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醫(yī)師讀《梁家河》有感
讀《梁家河》有感
在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之后,我院掀起了一股學習《梁家河》的讀書熱潮,作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梁家河》一書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我們步入神圣的醫(yī)學學府的時候起,我們就莊嚴宣誓過
我志愿獻身醫(y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y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fā)展。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系醫(yī)學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zhí)著追求。為祖國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今天,我不斷的努力著,作為一名普通的醫(yī)務工作者,我深深體會到肩負的重任和應盡的職責。
《梁家河》是一本信念堅定、錘煉黨性的教科書。總書記說:“我人生第一部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從書中體會到習總書記是從艱苦磨礪中、從真抓實干中、從人民群眾中一路走來的核心和領袖。我把它作為自己的案頭書,反復讀、認真學、一直悟,每次讀到這些事跡,都讓我倍受感動、教育和震撼,深刻感受總結起來有九個字:能吃苦、有擔當、能干事。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我們醫(yī)院的發(fā)展同樣也需要一大批這樣的人。
總書記曾在回憶這段知青歲月時說過。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我無論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因為有著堅定理想信念的支撐.縱然經(jīng)受著艱苦的磨礪和考驗,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總書記都始終保持對黨的忠誠.對黨的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人民真摯情感,總之,就是要不忘初心。
作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就是要以習總書記為榜樣,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扎根基層,樹立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就像醫(yī)學誓詞所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為祖國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
以知青習近平為榜樣,就是要始終牢記心須根植人民群眾。黨員干部要一心為民,總書記的知青歲月回憶中 曾說:“腳踏在大地,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 踏實,很有力量”,深深根植人民群眾,是梁家河蘊含的崇高精神精髓,也是總書記真摯為民情懷,強烈歷史擔當?shù)闹匾慈?作為醫(yī)務工作者,一定要把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處處為病人著想,置身于群眾中,才能如植物般扎根于大地,吸取我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智慧和力量。
自從選擇了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選擇了奉獻,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醫(yī)務工作者從事的是救死扶傷的職業(yè),曾被譽為白衣天使和生命的守護神,可只有醫(yī)務工作者自己才知道實際工作中的艱辛。平時經(jīng)常加班加點,早出晚歸,特別作為一名醫(yī)生,面對病人的需求,想方設法從細節(jié)入手,讓病人處處感到真情可貴。面對家人的埋怨,朋友的不解,有時我甚至對自己從事的職業(yè)動搖過,可每當看到病人康復的笑臉,看到一個個危在旦夕的病人轉(zhuǎn)危為安,所有的辛苦,委屈都會煙消云散。歲月憔悴了紅顏,也見證了我的成長。春去秋來,不知多少病人滿面愁容、痛苦不堪而來,燦爛微笑而去;不知多少病人從我這里增強了戰(zhàn)勝病魔和重新生活的勇氣,不知多少病人從我這里學到了衛(wèi)生知識,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只有雙手抵地、觸及泥土,眼神才會不同,七年 知青歲月,豐富了習主席基層經(jīng)歷,也讓他更了解基層民眾的生活和思想,我想這也是主席如今執(zhí)政能如此關注民生的 一大重要原因,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作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就是要學習習總書記扎根群眾的為民情懷,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取于擔當?shù)呢熑问姑?,好學吃苦的堅強意志,一心一意為民服務的人生目標,找到自己堅字信仰的“魂”,尋到共產(chǎn)黨的“根”,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xù)堅持“以黨建引領服務,以服務凝聚人心”的工作理念,努力鉆研業(yè)務,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切實將梁家河蘊含的精神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yè)作出應有的貢獻。
防城區(qū)人民醫(yī)院xxx
2018.6.26
第二篇:讀《梁家河》有感
讀《梁家河》一書有感
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五月初出版發(fā)行,為了一睹為快,接到該書后,加班“一口氣”就讀完。全書10余萬字,40幅圖片,共分為四個部分,詳細記錄了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生動的再現(xiàn)了總書記從大隊知青到黨支部書記的歷程,也記錄了梁家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從習近平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求真務實、不畏困苦的優(yōu)秀品質(zhì)。
讀完《梁家河》一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總書記在梁家河謀事、創(chuàng)業(yè)、做人處處都透露了一個“實”字??梢哉f,40多年前,年輕的習近平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三嚴三實”這個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習總書記的“實”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我認為凡事必須實事求是,只有結合實際,才能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當年習總書記打壩淤地的地方,耕地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惡劣得多。習總書記當年在解決這個困難的時候,就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通過因地制宜,從梁家河實際出發(fā),帶領群眾通過打壩淤地,來增加耕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寶貴經(jīng)驗,讓總書記能夠“居高位而知基層,攬全局更懂細節(jié)”。
其次,工作必須真心實干,只有干部帶頭,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想當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產(chǎn)生活最大的問題,總書記就站在群眾的角度,群眾想什么,他就帶頭做什么,群眾盼什么,他就帶頭干什么。于是他就帶領村民打井,建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創(chuàng)辦鐵業(yè)社等,解決了群眾生產(chǎn)生活用水、照明等問題。他也以“能吃苦,干實事”的黨員干部良好形象,贏得廣大群眾的高度贊譽和真誠擁戴?!翱照務`國,實干興邦”,一定不能在群眾面前夸夸其談,說漂亮話,做表面文章。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干部帶頭干。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工作中更應該體現(xiàn)一個“實”字,立足實際、腳踏實地、愛崗敬業(yè)、盡職盡責地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
《梁家河》就是一面鏡子,折射了現(xiàn)在很多的黨員干部所不具備的品質(zhì),對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zhì),為當代青年堅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在今后工作中,廣大黨員干部、全體教職工,要提高思想認識,堅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工作責任,始終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積極學習領悟《梁家河》一書中蘊含的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若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大力發(fā)揚梁家河精神,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為人師表、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為相公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
第三篇:讀《梁家河》有感
讀《梁家河》有感
讀完《梁家河》,我心中是不平靜的。從書中我感受到了總書記身上那種濃厚的一心為民的情懷,這種情懷讓我們肅然起敬,也值得我們學習。情懷是源于內(nèi)心對于美好最深沉的追求,每一個人都是有情懷的,一心為民的情懷最無私,最受人尊重。
1969年1月,不滿16周歲的懵懂少年習近平從首都北京來到“窮山僻壤”的黃土高原一個小山村延川縣梁家河。從此,在窯洞一住就是七年。這七年,讓我們見證了總書記群眾思想的誕生過程。
陜北七年,當知青們受不了惡劣環(huán)境難以生活而紛紛離開的時候,他還住在一個老百姓的窯洞里。他說他并不感到寂寞。因為晚上的時候,村里邊那些半大小子都會圍過來聽他講故事。大家有什么吃什么,晚上一起蓋幾個破被子,互相用身體來互相取暖。為什么大家對一個十來歲的小伙有如此的親近感、親熱感。為什么其他干部開會時,群眾說閑話,基本上沒人聽,亂哄哄的開始,稀里糊涂地結束。而他開會,大家靜悄悄。因為,他沒有把老百姓當外人,他深知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鑄造江山的主人,共產(chǎn)黨離不開老百姓。他不說大話、空話,都是大實話,都想聽的話,他干的事都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我們作為共產(chǎn)黨人,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地為他們辦實事—習近平)。
為老百姓建沼氣池,解決了他們的取暖做飯,為老百姓建淤地壩,使他們多打糧食,解決肚子問題,修男女廁所,解決上廁所的尷尬問題,切切實實地為老百姓謀幸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過了“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據(jù)總書記回憶,晚上,窯洞里有四五個小伙子陪著我,晚上不僅是他們,村里的其他人,都是陸續(xù)地吃完飯以后進了我的窯洞,來串門,來聽我講古今,因為我的故事多啊。問我這個問我那個,北京什么樣子,知道還有國外,美國是怎么回事,很好奇。你們都吃些什么,在北京吃什么,什么最好吃,你們都還見過什么稀罕事,《三國》、《水滸》、《紅樓夢》是怎么回事。后來我就給他們講了,講《三國》、《水滸》、《紅樓夢》,跟大家都是成為好朋友。面對數(shù)次申請入黨屢屢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幫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當他上大學離開梁家河時,因為睡得比較晚,早上一起來推開門呢,外面都站滿了老百姓、鄉(xiāng)親們,因為我在里邊睡覺,靜靜地等,感動地哭了。正是人民群眾這些心靈饋贈,讓總書記的心與老百姓緊緊連在了一起,人民情懷與日俱增,日益深厚。
人們常說“厚積薄發(fā)”、“多年磨一劍”,這就是典型的厚積薄發(fā),這就是典型的多年磨一劍。不由得使我想起,2015年2月23日,總書記在陜甘寧革命老區(qū)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第一次強調(diào):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qū)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q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不完整的,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確保老區(qū)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還要做到精準扶貧。在他的身上,無不閃爍著群眾思想的光芒,時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間。
總書記七年的知青生活,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共產(chǎn)黨員學習。
第四篇:讀《梁家河》有感
讀《梁家河》有感
這個時代的我們對于習主席所經(jīng)歷的的知青歲月其實是知之甚少的,或許從長輩口中聽過一二,但卻未曾深入了解過,或許總覺得那不過是一段已經(jīng)遠去的歷史,或許覺得那些與自己的生活無絲毫關系,或許覺得那些于自己來說無甚用處。
然而,在我仔細捧讀了《梁家河》一書后,我的思想便發(fā)生了變化。從土窯洞、土炕、煤油燈到野菜團子、玉米糝子、酸菜,從打壩造田到建沼氣池……主席的知青歲月一幀一幀地展現(xiàn)在眼前,雖不曾經(jīng)歷過那種艱苦歲月,但也可以感受到當時生活的不易。然而在那種困苦境地中,習主席并沒有屈服于現(xiàn)實,雖然也曾困苦過也曾彷徨過,但最終選擇了去適應,去接受然后去戰(zhàn)勝它。令我尤其欽佩的是,在那種環(huán)境下,習主席從始至終沒有放棄讀書。從初去延川帶去的兩大箱書,到邊放羊邊看書,從看書到找書看,在那樣艱苦的歲月,在那樣溫飽尚不能解決的歲月,一個人能始終保持一顆不斷求知的心,這樣的人內(nèi)心是多么的純粹、執(zhí)著和堅韌。
這個時代的我們無疑是幸運的,我們不用擔心溫飽,不會有任何事情阻撓自己學習、進步,甚至說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然而我們很多時候卻是猶豫的、彷徨的,甚至是懈怠的。想一想主席在那樣的境況下始終堅持讀書,遇到阻力也要進步,最終得以迎來一個嶄新的開始,在機會到來之時得以進入大學開啟下一步人生。所以在彷徨迷茫時,便讀書吧,用知識去充實自己,可能讀著讀著就走出了一條路來,舉目望去,陰霾早已散盡。習主席在那樣的困境中,憑借著堅韌的毅力和格物致知的精神,亦是走出了一番天地,他不僅適應了梁家河的生活,還改變了梁家河的困境,為梁家河的百姓創(chuàng)造了財富?;叵胱陨?,若將我至于那樣的境地,我想的可能只是如何逃離吧。如今的我們中有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對自己的工作不滿,對自己所處的行業(yè)不滿。存在不滿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是向往更好的生活和發(fā)展的,但是處于不滿環(huán)境中的我們不能只是哀怨,在找到新的出路之前,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走好腳下的路,或許走著走著眼前突然就開闊了,或許走著走著便會發(fā)現(xiàn)新的出口。
第五篇:讀梁家河有感
讀《梁家河》有感
初讀《梁家河》時便深深地被習主席那跌沓起伏的人生之路緊緊地吸引住,受時代的影響青年時期便與父母分開,從天之驕子到“黑幫子弟”,從衣食無憂到三餐不保,他過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日子。但就是在這么一個逆境當中,成就了他頑強不屈的性格,為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礎。
在書中他說“艱難困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xiàn)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边@使我想起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說的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上天要把一項重要的任務交給你,他首先會讓你經(jīng)歷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使你經(jīng)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你身受貧困之苦,在你做事時,使你所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你的心驚動,使你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你過去所沒有的才能。這在習近平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青年時期父親被迫害,母親和兄弟姐妹分別被下放,自己還差點沒命。北京戶口被注銷,自己回城的機會渺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依然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樂觀向上、積極學習,做好手頭的事情。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七年之后他的人生邁向了另外一個巔峰。試想:如果在這七年之中,他不思進取,一味埋怨命運不公,自我放棄,那么他還會是我們?nèi)缃褚姷降牧曋飨瘑??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同時這也使我想起了我身邊的例子。我的一個很要好的高中同學,她家住在距離縣城50多里的高山上,每周她和弟弟需要從家里背來米面糧油等生活物資。有一次星期天她和弟弟在返校途中遇到大雨,山路被水淹了,于是他們翻越了兩座大山,鞋子都走破了,最后光腳走進了城。即使生活這樣艱苦,也從來沒有聽她抱怨過一句,這些事也還是在她考上北京大學研究生后我們閑聊才知道的。由此可見早年生活的困頓對一個人來說并非壞事,吃夠了生活的苦后,學習上的那點兒苦還算什么呢?一個人擁有了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后是沒有什么能阻擋他的。
回想自己,大學畢業(yè)后被分到秦家壩這個村子,與其他被分到中心小學的同學相比,心中少不了苦悶。由于教師人手不夠,我一人一周的課程竟然達到了30余節(jié),此外還擔任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等工作。三年時間一晃而過,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已和當時截然不同,不再認為地方偏遠自己就沒有機會成長,課程繁重就是領導不公。相反這是一個磨練的機會。正如習近平所說“書里有更廣闊的世界,有更豐富的知識,通過學習,人增長了見識,汲取了知識,就會變得更堅強、更強大”。鄉(xiāng)村生活總是單調(diào)的,在下班后我會呆在宿舍看看各種書籍,吸取各種各樣的知識,有任何培訓都積極參加,不知不覺自己也在成長。習近平還說“一個人身處什么樣的逆境當中,只要能夠積極地面對生活,無私地為他人奉獻,抱有遠大的理想,那么你無論將來成為工人、農(nóng)民、學者、醫(yī)生、教師或是國家干部,都能為人民服務,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為棟梁之才”,所以雖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鄉(xiāng)村教師,但我心懷信念,堅信用赤誠之心能夠為當?shù)亟逃聵I(yè)做出貢獻,能夠一心為學生,為他們美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一定可以乘風破浪、披荊斬棘,迎來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