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解社區(qū)
理解社區(qū)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寧波市社區(qū)建設研究會特
約研究員
丁元竹[1]
摘要:本文通過對社區(qū)發(fā)展的歷史和與之相對應的思想史的考察,界定了社區(qū)的含義,認為作為人類的共同體,社區(qū)是在社會的自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是作為生命個體的人類彼此相互的基本需要,在本質上它把個體連接在一起通過參與共同體事務,為共同體服務來滿足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它也是公民社會的形式和表現形態(tài)之一。社區(qū)的要素包括區(qū)位、人群、組織、共同的意識等。
Abstract this paper defines the meanings of community based on looking at the history both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s of community.As basic need for human beings, community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an organize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Community is also one of style of civil societal organizations.The elements of community include location, groups, organizations and common sense.關鍵詞:社區(qū) 社區(qū)發(fā)展
公民社會
Key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ivil Society
在社會學的研究和學習中,甚至在其他涉及到社區(qū)問題的學科中,諸如政治學、城市科學等,社區(qū)概念界定一直困惑著它的研究者和學習者。馬克思在構建《資本論》的理論體系時說:“萬事開頭難,各門科學莫不如此”1。這句話也是我們理解社區(qū)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的至理名言。盡管各學科,包括社會學對于社區(qū)的內涵和特點已經作了大量的闡述,但是,真正能夠從社區(qū)發(fā)展史和社區(qū)思想史兩個方面來闡述的社區(qū)內涵的研究還不見過。社區(qū)發(fā)展是指作為社會現象的社區(qū)的自然發(fā)展及其歷史過程。社區(qū)思想是指百年來學者、實踐者對社區(qū)的思考和認識??梢哉f,過去200年間,人類社會所經歷的變化超過以往幾千年。傳統(tǒng)的生活共同體在這種急速的社會變遷中被改變了。所以,社區(qū)問題在這個歷史階段被提出來自然有其道理。如果我們不注意這個時期歷史軌跡,也就很難理解社區(qū)思想邏輯的演變和社區(qū)歷史邏輯的演變。
一、人類的社區(qū)本能與現代社區(qū)的內在矛盾
(一)人類的社區(qū)本能
人類的社區(qū)本能是指社區(qū)是人類社會在其自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和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社區(qū)的基礎是做為生命個體的人類彼此相互需要。人類的生命個體不能獨立生存,它必須與自己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群建立聯系,并依存于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群,從中獲得自己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精神、社會方面的資源,這是生命的共同體本能,或者叫做生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社會學意義上,我們稱其為社區(qū)。生命的社區(qū)本能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在自然界也普遍存在。在自然界中,差別迥異的生命個體處于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關系網絡之中,在這個關系網絡中得以生存,也支持著整個系統(tǒng)。這說明,社區(qū)本能并非人類所獨有,它也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但是人類的社區(qū)本能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說來:
首先,人類的社區(qū)本能是人的社會關系,或群體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人的本質緊緊地與社會的發(fā)展連接在一起,科學地論證了人與社會發(fā)展間的辯證關系,這是我們認識社區(qū)發(fā)展問題的基本理論依據。馬克思指出:“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為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當作自我目的才能成為手段,也就是說,這個人只有為自己而存在才能把自己變成這個人而存在,——這種相互關聯是一個必然的事實?!?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應當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更強調人的社會價值。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們所說的現實的人,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社會關系中從事實際活動(首先是生產活動)的人。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人本質上是社會角色的擔當者,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群體的一分子;人是具有強烈的群體生存需要、有倫理道德自覺的互助性個體,其命運與社會群體息息相關等內容。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費孝通對中國人的這種社會結構作了更詳盡的描述。他寫道:“中國社會結構以己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象團體中(指西方的社會格局---筆者注)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3費孝通將這種結構稱為差序格局。
再次,歷史發(fā)展也證明了人類的社區(qū)本能。我們可以通過著名的《五月花號》(Mayflower: A Story of Courage, Community and War)來理解上述理論?!段逶禄ㄌ枴分v的是美利堅立國的一連串的故事,它從那些來自歐洲,乘著“五月花”號的天路客(Pilgrims)發(fā)現(Discovery)美洲大陸開始,到它們進入美洲社會,形成自己的社區(qū)(Community),在那里安營扎寨,與印第安人先是共同生活,后來又與印第安人發(fā)生沖突,形成美利堅共同體,向我們展示了現代社區(qū)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內在矛盾?!段逶禄ㄌ枴分惺沁@樣
描寫社區(qū)形成的:
“他(布拉德福德)來到美洲的目的不是建立一個強大的殖民地,而是組建一個緊密團結的、敬畏上帝的教區(qū)。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每個人必須居住在一起,在同一所教堂里敬畏上帝?!?《五月花號》的作者在論述這個故事和討論教區(qū)的時候,在英文中用的是Community,即社區(qū)。從這里我們看到社區(qū)的一些特點:共同的目的、同一居住地、共同的歸屬,等。幾百年以后,美國第42屆總統(tǒng)克林頓在談到社區(qū)時說:“人們很容易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共同工作以建立共同基礎是我們這個民族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肮餐ぷ魇敲绹嗣褡钌瞄L的事情””。5這種擅長來自美國的歷史和文化,包括“五月花”號的天路客們的歷史。美利堅最早的社區(qū)就是教區(qū)。在教區(qū)中,人們有著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的,居住在一起。
所以,無論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還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分析,以及歷史事實都說明,結為社區(qū)共同體是人類在自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因為做為生命個體的人類彼此相互需要自己的共同體。社區(qū)在本義上就是把個體連接在一起,為共同體服務,參與共同體事務。
(二)現代社區(qū)的內在矛盾
現代社區(qū)的內在矛盾是指在現代社會作為社區(qū)成員的個體居民一方面要滿足自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滿足其他社區(qū)成員的需要,這兩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會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美國非營利組織-伯克那基金會(The Berkana Institution)負責人瑪格麗特·惠特利(Margaret J.Wheatley)和梅隆·凱爾納-羅杰斯(Myron Kellner-Rogers)在實踐中發(fā)現了現代社區(qū)的內在矛盾。他們指出,“人類社區(qū)跟其他生物沒有什么不同。社區(qū)的形成,同樣處于這兩種需要--自主的需要和對他人的需要。但在現代社會,我們卻難以接受這兩種需要之間的天然悖論。我們試圖犧牲其中的一種去滿足另一種”6是有人類以來,社區(qū)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它不僅存在于現代社會,也存在于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正如生物界存在弱肉強食一樣。人們試圖犧牲其中的一種需求去滿足另一種需求的例子在現實中比比皆是。
首先,從《五月花號》,我們一方面看到了那些乘著“五月花”號的天路客們如何形成了一個社區(qū),和在登上美洲大陸初期如何和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因為在初期天路客需要印地安人,以及后來又如何與印第安人反目為仇,相互殘殺的,它展示了現代社區(qū)的另一面-“試圖犧牲其中的一種去滿足另一種”需要,以犧牲土著人社區(qū)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社區(qū)的利益。用《五月花號》作者的話說:“維持了五十年的和平,印第安人和英國人的生活已經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以致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許多地區(qū)的印地安人發(fā)現他們自己處在,用一位編年史作者的話來說,‘非常迷惑,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一些印第安人選擇支持菲利普;另一些人加入了殖民者的軍隊,還有一些選擇中立。暴動迅速蔓延,直到整個地區(qū)變成一個可怕的戰(zhàn)場”。7
其次,經濟學家已經對此有了深刻的分析。美國經濟學家加德博斯騰(Jared Bernstein)通過一個發(fā)生在天堂和地獄的寓言揭示了現代社會中社區(qū)矛盾的實質:
“我曾經聽人們講過一個發(fā)生在天堂和地域中的寓言:分別在天堂和地域的人們,圍坐在盛滿美味大餐的餐桌旁,食物遠離他們,不過他們每人都手握真正的、可以觸及那些食物的長長餐叉。
在地獄,人人都挨餓,因為盡管每個人都可以用手中的餐叉去取到食物,但是,餐叉長于他們的手臂,以至于他們彎過手臂難以把餐叉終端的食物送到嘴里。
在天堂,人們也面臨餐叉太長問題,但是大家吃得很好,怎么回事?
因為他們互相喂食。”
緊接著這個寓言,加德博斯騰闡釋道:保護美國人民的私人權力一直是美國價值的核心,但是由于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美國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就像在地獄里吃飯一樣,人們被推到了相互孤立的境地,盡管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似乎人人都感到饑餓。加德博斯騰認為這個過分強調個人主義政治和社會哲學正在傷害著美國,危及國家的未來,危及后代的發(fā)展,更為荒唐的是,它使那些試圖實現美國夢的人變得更加艱難(Jared Bernstein, 2006)。
再次,社會學家費孝通也從宏觀的社會分析發(fā)現了這一點,指出:“海灣戰(zhàn)爭之后人們已經注意到戰(zhàn)爭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認識到了人與地球的關系。這是生態(tài)問題。地球上是否能夠還能養(yǎng)活這么多人,現在已經成了大家不能不關心的問題了。這是人與地球的生態(tài)關系,但最終還是要牽連到人與人的關系上來,反映在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國與國之間怎樣相處的問題。這才是第一位的問題。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很好地提出來研究,看來人類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足夠的覺醒?!?也這是在這個意義上,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其《共同體》一書中說:“我們恰好生活在殘酷無情的時代里,而這是一個競爭的、勝人一籌(one-upmanship)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周圍的人看來都守口如瓶,很少有人會急著要幫助我們;人們在回應我們求援的呼聲時,我們聽到的卻是自力更生的勸告;只有迫不及待地要抵押我們的財產的銀行,在向我們獻媚并想要說‘同意’,而且即使是它們,也僅僅是在商業(yè)宣傳中而不是在它們的辦事處才是如此”?!翱傊?,令人遺憾的是,‘共同體’意味著的并不是一種我們可以獲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種我們將熱切希望棲息、希望重新擁有的世界”。
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人們?yōu)槭裁蠢鲜钦務摰尿v尼斯理解的社區(qū),其實是一個失去的共同體,而有人對現實生活中建設的社區(qū)或社區(qū)建設老是吹毛求疵,但又找不到合適的辦法。騰尼斯的社區(qū)是一個失去的天堂,當然也是一個能夠找回的天堂,只是它需要時間和條件,需要人類的共同努力。
人類過去二百多年的歷史和二百多年來思想家們探索的歷史表明,要使社會更加和諧、美好,必須建立一個使盡可能使社會成員發(fā)展機會均等、全體社會成員相互認同的機制。這就要求發(fā)揮市場在合理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在公共事務中的作用,和企業(yè)與個人在社會事務中的作用。三者形成一個合力,一道工作,共同面對人類發(fā)展面臨的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夠看到的,最能夠實現公平與效率兼顧的發(fā)展路徑。這也是我們找回滕尼斯所謂社區(qū)的基本路徑。
二、社區(qū)的自然發(fā)展與邏輯發(fā)展
(一)歷史進程中的共同體
社區(qū)作為人類共同體形式之一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來看,迄今為止人類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tài),他們依次是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社區(qū)作為人類生存的共同體,在這三種社會形態(tài)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社區(qū)是人類的組織形式之一(Paul Mattessich, 1997)。
首先,我們從家庭看,從歷史來看,早于社區(qū)組織的是家。法國哲學家盧梭說:“一切社會形態(tài)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會就是家庭?!?0從家庭到村落社區(qū),再到城市社區(qū),這基本是社區(qū)發(fā)展的路徑?!懊癖姇r常在情感上強烈地歸屬于他們的社區(qū),他們將社區(qū)視為是大城市生活的避難所,是維系家庭生活的場所,也是創(chuàng)造它們夢想的生活環(huán)境的機會”。11直到今天,社區(qū)的牢固仍然取決于家庭的建設。家庭是社會核心價值延續(xù)、保護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單位,通過父母的盡職盡責、慈愛、關心、鼓勵,孩子會區(qū)分好的行為和壞的行為,會在社會生活中充滿友愛、信心和希望,這些正是一個健康社區(qū)的基礎,也是一個和諧社會的基礎。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把家庭與社區(qū)放在一起討論的和審視的原因。
其次,我們從傳統(tǒng)共同體看,如前所述,像滕尼斯所看到的共同體,在工業(yè)社會和知識社會中“全都消失了”。12德魯克的解釋是:“200年之前,社會任務在所有的社會都是由地方上的共同體來完成的,當然主要是由家庭來完成的”。13這主要是農業(yè)社會時期。滕尼斯界定社區(qū)概念的時代背景恰恰是人類社會正經歷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過渡的時代,他面臨的社會背景是工業(yè)革命的和城市化的初期,甚至是市場經濟的初期,那個時候,工業(yè)革命、城市化以及市場體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還不是十分突出(德魯克基金會,2006)。
再次,我們從國家主導下的社會事務與社區(qū)發(fā)展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若干國家開始建立公共福利制度,以應對由于工業(yè)革命進程加深引發(fā)的新社會問題,諸如失業(yè)、貧窮等。這是西方現代社會管理體制的開始。不過,這個制度在美國啟動很晚。因為當時美國工業(yè)化方興未艾,經濟蓬勃發(fā)展,每個人都不擔心沒有工作。即使找不到工作,美國地廣人稀,也可以得到一份農田。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美國政府沒有感到建立社會福利體制的壓力和必要。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摧毀了人們的這種信念。由于銀行和企業(yè)破產,有史以來,美國人感受失去工作的痛苦。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羅伯特·胡佛認為,實行自由的市場競爭是保持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對策,他主張政府對企業(yè)不加任何干涉,任其自由發(fā)展,經濟狀況便會得到改善。
與此同時,胡佛通過州和地方政府為需要幫助的弱勢人群提供救濟。但是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做這些事情,所以,胡佛政策目標并沒有得以實現,引起大多數美國公眾的不滿。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胡佛為克服大蕭條所作的努力是不夠的,1932年,美國人民選舉富蘭克林·羅斯福做他們的總統(tǒng)。1932年,羅斯福上臺不幾天,便向美國國會提出了社會復興和改革的立法提案。國會幾乎批準了羅斯福提出的所有措施。大蕭條時期實施的許多政策都是臨時性的,但是其中之一,社會保障卻成為延續(xù)至今的制度。自從羅斯福時期,其他美國總統(tǒng),特別是約翰遜,都把社會安全網建設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約翰遜在20世紀60年代逐步完善了美國的社會安全網,其中包括醫(yī)療衛(wèi)生、食品卷、公共住宅-為低收入階層提供付得起的住宅,等等。與20世紀工業(yè)革命和城市化相適的社會保障、就業(yè)、現代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醫(yī)療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形成與工業(yè)革命和城市化相適應的社會部門。這不是說,新的世紀,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共同體已經不復存在,只是它們在社會事務的作用已經不是早先的樣子,它們在社會發(fā)展中依然發(fā)揮著作用。社會保障、就業(yè)、現代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醫(yī)療等社會事務需要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侯均生陳鐘林2004)。這就是工業(yè)社會的社區(qū)建設和社會發(fā)展。
第四,我們從信息技術下的個體、社會組織和社區(qū)發(fā)展看,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術基礎上的全球經濟、全球社會的形成及其與傳統(tǒng)的主權國家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問題?!罢軐W家伊凡·伊利赫1977年說‘50年前,一個美國人所聽到的大多數詞匯是別人親自對作為一個個體的他說的,或者站在附近的某人對他講的?!裉?,這樣的事情幾乎沒有了。我們美國人或全球消費者社會里的任何一個人聽到的大多數詞匯都是通過電波對作為大市場的一部分的我們所做的銷售廣告的傳播。”14人們發(fā)現,在一個各種不同的子系統(tǒng)不斷出現并且越來越復雜的世界里,政府管理已經顯得越來越吃力;政府發(fā)現難以預測自己的決策后果,難以避免其決策產生有害的影響。“在社會層面上,全球化和全球主義的實現能帶來其他幾項重要的利益:民主、公民和人權的擴張;教育和文化的傳播;信息和全球居民通訊的進步;多元文化理解和意識的增長;婦女和歷史上的弱勢人群享受權益;促進有益于環(huán)境的生產體系;閑暇和創(chuàng)造性的增長和不受饋乏之苦?!?5信息化造就了一個全球共同體。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的責任主體,就其內涵來說是在不斷變化的,從傳統(tǒng)的家庭、村莊、教區(qū),到政府、獨立的社會部門,他們所負責的社會事務也在不斷增加,從傳統(tǒng)的教育、救助等社會事務,到社會保障、就業(yè)、現代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醫(yī)療、信息技術下的個體、社會組織、全球社區(qū)、虛擬社區(qū)等等。社區(qū)作為共同體處在不斷變化中,沒有一成不變的社區(qū)。
(二)思想邏輯進程中的社會與社區(qū)
思想邏輯進程中的社會與社區(qū)是我們從社會思想史理解社區(qū)的探索。過去200年間,社會思想家們的邏輯是沿著兩個方向演進的,一是社會學方向,一是社會政策方向。在社會學的方向中,社會被理解為組織、群體、制度;在社會政策方向中,社會被理解為與公民福利有關的國家行為和社會行為,更多的是國家行為。社區(qū)的發(fā)展也受到這個歷史進程的影響,國家把社區(qū)作為社會問題的社區(qū)解決方案納入社會政策,不理解這點就不能理解現代社區(qū)的發(fā)展,也不會跳出騰尼斯的社區(qū)愿景。
首先,我們從組織、群體、制度看,社會學方面,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 1838-1917)在其《社會學方法論》中闡明了自己的社會理論:(1)社會本身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實體,它區(qū)別于自己的各個組成部分并且不可歸于各個組成部分;(2)在優(yōu)先分析整體時,把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看成整體的基本功能,是滿足整體的需要和必要條件。迪爾凱姆是在哲學意義上討論社會的含義的。
迪爾凱姆說:“在社會中存在一種確定的團體現象,這種現象的性質與其他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現象的性質有著很大的差別?!?6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通過社會變遷把社會概念具體化。他用社區(qū)(Gemeinschaf)表示一種由具有共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所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種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系的社會團體,人們加入這種團體,并不是根據自己意愿的選擇,而是因為他們生長在這個團體內。他用社會(Gesellschaft)指由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的異質人口所組成,人們之間是靠分工和契約聯系的,重理性而不講人情,人們加入這種團體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的結果。對此,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總結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17滕尼斯從社會變遷理論出發(fā),認為工業(yè)革命導致了社區(qū)的瓦解。滕尼斯的理論對社會學影響甚大,以致我們現在依然使用他的社區(qū)概念和社區(qū)理論。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開始受到抨擊,這種抨擊來自于后來被稱之為沖突理論的學派。沖突理論繼承了韋伯、齊美爾,帕累托等社會學先驅的有關沖突思想,并借用了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時使用的一些概念,激烈地抨擊結構功能主義的均衡模式。達倫道夫(R.Dahrendort)可以被視為沖突理論的代表,他認為,沖突理論并不比均衡理論正確多少,它的意義在于沖突論重視被均衡論所忽視的社會側面變遷、沖突、反功能和壓制。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從另外一個側面補充了早期功能主義忽視的另外一個問題個人的動機問題。該理論在20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由霍曼斯(G.G.Homans)和布勞(P.Blau)所倡導。正如斯莫爾所指出的,交換理論是針對著功能主義理論來的。20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在美國及西方社會學中頗為流行的另一個社會學流派是符號互動論。它的意義在于,它重視人的主觀因素,強調人與動物的不同。它注重微觀的研究,重視人際互動的研究和重視個體區(qū)別于他人之間的條件。丹尼爾·貝爾從社會結構、政治組織和文化三個領域分析后現代社會。18米歇爾·夫考特(Michel Foucault)則關注社會變遷和社會結構(incoherence and discontinuity),這些后現代主義社會學家也關注了后工業(yè)社會的產業(yè)變遷和消費模式等問題,有的分析也非常深刻,如“在后工業(yè)社會,資本主義從對工人的控制轉向對消費者的控制”,等等。19對于人們理解當代社會提供了一個視角。后現代理論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社會問題,也是從社會行為及其失范入手的,包括后現代主義,其關注的領域主要包括酗酒和吸毒、性行為、犯罪和暴力、種族和種族關系、貧困、性別不平等、家庭問題、教育問題、醫(yī)療保健、生活質量、人口與生態(tài)。但是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都是基于社會學的視角--功能主義的觀點、沖突論觀點、相互作用論觀點,20等等。后現代結構主義(Post structuralism)是結構主義社會學理論的延伸。21而人們熱衷的后現代理論則受到后現代結構主義的深刻影響。在這些理論中,社區(qū)是作為一種組織、群體和制度形式。
其次,我們從與公民福利有關的國家行為和社會行為看,在社會政策方面,一般認為,社會政策發(fā)端于1873年,由一批德國經濟學家創(chuàng)立的“德國社會政策學會”,迄今已經有130年的歷史。社會政策是“影響公共福利的國家行為”。22考察社會政策的演進歷史人們不難發(fā)現其背后的一條主線就是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及如何協(xié)調效益與平等追求之間的矛盾。英國最早的濟貧法就是針對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其核心目標就是消除貧富嚴重分化,減少貧困人口的規(guī)模,保持社會穩(wěn)定與正常運行。在社會政策的理念上存在著兩種同的模式:一是自由主義社會政策模式,又稱“社會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這種模式認為,為了滿足社會需要,政府的干預應保持在最小的限度內,自由市場是“自然的”因而也是首要的滿足個人需要的渠道。國家的干預只能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不能滿足個人的需要時才能介入,自由主義者把個人自由權看作高于其他一切的權利,把保障個人自由權視為滿足個人需要的前提條件。在現代社會福利思想中自由主義的代表是哈耶克和弗里德曼,這一思想的實踐者是70年代末的撒切爾夫人和80年代初的里根。另一種社會政策模式是所謂制度性的再分配模型,這一福利思想的代表是蒂特姆斯,他直接抨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剝削,社會政策的作用在于對社會弱勢群體采取某種形式的補償,目的是滿足社會需要和改善公共利益,它要求實行資源的制度性再分配,以保證全體公民生活的安全,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平。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政策借用了市場化的語言表示一種與時俱進的新觀念,如將政策對象看作“客戶”,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強調要時刻傾聽客戶的意見,這就更清楚地體現出作為政策實施主體的政府機構和非營利部門的公共服務性質。
社會學從19世紀開始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主要還是著眼于社會的組織、個體的行為研究、社會的規(guī)范,等等。社會學的先哲們對于社會的界定基本是從學理出發(fā)的,他們更多地是側重于社會的組織、制度、文化,或者叫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共同體,“如家庭、村莊、教區(qū)”等。社會政策則更著眼于與公民福利有關的國家行為研究?,F在看來,只有把公民的行為研究和與公民有關的國家行為研究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了解社會和社區(qū)。
再次,我們從信息傳播與網絡看,信息社會是信息技術的產物。伯克利大學教授、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提出了網絡社會的理論,是針對當前社會世界中正在進行的不尋常轉變進行的、非常有意義的探索。他說:“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會的物質基礎。全世界的經濟已然成為全球互相依賴,在易變不定的幾何形式系統(tǒng)中,引入了經濟、國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新形式”。23這里的經濟是全球經濟,與傳統(tǒng)的農業(yè)經濟、獨立的工業(yè)經濟體系已經截然不同;這里的社會是網絡社會,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虛擬社會;這里的國家已然是主權國家,但必須處理跨越國家的經濟和社會事務。信息技術在改變著傳統(tǒng)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福利,“公司內部以及與其它公司的關系均分散化與網絡化”,“工作關系日趨個體化與多樣化”,“國家干預則選擇性地解除對市場的管制,并依每個社會的政治力量與制度性質決定,以不同的強度取消了福利國家”,24等等。曼紐爾試圖在傳統(tǒng)的社會學和社會政策之外對網絡社會的特征和政策取向找到更加合理的解釋。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建立在主權國家、主權經濟和主權社會三者合一假定之上社會學理論和社會政策理論在全球化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失去了應有的解釋力。但是,集解釋與對策于一體的網絡社會理論還沒有成熟起來,也不足以應對這日趨復雜的全球經濟與社會。
從作為組織、群體、制度的社會,到作為與公民福利有關的國家行為和社會行為的社會,再到信息社會,既反映了社會學、社會政策,以及社會學在信息時代不同的關注點,也反映了社會自身的歷史演變。邏輯和歷史是一致的。關于這點,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分析得到進一步認證。
(三)社會與社區(qū)的本質
社區(qū)與社會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他們有著各自的本質規(guī)定,這種本質規(guī)定是他們相互區(qū)別。根據社會思想家的邏輯進程和社會歷史進程,我們把社會定義為:由居住在同一社區(qū)或不同社區(qū),來自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同一制度或不同制度、同一組織或不同組織的個體成員組成的群體,他們以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為基礎,通過社會組織、政府機構來處理社會事務、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共同價值、共同利益、社會事務、社會公共服務是社會的四個基本特征。社會建立在不同的經濟形態(tài)之上,在不同的經濟形態(tài)下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和社會事務,迄今人類經歷了以農業(yè)為基礎的傳統(tǒng)共同體社會,以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為基礎的政府主導社會福利的現代社會,和在信息經濟基礎上的政府、社會部門共同治理的社會。
與社會不同,“成功的社區(qū)在擁有共同的目標或活動的同時,還有著共同的經歷和共同的信念。其成員擁有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因此他們可以相互預見并尊重彼此行為”。25社會可以不涉及具體的空間因素,但是社區(qū)必須具有空間或區(qū)位因素。社區(qū)的要素包括區(qū)位、人群、組織、共同的意識或歸屬感。
三、社區(qū)與公民社會
社區(qū)與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分不開。社區(qū)是公民社會在一定區(qū)位活動的結果和形式。我們把公民社會被定義為由“非政府組織和志愿性團體形成的網絡,來處理社區(qū)發(fā)展、土地和住房、文化認同、社會服務的提供和人權保護等城市事務”26美國學者萊斯特·M.薩拉蒙認為由于市民社會“在市場和國家之外的獨特地位,它們通常以較小的規(guī)模、與公民的聯系性、靈活性、激發(fā)私人主動支持公共目標的能力,及其新近被重新發(fā)現的對建立‘社會資本’的貢獻,公民社會組織在尋求介于僅對市場信任和僅對國家信任之間的‘中間道路’中的戰(zhàn)略重要性已經呈現出來”。27社區(qū)一開始就是居民和居民的志愿性團體活動的結果。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社會的功能(Social Roles)的數量和范圍都會有所增加,造成產生公民社會組織的新的和不同的基礎。關于這些,我們可以從以下國家的發(fā)展事實中得到佐證。
首先我們來看美國。美國的社區(qū)發(fā)展可以從它的歷史中得到解釋(約翰·基恩, 2006)。最早的北美移民生活艱辛,遍布各地,政府鞭長莫及,促使人們聯合起來自我治理,相互幫助和開展社區(qū)活動。這種從經驗中生長出的公民參與和個人努力造就了公眾參與公共福利的傳統(tǒng)。后來,移民們在新的家園通過教會捐贈和非營利組織幫助窮人的小組、互助協(xié)會來支持社區(qū)發(fā)展。宗教領導人鼓勵信徒為窮人捐贈和為教堂做慈善工作,為社區(qū)或其他地區(qū)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援助,為自然災害的受害者提供服務,為自己的教堂捐贈,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義務。志愿精神和慈善文化構成美國300多年文化價值的核心和基礎(唐華, 2006)。相互幫助、公民參與、民主原則,政府、社會和私人從不同角度解決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崇尚個人自立和有限政府責任,成為美國社會和國家的特點,也成為美國社區(qū)的特點。社區(qū)組織是美國社區(qū)的基本構架。美國殖民時期的發(fā)明家、政治家和美國最早的慈善家本佳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為改善自己所在的社區(qū)提供資金支持,提供機會讓社區(qū)居民自己幫助自己。他建立了地方社區(qū)組織,諸如志愿者消防公司和賓西法尼亞醫(yī)院、賓西法尼亞大學和賓西法尼亞公共圖書館。
其次,我們來看加拿大。加拿大的社區(qū)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與公民社區(qū)組織是相互重合的。17世紀,隨著學校和醫(yī)院的建立,宗教組織最先建立了公民組織(Civil Organizations)。在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早期,合作組織(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是公民社團的推動力量合作的牛奶公司、協(xié)會、保險公司和聯合勸募(United Way)相繼出現(馬西恒 鮑勃·謝比伯等, 2006)。
再次,我們來看以色列。在過去的100年間,以色列志愿組織在全世界的猶太社區(qū)中提供社會和教育服務。這些組織的基金來自猶太社區(qū)的捐助,它們在過去被歸于代表并保護各成員團體的傘狀組織(Umbrella organization)。
第四,新西蘭公民社會組織通常是地方的和自由的,盡管一些全國性的組織在各個社區(qū)擁有其地方分支機構。它們還積極與地方和全國政府合作制訂替代性政策。
第五,新加坡5200個注冊組織之中,將近30%傾向于提供社會福利服務。還有一大部分從事的是能夠帶來持久變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許多公民社會組織由政府發(fā)起,由平民百姓(Grass Roots)和社區(qū)集團(Community Groups)管理。那些擁有自主權,由個人群體構成的組織則針對專項事宜,通常從國家那里得到資金或者技術幫助。
第六,菲律賓公民社會組織在把可持續(xù)發(fā)展實施到地方層次方面是領先的社區(qū)。文化活動組織開展的是范圍廣泛的人類福利活動,它們起源于一個雙方交換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在鄉(xiāng)村、移民社區(qū)、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在城市也一直存在。這個類型的公民社會組織所關注的是幫助它們的成員,提高社區(qū)意識,為別人提供贈品和服務,教育和培訓,城市規(guī)劃,提高普通人的價值觀以及專業(yè)和精神的改善。這些組織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起著先導作用,它們經常聯合起來平衡它們對政府機構政策和政府行為的影響。
由于歷史、文化、地理、政治等因素不同,各國形成了不同的社區(qū)模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家介入社會事務,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模式,諸如美國模式、歐洲模式、日本模式,等等,社區(qū)與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及其組織形式在每個國家和地區(qū)也是不盡相同的,我們完全不必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去理解社區(qū)。理解社會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分析社區(qū)的基本視角。但這決不是說社區(qū)沒有共性。
四、結論
總之,社區(qū)的共性就是,作為人類的共同體(齊格蒙特·鮑曼, 2007),社區(qū)是在社會的自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做為生命個體的人類彼此相互的基本需要,在本以上它把個體連接在一起通過參與共同體事務,為共同體服務來滿足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它也是公民社會的形式和表現形態(tài)之一。社區(qū)的要素包括區(qū)位、人群、歸屬感、組織、共同的意識。各個國家可以從社區(qū)的共性出發(fā),在實踐中相互借鑒,在理論上相互學習,共同探索適合本地發(fā)展的最佳社區(qū)模式。
參考文獻
1、唐華著:《美國城市管理-以鳳凰城為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2、(美)約翰·基恩著:《市民社會-舊形象 新觀察》,上海遠東出版 社,2006年。
3、馬西恒(加)鮑勃·謝比伯等著:《中加社區(qū)治理模式比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英)齊格蒙特·鮑曼著:《共同體》,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 江蘇人民 出版社,2007年。
5、侯均生 陳鐘林 編著:《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社區(qū)發(fā)展經驗》,機械工業(yè)出 版社,2004年。
6、(美)德魯克基金會主編:《未來的社區(q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7.Jared Bernstein, ALL TOGETHER NOW,Common Sense for a Fair
Economy,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2006.8.Community Building: What Make it Work,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by Paul Mattessich,Ph.D,etc。Amherst H。Wilder Foundation,1997。
注釋:(德)卡爾·馬克思:《資本論 原版序》,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6頁。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三聯書店,1935年版,第25頁。
4,7(美)納撒尼爾 費爾布里克:《五月花號-關于勇氣、社群和戰(zhàn)爭 的故事》,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頁、第3頁。
5(美)比爾 克林頓:《希望與歷史之間:迎接21世紀對美國的挑戰(zhàn)》,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頁。
瑪格麗特·惠特利、梅隆·凱爾納-羅杰斯:“社區(qū)的矛盾與希望”,德魯克基金會主編:《未來的社區(q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頁?!顿M孝通文集》,第十二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297頁。(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頁。(法)讓 雅克 盧梭:《社會契約論》,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美)理查德 C 博克斯 :《公民治理引領21世紀的美國社區(qū)》,中國
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頁。
12(美)彼特·德魯克:《社會的管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第68頁。
同上。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頁。(英)羅賓 科恩,保羅 肯尼迪:《全球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1年版,第546頁。(法)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規(guī)則》,華夏出版社,1999 年版,第3、4頁。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85年版,第5頁。George Ritzer,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Its Classical
Roots: The Basics, McGraw-Hill, New York, 2003, p233.同上。Vincent N.Parrillo, John Stimson, Ardyth Stimson,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Fourth Edition), A Viacom Company, 1999.George Ritzer,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McGraw-Hill, New York, 2004, p486.(英)邁克爾 西爾:《理解社會政策》,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頁。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p1.同上。克萊爾·高蒂安妮:“繁榮社區(qū)的智慧資本”,德魯克基金會主編:
《未來的社區(q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頁。
Scott A.Bollens, “Managing Urban Ethnic Conflict”, in Robin
Hambleton, Hank V.Savitch, and Murray Steward, Globalism and Local
Democracy,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llan, 2002, p.118.(美)萊斯特·M.薩拉蒙等:《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1] 丁元竹,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郵編 100089,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政策、公共服務
第二篇:對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的理解
對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的理解
社區(qū)的概念是德國社會學家于1887年提出來的,后來相繼美國、英國等西方學者對此進行了很多研究,這個概念是伴隨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上世紀30年代以費孝通為首的年青學者翻譯到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城市社區(qū)在我國成為多學科學者研究的對象。過去,若干年來,我國講社區(qū),一般指城市社區(qū)較多,將城市居民委員會轄區(qū)作為社區(qū)地域,并稱之謂社區(qū)。按照社區(qū)的概念進行綜合劃分,依據經濟結構、人口密度、規(guī)模大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組織特征、生活方式等,可將社區(qū)劃分為城市社區(qū)和農村社區(qū)兩大類型。
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隨后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決定》提出“全面開展城市社區(qū)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qū)建設,健全新型社區(qū)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qū)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第一次在中央的文件中使用農村社區(qū)概念,把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要求,體現了 國家對推進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堅持城鄉(xiāng)統(tǒng)籌、城鄉(xiāng)一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部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qū)逐步全面展開。
另外,由于國家嚴格保護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經濟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快速的進程,推行城鎮(zhèn)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用地減少相掛鉤,又產生了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的動力,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被進一步強化。
《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qū)規(guī)劃建設導則(試行)》規(guī)定,新型農村社區(qū)“指在農村區(qū)域按縣(市)、鄉(xiāng)(鎮(zhèn))域新型農村社區(qū)布局規(guī)劃所建設的、居住方式與農村發(fā)展相協(xié)調,且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化公共服務設施的現代化新型農民聚居點”,這個意義是比較準確和全面的。筆者認為,新型農村社區(qū)內涵要具備幾個條件,一是統(tǒng)一規(guī)劃;二是統(tǒng)籌規(guī)劃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布局;三是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住房;四是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基礎公用設施;五是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六是建立建全相應的社區(qū)管理和服務體制機制;七是從傳統(tǒng)的農村文明上升到新的文明程度;八是具有良好的人居環(huán)境。其核心是農民收入提高,農民享受到現代的基礎公用設施,現代的社會和公共服務,縮小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準差距,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接近或達到城市居民生活的相應水準。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xiāng)統(tǒng)籌、城鄉(xiāng)一體的具體體現,一般來講,按照目 前建制,仍然是鄉(xiāng)村居民點。其規(guī)劃建設要體現農村、農業(yè)、農民的特點,要適應經濟發(fā)展水平,即要推進基礎公用、社會服務均等化,又要反映農村的特點,適應農民生產生活和發(fā)展需求,還要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點。把新型農村社區(qū)居民納入城鎮(zhèn)化水平統(tǒng)計是不對的,容易造成誤導和混亂,甚至把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引入歧途。
當然,在社區(qū)規(guī)劃建設中還有一個重要類型是城市社區(qū),那是另外一碼事,其建設的內涵、目標比較明確,應和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區(qū)別開來。
以上,是筆者最近學習的體會和歸納,也可能有不對之處,但愿能對當前的城鎮(zhèn)化進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及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的研究有所啟示和借鑒。
2013年5月22日
第三篇:課外閱讀理解
五年級課外閱讀專項集訓
(一)有一個年輕人,好不容易獲得一份銷售工作,勤勤懇懇干了大半年,非但毫無起色,反而在幾個大項目上接連失敗。而他的同事,個個都干出了成績。他實在忍受不了這種痛苦。在總經理辦公室,他慚愧地說,可能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安心工作吧,我會給你足夠的時間,直到你成功為止。到那時,你再要走我不留你?!崩峡偟膶捜葑屇贻p人很感動。他想,總應該做出一兩件像樣的事來再走。于是,他在后來的工作中多了一些冷靜和思考。
過了一年,年輕人又走進了老總的辦公室。不過,這一次他是輕松的,他已經連續(xù)七個月在公司銷售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成了當之無愧的業(yè)務骨干。原來,這份工作是那么適合他!他想知道,當初,老總為什么會將一個敗軍之將繼續(xù)留用呢? “因為,我比你更不甘心。”老總的回答完全出乎年輕人的預料。老總解釋道:“記得當初招聘時,公司收下100多份應聘材料,我面試了20多人,最后卻只錄用了你一個。如果接受你的辭職,我無疑是非常失敗的。我深信,既然你能在應聘時得到我的認可。也一定有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客戶的認可,你缺少的只是機會和時間。與其說我對你仍有信心,倒不如我就是那個年輕人。從老總那里,我懂得了:給別人以寬容,給自己以信心,就能成就一個全新的局面。(1)讀短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2)根據文章的主要內容給短文加個題目。
(3)原來的業(yè)績平平的“我”怎么會成為后來的業(yè)務骨干?(4)讀了短文,你對老板更加了解,說說你眼中的老板的是怎樣的人?
(5)短文說明了什么道理?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誰是最優(yōu)秀的人
(二)蘇格拉底在風燭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的 2
那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的蠟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那位助手趕忙說,“您的思想光輝是得很好地傳承下去……”
“可是,”蘇格拉底慢悠悠地說,“我需要一位最優(yōu)秀的承傳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fā)掘一位好嗎?”
“好的,好的?!敝趾軠仨樅茏鹬氐卣f,“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去尋找,以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p>
蘇格拉底笑了笑,沒再說什么。
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助手,不辭辛勞地通過各種渠道開始四處尋找了??伤I來的一位又一位,總被蘇格拉底一一婉言謝絕了。有一次,當那位助手再次無功而返地回到蘇格拉底病床前時,病入膏肓的蘇格拉底硬撐著坐起來,撫著那位助手的肩膀說:“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其實還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辭懇切地說,“找遍城鄉(xiāng)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優(yōu)秀的人選挖出來,舉薦給您?!?/p>
蘇格拉底笑笑,不再說話。
半年之后,蘇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別人世,最優(yōu)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面地坐在病床邊,語氣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讓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碧K格拉底說到這里,很失意地閉上眼睛,停頓了許久,才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yōu)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yōu)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fā)掘和重用自己……”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深切關注的這個世界。
1、第1自然段中畫線句蘇格拉底對助手講的那句話與文中相呼應的成語是。
2、從文中的四個加橫線詞語看,你體會到這個助手是
的人。
3、文中畫“
”一句,我是這樣理解的:蘇格拉底為
而失望,而徒弟是為
而對不起他自己。
4、蘇格拉底在死前才明說“最優(yōu)秀的是你自己”,在此之前,他對助手有所暗示嗎?請你用“
”在文中畫出。
5、助手努力尋找“最優(yōu)秀“的人,結果最優(yōu)秀的卻就是他自己,由這個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啟發(fā)?
學車科目二考試心得體會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科目二考試內容(俗稱五項):
坡上定點停車和起步、側方停車、倒車入庫、直角轉彎、曲線行駛PS 這五項之中,最難得要數坡上定點停車和起步、倒車入庫。我分別給大家分析:
一、坡上定點停車和起步:關鍵是起步前和停車后再起步前別忘了打左轉燈要求最右邊有兩條線,車輪要壓在靠近車的那條線,不壓線扣10分;但不能壓最右邊的線,否則直接掛。
經驗1:坐正了,看右前方的大燈位置正好在最右邊的線上,那車輪正好壓在該壓的線上。
要求2:停在指定的位置(這個好判斷,教練會交,每個人的點不太一樣)要求在15秒內起步,起步后不能后溜超過30公分,否則掛;最好不要熄火,熄火一次扣10分。
經驗3:踩住剎車,輕抬離合器,注意一定要慢,抬到觸點時穩(wěn)住,然后再輕抬一點點,迅速放剎車,這樣就既不會后溜也不會熄火。那什么是觸點呢,就是車很抖了。有的教練是告訴大家到觸點就放剎車,可有時候我們掌握不好什么時候是觸點,而且車不一樣,觸點的感覺不一樣,尤其是考試場地的車都比較破,離合器很難踩,很容易后溜,所以我們教練告訴我們的是到觸點再輕抬一點后再放剎車。
關于熄火:一定不能踩著剎車猛抬離合器,這樣肯定熄火。
二、倒車入庫:現在是左右倒庫,先從右邊倒進庫,出庫到左邊,再從左邊倒進庫,出庫從右邊走,結束要求:不能壓的任意一條線和邊角,否則掛。
經驗:一定把右進庫練好,左庫肯定沒問題。關鍵就是,想讓車屁股往哪邊走,方向就往哪邊打,打方向一定要快,別慢吞吞猶豫不決的,另外就是車速一定要慢、要穩(wěn)。多練,每練一次多體會。
三、側方停車:關鍵是進庫別忘打右轉等,出庫別忘了打左轉燈 經驗:從右后視鏡看見車右后輪剛倒到右側車位最前沿的線時(也就是不能壓的線),迅速向右打死方向;然后趕緊看左后視鏡,看到停車位底端的那條線越來越長,直到看到右側底角時,迅速把方向回正;然后看到左后輪快要壓線時,迅速向左打死方向,車正就停。三步走。
四、直角轉彎和曲線行駛:都比較簡單,前面的練會了,這就是靠車感了??傊褪牵憾嗑?。按教練的點仔細體會,但更重要的是,學著把點看早了或看晚了,然后看你會不會處理這樣的問題。要是會調整,考試絕對沒問題。
關于我考試失敗了三次:
第一次:緊張,加上以前的教練嚇唬威脅我,情緒很不好。都死在坡上。所以坡一定得多練。
第二次:坡上去了,可死在倒庫上了,居然第一把方向徹底打反了。估計還是緊張,還有就是心態(tài)問題,抱著必過的心態(tài),因為我的新教練真的挺好,想不讓他操心。
第三次:我是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去的,大不了再考一次唄,又不是多大的事。終于過了。
第四篇:理解課文內容
索溪峪的?野?教學設計
一、課文內容及設計分析 《索溪峪的?野?》一文寫作思路清晰,脈絡分明,以獨特的視角寫出了獨特的感受。揭示出人與自然相處的簡單道理:賦予萬物以人性,實現心靈的交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和諧的境界。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索溪峪的美,體會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思想情感,并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述再具體描寫的方法;學生能體會到作者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的寫作方法,從而提高理解力、感受力、寫作能力。
二、教學目標分析
1、認識?賦、淑、撅、叟、滌?等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索溪峪的美,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索溪峪的美,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述再具體描寫的方法。
3、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掌握出現的字詞。理解課文內容。難點:領悟課文的寫法,感受大自然的美,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本節(jié)教學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還通過大量圖片感受索溪峪的奇麗風光,有利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新課標還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guī)椭鷮W生找準切入點——?野?,由?野?存疑引導學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學習貫穿其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引導他們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語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真正得到放飛。
四、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2、資源準備:教學PPT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欣賞導入。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有許多著名的旅游勝地。你去過張家界嗎?又知道那里有個舉世聞名的索溪峪嗎?(出示課件,欣賞張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風光,了解索溪峪。)
2、揭示課題:索溪峪的?野?
[設計意圖:借助課件欣賞索溪峪的風光圖片,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文學習的熱情。]
(二)、學生預習成果展示。
1、展示課文字詞的積累掌握內容。
2、展示課文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情況。
3、學生質疑,小組討論。
(三)、初讀課文,質疑解疑。
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2、抓題眼,引入研讀。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野?在本課是什么意思?(純天然的野性美)課文通過哪幾方面的描述來寫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當然更是?野?性十足、連游人也漸漸變得?野?起來。)討論后匯報,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內容,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課件出示討論問題。使學生情緒變得活潑輕松,營造課堂氛圍,學生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
(四)、合作研讀,感受索溪峪的?野?
1、分組研讀,交流討論: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體會作者是怎樣描繪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帶著問題讀課文,畫出重點語句,認真想一想,并批注體會,與小組成員交流)
2、全班交流學習效果。(1)賞析?山是野的。?(邊講邊出示課件)
a、齊讀這一段,思考: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描述?山是野的?這個特點的?課文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是一種驚險的美。是一種磅礴的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點再具體描寫。)b、賞析句子:?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線天’,什么‘百丈峽’,聽著名字就讓人膽顫。? 你從哪些詞語當中感受到了一種驚險的美?(板書:拔地而起、搖搖晃晃、望而生畏、膽顫)
c、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一種驚險的美?(一線天、百丈峽,它們的名字聽著也讓人覺得害怕。)
d、以索溪峪的山與桂林的山、黃山、泰山、廬山作比較。有感情朗讀, 讀出你的驚訝,讀出你的贊嘆,并談談自己的收獲。(2)、賞析?水是野的。?(出示課件親眼目睹索溪峪的水?野?)a、讓我們跟著攝像師的鏡頭,來領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賞析句子?索溪峪像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給人活潑、靈動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傳神地寫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鬧?,十分調皮、可愛。也從側面表達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邊的游人們輕松愉快的心情。這一段中,作者還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個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樹木是它的大叔,石頭是它的弟弟。)c、賽讀,讀出索溪的趣。
(3)、賞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來。? a、快速朗讀,想想?野?加引號的含義。b、賞析句子?人們,在這山水中返樸歸真了。??返樸歸真?是什么意思?(?返樸歸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tài)。)課文中怎樣寫猴子與游人的?返樸歸真??(4)、仔細觀察文章各段的寫法,說說作者在謀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先概括特點,再具體描寫。)[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鼓勵多說,盡量發(fā)表自己見解。不失時機的出示課件中的圖片與重點語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索溪峪的景物特點。讀中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五)、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你有哪些收獲?(對大自然的贊美,對人與人之間質樸真誠情感的向往。)
師激情:不同的人對同樣的風景,會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處美麗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個字──?野?:這里的山野、水野,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連來這里游覽觀景的游人也返樸歸真,漸漸變得?野?起來。作者描繪了張家界索溪峪獨特的美,在寫景中表達了自己暢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回放索溪峪的美景圖,再次感受它的神奇。[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歸納,使學生最后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再次體會?野?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六)、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選擇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練習配樂朗讀。
2、把你認為最美的一段抄寫在《讀書學習筆記》上,并寫下讀后感,嘗試運用先概括再總結的寫作方法.[設計意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伴隨優(yōu)美的音樂入境的讀。通過練筆,學以至用。] 合作研讀,感受索溪峪的?野?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第五篇:閱讀理解
第一節(jié) 閱讀理解(共20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40分)
閱讀下列短文,從每題所給的A、B、C和D項中,選出最佳選項。
A 易
Do you know how to raise gold fish? If not, let me share some tips with you.First, prepare a fish jar with water 1-2 days before gold fish are put in it.After that, go and buy some gold fish and carry them in a plastic package.Then put the fish together with the plastic hour.In this way, the temperatures of the water in the plastic package and in the fish jar can become the same.Then empty the water in the plastic package and put the fish into the jar;at the same time, add some salt so as to kill the germs(細菌)in the water.Second, make sure there is enough space for the fish in one jar.If there are too many fish in one jar, they cannot breathe enough oxygen.Third, too much feeding is strictly prohibited.Some people fear that the fish will become hungry so they feed them several times one day.However, it will pollute the water if the extra food goes rotten.This is bad for gold fish.Fourth, we should know that changing the water frequently is not good for gold fish.When should we change the water? There is no definite time, but we should change it according to water quality.If it looks muddy, change a lot or all;otherwise, change a little.But remember that the water put in the jar should have a similar temperature to the original.The best way is to exchange one third or one quarter at a time.Fifth, we had better put the jar in a place where it can get sunshine for 1-2 hours a day as the ultraviolet rays(紫外線)kill germs.What?s more, the color of gold fish looks brighter in the sun.26.The writer wrote this passage to ______.A.prove he is good at raising gold fish
B.share the fun of raising gold fish with us
C.explain why gold fish are hard to raise
D.tell us how to raise gold fish well
27.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Paragraph 2 refer to?
A.The fish jar.B.Fish food.C.The plastic package.D.Water in the fish jar.28.In Paragraph 3, the writer emphasizes that _____.A.the fish jar should be big enough
B.water in the fish jar should be clear
C.one fish jar should only contain one fish
D.new oxygen should be often added to the water
29.According to Paragraph 4, what should be avoided?
A.Putting some salt into the fish jar.B.Exchanging the water in the jar one third at a time.C.Feeding fish in the fish jar too often.D.Keeping many fish in one small fish jar.30.It seems to be a bad idea to _____.A.place the fish jar in the sun for an hour every day
B.change the water in the fish jar every few days
C.let the water in the fish jar receive ultraviolet rays
D.change all the water in the fish jar at one time
B 中
Hey, did you hear the story about the beer-loving guy who was too lazy to drink his beer so he thought someone sh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deep fry beer to save time? Well, he has done it.“I was lazy.I figured, ?Why should I have to drink and eat when I can just eat?? I wanted a pretzel(鹽椒卷餅), I wanted beer and I found a way to combine them,” said inventor Mark Zable.Mark started experimenting to make the combination himself, but the beer-and-dough mixture kept exploding when dropped into the fryer and burnt him sometimes.Mark consulted a food scientist, but still, no luck.Then, earlier this year, Mark Zable found the recipe for success after three years of trying out various cooking methods!
He puts beer inside a pretzel-dough pocket and puts it into hot oil for 20 seconds, but he keeps everything else about the process to himself.It is a business secret.When eaten, the dough mixes with the beer to create the combination taste sensation(感覺)of biting into a hot pretzel dough and then taking a sip of beer.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was officially shown in public this year at the Texas State Fair where Mr Zable won big in the “most creative” fried food kind at the “Big Tex Choice Awards”.The Texas Alcoholic Commission said people needed to be aged 21 or over to buy the fried beer and proper ID was required.A few years ago, Mr Zable invented some creative dishes, but none has gone over as big as his “Fried Beer”.Other things in the contest of the “fried food” kind included: Fried Chocolate, Fried Lemonade, and Fried Salad.31.According to Paragraph 1, Mark Zable combined pretzels and beer because _____.A.he wanted to improve the taste of beer
B.he wanted to save time spent in eating
C.he wanted to become famous for it
D.he wanted to make new kinds of pretzels for kids
32.It is implied in Paragraph 2 that it was not easy for Mark Zable to ______.A.find suitable pretzels for his invention B.find scientists who wanted to help him
C.successfully combine pretzels and beer
D.keep the beer-and-dough mixture exploding
33.What can we learn from Paragraph 3?
A.Mark Zable doesn?t want to make the special food every day.B.Mark Zable doesn?t want to share the special food he invented.C.Mark Zable doesn?t want to make money out of the special food.D.Mark Zable doesn?t want to tell others how to make the special food.34.We can infer that at the Texas State Fair, judges most probably ______.A.thought highly of 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B.felt sorry that 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won big
C.didn?t like the taste of 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D.thought 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was suitable for everyone
35.What do we learn about Mark Zable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A.He is under 21 years old.B.He invented Fried Chocolate.C.He likes inventing creative dishes.D.He likes beer more than anything 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