以姑且稱之為“協(xié)同型訴訟模式”或“協(xié)同主義訴訟模式”。在否定之否定的層面上,協(xié)同主義訴訟模式較之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而言乃處在更高的境界,毋寧認為,前者乃是后二者的優(yōu)勢綜合的產(chǎn)物。就程序公正的價值而論,它較職權主義為優(yōu);就訴訟效率價值而言,它較當事人主義為佳。可見,誠信原則之在民事訴訟中的引入,所造成的結果絕不至于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的增減,而是一個新型訴訟模式的誕生,因而,其意義乃是深刻而久遠的,它反映了訴訟文明在現(xiàn)時代的新發(fā)展和新要求。
三、異同分析: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與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
既然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來源于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那這二者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自然不言而喻。這種聯(lián)系集中表現(xiàn)在誠信原則對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訴訟行為的統(tǒng)一調(diào)整之上,反映了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但是,民事實體法畢竟屬于私法范疇,而民事訴訟法則屬于公法范疇。私法領域發(fā)揮作用的基本原則延伸到公法領域,便使誠信原則發(fā)生了諸多的變異,并使之帶上了諸多不同于民事實體法誠信原則的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認識:
其一,二者的功能不同。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既是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的行為準則,又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的依據(jù)。前者要求當事人權利不得濫用,后者則意味著承認法官的創(chuàng)造性司法活動,允許法官在法無明文規(guī)定時依據(jù)公平的要求進行裁判??梢?,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在本質(zhì)上乃是交易道德的基礎和利益平衡的結合,它具有行為準則和裁判規(guī)范的雙重機能。就規(guī)范的性質(zhì)而言,誠信原則對當事人乃屬義務性規(guī)范,它要求當事人按誠信的要求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法官而言,誠信原則乃屬授權性規(guī)范,它授權法官以此對裁判結果予以具體的平衡,使之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誠信原則在實體法上方有“帝王條款”之稱,它才因此而有凌駕于其他原則之上的特殊功效。作為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之一的誠信原則也可以在兩個意義上理解,一是行為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另一為實質(zhì)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前者指的是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實施訴訟行為時,以及法官在履行國家審判權實施審判行為時,均應當誠實和善意;后者指的是法院、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需維持當事人雙方利益平衡和當事人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其實質(zhì)乃是公正與衡平。可見,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具有三重機能:對當事人而言,誠信原則是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的行為準則;對法官而言,誠信原則既是法官行使審判權、履行審判義務的行為準則,同時也是其平衡各種訴訟利益的基準。對于前兩個功能比較好理解,但對誠信原則所具有的訴訟利益衡平功能則需要稍加解釋。訴訟利益既具有獨立的價值,又具有確保實體利益得以實現(xiàn)的作用。法官應當確保訴訟利益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始終處在平衡狀態(tài)。這種訴訟利益的平衡狀態(tài)一旦因為當事人一方的行為而受到影響,法官則需依誠信原則對這種扭曲了的訴訟利益關系進行矯正??梢?,與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相比較,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多了一個機能,并同時改變了一個機能。所多出來的功能表現(xiàn)為城信原則對法官行使審判權也起著行為準則的作用;所改變了的功能表現(xiàn)為它由原本的實體利益衡平功能轉而變?yōu)樵V訟利益的衡平功能。這便是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發(fā)展到訴訟法領域后所發(fā)生的功能上的轉化。甄別或判斷誠信原則是屬于實體法律原則還是屬于訴訟法律原則的分水嶺,乃在于誠信原則的利益衡平功能的性質(zhì)歸屬及其是否具有裁判準則的功能,而不在于究竟是什么樣的法律規(guī)范對它加以規(guī)定。舉例言之,在證明責任的分配上,法官有時會使用誠信原則。這時所出現(xiàn)的“誠信原則”,從性質(zhì)上看,應屬實體性原則,而不屬于程序性原則。
其二,二者所規(guī)范的主體和行為領域不同。如前所述,民事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既然對當事人起行為準則的作用,而對法官起裁判規(guī)范的作用,那么,其規(guī)范的主體自然包括當事人和法官兩個方面。尤其是,它對當事人所起的規(guī)范作用乃是在正常的民事活動領域,而對法官所起的規(guī)范作用乃是在對糾紛解決過程中的裁判階段,因此,實體性的誠信原則是跨領域而發(fā)揮作用的,在時序上有著嚴格的先后性。與之有所不同的是,訴訟上的誠信原則則僅僅在訴訟程序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訴訟程序產(chǎn)生前以及訴訟程序結束后,它皆沒有發(fā)揮作用的余地。不僅如此,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除繼續(xù)調(diào)整當事人之間的訴訟行為關系外,還調(diào)整法院和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訴訟法律關系,此外還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如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等的訴訟活動起調(diào)整作用。因此,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在規(guī)范的主體上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所規(guī)范的主體,涉及所有的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它實際上是對所有的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實施訴訟行為、從事訴訟活動所提出的普遍性要求。當然,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同,由誠信原則所產(chǎn)生的拘束范圍和內(nèi)容便有所不同。由于當事人和法院是民事訴訟中的主要主體,他們所享有的訴權和審判權構成了訴訟程序賴以存在和推進的主要權利淵源,他們違反誠信原則對訴訟程序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最大,因而誠信原則主要對當事人和法院產(chǎn)生規(guī)范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從國外訴訟理論以及相關立法例來看,誠信原則的規(guī)范主體一般僅及于當事人,最多涉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而往往不擴及于行使審判權的法院。將誠信原則的規(guī)范主體擴展到法院,使之成為對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個約束性原則,這是我國訴訟法學理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筆者認為,在規(guī)范主體上將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作普適化的理解和把握是有其必要性的,這不僅因為法院需要借助誠信原則對訴訟利益關系作出動態(tài)的平衡,同時從司法監(jiān)督機制上說,也需要利用誠信原則對法院恰當?shù)匦惺箤徟袡嘤枰砸?guī)范和制約。
其三,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所侵害的客體木同。對當事人而言,其違反實體上的誠信原則所侵害的客體僅僅限于實體法律利益,對法院而言,其違反誠信原則所損害的客體則既有實體性利益也有程序性利益。其實體性利益表現(xiàn)在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必定會損害當事人的實體權利,或者會使當事人之間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失去平衡;其程序性利益表現(xiàn)在,由于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損害了當事人的實體利益,而這種損害的后果依法又可以、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必須通過法定程序予以補救或糾正。此一過程的完成勢必要影響諸如程序效率、訴訟經(jīng)濟等訴訟價值的實現(xiàn),這便又造成了程序利益的受損??梢?,實體上的誠信原則既規(guī)范當事人的民事法律行為,又調(diào)整法院的民事審判行為,違反它所侵害的法律利益主要表現(xiàn)為實體利益,但也會間接地損害訴訟利益。
而違反訴訟上的誠信原則其情形恰好相反,它所損害的主要是或直接是諸如訴訟公正、訴訟經(jīng)濟等訴訟利益,但間接也會影響當事人的實體利益。比如,對當事人來說,如果一方違反誠信原則主張了虛偽的事實并提供了虛假的證據(jù)對該事實進行了證實,并由此取得了勝訴的結果,在這種情形下,訴訟公正直接受到損害,但同時其實體利益也遭到了間接的影響。再如,當事人一方濫用申請回避權,其目的是拖延訴訟的進程,為法院行使審判權設置障礙性因素,這種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顯然影響了訴訟效率和審判者權威,妨害了訴訟利益的實現(xiàn)。但與此同時,此種行為也給當事人訴訟標的外的實體利益造成了損害,比如增加了訴訟費用、延長了訴訟周期等等。而這種實體利益的損害便成為違反訴訟上的誠信原則的間接客體。再如,對法院而言,如果法院違背誠信原則作出了突襲性裁判,使當事人覺得此一裁判結果的形成不可信賴,則法院的此種行為便損害了當事人所應當具有的訴訟結果可預測性的訴訟利益。同時,由于法院作出了突襲性裁判,當事人原本可以提供的訴訟資料或證據(jù)材料由于預測錯誤而未能提供,從而有可能影響該裁判的實體結果的正確性,這又使其實體利益存在著間接受損的潛在可能??梢?,無論是對當事人還是對法院,甚或是對其他訴訟參與人,他們違反訴訟上的誠信原則,其結果不僅直接地損害了訴訟利益,而且還連帶地或間接地影響了當事人的實體利益的實現(xiàn)或保障。
由此可見,無論是違反實體上的誠信原則還是違反訴訟上的誠信原則,也無論是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還是法院違反誠信原則,甚或是其他訴訟參與人違反誠信原則,其結果往往損害了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這雙重法律利益,所區(qū)別的只是,違反了實體上的誠信原則所侵害的客體主要是為法律所保護的實體利益,而違反訴訟上的誠信原則所侵害的客體則主要是為法律所保護的程序利益,只是它們都兼及影響其他利益的充分實現(xiàn)。這既說明兩個領域中的誠信原則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它們不能互相替代,而都有必要在各自的法律部門中得到確立或體現(xiàn),同時也說明實體法和訴訟法存在著內(nèi)在的、緊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違反了任何一個領域的誠信原則,一般都必然損及另一個領域所存在著的法律利益。兩個領域中的誠信原則所存在著的這種緊密聯(lián)系,又證明了誠信這種道德規(guī)范法律化之后所產(chǎn)生的普遍性和一體性影響。
最后,違反誠信原則所產(chǎn)生的后果是不同的。違反實體法上的誠信原則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民事主體違反誠信原則行使實體權利或履行實體義務,此時所產(chǎn)生的后果是實體法上的責任,如侵權責任或違約責任等等;另一是法官違反誠信原則行使實體上的載量權,此時所產(chǎn)生的后果乃是判決被改變或撤銷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國家賠償責任或對法官個人的錯案責任追究等等。但是違反程序法上的誠信原則所產(chǎn)生的后果就要復雜得多了:首先對當事人而言,如果其訴訟行為違反誠信原則,則不僅能有可能導致程序法上的后果,如罰款、承擔訴訟費用、被裁判承擔不利的訴訟后果等等,同時還會產(chǎn)生實體上的法律后果,如侵權責任等等,如果情節(jié)嚴重,則還可能產(chǎn)生刑事法律上的責任,如偽證罪、妨礙司法罪等等。其次對法院而言,如果法官違反誠信原則,則可能導致因程序嚴重違法而被宣布審判無效,從而引起發(fā)回重審或再次審理的訴訟后果;情節(jié)嚴重者,也可能會因為被認定為錯案而產(chǎn)生國家賠償責任或錯案責任之追究。最后對其他訴訟參與人而言,他們?nèi)暨`反誠信原則而實施訴訟行為,直接的后果便是會導致相關的訴訟行為被宣布為無效,如證詞無效、鑒定無效或翻譯無效等等;此外,對他們實施這種違反誠信的行為,法院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情形對他們施加相應的強制措施,如罰款、拘留等等,若情節(jié)嚴重,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四、濫用起訴權:違反誠信原則的訴訟表現(xiàn)之一
如果說誠信原則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普遍性原則,當非夸張之語。誠信原則已經(jīng)內(nèi)化在民事訴訟程序之中,成為民事訴訟程序建構時必須考慮的主要指針之一。在此意義上可以認為,民事訴訟程序中的絕大部分內(nèi)容都可以說是誠信原則的展開。對我國民事訴訟制度的立法完善而言,我們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民事訴訟基本原則部分將誠信原則明確地規(guī)定下來;另一方面,按照誠信原則的普遍性要求,拾遺補缺,在某些重要的訴訟階段或環(huán)節(jié)上規(guī)定用以確保誠信原則得以實現(xiàn)的具體制度或程序規(guī)則?;四康?,筆者擬就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具體要求和內(nèi)容作一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
從違反誠信原則的主體來看,可以將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分為四個方面來理解:即,當事人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法院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其他訴訟參與人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以及,案外人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等等。但從誠信原則的歷史起源和前面介紹的立法例來看,誠信原則主要是對當事人的約束性規(guī)范,當事人違背誠信原則實施訴訟活動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深刻性的特點,因此本文主要集中于對當事人違背誠信原則的客觀表現(xiàn)的描述和分析之上,并同時就其預防機制和責任補救機制作出探討。
學者們一般認為,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1.禁止反悔及矛盾舉動;2.訴訟上的權能喪失;3.濫用訴訟權利,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延滯訴訟;4.有利的訴訟狀態(tài)的不當形成;5.虛偽陳述、提供虛假證據(jù)或與他人同謀為虛假訴訟以獲確定判決;等等。顯而易見,這是司法實踐表明的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的典型形態(tài)。這些表現(xiàn)形態(tài),有的屬于當事人對純屬訴訟權利的濫用,有的則兼有濫用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內(nèi)容。當然,對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的這些列舉性描述尚欠全面和系統(tǒng)。何況,在不同的國家以及同一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當事人違背誠信原則的客觀表現(xiàn)乃是不盡一致的。筆者認為,結合我國司法實踐,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起訴權的濫用;二是對訴訟權利的濫用。前者發(fā)生在訴訟啟動之初,后者發(fā)生在訴訟過程之中。當事人違背誠信原則濫用訴訟法所賦予的程序性權利,無非表現(xiàn)在這兩個領域。
除特殊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的訴前保全程序被濫用而成為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外,從邏輯上說,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最初表現(xiàn)乃是對起訴權的濫用,由此使得訴訟誠信機制從一開始便處在被扭曲的狀態(tài)。如果說濫用訴訟權利所產(chǎn)生的訴訟負效應僅僅局限在訴訟的某個環(huán)節(jié),而一般不至于損壞整個訴訟程序誠信價值,從而對訴訟程序的全過程形成否定性的評價,以致訴訟結果的有效性尚可補救的話,而對起訴權的濫用往往從根本上否定了訴訟程序存在的合法性價值。在此意義上可以認為,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的最為嚴重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便是對起訴權的濫用。
當然,濫用起訴權從濫用者主觀狀態(tài)來看也有程度不同的各種表現(xiàn),而不是全然一致的。具體地看,濫用起訴權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詐欺性訴訟。作欺性訴訟是原告在捏造事實和偽造證據(jù)的基礎上提起的訴訟,其目的是借助訴訟技能獲得法院的信賴,從而作出滿足其訴訟請求的勝訴判決。它既可以表現(xiàn)為原告針對被告所實施的詐軟性訴訟行為,也可表現(xiàn)為原、被告惡意串通,共同實施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詐欺性訴訟行為??梢?,詐欺性訴訟是典型的侵權行為,只不過與一般的侵權行為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向作為被侵權者的相對方當事人實施侵權行為,而是通過法院行使審判權的行為來助成其侵權行為。如果將通常意義上的侵權行為看作是直接的侵權行為的話,那么,詐欺性訴訟則屬于間接的侵權行為。尤其是,與一般的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是單一的法律客體即相對方的合法權益有別的是,詐軟性訴訟行為所侵害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它不僅侵害了對方當事人的實體權益,而且還侵害了訴訟程序中所必須具備的司法權威性,司法機構的信譽和尊嚴受到了挑戰(zhàn),訴訟中應有的公正價值基礎和效率價值等等都受到損害。因此,詐欺性訴訟所產(chǎn)生的后果應當是多重的:一方面,它應受民事侵權行為法的調(diào)整,應被認定為侵權行為使之產(chǎn)生侵權責任;另一方面,它又構成了妨礙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行為,應對行為實施者科加相應的強制措施,同時由其承擔敗訴的訴訟費用以及對方當事人為應對此等訴訟所花費的合理費用,此外,情節(jié)嚴重的,對其偽證行為還應以構成偽證罪進行處罰,也就是說,刑法中應增加民事偽證罪的罪名。我國臺灣地區(qū)曾有一判例涉及到詐欺性訴訟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責任問題。在該判例中,某人執(zhí)有系爭支票,只持有支票影本,且明知其不享有該支票權利,但他竟以該支票影本取得支付命令并申請強制執(zhí)行。法院對此認為,該欺詐行為是為了故意不法侵害對方的權利,應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受侵害者可提起侵權損害賠償之訴。德、法、英、美等國均認可此種濫用司法救濟的侵權責任。應當指出的是,詐欺性訴訟并不構成刑法中的詐騙罪,后者所侵害的客體不涉及正常的司法秩序,同時詐騙行為也是直接向對方當事人實施的,對方當事人一直處在被蒙騙的狀態(tài),而前者雖然也涉及欺騙這個行為要素,但它所欺騙的是行使審判權并由此使其詐騙行為能夠獲得成功的司法機關,相反,對方當事人對此心知肚明,不存在被蒙騙的心理狀態(tài),因而與詐騙罪的客觀表現(xiàn)完全不同。但是,詐欺性訴訟不僅虛構了事實,而且還偽造了證據(jù),這就為審判權的行使設置了客觀上的障礙,審判權出現(xiàn)了錯誤行使的實際風險。這就與單純虛構事實產(chǎn)生了性質(zhì)上的區(qū)別。如果不偽造證據(jù)而單純虛構事實,法院不會認定該虛構事實的存在,從而也就不會判決滿足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原告虛構事實的目的未能達到。這種情形下所產(chǎn)生的后果一般不應擴及于刑事犯罪領域。可見,對詐欺性訴訟的構成來說,它不僅要有實際的訴訟行為和故意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更關鍵的還要有虛構事實、偽造證據(jù)的客觀行為。至于其訴訟標的額有多大以及能否得逞,則僅屬情節(jié)問題,原則上不影響諸法律后果的形成。
2.騷擾性訴訟。騷擾性訴訟是指原告在缺乏事實根據(jù)和法律根據(jù)的基礎上向被告提起訴訟,以給被告造成訴訟煩累或給被告帶來名譽上的損傷為目的的訴訟行為。騷擾性訴訟與詐欺性訴訟的區(qū)別主要有兩點:一是騷擾性訴訟在心理狀態(tài)上并不以追求勝訴的后果為目的,其目的主要在于給被告帶來訴訟中的麻煩,使被告被無謂地卷入訴訟之中空耗時間、精力與金錢,或者使被告在充當被告的過程中受到名譽上或商譽上的損害;另一是在騷擾性訴訟中,原告并不實施偽造證據(jù)的行為,或者更準確地說,除了自己的陳述外,他并不制作虛假證據(jù)。這一點與前一點是相連的,因為原告本身并不以獲得勝訴為目的。比如,原告作為申請人向法院提出宣告作為被申請人的被告企業(yè)為破產(chǎn)企業(yè)的申請。該申請要得到法院的接受和認可,必須要具備被申請人存在破產(chǎn)原因這一條件;如果不具備該一條件,法院則拒絕作出宣告被申請人破產(chǎn)的裁定。但雖然如此,被申請人的商譽可能會因此而遭到極大損傷,就這一點而論,申請人的目的也達到了。這就是典型的騷擾性訴訟。再如,一個公司員工因不滿公司經(jīng)理對她的工作安排,便捏造事實向法院控告該公司經(jīng)理實施了性騷擾行為。在該訴訟中,原告除自己的陳述外別無其他任何證據(jù)證明被告人實施了所控行為。這便有可能構成騷擾性訴訟。當然,是否構成騷擾性訴訟,尚需要提供證據(jù)對原告惡意訴訟的心理狀態(tài)予以證明。騷擾性訴訟除產(chǎn)生訴訟上的不利后果外,還應將之視為侵權行為追究行為者的侵權責任。
3.盲目性訴訟。所謂盲目性訴訟,又稱輕率性訴訟,是指原告在起訴前不作冷靜的分析和調(diào)查,便向法院提起一個毫無事實根據(jù)和法律根據(jù)的訴訟。從定義上可以看出,盲目性訴訟與騷擾性訴訟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原告所提起的都是無根據(jù)的訴訟,同時也都沒有偽造證據(jù),并且都要遭受敗訴裁判。但是二者卻有實質(zhì)性的差異:盲目性訴訟的提起者在主觀心理狀態(tài)上并不存在故意使相對方遭受不當損害的目的。他之所以提起一個毫無根據(jù)之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缺乏對訴訟的事實關系或法律關系的正確認識和判斷。比如說,原告向被告張三提起一個環(huán)境污染之訴,但實際侵權者是李四,而原告只要稍作調(diào)查便可知侵權者不是張三而是李四,對張三而言,原告向他提起的訴訟便是一個盲目性訴訟。再比如,原告訴被告還款,被告提出欠款已還的抗辯,原告此時才認真核對帳目并恍然大悟,承認被告確已還款的事實。這些訴訟都屬于盲目性訴訟。由于原告提起盲目性訴訟都是由于事先未作合理調(diào)查而引起的,并且如果作出合理的、必要的調(diào)查和分析,便會避免此種訴訟的發(fā)生。因此,這里不僅需要將盲目性訴訟與騷擾性訴訟乃至詐欺性訴訟等惡意訴訟區(qū)別開來,而且還要將它與其他合理敗訴的情況區(qū)別開來。所謂合理敗訴,就是原告在訴前作了合理調(diào)查,而且也相信自己提起的訴訟能夠獲得勝訴的后果,但由于客觀上不具備事實理由或法律理由,或者由于舉證不能而遭到了敗訴判決。所以,敗訴判決僅僅是盲目性訴訟得以構成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除敗訴判決這個客觀結果的條件外,要構成盲目性訴訟,還需具備提起訴訟者在主觀上具有重大過失的心理狀態(tài)這一主觀性條件。美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第11條就規(guī)定了對輕率性訴訟的制止,它要求律師或當事人在向法院提交的訴答文書中簽名確保訴訟并非輕率之舉。當然,對輕率訴訟的判斷也非易事。美國學者波恩教授對輕率訴訟是這樣界定的:“(1)當原告提起訴訟的時候,知道事實依據(jù)在客觀上完全或者實際上完全不符合所主張的法律原理對事實的實質(zhì)要求,或者(2)當原告未經(jīng)合理調(diào)查即提起訴訟,而如果其進行調(diào)查,則案件的情況將如同(1)中的描述”。此一標準可供我們借鑒。
4.多余性訴訟。當事人濫用訴權提起民事訴訟,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非善意地提起無理由之訴,二是非善意提起有理由之訴。這里所謂“有、無理由”,乃是從實體法上的事實根據(jù)和法律根據(jù)上說的。前面所述三種情形,均屬這里的第一種類型。這里的第二種類型即指所謂“多余性訴訟”。多余性訴訟指的是原告在起訴前沒有嘗試與被告協(xié)商解決的可能,或者拒絕接受被告對其法律義務或責任的履行,在被告毫不知情或者愿意履行義務的情況下即提起訴訟。這種訴訟的基本特征有兩個:一是原告所提起的這個訴訟在實體上是有理由的,也就是說,被告確實對原告負有法律上的義務或責任,原告通過此一訴訟也的確可以獲得勝訴的裁判結果;另一是,原告并無必要提起該一訴訟,因為被告對其所負有的法律義務或責任并不否認,只是基于種種原因未能及時履行該項義務或責任;換而言之,原告提起的該一訴訟缺乏應有的必要性,是多余的訴訟,原告行使其起訴權主觀上具有非善意的目的。正是由于原告行使訴權的動機不良,因而該類訴訟也屬于濫用訴權的范圍。在實踐中,這種類型的濫用起訴權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原告在起訴前沒有通過其他非訴訟的途徑尋求與被告解決起糾紛。比如,被告欠原告借款已屆履行期,原告沒有提醒被告還款,也沒有通過第三人與被告交涉還款事宜,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被告在接到被訴通知后立即予以認可而未加否認或爭執(zhí),并同意立即還款。這便是典型的缺乏必要性的訴訟。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原告有可能不通過法院而得到圓滿的解決,但是他拒絕接受被告實際所作的履行。比如被告欲還欠款但原告拒絕接受,反而向法院提起訴訟,意欲被告承擔違約的還款責任。這種訴訟對被告而言也是在不經(jīng)意之中形成的,因而也屬多余的訴訟或突襲性的訴訟。這種訴訟的危害性在于濫用國家的司法資源,并給對方當事人增加訴累。一般來說,提起訴訟是當事人尋求解決糾紛的最后途徑,依實體法律關系享有權利的當事人在提起訴訟前,雖然不是必須尋求和解或調(diào)解等非訴訟機制化解其糾紛,但為了使訴訟產(chǎn)生其必要性,或者使訴訟程序的啟動具有訴訟利益,立法要求行使起訴權的原告證明其糾紛或沖突的實際存在或客觀存在,從而使之產(chǎn)生訴訟動機。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guī)定,起訴必須要有“事實、理由”。這里的“事實、理由”就包含了發(fā)生糾紛的非正常的事實、理由,也就是義務主體拒絕履行義務從而引發(fā)沖突的事實;如果缺少非正常的事實、理由,訴訟便被認為是缺乏必要性的訴訟,缺乏必要性的訴訟就可被界定為多余性訴訟或突襲性訴訟。前述兩種情形,一種是不知道對方會否履行義務,因而是否會發(fā)生糾紛尚處在不確定狀態(tài);一種是拒絕接受對方履行義務,從而使本不會發(fā)生的糾紛在形式上具有了糾紛的外觀。實際上,無論是何種情形,其本質(zhì)都是糾紛末實際發(fā)生,而糾紛的實際發(fā)生是當事人行使訴權的正當化根據(jù)。缺少正當化根據(jù)行使訴權自然便屬于對訴權的濫用。這種情況下的濫用訴權行為在程序上應如何處理尚需深入討論,但無論在程序上如何處理,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這就是,原告的起訴行為已經(jīng)構成了侵權行為,對此,他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賠償對方的實際損失。至于原告(即便勝訴)對本案訴訟費用的負擔就更是自然之理。
5.重復性訴訟。重復性訴訟是指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后,當事人依然以同一訴訟標的向同一當事人提起訴訟。重復性訴訟是違背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訴訟行為,也是違背誠信原則的訴訟行為,其實質(zhì)是對起訴權的濫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1條第(五)項規(guī)定:“對判決、裁定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準許撤訴的裁定除外”。這一條規(guī)定便是對“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肯定。在生效裁判作出后,當事人如果認為生效裁判確有錯誤,可以向法院申請再審。但對于申請再審權的行使也必須符合誠信原則。為了限制當事人違背誠信原則的任意申訴,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8月發(fā)布了《關于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發(fā)回重審和指令再審有關問題的規(guī)定》,其第3條規(guī)定:“同一人民法院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的規(guī)定,對同一案件只能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審理一次”。這一規(guī)定,其目的主要在于限制訴訟的反復進行或重復進行,從而將當事人對生效裁判的錯誤救濟行為納入到城信原則的軌道中去。同時,對于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當事人如果向兩個以上法院同時或先后提起訴訟,則立案在后的法院不得重復立案,或者在立案后發(fā)現(xiàn)其他法院已先行立案的,則將案件移送到先立案的法院處理。這一規(guī)定也是為了防止重復訴訟的出現(xiàn),也是誠信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另外,在涉外訴訟中,如果某個訴訟正在另一個有管轄權的法院進行,那么,當事人的任何一方均不得在其他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這也是誠信原則在處理涉外訴訟競合時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
6.瑣碎性訴訟?,嵥樾栽V訟是指沒有必要提交法院處理的日常生活中的小糾紛。比如,某人在公共汽車上被人踩了一腳,或者與人發(fā)生了口角受到了微小損害,便到法院“告那家伙”。這些訴訟往往可以被界定為“瑣碎性訴訟”。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權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對權利過于敏感,以致違背誠信原則濫用權利給法院或對方當事人造成訴訟煩難,則此種行為也不受倡導和鼓勵。相反,此種行為應被歸結為濫用訴權的行為,應當受到訴訟中的不利益判斷,承擔訴訟上的不利后果。從原理上說,這可以看作是具有獨立價值的程序法對實體法律規(guī)范的反作用或制約作用。當然,瑣碎性訴訟并不能等同于小標的額訴訟,但小標的額訴訟可以演變?yōu)楝嵥樾栽V訟。二者之間的分水嶺在于訴權的行使者在主觀上是否存在違背誠信原則的惡意。為了防止瑣碎性訴訟的頻繁出現(xiàn),不僅有必要在現(xiàn)行的訴訟法構架內(nèi)完善有關機制,以避免瑣碎性訴訟得以順暢地進入訴訟軌道,同時也需要完善簡易訴訟程序,建構小額訴訟程序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既確保小額權利救濟渠道的順暢性,又能夠有效地防止濫用訴權的現(xiàn)象發(fā)生。
五、濫用訴訟權利:違背誠信原則的訴訟表現(xiàn)之二
當事人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既表現(xiàn)在訴訟程序開始之初,也即濫用起訴權,使不該發(fā)生的訴訟程序得以發(fā)生,同時,在訴訟程序得以啟動以后,當事人也可能在訴訟的某個局部環(huán)節(jié)或訴訟的某個特定層面實施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同屬違背誠信原則,但它們所發(fā)生的領域不同,其所產(chǎn)生的危害后果也不盡一致。如果將前者簡稱為“濫用訴權的行為”,那么,后者則可被稱為“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前者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原發(fā)性的特點,后者具有局部性、特定性和后發(fā)性的特點。當事人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或者表現(xiàn)為濫用訴權的行為,或者表現(xiàn)為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濫用訴權的行為在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前已述及,這里再具體分析一下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及其表現(xiàn)形式。
1.對真實義務的違反。所謂真實義務,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違背誠信原則故意對案件事實作出虛偽陳述的行為。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進行訴訟中的對抗或者攻擊和防御,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便是對案件事實的主張和陳述;當事人之所以發(fā)生糾紛,產(chǎn)生爭議,以致訴訟成為實際可能,一個極其重要也極為常見的原因便是對糾紛事實存在著分歧性認識。比如說,原告主張被告借款尚未清償,而被告則抗辯該借款已經(jīng)清償。這就使案件事實的陳述形成了相反的或者對立的狀態(tài)。這種案件事實上的認識分歧是形成糾紛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若不存在此種分歧,則糾紛一般不會發(fā)生。這種事實主張上的分歧就其成因而言無非有兩種:一是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發(fā)生均發(fā)生記憶上的錯誤,二是雙方當事人或其中任何一方有意識地掩蓋事實的真相。因前一種原因所發(fā)生的事實分歧,可以看作是“客觀上的事實分歧”;因后一種原因所發(fā)生的事實分歧,可以稱為“主觀上的事實分歧”。對于客觀的事實分歧,雙方當事人無論如何主張,均不可能構成對真實義務的違反;對于主觀的事實分歧,則有意識地掩蓋事實真相的當事人對事實所作的陳述即可能構成對真實義務的違反。可見,是否違反真實義務,其區(qū)別的界限并不在于當事人所作的事實陳述是否在客觀上符合案件事實的真相,而在于作出違反事實真相陳述的當事人對此在主觀上是否明知而為。因而對真實義務的違反有兩個木可缺少的構成要件:一是當事人所作的事實陳述在客觀上違背了事實真相;二是當事人在作出此一虛假陳述的過程中持故意的心理態(tài)度。前一個構成要件說明是否違反真實義務要等到法院作出最終的裁判時方能予以判斷;后一個構成要件的判斷則也往往需要轉化為客觀的標準,比如一般的情況下,普通理智的人們是否會忘卻案件事實;在提出該事實主張前,當事人是否經(jīng)過了合理的調(diào)查和分析等等,這些都可以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加以判斷。如果同時符合了此兩個構成要件,則應當被認定為真實義務的違反。違反了真實義務,則要產(chǎn)生訴訟上的不利后果,如承擔訴訟費用、罰款等等。當然,真實義務能否產(chǎn)生,則取決于特定國家民事訴訟法對此是否有明文規(guī)定。前引德、日、美等國均有此等規(guī)定;而我國則無此規(guī)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1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jù),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jù)。當事人拒絕陳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根據(jù)證據(jù)認定案件事實”。由此可見,當事人是否作出陳述,以及作出何種陳述,皆一任其自由,而無必須符合真相之義務。既然當事人不負有真實陳述的法定義務,法院也就不能以當事人違背真實陳述之義務而對之施加訴訟上的制裁。
2.舉證突襲。案件事實通常情況下是依賴證據(jù)加以證明的,提供證據(jù)對案件事實加以證明或者反證,就構成了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行為,查明案件事實的真相便成為訴訟的主要使命之一。舉證是當事人的重要訴訟權利。但是舉證這個訴訟權利極有可能成為濫用的客體,而濫用舉證的權利將會給法院的司法秩序造成混亂,同時也會對另一方當事人造成訴訟中的被動和煩累,使雙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在實質(zhì)上失去平衡。濫用舉證的權利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其最為常見的一種便是舉證突襲。所謂舉證突襲,指的是當事人有證據(jù)故意不在該舉證的訴訟階段舉證,而等到另一個訴訟階段或另一種訴訟程序再提供證據(jù)。比如說,當事人在庭審前不提供證據(jù)卻在開庭時再提供證據(jù),或者在庭審時不提供證據(jù)而在庭審后提供證據(jù),或者在一審中不提供證據(jù)而在二審中提供證據(jù),甚至在二審中也不提供證據(jù),卻到裁判生效后以提供新證據(jù)為由申請再審,等等,不一而足。無論舉證突襲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如何,它的構成都有兩個要件:一是客觀要件,即有證據(jù)不在適當?shù)脑V訟階段提供;二是主觀要件,即遲延舉證者在主觀上存有拖延訴訟或期望突襲取勝的心理狀態(tài)。顯而易見,舉證突襲是違背誠信原則的客觀表現(xiàn)形式之一,也是在立法上要予以制止的非正當現(xiàn)象之一。
3.舉證妨礙。舉證妨礙是指通過故意毀損關鍵性證據(jù)的方法,阻止對方完成舉證行為或給對方的舉證活動設置障礙的行為??梢姡e證妨礙也是典型的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的規(guī)定,舉證妨礙的行為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偽造、毀滅重要證據(jù),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行為;另一是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這里的“證據(jù)”包括各種類型的證據(jù),如書證、物證、視聽資料等等。各種證據(jù)都有可能成為舉證妨礙的對象。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沒有規(guī)定舉證妨礙的實體法律后果。最高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75條對此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彌補,該條規(guī)定:“有證據(jù)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jù)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jù)的內(nèi)容不利于證據(jù)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據(jù)此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所需要提供的證據(jù)處在另一方當事人的控制之中,另一方當事人便有義務提供該證據(jù),該義務便是基于誠信原則所生。如果擁有證據(jù)的一方當事人有義務提供該證據(jù)而拒不提供,則構成了舉證妨礙。舉證妨礙所產(chǎn)生的后果是雙重的:一方面它能夠產(chǎn)生訴訟法上的后果,如罰款、拘留等等制裁措施,這說明舉證妨礙的行為首先是一種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另一方面,舉證妨礙也會產(chǎn)生實體法上的后果,如舉證責任倒置、推定事實的成立等等。
4.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民事訴訟法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賦予了他們大量的訴訟權利,但是這些訴訟權利都有可能背離其本來目的而被濫用,如濫用申請回避權、濫用管轄異議權、濫用申請財產(chǎn)保全權、濫用上訴權、濫用申請再審權等等。當事人濫用這些訴訟權利,其目的可能是為了拖延訴訟的進程或者為法院行使審判權設置人為的阻礙,也可能是為了給對方當事人增添訴訟負擔,增加相對方的訴訟成本,迫使對方放棄對訴訟手段的有效使用等等。顯然不能讓這些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達到非正當?shù)哪康?。對此,我國《民事訴訟法》已經(jīng)設立相關的條款予以規(guī)范。如根據(jù)該法第92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采取保全措施前,可以視情形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該法第96條繼而規(guī)定,申請保全發(fā)生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chǎn)保全所遭受的損失。顯而易見,設置這些規(guī)范的目的是為了督促當事人依誠信原則行使財產(chǎn)保全的申請權,并對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申請保全所導致的后果予以補救。當然,對于其他訴訟權利的濫用,立法上也應當予以相應的規(guī)制和約束,從而形成一個在不同訴訟階段或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的誠信機制,并將它們貫穿起來形成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
5.禁反言。禁反言又稱“禁止反悔及矛盾舉動”,或稱“不得否認”,意指若一方當事人實施某種行為后使對方當事人有理由相信該行為,并基此而實施了其他相應的行為,但該當事人又否認以往行為的合法基礎,從而試圖否認對方當事人行為的有效性。禁反言緣起于英國衡平法上的一項法律規(guī)則,其理論基礎便是依誠信原則所獲得的信賴利益要受法律保護。禁反言作為一項法律規(guī)則存在于實體法、程序法和證據(jù)法等三大領域,因而又相應地分為實體法上的禁反言規(guī)則、程序法上的禁反言規(guī)則和證據(jù)法上的禁反言規(guī)貝。證據(jù)法上的禁反言規(guī)則比如,最高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8條第3款規(guī)定:“當事人委托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jīng)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這里最后一句規(guī)定便是禁反言規(guī)則的具體體現(xiàn)。再比如說自認的規(guī)定也是禁反言規(guī)則的體現(xiàn)。在自認作出后,對方當事人便獲得了無需舉證的程序信賴利益。訴訟法為了維護這種信賴利益的穩(wěn)定性,便明確規(guī)定作出自認的當事人不得隨意撤回其自認。學理上認為,禁反言規(guī)則的適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當事人前后實施了矛盾的行為;對方當事人相信了前一行為;如果認可了后一矛盾行為,對方當事人則必受利益上的損失??梢?,禁反言的實質(zhì)乃是要求當事人實施法律行為必須基于誠信原則,而不得“說話不算數(shù)”。
6.擾亂訴訟秩序的行為。糾紛的產(chǎn)生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對一定范圍內(nèi)社會秩序的破壞,意味著某種無序狀態(tài)的產(chǎn)生,因而解決糾紛需要有序的過程和方式,利用法院行使審判權來解決糾紛更加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司法秩序。如果司法秩序本身混亂不堪,不僅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難以解決,尤其還嚴重影響司法的權威性和法院的尊嚴。因此各國訴訟法部賦予法院以足夠的維護訴訟秩序的權力,該權力內(nèi)在地包含在審判權之中,同時又成為審判權得以正常行使的保障機制。而當事人通過訴訟手段的利用進行對抗性的攻擊和防御,為了追逐有利的訴訟結果而進行著訴訟中的“戰(zhàn)爭”,法庭在一定意義上說便成為當事人角逐利益的“戰(zhàn)場”。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訴訟制度只允許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不得違背誠信原則擾亂訴訟秩序。這也是協(xié)力型訴訟模式所要求的。有鑒于此,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章專門規(guī)定了“對妨礙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這也是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xiàn)和保障機制。
以上所述,是誠信原則對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的主要要求所在,但如前所述,當城信原則由民法領域發(fā)展到民事訴訟法領域之后,在接受規(guī)范的主體上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現(xiàn)象。誠信原則除規(guī)范當事人的訴訟活動外,還對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活動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乃至案外人參與訴訟、協(xié)助訴訟的活動起調(diào)節(jié)作用,這可以視為誠信原則由私法實現(xiàn)公法化以后所發(fā)生的波及效應。誠信原則要求法院公正、及時、準確地行使審判權,要求法官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作出最終的裁判之前以適當?shù)姆绞焦_自己的內(nèi)心判斷和心證,防止濫用自由裁量極,從而確保當事人接受公正裁判的權利,避免突襲性裁判的出現(xiàn);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案外人也有相應的要求,如要求證人如實作證、鑒定人如實鑒定、翻譯人如實翻譯、案外人依法提供協(xié)助等等。為了保證誠信原則得到真正落實和貫徹,我國民事訴訟法有必要建立宣誓制度。宣誓制度是一種確保陳述真實的預防性制度,它既適用于當事人,也適用于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等訴訟參與人。同時,還要加強對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予以制裁的法律責任制度建設,比如在刑法上增加規(guī)定民事偽證罪和藐視法庭罪的罪名,在侵權行為法上應明確規(guī)定惡意訴訟或濫用起訴權屬于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在訴訟法上要完善各種類型的懲治措施,包括訴訟費用的恰當配置、強制措施的適當運用以及訴訟上的推定制度等等。此外還應當明確規(guī)定對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進行處理的程序機制,比如當事人提出動議的程序、法院依職權主動實施制裁的程序、違反者的補救機會及程序等等??傊?,唯有在樹立、強化全民誠信觀念的基礎上,在實體和程序、刑事和民事、預防和懲治等多個層面進行系統(tǒng)化的制度建設,誠信原則方能在民事訴訟中切實地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注釋與參考文獻
《莊子·漁父》。
徐國棟著:《民法基本原則解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79頁。
聶明根:《民事訴訟法上誠實信用原則研究》,載陳光中等主編:《訴訟法論從》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330頁。
[日]谷口安平:《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義原則,載其著《程序的正義與訴訟(增訂本),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策1版,第16頁。
《民事訴訟法論文選緝》,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0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頁。
徐國棟著:《民法基本原則解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78-79頁。
[日]谷口安平:《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義原則》,載其著《程序的正義與訴訟》(增訂本),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68頁。
聶明根:《民事訴訟法上誠實信用原則研究》,載陳光中等主編:《訴訟法論叢》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328-329頁。
[日]谷口安平:《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義原則》,載其著《程序的正義與訴訟》(增訂本),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75-177頁。汪安亞等:《論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載《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3卷第3期。
轉引自聶明根:《民事訴訟法上誠實信用原則研究》,載陳光中等主編:《訴訟法論叢》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339-340頁。
沈達明編著:《比較民事訴訟法初論》(上冊),中信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252-253頁。
Robert G.Bone,Modeling Frivolous Suits,145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519,533(1977).轉引自[美]史蒂文·蘇本、瑪格瑞特(綺劍)·伍著:《美國民事訴訟的真諦》,蔡彥敏、徐卉譯,法律出版社W年4月版,第109-110頁。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4月1日實施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8條、第74條。
本站所提供論文僅供學習、參考使用,版權歸原文作者所有,下載、拷貝、復制文章閱讀者請在24小時內(nèi)將文章刪除!
第二篇:論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與適用
論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與適用
常廷彬
【內(nèi)容提要】隨著現(xiàn)代訴訟觀的確立,作為道德原則的誠信原則日益受到各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關注,成為貫穿于整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法官、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都應受誠信原則的規(guī)制。
【關鍵詞】民事訴訟 誠信原則 當事人
一、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及根據(jù)
(一)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
1、有關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確立的學說論爭。誠信原則作為現(xiàn)代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或稱帝王原則,能否在民事訴訟領域適用并成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呢?對此,世界各國學者間長期以來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德國學者羅森貝克認為,誠信原則是較為模糊的道德尺度,而處理繁雜的民事訴訟程序應采用明確標準,不應適用誠信原則。德國另一位學者Theuerkauf從維護法的安定性出發(fā),認為不應將誠信原則作為證明責任分配的一條準則,并指出其觀點早已被德意志法院所確認。日本學術界在戰(zhàn)后反對在民事訴訟法中引進誠信原則,其理由是:第一,處理繁雜的民事訴訟程序應客觀地適用明確的基準、遵循具體的規(guī)范,而體現(xiàn)在一般條款中的誠信原則有違反制度目的之虞。第二,具有誠信原則的價值判斷已具體在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之中,因而無需在此以外再規(guī)定一條抽象的誠信原則,這樣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是有害的。第三,訴訟是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性抗爭活動,只要雙方當事人按照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guī)定去進行就可以了,而不必要在法律規(guī)則之上再加上一條倫理規(guī)則。[1](P166)
訴訟法學之父德國學者赫爾維希認為,從訴訟法的精神來看,應當承認當事人有真實義務,訴訟程序應不允許當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違背誠信原則。巴姆巴哈認為,誠信原則支配的民事訴訟法,實與支配一切法域相同,國家決不給不正之人或無良心之人以一種工具[2](P19—20)。日本訴訟法學者谷口安平認為,民事訴訟中應確立誠信原則,并把這一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在我國,多數(shù)學者主張將誠信原則引入民事訴訟法中,并據(jù)此建立一些相關制度,進一步規(guī)范各訴訟主體的訴訟行為,從而實現(xiàn)對民事訴訟活動進行全面、有效的調(diào)控。但有學者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如黃娟博士利用“語境說”對誠信原則提出冷思考,強調(diào)中外文化傳統(tǒng)、制度等差異性,認為我國尚不具備確立誠信原則的條件[3]。
2、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立法規(guī)定。盡管在學說上存有爭議,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訴訟觀念及訴訟本身的變化,誠信原則逐步被各國民事訴訟法所確認并成為一項基本原則。
1895年頒布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guī)定:“當事人據(jù)以聲明所必要的一切情事,必須完全真實且正確地陳述之”。這可以看作是真實義務的立法先河。真實義務的確立使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不僅成為可能更成為必然。同時,也為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廣泛適用提供了契機[4]。
在德國,最先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誠信原則的是最高法院1921年6月的一個判例。德國最高法院在判例中這樣論述:“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事人的訴訟關系與他們在實體法上的關
系同樣受誠信原則的支配”。[5](P20)不過,真正使誠信原則在德國民事訴訟中得以確立,當歸于1933年德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在此次修改中,增加了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真實義務的規(guī)定:“當事人應就事實狀況為完全而真實的陳述”。
日本1996年《民事訴訟法》第2條則明確將誠信原則規(guī)定為統(tǒng)率一切的基本原則:“法院應為民事訴訟公正并迅速地進行而努力;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以誠實信用為之”。美國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像大陸法系國家那樣直接采用誠實信用的概念,但是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了禁反言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實施的訴訟行為必須前后一致,不得故意作相互矛盾的陳述。對于矛盾行為,法院應予禁止。例如,在美國的證據(jù)開示制度中,當事人之間相互開示證據(jù),就不能使對方感到為難或受到壓力,也不能讓對方當事人蒙受不必要的經(jīng)費負擔,否則法院可以根據(jù)對方當事人的申請發(fā)布保護令,以保護申請人的利益。
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誠信原則,但民事訴訟法律規(guī)范體現(xiàn)了誠信原則的精神實質(zhì)。如對證人如實作證義務的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在二審中提出新證據(jù)導致發(fā)回重審的須承擔訴訟費用的規(guī)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guī)定,依本規(guī)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由此看來,應當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是確立了誠信原則的。
總之,通過各國立法,誠信原則一方面已經(jīng)滲透到訴訟的各個程序之中,成為各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受立法的影響,“無論是學說或者判例 都不再懷疑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誠信原則的可能性了”[5](P20)。民事訴訟應適用誠信原則的觀點取得了通說地位,法官也在積極地、頻繁地適用誠信原則以解決實踐中出現(xiàn)的各種糾紛和法律問題。
(二)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確立之依據(jù)
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法律化,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領域的確立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
1、訴訟觀的轉變是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得以確立的前提條件。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強調(diào)個人意志與選擇自由的個人本位思想造就了以個人自由為中心的訴訟觀:重視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自由,民事訴訟被視為完全放任雙方當事人隨意使用各種訴訟手段競技的角斗場。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深刻變化,個人本位思想逐漸讓位于強調(diào)社會公平的社會本位思想,訴訟制度所具有的公共性質(zhì)被日益強調(diào),民事訴訟從“當事人自己的事”向“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事”轉換。訴訟絕不僅僅是“為權利而斗爭”,更需要“為權利而溝通”[6],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不單純是一種對抗型的“力”的關系,而是加入了一層“協(xié)力”的因素。當事人在訴訟中有義務本著誠信的態(tài)度從事訴訟行為,通過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協(xié)作,使法官盡早發(fā)現(xiàn)案件真實,作出合乎正義的裁判。
2、訴訟關系多樣化與復雜化是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得以確立的現(xiàn)實需要。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不僅帶來民事糾紛數(shù)量的增加,也使民事糾紛的類型日趨復雜化。而立法的滯后,常常導致在某些糾紛中僅依靠適用明確的訴訟法律規(guī)范有時并不能產(chǎn)生實質(zhì)的公正。為求得各種利益的平衡,客觀上需要一般條款予以補充。如在所謂“現(xiàn)代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明顯存在著力量對比上的差別,這就要在證據(jù)的收集及證明責任的分配等領域,以誠信原則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確保當事人實質(zhì)的平等。同時,現(xiàn)實訴訟中的攻擊防御活動亦呈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要對這些活動進行適當?shù)奶幹?,僅靠明文規(guī)定存在局限,需要誠信原則的調(diào)整以實現(xiàn)程序的公正。
3、誠信原則在全部法領域中不斷得到重視是該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得以確立的必然結果。誠信原則首先是作為民事實體法一項極其重要的原則出現(xiàn)的,但后來,其適用范圍日漸拓寬,在包括公法與私法的全部法領域,誠信原則均有適用的空間。“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誠信原則適
用的領域應否擴張,而是在各個法領域中誠信原則可否排除,可否具體適用?!盵7](P63)無疑,誠信原則適用范圍的拓展也對橫跨公法、私法領域的民事訴訟法產(chǎn)生了影響。誠實信義從道德規(guī)范而入法律并成為最高指導原則,根本上在于其道德內(nèi)涵所代表的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公正觀念。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誠信原則也是對公正價值的體認。
4、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是由民事訴訟法與民法之間的內(nèi)在一致性或關聯(lián)性所決定。首先,民事實體法的貫徹落實離不開民事訴訟法。如果民事訴訟法中沒有誠信原則的要求,則民事實體法中的誠信原則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和貫徹。這是由民事訴訟法所具有的工具性價值決定的?!懊袷略V訟中的誠信原則首先成為對當事人訴訟行為的誠信要求,這種誠信要求是從民事實體法上直接轉承而來,而非屬民事訴訟法上的獨創(chuàng)”[8]。其次,民事訴訟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實體規(guī)定,諸如訴權、當事人適格、訴訟標的、既判力、證明責任等,無不包括實體的內(nèi)容或與實體的價值衡量相關。如舉證責任問題,實際上橫跨民事實體法和民事程序法兩大法域,是實體法和程序法在訴訟中的交匯,所以僅僅從一個法域是無法把握它的真諦的[9]。從立法上看,在民事訴訟法獨立以前,多統(tǒng)一于民法典中。民事訴訟法獨立以后,民法典中仍包含有民事訴訟法的內(nèi)容。既然民訴法離不開實體的內(nèi)容和實體價值的衡量,那么作為實體價值衡量最高指導原則的誠信原則就必然支配程序法領域。
二、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一)誠信原則適用之主體
誠信原則適用于訴訟當事人之間,自不待言。然而,是否適用于當事人與法院之間,學者之間向來存有爭論。在日本,有學者認為,誠信原則應只適用于當事人之間,法院原則上不受誠信原則的約束。[10]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時,無需考慮是否應當取得當事人的信賴。對于當事人的不誠實行為及缺乏信用行為等,法院應以濫用訴訟權利為由,而不是依據(jù)誠信原則來加以排斥。不過,多數(shù)學者主張法院應受誠信原則的約束。原因在于,訴訟是法院與雙方當事人之間構成的三角形的關系,與法院期待當事人遵守信義一樣,當事人也能夠期待法院遵守信義,這是一種相互的關系[11](P114)。如果因法院的程序錯誤而使信賴它的當事人實施了相應訴訟行為,就應保護當事人的信賴利益。
在德國,學理上普遍認為誠信原則也適用于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對于法院而言,訴訟程序的實施不得造成對當事人接受審判權的限制,在訴訟中法院不得以自相矛盾的方式行事,尤其不得因其自身的誤解和錯誤導致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上的不利益[12](P742)。這些規(guī)定實質(zhì)上體現(xiàn)了對法院誠實行使審判權的要求。
筆者認為,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主要機能在于防止濫用權利,保障訴訟程序平等、公平地進行。一方面,法院與當事人一樣作為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在訴訟中享有一定的訴訟權利,承擔一定的訴訟義務,所以亦有濫用訴訟權利之可能;另一方面,作為民事訴訟的裁判者,法院要負判斷訴訟當事人之間的行為是否合于誠實信用原則的責任。所以,在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中,同樣應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不過,誠實信用原則應主要體現(xiàn)為對當事人訴訟行為的規(guī)制。與當事人濫用訴訟權能相比,法院濫用審判權的后果更為嚴重。因此,期冀僅以誠信原則來制約法院濫用審判權似乎過于乏力。
(二)誠信原則適用之形態(tài)
根據(jù)德國、日本等國的學說與判例,概括起來,在民事訴訟中,誠信原則主要適用于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排除不正當形成的訴訟狀態(tài)。如果出現(xiàn)當事人使用不正當手段制造出能夠適用有
利于自己的訴訟法規(guī),或者能夠回避適用不利于自己的法規(guī)這種情形,可以根據(jù)誠信原則否定他所期待的法律效果。如不當獲取的審判管轄。
第二,禁反言。禁反言的法理意味著,一方當事人有義務從事對方當事人預期的一定行為時,實際上實施的卻是完全違背對方當事人預期的行為,這種行為就被視為違反誠信的背信行為而予以禁止[11](P141—146)?!秺W地利民事訴訟法》第178條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據(jù)以聲明所必要之一切情事,須完全真實且正確陳述之。故當事人之不真實陳述系為違法。若有故意過失時,當事人應依奧地利民法負損害賠償義務?!?/p>
第三,訴訟上的權能喪失。當事人一方懈怠行使訴訟權利,實施訴訟行為,對相對方實施的訴訟行為長期沒有作出表示或實施相應的訴訟行為,致使對方當事人以為其已經(jīng)不會再實施訴訟行為且又實施了一定的訴訟行為以后,該當事人才開始行使其訴訟權利,并由此導致對方利益受到損害,法院可以該行為違反依據(jù)誠信原則確認該權利失效。對此,日本判例是承認的(日本最高法院1935年11月22日判決)。
第四,訴訟權利濫用之禁止。濫用訴訟權利,是指當事人對于訴訟法上賦予的權利,不依正當理由加以行使,以故意拖延訴訟或阻撓訴訟的進行。濫用訴訟權利的典型情形包括濫用程序異議權、回避申請權、或者在訴訟進行過程中不當?shù)靥岢鲎C據(jù),以及在訴訟程序將要結束時才要求傳喚新的證人等等。對于這些行為,法院可以引用誠實信用原則加以制止?!缎傺览袷略V訟法》第5條規(guī)定:“當事人正當?shù)匦惺乖V權,不許以拖延訴訟或者混淆是非為目的的訴訟活動?!薄兜聡袷略V訟費用法》第39條規(guī)定:“如當事人違背真實義務,致使訴訟程序的,應負擔因延滯而產(chǎn)生的費用。”
第五,禁止濫用自由裁量權。民事訴訟法上的誠信原則之本質(zhì)在于授予法官在審判活動特別是審查判斷時的自由裁量權,但也應注意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對它的適用不加以限制,則可能導致自由裁量權的濫用,最終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之本意,以致?lián)p害法的權威性。濫用自由裁量權主要表現(xiàn)在:濫用審判權;采信證據(jù)、認定事實之隨心所欲;突襲性裁判。
筆者認為,民事訴訟法作為程序法,其價值取向在于提供嚴格的程序規(guī)則,以指導訴訟行為。民事訴訟法形式的嚴格性決定了民事訴訟中誠信原則的適用應力求具體化,即通過立法,將適用誠信原則的具體情境以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加以體現(xiàn)。
(三)誠信原則適用之限制
誠信原則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條倫理規(guī)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意味著已經(jīng)從倫理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并在訴訟過程中發(fā)揮作用。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誠信原則最主要的適用領域仍為私法中的債權關系。民事訴訟中誠信原則的適用應有所限制,尤其是在法無具體規(guī)定的情況下,法官應慎用直接援引誠信原則對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作出評價。這是由程序法的價值之一——程序的安定性所決定?!俺绦虻陌捕ㄐ砸蟪绦蛞?guī)范應當盡量確定、具體和清晰,而不宜過多地存在不確定、抽象和模糊的規(guī)定,包括彈性條款?!盵13](P8)同時,在民事訴訟中,頻繁地適用誠信原則也易帶來程序法的軟化。因此,界定誠信原則的適用范圍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在民事訴訟領域,誠信原則只能在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進行適用。如果民事訴訟法已有明確規(guī)定的,法院應直接援引相應的規(guī)定,無須適用誠信原則。第二,對于確保程序安定性的法律規(guī)范,原則上應排除誠信原則的適用。至于哪些法律規(guī)范屬于確保程序安定性的規(guī)定,可以立法目的為切入點進行分析。第三,賦予當事人對適用誠信原則的司法判決以程序上的救濟權利。在法無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誠信原則賦予法院對當事人訴訟行為的效力進行評價的裁量權,法院可以違反誠信原則為由對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作出否定性的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當事人因此遭受不利判決,應允許當事人以適用法律
錯誤為由提出上訴或再審。
(四)誠信原則違反之后果
從一些國家的立法來看,違反誠信原則的法律后果,大致可分為實體法上的效果和訴訟法上的效果。
在當事人違反真實義務陳述時,奧地利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實體法上的效果,即對故意或重大過失者視情形或依民法負損害賠償義務。德國法則只主張訴訟法上的效果,對違反者科以訴訟上的不利益,如令其負擔因違法所產(chǎn)生的訴訟費用。匈牙利民訴法除規(guī)定實體法責任外,還規(guī)定法院可處以六百克魯金以下罰款之訴訟法上效果。筆者認為,當事人處分主義和辯論主義為現(xiàn)代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當事人為了謀求各自的訴訟利益,有時很難徹底恪守誠信原則。若對違反者動則科以實體法上的責任,未免有點苛刻。因此,違反誠信原則的法律后果應以訴訟法上的效果為主要形式,實體法上的效果為例外。訴訟法上的效果主要以不利益表現(xiàn)出來,如駁回其請求;使其故意使發(fā)生之狀態(tài)為未發(fā)生;判其承擔延遲訴訟之費用等。
當法官違反誠信原則時,訴訟法上的效果可能是訴訟程序的重新進行或判決的糾正,但主要還是實體法上的效果:一是依國家賠償法所發(fā)生之法院的賠償義務;二是由法官法所產(chǎn)生的個人法律責任。
證人、鑒定人等違反誠信原則,因其與訴訟無利害關系,訴訟法上的效果無從產(chǎn)生,故只能令其承擔實體法上的法律責任。如后果嚴重的,可以以偽證罪論處。
注釋與參考文獻
[1]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M].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蔡章麟.民事訴訟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法論文選編(上)[C],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
[3]黃娟.對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確立誠實信用的原則的冷思考[J].法商研究,2001.(6)
[4]熊躍敏,吳澤勇.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J].河北法學,2002,(4)
[5]楊建華.民事訴訟法論文選輯[C].臺灣4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
[6]沈冠伶.論民事訴訟程序中當事人之不知陳述——訴訟促進義務[J].法學評論,1997,(5)
[7](日)中野貞一郎.民事訴訟中的信義誠實原則[M].弘文堂,1961.[8]湯維建.論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J].法學家,2003,(3)
[9]李浩.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法哲學思考[J],政法論壇,1996.(1)
[10](日)竹下守夫.訴訟行為和誠實信義原則[A].小室直人.判例演飛講座民事訴訟法
[C].世界思想社,1973
[11]同[1]1996年版
[12]博克哈德?漢斯.德國和奧地利的程序濫用制度[A].張艷譯.陳光中,江偉.訴訟法論叢?第6卷[C].法律出版社,2001
[13]陳桂明.程序理念與程序行為[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第三篇: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前提和基礎,公正與效率是二十一世紀人民法院的主題,人類社會也將步入典型的信用時代。古語云: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現(xiàn)代公民立足社會的道德基石,公民要像呵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恪守自己的信用,將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的生存理念。目前,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危機問題已經(jīng)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某些無形的道德資源尤其是信用資源的匱乏問題卻令人堪憂。依我之見,“信用”可能是時下中國人最稀缺的一種道德性資源,中國實際上正面臨著幾乎整個社會都陷入一種集體性信用危機的尷尬局面,因而警惕信用危機、強化信用意識和倡導信用至上實屬當務之急。
一、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適用的必要性
誠實信用是市場經(jīng)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guī)則,是一種信守承諾的責任感,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市場經(jīng)濟其實是最為典型的信用經(jīng)濟,信用堪稱市場經(jīng)濟真正的道德基石。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信用已經(jīng)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缺的“無形資本”,恪守信用乃是每個人應當具有的生存理念之一。人或許可以沒有信仰,卻不可沒有信用,沒有信仰的人是凡俗的,而不講信用的人則是“丑陋”的。在這個道德失重的“無根的年代”,人們似乎已經(jīng)對充斥在周遭的坑蒙拐騙習以為常,現(xiàn)在在一些地方搭訕著販賣假文憑、假證件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一道城市風景線。我并非漠視善良、純樸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美德,只是想正視和反思“坑蒙拐騙”甚至“坑熟”成為不少中國人生財之道這一現(xiàn)實。要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信用危機問題,除了重視以崇尚“信用至上”為核心理念的道德說教之外,更為重要的還是應當建構維護信用的制度,無形的信用有賴于制度這一有形屏障的呵護。
信用問題并不局限于消費信貸之類的經(jīng)濟領域,信用的重要性在法治領域同樣不容忽視,作為一種社會病的信用危機也早已侵入法治領域,法院裁判文書之所以“執(zhí)行難”,與被執(zhí)行人不講信用、不自覺履行相應的義務有很大的關聯(lián)。難怪西方司法界人士往往對中國法院“執(zhí)行難”問題感到匪夷所思,在他們看來,當事人自覺履行已生效的裁判文書的義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將使自己置于喪失信用的尷尬境地。對于篤信“信用高于一切”這一常識性理念的大多數(shù)西方人而言,恐怕沒有比喪失信用這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無形資本更為糟糕的了。然而,在我們國家,不少“債務人”往往比“債權人”還理直氣壯、悠閑自在,為討債磨破嘴皮跑斷腿的債權人有時甚至要對債務人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順,生怕得罪了對方可能出現(xiàn)“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后果。這種咄咄怪事也從一側面折射出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何等匱乏。同樣法律授予當事人訴權,意在其權利遭到侵害時得以尋求法律救濟,但在司法實踐中,不乏有當事人濫用訴權,違反訴訟目的,惡意訴訟,將沒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列為被告,或起訴在程序上是合法的,但在實體上沒有勝訴證據(jù),糾纏法院和相對方當事人,從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財力的浪費,均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違反。
在私法領域,尤其是在民法的債權理論中,誠實信用原則占據(jù)著很重要的位置。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必須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為之,這是民法對權利義務實現(xiàn)所作的要求。誠實信用原則最先是在民法的債權法中得到肯定,但是到了后來已經(jīng)不分公法和私法,不分實體法和程序法,而適用于不同的法律領域,并成為高層次的理念為人們所信奉和遵循。
在民事訴訟領域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步完成的,在法律社會化的演變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理得以接受并最終確定下來。誠實信用原則已經(jīng)滲透到訴訟的各個民事訴訟程序之中,不僅在審判程序,就是在執(zhí)行程序、破產(chǎn)程序等,法官都在積極地、頻繁地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以解決新產(chǎn)生的復雜糾紛及法律問題。
在民事訴訟立法方面,各國對誠實信用原則相關的真實義務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1885年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1911年的匈牙利民事訴訟法和1933年修改的德國民事訴訟法都規(guī)定當事人或其代理人惡意陳述虛偽事實,或妨礙對方當事人的陳述,提出無理爭辯及提出不必要的證據(jù)時,法院可以處以罰款。美國的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日本民事訴訟法、民國時期的民事訴訟法也都有類似規(guī)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國家的法院在民事訴訟實踐中逐漸擴大了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范圍。
二、我國民事訴訟中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依據(jù)
第一、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使公法和私法能夠相互彌補。在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中,人們之間的權益沖突和糾紛的發(fā)生,最終的解決要依靠國家以公法即民事訴訟的方式來達成。誠實信用作為道德規(guī)范,當它被私法吸收和確立為私法原則后,對私法的機能起到很大的彌補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法也逐漸借助私法確立的誠實信用原則來彌補自身的某些不足。民事訴訟法是國家以
第四篇: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前提和基礎,公正與效率是二十一世紀人民法院的主題,人類社會也將步入典型的信用時代。古語云: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現(xiàn)代公民立足社會的道德基石,公民要像呵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恪守自己的信用,將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的生存理念。目前,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危機問題已經(jīng)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某些無形的道德資源尤其是信用資源的匱乏問題卻令人堪憂。依我之見,“信用”可能是時下中國人最稀缺的一種道德性資源,中國實際上正面臨著幾乎整個社會都陷入一種集體性信用危機的尷尬局面,因而警惕信用危機、強化信用意識和倡導信用至上實屬當務之急。
一、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適用的必要性誠實信用是市場經(jīng)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guī)則,是一種信守承諾的責任感,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市場經(jīng)濟其實是最為典型的信用經(jīng)濟,信用堪稱市場經(jīng)濟真正的道德基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信用已經(jīng)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缺的“無形資本”,恪守信用乃是每個人應當具有的生存理念之一。人或許可以沒有信仰,卻不可沒有信用,沒有信仰的人是凡俗的,而不講信用的人則是“丑陋”的。在這個道德失重的“無根的年代”,人們似乎已經(jīng)對充斥在周遭的坑蒙拐騙習以為常,現(xiàn)在在一些地方搭訕著販賣假文憑、假證件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一道城市風景線。我并非漠視善良、純樸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美德,只是想正視和反思“坑蒙拐騙”甚至“坑熟”成為不少中國人生財之道這一現(xiàn)實。要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信用危機問題,除了重視以崇尚“信用至上”為核心理念的道德說教之外,更為重要的還是應當建構維護信用的制度,無形的信用有賴于制度這一有形屏障的呵護。信用問題并不局限于消費信貸之類的經(jīng)濟領域,信用的重要性在法治領域同樣不容忽視,作為一種社會病的信用危機也早已侵入法治領域,法院裁判文書之所以“執(zhí)行難”,與被執(zhí)行人不講信用、不自覺履行相應的義務有很大的關聯(lián)。難怪西方司法界人士往往對中國法院“執(zhí)行難”問題感到匪夷所思,在他們看來,當事人自覺履行已生效的裁判文書的義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將使自己置于喪失信用的尷尬境地。對于篤信“信用高于一切”這一常識性理念的大多數(shù)西方人而言,恐怕沒有比喪失信用這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無形資本更為糟糕的了。然而,在我們國家,不少“債務人”往往比“債權人”還理直氣壯、悠閑自在,為討債磨破嘴皮跑斷腿的債權人有時甚至要對債務人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順,生怕得罪了對方可能出現(xiàn)“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后果。這種咄咄怪事也從一側面折射出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何等匱乏。同樣法律授予當事人訴權,意在其權利遭到侵害時得以尋求法律救濟,但在司法實踐中,不乏有當事人濫用訴權,違反訴訟目的,惡意訴訟,將沒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列為被告,或起訴在程序上是合法的,但在實體上沒有勝訴證據(jù),糾纏法院和相對方當事人,從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財力的浪費,均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違反。在私法領域,尤其是在民法的債權理論中,誠實信用原則占據(jù)著很重要的位置。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必須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為之,這是民法對權利義務實現(xiàn)所作的要求。誠實信用原則最先是在民法的債權法中得到肯定,但是到了后來已經(jīng)不分公法和私法,不分實體法和程序法,而適用于不同的法律領域,并成為高層次的理念為人們所信奉和遵循。在民事訴訟領域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步完成的,在法律社會化的演變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理得以接受并最終確定下來。誠實信用原則已經(jīng)滲透到訴訟的各個民事訴訟程序之中,不僅在審判程序,就是在執(zhí)行程序、破產(chǎn)程序等,法官都在積極地、頻繁地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以解決新產(chǎn)生的復雜糾紛及法律問題。在民事訴訟立法方面,各國對誠實信用原則相關的真實義務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1885年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1911年的匈牙利民事訴訟法和1933年修改的德國民事訴訟法都規(guī)定當事人或其代理人惡意陳述虛偽事實,或妨礙對方當事人的陳述,提出無理爭辯及提出不必要的證據(jù)時,法院可以處以罰款。美國的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日本民事訴訟法、民國時期的民事訴訟法也都有類似規(guī)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國家的法院在民事訴訟實踐中逐漸擴大了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范圍。
二、我國民事訴訟中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依據(jù)第一、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使公法和私法能夠相互彌補。在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中,人們之間的權益沖突和糾紛的發(fā)生,最終的解決要依靠國家以公法即民事訴訟的方式來達成。誠實信用作為道德規(guī)范,當它被私法吸收和確立為私法原則后,對私法的機能起到很大的彌補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法也逐漸借助私法確立的誠實信用原則來彌補自身的某些不足。民事訴訟法是國家以審判權的方式介入民事糾紛,并由法院代表國家對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糾紛作出權威判斷,使得民事糾紛的解決完全變成由國家進行審判的公法關系,可見,為私法所采用的誠實信用原則對公法的補充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第二、擴大法官的審判裁量權。在私法領域導入道德規(guī)范,是為了彌補法律功能的不足。但是,道德規(guī)范的法律化過程中,固然需要具體化為操作性很強的具體條文
第五篇: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前提和基礎,公正與效率是二十一世紀人民法院的主題,人類社會也將步入典型的信用時代。古語云: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現(xiàn)代公民立足社會的道德基石,公民要像呵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恪守自己的信用,將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的生存理念。目前,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危機問題已經(jīng)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某些無形的道德資源尤其是信用資源的匱乏問題卻令人堪憂。依我之見,“信用”可能是時下中國人最稀缺的一種道德性資源,中國實際上正面臨著幾乎整個社會都陷入一種集體性~的尷尬局面,因而警惕~、強化信用意識和倡導信用至上實屬當務之急。
一、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適用的必要性誠實信用是市場經(jīng)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guī)則,是一種信守承諾的責任感,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市場經(jīng)濟其實是最為典型的信用經(jīng)濟,信用堪稱市場經(jīng)濟真正的道德基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信用已經(jīng)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缺的“無形資本”,恪守信用乃是每個人應當具有的生存理念之一。人或許可以沒有信仰,卻不可沒有信用,沒有信仰的人是凡俗的,而不講信用的人則是“丑陋”的。在這個道德失重的“無根的年代”,人們似乎已經(jīng)對充斥在周遭的坑蒙拐騙習以為常,現(xiàn)在在一些地方搭訕著販賣假文憑、假證件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一道城市風景線。我并非漠視善良、純樸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美德,只是想正視和反思“坑蒙拐騙”甚至“坑熟”成為不少中國人生財之道這一現(xiàn)實。要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問題,除了重視以崇尚“信用至上”為核心理念的道德說教之外,更為重要的還是應當建構維護信用的制度,無形的信用有賴于制度這一有形屏障的呵護。信用問題并不局限于消費信貸之類的經(jīng)濟領域,信用的重要性在法治領域同樣不容忽視,作為一種社會病的~也早已侵入法治領域,法院裁判文書之所以“執(zhí)行難”,與被執(zhí)行人不講信用、不自覺履行相應的義務有很大的關聯(lián)。難怪西方司法界人士往往對中國法院“執(zhí)行難”問題感到匪夷所思,在他們看來,當事人自覺履行已生效的裁判文書的義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將使自己置于喪失信用的尷尬境地。對于篤信“信用高于一切”這一常識性理念的大多數(shù)西方人而言,恐怕沒有比喪失信用這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無形資本更為糟糕的了。然而,在我們國家,不少“債務人”往往比“債權人”還理直氣壯、悠閑自在,為討債磨破嘴皮跑斷腿的債權人有時甚至要對債務人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順,生怕得罪了對方可能出現(xiàn)“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后果。這種咄咄怪事也從一側面折射出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何等匱乏。同樣法律授予當事人訴權,意在其權利遭到侵害時得以尋求法律救濟,但在司法實踐中,不乏有當事人濫用訴權,違反訴訟目的,惡意訴訟,將沒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列為被告,或起訴在程序上是合法的,但在實體上沒有勝訴證據(jù),糾纏法院和相對方當事人,從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財力的浪費,均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違反。在私法領域,尤其是在民法的債權理論中,誠實信用原則占據(jù)著很重要的位置。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必須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為之,這是民法對權利義務實現(xiàn)所作的要求。誠實信用原則最先是在民法的債權法中得到肯定,但是到了后來已經(jīng)不分公法和私法,不分實體法和程序法,而適用于不同的法律領域,并成為高層次的理念為人們所信奉和遵循。在民事訴訟領域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步完成的,在法律社會化的演變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理得以接受并最終確定下來。誠實信用原則已經(jīng)滲透到訴訟的各個民事訴訟程序之中,不僅在審判程序,就是在執(zhí)行程序、破產(chǎn)程序等,法官都在積極地、頻繁地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以解決新產(chǎn)生的復雜糾紛及法律問題。在民事訴訟立法方面,各國對誠實信用原則相關的真實義務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1885年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1911年的匈牙利民事訴訟法和1933年修改的德國民事訴訟法都規(guī)定當事人或其代理人惡意陳述虛偽事實,或妨礙對方當事人的陳述,提出無理爭辯及提出不必要的證據(jù)時,法院可以處以罰款。美國的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日本民事訴訟法、~時期的民事訴訟法也都有類似規(guī)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國家的法院在民事訴訟實踐中逐漸擴大了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范圍。
二、我國民事訴訟中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依據(jù)第一、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使公法和私法能夠相互彌補。在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中,人們之間的權益沖突和糾紛的發(fā)生,最終的解決要依靠國家以公法即民事訴訟的方式來達成。誠實信用作為道德規(guī)范,當它被私法吸收和確立為私法原則后,對私法的機能起到很大的彌補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法也逐漸借助私法確立的誠實信用原則來彌補自身的某些不足。民事訴訟法是國家以審判權的方式介入民事糾紛,并由法院代表國家對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糾紛作出權威判斷,使得民事糾紛的解決完全變成由國家進行審判的公法關系,可見,為私法所采用的誠實信用原則對公法的補充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第二、擴大法官的審判裁量權。在私法領域導入道德規(guī)范,是為了彌補法律功能的不足。但是,道德規(guī)范的法律化過程中,固然需要具體化為操作性很強的具體條文,也需要伸縮性很大且適應性更強的原則性條款。作為指導性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自然為法官擴大裁量權,應付新類型案件和層出不窮的法律問題提供了擴權運作的手段。第三、確保判決效力的需要。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未明確規(guī)定判決的既判力。既判力的根據(jù)在于確保國家的審判權威,保障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辯論機會、攻擊防御機會,最終使他們服從于在充分程序保障下的審判結果。誠實信用原則在程序中,將直接約束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時間、方式以及內(nèi)容。當事人既然不能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就要對此承擔責任,其表現(xiàn)就是應對判決既判力的尊重。
三、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