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給心靈洗塵
給心靈洗塵
凈化心靈,貴在自我。只有自己才是心靈家園的清潔工,只有敞開心扉,才能看見污垢,如果總用雙手遮住心靈深處的污垢,那么污垢是永遠也洗滌不凈的。
凈化心靈,貴在經常。倘若人們每天都能用“五日三省吾身”的辦法來捫心自問:這頓飯是否能吃、這個地方是否能去、這筆錢是否能拿、這個條子是否能批、這個人情是否能賣······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污垢就不會積厚成疾,難以除去。
20歲左右的時候,我們還有遠大的理想,立志要成為某個方面的專家。當青年漸漸遠逝,我們發(fā)現屬于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理想越來越小,小到只是一套房、一部車、一個職稱、一個某某級待遇······
生命需要留一間暗室,因為人生總有寂寞時。
有一首詩是這樣描寫寂寞的:“獨自回到家中,望著窗外慢慢暗下去的暮色,無所事事,拿起書,翻了一頁又一頁,卻不知道自己讀了什么;打開電視機,頻道換來換去,卻沒有一個感興趣的節(jié)目;拿起手機,卻不知道該撥給哪一個人?!?/p>
這種寂寞和孤獨人人都會經歷,即使你不可一世,在位時前呼后擁,退位后還得體驗人走茶涼。
作家村上春樹說:“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座兩層樓。一樓有客廳、餐廳,二樓有臥室、書房,大多是人都在這兩層樓間活動。實際上,人生還應該有一個地下室,沒有燈,一團漆黑,那里是人的靈魂所在地,自己常走進這個暗室,閉門不出,日子久了,就有了一篇篇東西出來?!?/p>
很多人也曾在生命的暗室里苦苦追尋,做出過一些小小業(yè)績,卻因耐不住外界的誘惑,慢慢地把注意力轉向生活瑣碎。這種中道自廢的事情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可能發(fā)生。
走進生命的暗室需要勇氣,耐得住暗室里的寂寞更需要韌性,遺憾的是,很多人都是在自己已經接近成功的時候把自己逐出門外。
面對喧囂的世界,我們應當常常深入靈魂的暗室,讓心靈在寂寞中洗滌,洗去浮躁和污垢,使生命之樹回歸自然,生命之花才會別樣開放。
時尚的都市男女在心理壓力大的時候,會選擇做SPA,香油的氤氳,音樂的繚繞,溫水的輕柔,會把疲憊和煩惱都帶走,是緩解心靈壓力的最佳途徑之一。
給心靈洗塵的另一個方式是,窩在家里讀一本很久以前都想讀、卻一直沒有時間讀的好書。去做一次漫無目的的旅行,一個人花很少的錢,遠離人群,體驗孤獨和寂寞。去附近的寺院聽聽鐘聲看看夕陽,或去看功夫茶的表演,或者選擇一些輕柔的音樂相伴。
心靈更像一面鏡子,需要常常拂拭,才會得以光亮照人,才會更接近快樂!
做自己的伯樂
世界上有一些著名影視明星、歌手,他們曾經大紅大紫,名噪一時,最后卻以悲劇結束一生。一位作家認為,在舞臺上他們永遠需要觀眾的掌聲來肯定自己,但是由于他們從來從來不曾聽到過來自自己的掌聲,所以一旦下臺,回到自己的住處時,便會倍感凄涼,好像聽眾把自己拋棄了。
生活中,你雖然沒有別人英俊瀟灑,但你可能身強體壯;你雖然不會琴棋書畫,但你可能思維敏捷、邏輯清晰······上帝不會給人太多,但他也不會虧待你,所以你一定要做自己的伯樂,發(fā)覺自己的潛能。
有一個探險家走進了非洲的荒野中,他隨身帶了一些不怎么值錢的小裝飾品,打算送給當地的土著人。在這些東西當中,有兩面真人大小的鏡子。他把這兩面鏡子靠著兩棵樹放好,然后就坐下和他的手下人談論有關探險的情況。這時候探險家注意到有個土著人拿著長矛正在向鏡子走過來,當他向鏡子里望去的時候,他看見了自己的影子,于是開始向鏡子里的對手刺去。當然,他打碎了這面鏡子。這時候,探險家向這個野人走去,問他為什么要打碎鏡子。這個土著人回答說:“他要殺我,我就先殺了他?!碧诫U家領著土著人走到第二面鏡子面前,對土著人解釋說:“看,鏡子是這樣一個東西:通過它你可以看到你的頭發(fā)有沒有梳直,你臉上的油彩涂得是否合適,你的胸部多么健壯,你的肌肉多么發(fā)達?!蓖林嘶卮鹫f:“噢,我不知道。”
許多人都是如此,他們窮其一生和生活作戰(zhàn)。在生命的每個轉折點上,他們都以為會有一場戰(zhàn)斗,而情況最終也確實是這樣:他們預計會有敵人,而他們確實遇到了敵人;他們的預計困難會接踵而至,而事情也恰好就是這樣?!叭绻虑椴皇沁@樣,那么它就是那樣······總會發(fā)生點什么。”對于成千上萬沒能認識自身潛能的人來說,事情過去是這樣,將來也還會是這樣。成千上萬的人繼續(xù)過著平淡、普通、痛苦的生活,因為這種巨大的潛能從他們身邊悄悄溜走了,他們就再也抓不住它了。生活中的你不要像土著人那樣,窮其一生都不能發(fā)掘出自己的潛能。做自己的伯樂,你的人生將是一片光明。
臺灣作家三毛曾說:“在我的生活中,我就是主角?!蹦闶悄忝\的主人,你是你靈魂的舵手,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生活的觀眾、世界的看客。一個永遠受制于人、被人或物“奴役”的人絕享受不到創(chuàng)造之果的甘甜。人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需要一種坦然的、平靜的、自由自在的心理狀態(tài)。自主是創(chuàng)新的激素、催化劑,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讓別人替自己選擇,結果成為別人操作的機器,而失去自我。常給自己鼓掌,善于駕馭自己命運的人,是最幸福的。
心靈當空幽如谷
內心的平靜是智慧的珍寶長期努力自律的結果,它呈現出豐富的經驗和不凡的真知灼見。人們認為自己的想法愈益成熟而變得沉穩(wěn),要有這樣的體認必須了解別人亦是如此。他若有正確的體認,借著因果道理透徹明白事物的關聯性,便不再驚慌失措、焦慮悲傷,而是穩(wěn)重鎮(zhèn)定、從容沉著。
冷靜的人,因為學會自制,知道如何配合別人,而別人相對的也會敬重他的風范,從中學習并仰賴他。一個人愈是冷靜,他的成就、影響力愈大,力量愈持久。頭腦普通的生意人若能更自制與沉著,就會發(fā)覺自己的生意日益興隆,道理即,一般人喜歡與穩(wěn)重的人交易買賣。
堅強、冷靜的人永遠受人愛戴,他就像干涸土地上遮陽的大樹,暴風雨中遮蔽風雨的港灣。誰不想要個性沉穩(wěn)、脾氣溫和、生活規(guī)律呢?不論境遇如何,不論改變幾何,對性情沉穩(wěn)的人而言,都沒有關系。
這種從容沉著的高尚個性是修生養(yǎng)性最難的課題,實乃生命的花朵、心靈的成果,它與智慧同樣珍貴、比黃金更令人垂涎——沒錯,上等黃金也比不上它。與恬靜的生活——在吵嚷俗世中,安身立命于真理之中,獲得永恒的平靜——相比,汲汲營營于賺錢顯得多么微不足道??!
要獲得平靜的不二法門便是自制、自治與自清。若受自己的性情支配,則會感到自己束縛、不悅,而且毫無用武之地。若能克服自己的瑣碎好惡、任性愛恨、憤怒、懷疑、妒忌,以及種種善變的情緒,成功挑戰(zhàn)某項任務,便能將幸福與成功的金絲織入生活的羅帳中。
若你受內心多變的情緒左右,則需要他人或外力協助你踏穩(wěn)生活的步伐。一旦自行踏穩(wěn)了步伐且稍有成就,則需學習怎樣克服諸多干擾和妨礙。每天都應練習修養(yǎng)心靈,亦即所謂的“進入靜謐”。此方法能排除煩憂,換來平靜,且化弱為強。如果不能做到這點,你無法以心靈力量成功的直搗問題核心。
如何將渙散的力量導向匯集的方向,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好比將四處流竄的污水引至一條挖掘好的管道,化貧瘠為沼澤地、為金黃玉米田或豐收的果園。因此鎮(zhèn)定平靜之人,若能引導內心所思,不論在精神上還是生活上,兩者皆受益良多。
擁有和心靈對話的時間
生活中的每一次滄海桑田,每一次悲歡離合,都需要我們用心慢慢地體會、感悟。如果我們的心是暖的,那么在自己眼前出現的一切都是燦爛的陽光、晶瑩的露珠、五彩繽紛的落英和隨風飄散的白云,一切都變得那么愜意和甜美,無論生活有多么清苦和艱辛,都會感受到天堂般的快樂。心若冷了,再熾熱的烈火也無法給這個世界帶來一絲溫暖,我們的眼中也充斥著無邊的黑暗,冰封的雪谷,殘花敗絮般的凄涼。所以,要經常跟自己的心靈對話,了解自己的內心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并嘗試從心靈的舒展開合中獲取力量。
把貪圖財富看做正確行為的人,不會讓他人獲得利祿;把追求顯赫看做正確行為的人,不會與他人分享美好的聲譽;迷戀權勢的人,不會授人權利。掌握了利祿、名聲和權勢,便惟恐喪失而整日戰(zhàn)栗不安,而放棄上述東西又會悲苦不堪,而且心中沒有一點兒見識,目光只盯住自己所無休止追逐的東西,不肯與他人分享,這樣的人只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
但如果不因為高官厚祿而喜不自禁,不因前途無望、窮困貧乏而隨波逐流、趨勢媚俗,榮辱面前一樣達觀,那也就無所謂憂愁。心中沒有憂愁和歡樂,才是道德的極致。
一個人被苦惱纏身,于是四處尋找解脫苦惱的秘訣。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看見在一片綠草叢中有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逍遙自在。他走上前問道:“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解脫苦惱的方法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苦惱也沒有了?!?/p>
他試了試,卻無濟于事。于是,他又開始繼續(xù)尋找。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里,看見有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面帶滿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問道:“這么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他說:“是的!懇請不吝賜教。” 老人笑著問:“有誰捆住你了嗎?” “沒有?!?/p>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何談解脫呢?” 他驀然醒悟。
從來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束縛住我們的心靈,除了自己。與其在束縛中苦苦追求心靈和道德的出路,莫不如給心靈松綁,在自由之中得到自己的快樂,與他人分享快樂,這才會更加接近幸福。
讓自己的道德像光一樣明亮,但不刻意對人顯耀;行為信守承諾,但不會令人有所祈望。睡覺時不做夢,清醒時無憂慮?;钪鴷r好像無心浮游于世,死亡時則像休息一樣自然寂靜。心神純一精粹,沒有歡樂與悲傷,對外物沒有喜好和厭惡,持守精神的簡潔與永恒,與世事無抵觸,任何事情都不會違逆心意,獲得心靈的自由與塵世的幸福原來就是如此簡單。
讓自己在最深的絕望里,遇見最美麗的驚喜
所謂絕境,不過是成功前的一個熱身、蹲下身、屈起肩膀、起跳······這一個個動作,都是為最后那完美的沖刺所做的精心準備。因此,不管你現在順利與否、灰心與否,讓我們共同記?。禾鞜o絕人之路,更無絕人之境。面對人生接踵而至的絕境,要堅定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能在最深的絕境里,遇見最美麗的驚喜。
當你被命運無情捉弄,當你的生活一無所有,當你失去親人和朋友,當你的肢體變的殘缺,請不要絕望,因為你還有人最寶貴的東西——生命。所以就算遭受了多么大的打擊,也不要放棄活下去的念頭,每個人都是造物主的杰作,父母賜予我們生命,我們就應該好好珍惜。看看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人,他們都在為生存而努力勇敢地走下去。
跌倒了爬起來繼續(xù)往前走,放棄墮落和脆弱,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也許你以為自己深陷絕路,你認為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其實,再堅持一會兒,再試一下,就有可能看到勝利的曙光。很多時候,打敗你的不是對手,也不是外部的環(huán)境,而是你自己的脆弱。并不是生活把你逼上了絕路,而是你自己把自己拉向了深淵。不管身處什么樣的境地,都不要用絕望代替希望,只要有希望與你同在,總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
相信自己沒有什么不能做到,如果抱著巨大的熱情和堅強的意志去改變現實,你就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只有多吃一點兒苦,才能磨練出我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只要我們有突破困境的信心,就不會懼怕黎明前的黑暗。只要我們能再堅持一下,再努力一回,賣出自己自信的步伐,完成這最后也是關鍵的一步,我們就一定能進入成功的殿堂。
進取,幸福是前提
大自然然中的每個動物、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條件,我們也一樣。雖然我們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與別人、與朋友比較,但不同的思維方式卻可以讓有些人滿足、幸福了,而有些人卻更加煩惱。
就像一個沒有美麗面孔、好的身材,也沒有什么特長的人,卻可以把家收拾得一塵不染,讓家人生活在一個溫暖的環(huán)境中,這樣一來在其他方面都不如別人的人,也可以神采飛揚地笑、神采奕奕地走。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也有缺憾的一面,但我們不能總拿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
在工作中,總有一些人為了職位的爭奪、權利的角逐,會不擇手段地去傷害他人,更有甚者會使出卑鄙的手段。這些職位的爭奪、權利的角逐就是因為放不下名利和虛榮、受不了權利的誘惑,而費盡心機的苦苦追求。結果到頭來,勞心傷神、耗盡一生往往只是一場空。
在非洲有一種水龜,它們有一種習性,經常咬到一種食物不肯放松,結果造成人類很容易捕捉它們。所以,人們總是笑這種水龜很蠢,很執(zhí)著,因為執(zhí)著不放而導致失去逃生的機會。其實認真地想一想,有些人不何嘗也是一樣,在名利和權力面前常常不肯放手,忽略了人格的尊嚴和心性的修養(yǎng),最后一直陷于生活的困頓與苦悶的牢籠。
這些現象都是由欲望過多所導致的。人性中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它是與人的生活形影相隨的,人如果沒有欲望,生活就沒有了樂趣,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但是欲望不要太多,不要好高騖遠,要把欲望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這樣欲望才能夠達到滿足,才能體現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價值。無止境的發(fā)展欲望就會演化為貪婪,貪婪會使人的心智迷惑,在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理智,最后達到利令智昏、墮落的深淵。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總是充滿活力,并對明天進行種種的憧憬和向往,于是,我們的生活是快樂、安詳、幸福的。但隨著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總有人把種種責任、義務、社會的枷鎖戴在自己身上,而且在種種的攀比中,我們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欲念、壓力,生活會讓你感覺到彷徨與無奈。即使有快樂也是瞬間即逝的肉體快感,或者是一種精神麻醉,但接踵而來的就是無盡的煩惱、空虛和惆悵。
人來到世間不過數十年的歲月,苦苦地追求又能留下什么呢?名利不過是過眼云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不隨緣面對,過著云淡風輕到的日子?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已失去當初最單純的心,反而擁有無窮無盡的苦惱?這也許是這繁榮的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生命如舟,在那生活的海洋里這舟載不動太多的欲望,要想安全地渡過去就必須輕載,所以就得放下太多的欲望,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與美好,讓幸福離我們近一點。
眼前的風景是最美的,已經擁有的是最好的
人總是很貪婪,喜歡舍近求遠,以為遠處的景色是最美的,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但人往往不懂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總以為那些看不到的,甚至永遠無法得到的東西才是最美好的,卻忽略并厭倦了眼前習慣的事物,對于它們的美熟視無睹,但等到失去的那一刻卻后悔已晚。
人都愛做夢,總是會想入非非地為自己虛構一些美麗的情節(jié),卻不知道這只是虛幻的夢,然后有些人會耗盡一生的經歷去追求,最終勞了神、傷了心。殊不知,眼前的風景是最美好的,自己已經擁有的是最美好的。
永遠要相信一句話,確定了就不要猶豫,爭取了就不要后悔。不要因為一次次的幻想和不知足,浪費了整個生命,等走完了整個旅程,才發(fā)現最好的已經錯過,那時候生命已經到了盡頭,為時已晚······要記住一句話:日子是用來享受的,不是用來發(fā)愁的。
大家都知道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氣的小猴子摘了玉米丟了桃子,丟了玉米去摘西瓜,結果卻一無所獲,年幼的我們都對那只可愛的小猴付之一笑。匆匆間我們都已長大,奔忙于晨與夕之間,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在上演一幕幕小猴子摘果子的現代劇。有人忙碌于追求自己的夢想,確認為失去的才最珍貴;有人懷揣著許多獲得,卻身心疲憊,不敢放棄。靜心去想,其實我們并不快樂。
饑餓者視糧食貴于金錢,寒冷者視衣帛重于珠玉,只因他們真正體會到衣食的重要。成功的人珍惜自己的成功,失敗的人珍惜自己的付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付出和成功的不易。而智者,居陋室而自娛,無得失而自樂,他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現在的擁有才最值得珍惜,失去的和將來的只是水中月、鏡中花,雖美卻虛幻。
雖然不能肯定遠處的風景是否美麗,但是可以肯定最近的距離才是最美的享受。遠處的風景我們不是不可以看,只是我們會擁有有限的時間去看,而因此忽略了眼前的風景,那眼前的風景卻埋沒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過程,此岸和彼岸留了一道深深的痕跡,那美卻沒有現實中的價值了。
所以,人千萬不能為了遠處的風景而錯過了眼前的美好,不能被惰性征服,要為自己而活,活出人的價值和意義。
專注,成功就在不遠處
“什么是專注”或者“專注是一種什么感受”這個問題想要精確描述不容易,專注的對象以及專注本身相對于這個主體來說都是一些相對的存在,時間過去,一切轉移而無痕跡。相對地,當人真的處于專注狀態(tài)時,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專注的,一旦知道了自己“專注”,其實就已經不專注了。
相傳,一位得道高僧來到一座無名荒山,山間茅屋中閃爍金光,高僧料定此間必有高人,前往一探究竟。
原來,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誠禮佛,老人目不識丁,從未研讀佛經,只是專注地念著大明咒。高僧深為老人的修為所動,只是他發(fā)現老人將“六字真言”中的兩個字念錯了,于是便教給了老人正確的梵音讀法,然后就離開了。他想老人日后的修為定能更上一層樓。
然而,一年后,高僧再次來到山中,發(fā)現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他疑惑萬分,在與老人攀談后才得知:老人以往念咒專心致志、無心旁騖,而得高僧指點后,總是過于關注其中兩字的讀法,不由心緒煩亂。
所謂“禪”,代表一種心靈的專注,一種生命的覺醒。所謂專注,就是注意力全力集中在某事物上,不被其他所吸引,不會縈繞于焦慮之中。
只有當你把你的思想聚集起來,而不是在四五種念頭間飄來蕩去時,專注才會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你可以把這一切描繪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最寬的底邊代表了你所學會的各種技能和手段。思維則會對這些技能和手段進行綜合,將其變得更為緊湊。當你向三角形的上部移動時,你會對各種情況不斷綜合,最終,你將把所有這些技能和手段整合為一套完整的技藝。這時,你已經來到了三角的頂點,而這些技藝也變成了習慣,你只需順其自然便可做好每件事。此后,你在做事情時,只需要考慮一兩件比較特殊的問題,而不是如早些時候那樣需要前前后后通盤考慮各種細節(jié)。譬如,高爾夫球手想要做好揮桿動作,他就必須注意身體的許多細節(jié),使身體處于一個特定的狀態(tài)——包括頭、手、腿和上體。如果他消化了這些動作,他就能把身體的各個部位聯結成一個整體,最終,如果他到達了“三角形”的頂端,那么他就可以不用考慮身體的各個細節(jié),只需要順其自然便可做好揮桿動作。這就是所說的水到渠成。
當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時,你的效率就會節(jié)節(jié)攀升。如果你在工作、學習、休息時都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無論你做什么事情,都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就無法從中獲得絲毫的滿足感和快樂。
專注才能成功。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知道如何利用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時間里做盡可能多的事,自然會從周圍的人中脫穎而出。美國政治家亨利·克萊曾說:“遇到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別人會有什么反應,但我每次都會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根本不會去注意身外的世界。那一刻,時間、環(huán)境、周圍的人,我都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p>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成功的秘訣在于專注,也是成功者最可貴的品質?!坝鄤t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唯有志存高遠,學會經營自己的強項,才能堅定信念和追求,做到專注和成功。
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報
經常聽到很多人抱怨老天對他不公平、抱怨對愛情友情心情事業(yè)的付出沒有回報。其實老天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它賜予了你生命,而要在生命中增加色彩就要看你的造化了。事實上,老天對任何事情的付出都有回報,有些是給了你一個不起眼的無形的回報,無形的幸福不知道在你身邊徘徊了多久,你用心去體會了嗎?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獲得不到正比,或許是因為你的心態(tài)和認知出現了偏差,不如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將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工作為例吧。在行行色色的問題面前,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聰明的員工會靈活的運用智慧,做出正確的判斷,選擇屬于自己的正確方向。同時,他會隨即檢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了偏差,適時地進行調整,而不是以堅持到底為目的,只憑一套哲學便欲強渡職場中的所有關卡。時時留意自己執(zhí)著的信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zhí)著,去遷就成功法則,只需在意念、方法上做靈活的修正,我們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但是不聰明的員工,往往以為拼命努力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不愿放棄現在所堅持的,那么盡管他在付出,也注定離收獲越來越遠。
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付出和收獲。放棄了這一種執(zhí)著,你或許會獲得其他的坦途,相比起不靈活的“不撞南墻不回頭”,這樣的放棄才是一種智慧和通達。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放下了才有機會尋找。我們要把眼睛放寬、擦亮點,你會發(fā)現還有更多的風景等著你。人生有很多事情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緣木求魚這種不講究方法的努力,即使是傾盡畢生的能力來做這件事情,依然不會有好的收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句老話固然沒錯,但我們不能將它當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等式,事實上,選擇不合適的節(jié)氣播種,用不正確的方法灌溉,再辛勤的農民也無法得到收獲。
何必徒勞追求完美,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有的人有美貌卻得不到幸福,有的人有金錢卻失去了親情和愛情,有的人有智慧卻失去了快樂,有的人得到夢想卻沒有了健康。有志未必有心,有心未必有力,有利未必有錢,有錢未必有情,有情未必有愛,有愛未必有緣,有緣未必有份,有分又未必能在一起和平相處。
追求完美當然是無可厚非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如果人都安于現狀,沒有了高遠的目標,失去了奮斗的動力,那么生活也就不再精彩,生命也將失去原本的意義。但是,如果過分地看重我完美。過度地苛求完美,最終只會讓自己傷痕累累。
苛求完美的人一般都不愿意面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對自己、他人都很挑剔。比如,經常讓自己保持優(yōu)雅的姿態(tài)、不俗的氣質、溫柔的談吐,總是為自己制定過高的理想標準或為一個自認為不優(yōu)雅的姿態(tài)緊張焦慮,都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
人生不必追求完美,生命本身就是一種過程。平靜的湖水,投入一顆石子,便有生動的漣漪;蔚藍的天空,飛過一行大雁,便有深邃的意境;我們平淡的人生,需要一點波折,才會產生活力。在人生中,有一點點苦,有一點點甜,有一點點希望,也有一點點無奈,生活會更生動、更美滿、更韻味悠長。
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完美,因為“完美”太抽象,太不切實際,生活是具體的,有許多遺憾也是無法避免的。加入我們在心理上接受并戰(zhàn)勝了這些,我們的內心就會穩(wěn)健許多,也會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有缺陷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追求并沒有錯,但沒必要刻意去追求,凡事順其自然,人生就是經歷,快樂地過好每一天。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成功的感覺的確能夠激勵人,然而換個角度看,雖然你有難以實現的理想,但在別人看來,你永遠有使別人羨慕的地方。成功有大小,因人而異,何況成功的定義也不同。
不要以為只要自己盡心盡力去做的事,就一定會達到完美。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言論,你是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別人的眼里,要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風格而努力。
有位漁夫從海里撈到一顆晶瑩圓潤的大珍珠,愛不釋手 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個小黑點。漁夫想,如果能將小黑點去掉,珍珠將變成無價之寶??墒菨O夫剝掉一層,黑點仍在;再剝一層,黑點還在;一層一層剝到最后黑點沒有了,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其實,有黑點的珍珠不見得不美麗,其可貴之處正在于它的渾然天成,然如果這樣苛求完美就會把原本并不完美的美好也剝除了。
這樣的苛求得不償失。
心 靈 雞 湯
編輯:李湘豫策劃:李湘豫
第二篇:用洗塵造句
洗塵拼音
【注音】: xi chen
洗塵解釋
【意思】:設宴歡迎遠道來的客人。
洗塵造句:
1、潺潺溪流洗塵心。
2、建成后的公園,植物品種豐富,有洗塵降溫的作用。
3、潑水節(jié)的清晨,男女老少沐浴后,都要換上節(jié)日盛裝,到佛寺里為佛洗塵,然后互相潑灑象征吉祥如意的清水。
4、接下來球隊的活動安排是造訪當地的意甲體育俱樂部,隨后泰國方面將在酒店內為利物浦接風洗塵。
5、他父親赴任后第二天,當地官員準備了筵席為他接風洗塵,蕭振也被邀請同去。
6、老李剛從國外回來。我們準備一頓大餐為他接風洗塵。
7、最近何國鈞老師回港一聚,1971工業(yè)部畢業(yè)生在四月二十九日晚為他洗塵,有16位校友出席該飯局。
8、任何買家均可享受額外95折、半價認購香港名師設計家私套餐及獲贈榨汁機、微波爐、洗塵機等家電。
9、今晚我們在金陵飯店為您接風洗塵,并將南京的朋友介紹給你。
10、開會之后,晚上我做東為導演洗塵,一盡地主之誼。
11、家庭專用吸塵器采用可丟棄式紙濾袋能有效收集可目視粉塵,塵滿后可方便更換,免去了清洗塵桶的麻煩。
第三篇:給心靈一點空隙
生命的進程中,常常會遇到許多問題,凡屬問題,多多少少會影響到自己的心境。于是,悲哀有之,傷感有之,抑郁有之,壓抑有之,嚎啕更有之。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給自己的心靈一點空隙,留有一定的空間,作為緩沖的余地,可以隨時調整自己,做到靈活進退。
這個空間,在生活中是隨時挪動自己的負擔而得到,在心靈中是勤于思考所感悟而擴展來留出。人生重要的是活出生命的精彩紛呈,把生命的意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管發(fā)生了什么事,首要的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態(tài)度,決不是抱怨。
生活里常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原本可以一笑置之,輕輕帶過,卻弄得山雨欲來,沸沸揚揚,這些不明智之舉大可不必。
當我們給別人送花,聞到花香的首先是自己;當我們向別人扔臟東西時,弄臟手的也肯定是自己。何不給人以溫暖,就像是給別人身上灑上香水,誰說自己就不會沾點香氣?心底無私,常存愛意,與人為善,給予別人的是溫馨,自己何嘗不是一種深切的快意?
大千世界存在許多哲理,需要隨時去感悟、去體會。如白天與黑夜,光明與黑暗,雖然白天在朗朗乾坤下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白天也難以體會另外一種美。假如沒有黑夜,就沒有明媚的皎月和燦爛的繁星,心靈中也沒有一種朦朧之美的意境。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這是矛盾,也是哲理。
因此,人生中即使有一時的曾經一度讓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難,則這種痛苦與磨難也不會是毫無價值,至少,它可以使我們吃一塹長一智,讓意志更堅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這樣,當下一個困難挫折到來時,就不會驚慌失措,而會更平靜地面對,更樂觀地處理。
人,必須豁達大度,自己豁達,才不至于鉆入死胡同或牛角尖,才能樂觀進取,才能站得高看得遠;豁達才有大度,才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從而自己開朗,快樂也帶給了別人,生活的氛圍就充斥著溫情和愉悅。
有些人常常煩惱,郁悶,就是因為想不開,看不開,拿不起,放不下,心有千千結,無心之事,有意接受并堆積于心,一生中心情灰暗,天地失色也就在所難免!試問,這種生命的活法,還有什么意義可言呢?
有一個故事:有一隊人在沙漠上行走,大家都疲憊不堪。只有一個人在快樂地走著,烈日下還哼著歌兒。別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快樂,他回答說,因為我?guī)У臇|西最少!
原來快樂就這么簡單,讓自己擁有少一點就可以了!它不在于擁有多,而在于計較的少。計較多,是負擔,是另一種意義的失;計較少,也非不足,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有余;舍也不是棄,棄也不是無,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更寬廣的擁有和拾取。
第四篇:《給心靈一米陽光》
《給心靈一米陽光》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段情,有一首歌,在生命中走過的每一個腳步都有一個故事,在不經意間回首,那些在生命中燦爛過的笑容,那些在陰霾里溫柔過的目光,在生活中的滄桑,都成了一片片折疊的記憶,在淚水與歡笑中蔥蘢。
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世界還不是太完美,生活中還有太多的無奈,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單調的工作內容,麻木的行為方式,不斷地給心靈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讓那顆往日閃閃發(fā)光的心,很難再熠熠生輝。
人,之所以不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少,而是因為要求太高。生活的藝術就在于:明白去如何享受一點點,而忍受許多,即使生活有一千個理由讓你哭,你也會有一千個理由讓自己笑。
生活,原本是一件苦差事,一如跋涉,多一點耐心,就會領略峰頂的無限風光;一如探索,多一點勇敢,就會獲得智慧的豐厚寶藏;一如愛情,多一點理解,就會擁抱玫瑰的濃郁芬芳……
人生本是一杯清水,關鍵在于你放進去了什么?放進了泥沙,它便會混濁;放進茶葉,它便芳香四溢。一切在于自己,在于心!
給別人的心靈一米陽光,那是一種善舉,一種修養(yǎng);給自己的心靈一米陽光,那是一種自我保護和修復的方式;給失敗的人一米陽光,他會在陽光里東山再起;給成功的人一米陽光,他將沐浴著陽光披荊斬棘……
親愛的朋友,當你遇到真正愛你的人時,請努力爭取和他相伴一生的機會吧,因為當他離去時,一切都來不及了;當你遇到可以相信的朋友時,請好好和他相處下去吧,因為在人的一生中,遇到一個推心置腹的知己真的很不容易;當你遇到傷害過你的人時,請記得向他微笑吧,因為是他讓你明白了,人經過磨難才有了奮進的動力。
該愛就愛,敢恨敢愛,放棄該放棄的,珍惜身邊擁有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別讓烏云迷了路,別讓陰霾遮了眼。給心靈一米陽光,讓愛隨情走,讓夢,隨心隨意飛……
第五篇:給心靈插上翅膀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給心靈插上翅膀,讓夢想自由飛翔”
人因擁有夢想而偉大。擁有夢想的人就像是一位長有翅膀的天使可以在時間的長河中永葆青春;擁有夢想的人就像是一扁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舟再次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方向;擁有夢想的人就像是一個在沙漠中饑渴難耐的人看到了能帶給他生的希望的綠洲;只因擁有夢想,周恩來總理才堅定不移地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只因擁有夢想,袁隆平教授才不辭辛勞地為超級水稻而埋頭;只因擁有夢想,比爾蓋茨才毅然決然地放棄哈佛而選擇微軟。他們不是天生的偉人,他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只因他們擁有夢想!
擁有夢想對一個人的發(fā)展都是這么的重要,更何況對一個國家呢!假如一個國家擁有夢想,那么我就會覺得這個民族就是了不起的,就是這個(舉起大拇指)。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復興之路”展覽現場時定義了新時期的中國夢——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且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由此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了一場關于中國夢的大學習、大討論熱潮。14億中國人從那一刻起眾志成城,開始為了祖國的美好未來而共同努力奮斗。
國家擁有復興的偉大夢想,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的河南當然也不能“拖國家的后腿”。2013年4月2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郭庚茂在河南省人民會堂發(fā)表講話提出“中原夢”這一概念,他說:“對河南來說,謀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興河南強中原,是中國夢在河南的具體目標,是一億河南人民的中原夢。”并且關于如何來實現中原夢,郭主任還用了“6個一定”來表述:實現中原夢,一定要抓緊發(fā)展第一要務;一定要堅持科學發(fā)展道路;一定要立足當前開拓創(chuàng)新;一定要弘揚中原人文精神;一定要以人為本依法治??;一定要建設過硬干部隊伍。滿懷希望的河南人民正邁著堅定的步伐一步步地向中原崛起的大道上邁進,向振興中華的目標上奮起!
為了響應國家的中國夢,省政府的中原夢,我們的母校河南農業(yè)大學也提出了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建設全國一流的農業(yè)大學。2012年7月6日河南農業(yè)大學在河南人民會堂度過了他的第100個生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河南農業(yè)大學親筆題詞“扎根沃土,厚生豐民,中國要有最好的農業(yè)大學”。溫總理的殷切希望給了全校領導們極大的鼓舞,現在全部的河南農大人都鼓足了干勁,努力拼搏,艱苦奮斗,時刻都在以飽滿的熱情來實現著我們的農大夢!
雖然我們都在高喊著自己的中國夢、中原夢、農大夢,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再偉大的夢想也得有它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將這些夢想牢記于心并時刻努力著、奮斗著。以天下為己任,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心。將自己的夢想與國家的、省政府的、學校的夢想結合在一起。我們的中國夢、中原夢、農大夢以至于我們自己的夢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才能夠很好地實現。毛主席曾說過:“青年是最富有朝氣的一代人?!弊鳛?1世紀的新青年我們就是國家的希望和棟梁,我們有希望、有夢想,我們的國家才會有希望和夢想,才能有未來!
夢想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你說有就有,你說沒有就沒有,誰也不會知道。只有付出努力的夢想,才是真正的夢想,無論它成功或者是失敗。有大志者胸懷天下,虛懷若谷。曾經三國時期的劉備為了匡扶漢室忍辱負重,當曹操問到他的志向時,他只是說:“愿躬耕于隴畝之間,別無他求?!币堰^不惑之年仍還無所作為。表面上看來他確實是個無大志,無夢想的人。但實則不然,他胸懷天下,心念蒼生。后來在軍師諸葛亮的全心輔佐下一步步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雖然最終的結果是“白帝城托孤”,但他已經盡力讓自己的人生無憾了。
夢想是人生的導向標,是引領你走向成功的墊腳石,是使你人生綻放光彩的敲門磚。給自己的心靈插上一雙翅膀吧,讓心中的夢想自由飛翔!
謝謝,我的演講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