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對于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理解
中國教育名家思想之北大校長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在清同治丁卯年(1868年)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等。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在留學期間,主張勤工儉學。1916年回國,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提到蔡元培,人人都會肅然起敬??峙聸]有人不會不知道,蔡元培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的治學主張。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這是開一代的新風的。蔡元培既是一名民主革命家,也是一名科學家,但是更加是一名教育家??梢哉f,蔡元培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
早年的他留學德國萊比錫大學,而德國的教育是主張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的原則的,這已經它已經成為全世界大學的基本價值和基本準則。蔡元培先生就深受這種學術自由思想的影響。這給他后來進行的教育實踐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礎。
蔡元培早年留學德國、法國,可以說是比較早的接受西方新思想的學者。而在德、法的大學卻都是十分主張學校的自由自主的,所以蔡元培先生受到了德、法的大學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也就不難想到。
他提倡大學的實質是進行高深學問的研究的陣地。不錯的,大學,非有高樓,且有大師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大學。大學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場所,是進行先進的文化傳播的源泉,是進行科學研究的的發(fā)源地。
對于學術,蔡元培認為學與術應該分開,教授和學生應該是進行學術研究的主體。并且主張文、理相容相通,反對把文、理分開的教學方法。也就是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當蔡元培還沒有出任北大校長時,北大的教學、治學、管理是很混亂的,原因當然和北大處于動蕩的首都北平因而沿襲封建思想太重有很大關系。但是,經過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進而實行包括思想自由、學術自由、教學自由的治學思想之后,北大便由一潭死水,轉而展現出了一派生機,呈現出活躍和朝氣,并且成為北方的民主思想的搖籃、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陣地。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以及聘請想魯迅、李大釗、胡適、陳獨秀這樣的有識之士為北大的教授,講授各種新思想,最終使得五四運動的產生具有了很深的思想基礎。所以才掀起了山鳴海嘯般的新文化運動的浪潮,引發(fā)了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
我讀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時,深深的為蔡先生那高瞻遠矚的思想,誠摯的熱心所感動。雖然是幾近百年前的演說,但是至今讀來仍然能夠感受到這位教育的改革家的氣魄。在這篇就任演講中,針對有人抨擊北大腐敗,他說“人譏我腐敗,而我不腐敗,問心無愧,于我何懼?” 這一句反問句,包含了一個教育改革家變革學校風氣的勇氣與自信。在演講中,他對在校的學生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在抱定宗旨中,蔡先生講大學的性質是“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也”,每位學生都要珍惜光陰,研究學問,切不可荒廢學業(yè),誤己誤人。在砥礪德行中,蔡先生講要束身自愛,感己勵人,不同流合污,敗壞德行,還要遵守學校校訓。在敬愛師友中,蔡先生講,各位同學要相互學習,相互友愛,更要尊敬教員、教授,禮敬有加。所以從此一文中,就能夠體現蔡元培先生對于學生的殷切的希望,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蔡先生的語重心長的演講中飽含了多少的辛酸與期待。再看那些真真切切的詞句,每一個字都烙上了發(fā)自肺腑的吶喊。
蔡元培先生給大學定的性質很好,也很精準。他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也。這個研究高深學問,是個總的要求,是在以學生、教授、教員為主體的研究,是學術的學問的研究,是以自由的氛圍為環(huán)境的研究。他對于那些行政管理學校的模式認為有礙于學術的研究,主張教授管理學校,學生自治。并且認為學問的研究也不應該排斥異己,主張各取所長,兼容并
包。學術的討論應該是很活躍的廣泛的而不應該是片面的。例如,他一方面聘請了魯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沈伊默等一批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另一方面北大教師中又包括了一些學術上有造詣但政治上保守(甚至主張君主制)的學者,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等。他認為大學就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所以應該廣攬人才,容納各種學術、思想,讓其自由發(fā)展,以博取眾長,取得長足的發(fā)展。他聘用辜、劉等是因為他們的學問可為人師,是尊重講學自由和一切學術討論的自由?;I安會發(fā)起人劉師培在北大講《三禮》、《尚書》、訓詁,從沒宣講一句帝制;辜鴻銘拖著長辮教英詩,也從未利用講臺講復辟帝制。他曾對攻擊劉、辜的學生說“我希望你們學辜先生的英文和劉先生的國學,并不要你們也去擁護復辟或君主立憲。”在中國這個自古以來習慣專制、好同惡異的社會里,蔡先生這種容納異己的民主作風,尊重學術思想自由的卓見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他的北大是兼容并包的北大,各種思想、各種聲音都可以并存,是一個多元、開放、寬容、民主的大學。真是因為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各種思想都可以在北大的校園里自由的討論發(fā)展,從而可以取其長,補所短,所以才形成了一種生動的學術局面。所以才能夠引領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不斷發(fā)展前進,進而引起國民思想的全面提高。
有些人曾經對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目的有狹隘的理解,認為蔡先生是宣傳革命思想的革命棋子。這就大大低估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境界,蔡先生比他們想得更遠,走的更遠,蔡先生的目光很宏大,他是想要變革中國的文化風氣,革新中國的文化面貌,振興中國的學術文化研究,引領一場新文化的大運動。
蔡元培是主張從高等學府的變革做起,從而自上而下的引起全面的變革,而另外的一名教育家則主張從小學做起,自下而上的引起變革。從下面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來,二者的思想的差異。在民國元年,蔡元培出任首屆教育總長,邀請另一個教育家范濂源為次長,范濂源說“小學沒有辦好,怎么能有好中學?中學沒有辦好,怎么能有好大學?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小學整頓?!辈滔壬f“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里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里來?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大學整頓?!焙髞硭允觥鞍褍蓚€人的意見合起來,就是自小學以至大學,沒有一方面不整頓。不過他的興趣偏于普通教育,就在普通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我之興趣,偏于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罷了?!蔽艺J為,蔡元培先生的思想可能比較正確。你想,從小學整頓做起,只能影響小學的教師,而他們這些教師的雖然有了變化但是想進一步的擴大影響速度就比較慢了。相比而言,優(yōu)先整頓大學,從而使大學的風氣為之一改,那沒大學培養(yǎng)出的大學生又可以很快的將這種變化帶到全國的各地,不管他們以后從事教學還是研究,都可以對基礎教育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所以我比較贊同蔡元培先生的思想。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蔡先生的教育思想的起點之高是在是當時幾乎無人企及的。
至今想起蔡元培先生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都還在閃耀著他的光輝。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吾當謹記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的教誨!
第二篇: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名言
蔡元培(1868~1940)自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他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fā)展,為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的教育體制,尤其是為改革和發(fā)展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五育并舉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教育思想家,主張五育并舉,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勝利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時提出來的。當時,中國的教育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領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剛剛起步,只是頒布了一些具體的暫行規(guī)定,還缺乏明確的教育指導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資產階級對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夠深入、健康地開展,迫切需要在統一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盡快地確定一個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教育宗旨,來規(guī)定資產階級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只是在這樣的形勢下,1912年2月間蔡元培發(fā)表了著名的教育論文《對于新教育之意見》比較系統地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思想。2.軍國民教育
清末由國外傳出,蔡元培認為,他并不是一種理想社會的教育,然而在中國,卻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從國外環(huán)境看來,我國處于“鄰強交逼,亟圖自衛(wèi),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借武力,勢難恢復?!?/p>
(二)就國內情況而言,要打破軍人成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的局面,就“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否則無以平均其勢力”。可見,蔡元培主張軍國民教育,是為了對外實行自衛(wèi),對內反對軍人的強權統治,這在當時是進步的。3.實利主義教育
實利主義教育被蔡元培認為是富國的手段,他認為世界的競爭不僅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財力。因此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提高生產力,發(fā)展國民經濟,國家富強才能夠在世界競爭中生存下來。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認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僅有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還不夠,必須“教之以公民道德”?!昂沃^公民道德?曰法蘭西之革命也,所標榜者,曰自由、平等、博愛。道德之要旨,盡于是矣?!?/p>
由此可見,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主張用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道德,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內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資產階級道德觀念時,并沒有全盤否定中國傳統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觀念,分別比做中國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義、恕、仁”。毋庸諱言,這種比附是牽強的,然而,他這樣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張廣泛吸收國外文化,同時,他又強調,吸收國外文化時“必擇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須以“我”食而化之,而毋為彼此所同化”,他批評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國外留學,“即棄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5.世界觀的教育
世界觀的教育為蔡元培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創(chuàng)的,受到康德哲學的影響,它認為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兩部分,進行世界觀教育就在于培養(yǎng)人對現象世界持超然態(tài)度,對實體世界則抱積極進取態(tài)度,蔡元培的世界觀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這個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下,然而,他要求人們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不要被束縛于某一學說的思想,在當時具有打破幾千年思想專制統治的解放作用。6.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堅任務”。他認為美育教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最重要的途徑,使人們從現象世界通向實體世界所必經的橋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點,從他看來,人從現象世界通向實體世界存在的障礙不外兩種意識,一是人我之差別、二是幸福之營求。“有人我,則于現象中有種種之界畫,而與實體違。有營求則當其未遂,為無己之痛苦。及其既隧,為過量之要索,循于現象之中,而與實體隔?!币虼?,仕人我之見,泯營求之念便是從現象世界走向實體世界的關鍵,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說在現象世界,人人都有愛惡、驚懼、喜怒、悲樂之情,不過這種情感隨著人的離合、生死、禍福,利害等現象而改變,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無雜念”,人進入這種境界則“已接觸于實體世界觀念矣”,后來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這種特性說得更加明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正因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質高尚純潔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認為:“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于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的,受到康德美學思想的影響較深,他反復宣傳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顯然是超階級的、超現實的,過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張在教育人對美感教育“應特別注重”,這些都是正確的。以上的五種教育,蔡元培認為盡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統一的整體所缺一不可的,同時他又指出,這五種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沒有重點的,而必須以公民道德教育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為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軍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則必以道德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舉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心的,德智體美諸者和諧發(fā)展的思想,這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創(chuàng)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兩部分,又把教育分為隸屬于政治于超軼于政治兩類,認為軍國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實利主義教于隸屬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軼于政治,這種劃分不科學。其次,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現世的幸福,而是為了達到那個“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強為之名”則“或謂之道,或謂之太極,或謂之黑暗之意識,或謂之無識之意志”的實體世界。此外,他在闡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問題時,也存在超階級、超現實、牽強附會等弊病。
二、大學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個教育體系中,大學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這同他重視高等教育密切相關,他認為要發(fā)展中國的教育事業(yè),辦好高等教育是關鍵。因此,他說“自己的興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參加點意見”,因此,他又較長
時間主持北京大學,有豐富的大學教育實踐經驗。因而形成了頗有創(chuàng)建的比較系統的大學教育思想。1.關于大學性質的探討
蔡元培認為大學應當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是蔡元培辦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他大學教育思想的出發(fā)點。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總長身份出席北京大學開學典禮,在演說中就提出“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痹趽伪本┐髮W校長后。他更是反復申述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長的演說中,明確的向學生說明:“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肆業(yè)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蔡元培如此強調大學性質在于研究高深學問,在當時是為了扭轉學生上大學為做官的陳腐觀念。當時學生入學“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而對于學問則沒有什么興趣。蔡元培指出,這是北大“著名腐敗的總因”。因此,他認為要改革舊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p>
由于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高深的學問,他還提出,大學不能只是從事教學,還必須開展科學研究。他要求大學教員不是灌輸固定知識,而是對學問有濃厚的研究興趣,并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大學生也不是死記硬背教員的講義,而是在教員的指導下自動的研究學問。為了使大學能承擔起教學,科研雙重任務,他極力主張“凡大學必有各種科學的研究所”。他在《論大學應設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詳列了三點理由:
一是“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入抄發(fā)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 二是設立研究所,為大學畢業(yè)生深造創(chuàng)造條件。
三是使大學高年級學生得以在導師指導下,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2. 辦學原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從大學應該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一思想出發(fā),提出了這一辦學原則。他認為大學應該廣泛吸收各種人才,容納不同學派。如果抱殘守缺,持一孔之論,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為真正高水平的大學。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主要體現在對待學說和教員兩方面,由于學說必須由人提倡、宣傳和發(fā)展,教員又以研究,傳授學問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在實際中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待教員方面。蔡元培聘請教員,最重要的有無專門學問。只要由真才實學,有研究學問的興趣和能力,就聘為教員。反之,如若學術水平低,則不管什么人,堅持辭退。而對于教員的政治見解,學術派別,只要不妨礙授課,則不作為取舍標準。
當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張對新舊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束縛,發(fā)展資產階級新文化。
3.學科設置——從偏重文理到溝通文理,廢科設系
關于大學學科設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個變化發(fā)展過程,最初,他從“大學為研究學理的機關”這一思想出發(fā),主張“要偏重文理兩科”。
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后,又進一步主張“學術分校”理由有兩條:第一、文理兩科,專署學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兩科,設有研究所,實驗室等設備,如若遍設其他各科,就要增設病院,工場等,困難更大。
主張學術分校,大學專設文理兩科,顯然是對民國元年“大學以文理兩科為主”見解的發(fā)展,目的是為了突出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學理,在蔡元培看來,“學”與“術”可分為兩個名詞,“學”為“學理”,“術”為“應用”。文、理是“學”,法、商、醫(yī)、工、農皆為應用,為“術”。學與術雖然關系密切,但學為基本,術為枝干。
更可貴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進一步主張“溝通文理”。他說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而哲學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同樣,理科各學科都與哲學有關,自然哲學,尤為自然科學的歸納。而且,由于學科之間的彼此交錯,有些學科簡直無法以文、理科來區(qū)分。因此,他主張溝通文理,和為一科。1919年,北大進行改革,撤銷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設立14個系,廢學長,設系主任。4. 教學制度——選科制
與溝通文理思想相連系,在教學制度上,蔡元培主張采用選科制,他認為這種制度使學生于專精之余,能夠旁設種種有關系的學科,有利于打破學生“專己守殘之偏見”,擴大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
對于實行選科制,蔡元培認為必須加強指導,為防止學生純粹從興趣出發(fā),忽視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他強調學生所選的學科必須經教員審定,學生只有相對的選擇,無絕對的選擇,除必修課以外的學科,才有選擇權。同時,他還指出,選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學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選科精神,而不能行選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實行教授治校,這是蔡元培關于大學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張教授治校,是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體制,防止校長主觀專斷,任意辦事,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學術的專家來管理學校。由此可見,民主精神和依靠專家,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張的兩根支柱,教授是學校教學與科研的主力,他們既懂得教育又有學問,蔡元培依靠他們來管理學校,這不僅徹底扭轉了舊北大一切校務有校長等少數幾個人決定的狀況,而且大大調動了教授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出現了民主辦校的生動局面。
第三篇:《蔡元培教育文選》讀后感
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史上開一代風氣的教育家之一,中外敬仰。近日略覽了《蔡元培教育文選》,對這位可敬的先生又深了許多了解,他并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他的很多教育言論卻很是些實在的東西。對比我們的小學教育,現在的小學教育在“宏”方面有了相當的發(fā)展?,F在的許多小孩興趣很廣泛,并不局限于只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有的甚至
在某一方面有相當的造詣。這就進而先生所說的“約”的地步?!吧睢笔菍W生后期的發(fā)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智力,時間畢竟有限,在那些方面的研究并不會很深,在中學、大學、甚至在大學后的繼續(xù)教育如何保持并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便是自己能否在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重要因素。而“美”,是總領這一切的靈魂。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純粹精神上的東西,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講他們并不能領會其中的精髓,而我們可以把他們往這方面引導,這也和我們的德育相聯系的。
另外蔡元培先生力倡“尚自然、展個性”。
“尚自然、展個性”是蔡元培針對封建教育無視學生的特點,違反自然,壓抑、禁梏、束縛個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張。蔡元培認為教育要順應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指出“守成法”與“尚自然”、“求劃一”與“展個性”是新舊教育的分水嶺。為此,提倡教育科學的實驗研究要擯棄注人式教學方法,強調用啟發(fā)式進行教學,特別是學生自動、自學、自己研究的方法。獨特性不單單是個性的外在表現形式,還是個性得以確立的表征,是個體內在自然——天賦的凸現、顯發(fā)的確證。
鑒于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性是個體個性發(fā)展程度的標尺,也就是說,越是具有以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為底蘊的獨特性,個體的發(fā)展程度就越高,個體自我實現的程度越高,那么個體內在自然——潛能的實現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個人的獨特主體性的正常健康發(fā)展或自由發(fā)展,會給人類集體的發(fā)展與人類整體的發(fā)展,提供最豐富生動的動力和源泉,在每個人的這種發(fā)展的交互作用中,每個人的人生將會獲得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當自由的權力成為每個個體的實際權力(特別是思想的自由),自由才不會是空洞的概念。一個社會只有以個人為本位、為目的,為每個個體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盡可能地提供最佳條件,這個社會才能在整體上大踏步地前進。
先生的素質教育思想也在教育史上留下了珍貴的思想遺產。蔡元培認為:人天生具有修養(yǎng)德性、吸取知識的能力,具有發(fā)展至善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變成現實,必須經過教育。
第四篇:蔡元培的教育貢獻
蔡元培的教育貢獻
民國的教育開始于1912年,學貫中西的老同盟會員蔡元培先生擔任第一任教育總長。
蔡元培在辛亥革命前就堅決反對清朝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五項民國教育宗旨,簡稱五育并舉。具體表述為(1)軍國民教育即體育,既是強兵富國的需要,也是養(yǎng)成健全人格所必須的。(2)實利主義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種普通文化科學知識,有歷史、地理、算學、物理、化學、博物(包括樹藝、烹好、裁縫、金工、木工、土工等實用技術)、手工等。他認為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而且要訓練學生思維細密、對事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認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4)世界觀的教育為蔡元培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創(chuàng),認為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兩部分,進行世界觀教育就在于培養(yǎng)人對現象世界持超然態(tài)度,對實體世界則抱積極進取態(tài)度,蔡元培的世界觀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這個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下,然而,他要求人們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不要被束縛于某一學說的思想,在當時具有打破幾千年思想專制統治的解放作用。(5)美育可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其后不久,蔡元培因追隨國民黨反對袁世凱而辭職。
從1912年中山先生辭去大總統,到1927年北伐成功前,屬民國北洋政府時代,軍閥混戰(zhàn),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城頭變幻大王旗”。
1927年北伐成功,東北易幟,南京蔣系政權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軍政時代變?yōu)橛栒r代,民國教育步入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時期。蔡元培先生再度執(zhí)掌民國教育,他提出如重視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并極力推行法國教育行政體系中的劃區(qū)管理體制——大學區(qū)制,通俗地說,就是不需要教育部廳的領導,以大學為主體劃區(qū),主導教育。并在北京,江浙試行。那時中國剛剛擺脫封建統治,蔡元培的這種方案顯然是超前了。雖蔡元培親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極力推行,但不久宣告失敗。
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發(fā)展學生個性,主張“溝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學問的專家實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對于我們辦好大學,仍有一定現實意義。他以“學詣為主”,羅致各類學術人才,使北大教師隊伍集中了許多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舊學深沉的學者,如黃侃、劉師培、黃節(jié)、辜鴻銘、崔適、陳漢章等。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毛主席在唁電中稱頌蔡元培是“學界泰斗,人世楷?!?。周恩來在贈送的挽聯中寫道:“從排滿到抗日戰(zhàn)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這是全國人民對一代宗師蔡元培崇高、公正和客觀的歷史評價。
第五篇:對于廣告的理解
對于廣告的理解
廣告的本質是傳播,向社會傳達你所要傳達的訊息,并讓受眾接受和認可這些訊息。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整個市場被形形色色的廣告所充斥,因此怎樣讓你的廣告作品在|“|浩瀚的廣告海洋”中脫穎而出,體現自己的獨特性是令每一個廣告主和廣告人頭疼的事情。
這就需要創(chuàng)意了,創(chuàng)意是廣告的靈魂,這也就決定了高品質的廣告作品創(chuàng)意一定要出眾。好的廣告創(chuàng)意能夠讓人有一種心靈的觸動,讓消費者與企業(yè)之間通過廣告在心靈上進行一次有效的溝通。這也就是為什么好的廣告創(chuàng)意能夠幫助一個企業(yè)創(chuàng)建自己的品牌的原因了。今天我就從創(chuàng)意和品牌這兩方面來談談我對廣告的理解。
創(chuàng)意是廣告的靈魂,用學術點的話語來講:廣告創(chuàng)意是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是對具體針對性的廣告信息的一種整合處理,是以藝術創(chuàng)造為主要內容的廣告活動。因此可見創(chuàng)意的產生、發(fā)展、直至最有的應用是貫穿與整個廣告發(fā)展的始終。也正因為此好的廣告創(chuàng)意是一個廣告猶如廣告活動的血液一般重要,能很好的把廣告所要傳達的信息傳達給消費者,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會讓消費者感到疲勞和厭倦,反而會讓他們以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去觀看廣告,去接受你的訊息。舉個簡單的例子:法國依云礦泉水公司在做一例自己公司的品牌廣告的時候所要傳達的理念和核心概念是活力生活(live young),他們就選用“小水人”作為其廣告的主要角色,通過“小水人”從出生到最終融入大海之中,以及“小水人”在整個廣告歷程中所走的歷程及所發(fā)生的有活力事情來表達,而且“小水人”所經歷的有活力事情都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發(fā)生的,極大的將廣告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了一起,來表達“活力生活”的概念。而且這個廣告更有利于使得消費者和廠家進行一次心與心的溝通,使得消費者在廣告中不僅能夠感受到生活化,而且能夠體驗出“活力生活”的概念,因此這個廣告取得了可喜的廣告效果為企業(yè)創(chuàng)建品牌立下了汗馬功勞。與此相似的廣告有某殺蟲劑廣告:人的逃離與蟑螂的逃離,強烈對比,表現該殺蟲劑的魅力。場景單一,視覺沖擊力強。而正因為場景的單一,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家喻戶曉的“百年潤發(fā)”也體現了這一點,京劇音樂貫穿始終,構思了一個纏綿凄惻的悲歡離合故事,此中有三點創(chuàng)意:
一、百年好合與秀發(fā)結合,意味著結發(fā)百年;
二、“百年潤發(fā)”的廣告詞以及邀請周潤發(fā)飾演男主角,可謂用心良苦,也結合了名人效應;
三、京劇與洗發(fā)水結合,將該洗發(fā)水喻為國粹。
這就是廣告創(chuàng)意的作用。
品牌是一個企業(yè)的無形資產,是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它能夠有效的在同質化的市場上,讓自己的產品脫穎而出,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最大的利益。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把老鼠比作大眾消費品,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個人會喜歡家里有老鼠的存在,但是卻有一個例外——米老鼠。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很喜歡“米老鼠”這個卡通形象,也正因為此米老鼠和我們當中的很多家庭成為了好朋友,因為米老鼠能夠逗樂我們的孩子,還能教育我們的孩子。但是歸根到底,老鼠和米老師本質上都是老鼠。這就是名牌產品和一般產品之間的區(qū)別,也正是消費者所鐘愛的名牌與一般產品之間的差別,所以大多數的消費者更愿意在米老鼠身上花更多的錢,而不愿意在一般老鼠身上花錢。這就是品牌在同一種類型產品之間的差別,這就是品牌的作用。
而廣告活動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幫助企業(yè)構建自己的品牌,廣告活動通過能傳達企業(yè)的經營理念和產品的獨特功能,能夠吸引注意力,傳播信息,進行情感訴求,進行說服,并最終能夠指導消費者消費,同時它還能夠提高企業(yè)知名度,能讓消費者對企業(yè)和產品產生好感,并且將這種好感轉化成購買行為,來構建企業(yè)的品牌,并最終為企業(yè)帶來眼前和長期的經濟收益。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有一個好的廣告創(chuàng)意的支撐,靠一個品牌來支撐。
創(chuàng)意是廣告的靈魂,而品牌是一個企業(yè)的靈魂。這兩點已經普遍被每一個廣告人和企業(yè)主所接受。但是面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的形形色色的廣告,我們很難從大多數廣告當中尋覓出廣告的靈魂——創(chuàng)意。面對我們國家市場上形形色色的產品,我們很難從中找出屬于我們民族的品牌。我們的廣告人欠缺什么?我們的卻也欠缺什么?我想我們的企業(yè)欠缺是敢于向“創(chuàng)意”挑戰(zhàn)的勇氣,缺少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品牌的耐心。而在缺少創(chuàng)意和品牌方面,我們吃的虧還少嗎?“Made In China”長期被認為是廉價,有時候是劣質的代名詞,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太多,才能去改變這一切。而廣告肯定是這些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此作為廣告學子,我們懂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去學好這門學科,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需要廣告,需要廣告創(chuàng)意,需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