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授課過程中如何進行可課堂提問以及導入策略
我在信息技術課堂提問導入時候注意了以下幾點:
1.要做到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導入要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有的放矢。例如:在講解在flash中引導層動畫制作時,先展示幾幅swf動畫圖片:奧運火炬的傳遞路線、嫦娥一號繞月運行、姚明投籃的拋物線入筐。這幾個動畫立刻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有學生問:“這是怎么制作出來的?”然后教師問:“同學們,你們想知道為什么火炬會按照我劃的線進行傳遞呢?嫦娥一號為什么又會按照我劃的橢圓曲線運行呢?同學們,電腦是神奇的,它能夠把我們想象變成現(xiàn)實,你們想學嗎?”學生立刻響應,興趣高漲,教師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導到課堂教學中。這幾幅動畫都結合時代主題,因此能夠滿足學生好奇心,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老師的精心講解下,有些學生不但學會了當堂課的內(nèi)容,而且還制作出一些高難度的動態(tài)圖,學生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老師的導入方式。
2.課堂導入方式要成為課堂教學的契入點,要與教學內(nèi)容有某種必然聯(lián)系。以前,我在上《視頻信息的加工》這一節(jié)課時,在課前播放了科幻片《變形金剛》片段,課堂是安靜下來了,但是在接下來的授課中,多數(shù)學生無心再聽老師講解怎樣對視頻進行處理,而是在想課前播放的故事片《變形金剛》片段后的內(nèi)容是什么,甚至少數(shù)學生還討論電影的內(nèi)容,爭論“誰看過誰沒看過”這些與教學完全無關的事,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自然不會理想。
第二篇:課堂導入策略
姓名:王廣祿
工作單位:黑龍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鎮(zhèn)中學 郵編:150227 電話:*** 論文題目:課堂導入策略
摘要:新課的導入策略是指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lián)系的一種教學策略。凝聚了教師的智慧,體現(xiàn)了教師的素養(yǎng)。只有在教學中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意容科學性、藝術性、教育性于一爐,才能具有安定課堂秩序,收攏學生心理,刺激學生積極思維,順利銜接新舊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
關鍵詞:
(一)、興趣導入;
(二)、激情導入;
(三)、情境導入;
(四)、溫故導入;
(五)、釋題導入;
(六)、機變導入。正文:
課堂導入策略
新課的導入策略是指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產(chǎn)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lián)系的一種教學策略。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德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別具匠心,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不僅是一堂課的起步環(huán)節(jié),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成功的導語,如同緩
緩拉開的大幕,讓學生一眼就看能到精美的布景;猶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是打開了殿堂的大門,引導學生登堂入室。雖然導語僅僅是一個開頭,但卻凝聚了教師的智慧,體現(xiàn)了教師的素養(yǎng)。
新課導入并無固定模式,需要教師根據(jù)講授內(nèi)容、學生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精心設計,勇于創(chuàng)新。下面介紹幾種導入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興趣導入
把課講得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始終是衡量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標準之一。而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輕松的故事導入,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導課形式。如錢夢龍老師為了使抽象的詞義知識能迅速地為學生所接受,導課時講了一個阿凡提理發(fā)的故事:阿凡提為了整治一個只理發(fā)不給錢的阿訇,先給他理了光頭,在刮臉的時候問阿訇:“眉毛要不要?”阿訇說:“當然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來交給他。阿訇雖氣,但又不好責怪阿凡提,因為他確實說過“要眉毛”的。阿凡提接著又問:“您的胡子要不要?”阿訇趕緊說:“不要!不要!”阿凡提嚓嚓幾刀就把阿訇的大胡子剃掉了。結果阿訇的頭像個剝光的雞蛋。同學們都大笑起來,錢老師馬上因勢利導問學生:“阿凡提是如何讓阿訇上當?shù)??”學生立即領悟到阿凡提是運用“要”的多義性來捉弄阿訇的。于是,課堂教學自然引到詞義的理解上了。但要注意,故事宜短不宜
長,且故事本身要能說明問題,這樣才不會讓學生局限于故事本身。
(二)、激情導入
維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響是通過學生心理特點的中介或折射而發(fā)生作用的?!爸薪椤本褪菍W生當時的內(nèi)心體驗,這種內(nèi)心體驗好像一個三棱鏡,教育的影響只有通過它的折射才能對學生的心理發(fā)生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材包含著許多真摯感情,教師在導入時根據(jù)需要披文入情,以情真詞切的語言多方激發(fā)學生情感,達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有位教師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大年夜對你們來說,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穿戴一新,親人團聚,品嘗佳肴??墒窃诹硪粋€社會里,卻有一個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頭赤腳,手拿火柴,哆哆嗦嗦地在街上叫賣”教師富有感情的語言,把學生的思維帶入了課文所描述的悲慘情境之中,引起了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強烈共鳴,既促進了課堂交流藝術效果,又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了純化和升華。
(三)、情境導入
學生情感的觸發(fā),往往與一定的情境有關。教師在導入時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體驗教材內(nèi)涵。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將背景畫面(總理的遺像及
相關照片)與背景音樂巧妙地融匯在一起,創(chuàng)設了悼念周總理的特定環(huán)境。學生在舒緩、哀婉的朗讀聲中靜靜地觀察著每一幅照片,再加上音樂旋律的烘托,使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許多學生都感動得潸然淚下。這種未入其文,先動其情的導課方式,生動地再現(xiàn)了周總理的光輝形象,喚起了學生無盡的思念,達到了示之以形和動之以情的水乳交融效果。學生在導入中積蓄的情感,必然會轉化為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導課時的情境創(chuàng)設要巧妙精當,真切感人,能夠觸到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發(fā)動他們的情緒想象。這需要教師具備導演的才能和演員的素質,才能成功地引導學生入境受情。
(四)、溫故導入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jīng)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xiàn)的?!币簿褪钦f各種新知識,都是從舊知識中發(fā)展而來的。所以“溫故知新”的過渡式導課,就成為教師課堂常用的一種導課方式。有位老師在上《茶花賦》時,就注意以舊帶新,使學生感到新課非但不陌生,反而很親切。老師這樣說:“同學們,當代散文作家楊朔是我們的老朋友了??梢哉f,每個學期我們都見一次面。第一冊他奉獻給我們北京的香山紅葉;第二冊他請我們嘗了廣東甜香的荔枝蜜,也許現(xiàn)在我們還能回憶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將捧給我們春城昆明的一叢鮮艷的茶花,大家喜不喜
歡?”學生異口同聲說:“喜歡!”這時學生的情緒已開始興奮。老師接著說:“《香山紅葉》中,作者借紅葉喻老向導,越到秋天越紅得可愛;《荔枝蜜》中,作者借蜜蜂贊美辛勤的勞動人民;今天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此時學生已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欲,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但應注意,溫故導課中的“溫故”只不過是一種手段,導入新課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體導課時切不可顛倒主次、喧賓奪主。溫故導課一旦成了純粹的復習課,就是一種失敗。
(五)、釋題導入
課題是課文的窗戶,從課題常??梢愿Q視全文的奧秘。如果教師從解釋課題詞語、引發(fā)題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學生審破題意,了解所學內(nèi)容的大致概況,而且為學生進入新課鋪墊心理基礎。如有位教師在講《將相和》時,就以巧妙的釋題導課,達到開窗窺室的效果。他問道:《將相和》課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將和相始終都是和的嗎?他們?yōu)槭裁磿缓??后來又為什么會和呢?然后指出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課題,告訴我們將和相各是怎樣的人,學習課文后,就會知道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在設計運用釋題導課時,應該對課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只有那些能通過釋題來引起學生注意和深思的文章,才可以采用此法導課。
(六)、機變導入
新課導語不可能課前就百分百的設計妥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在課堂教學之前,突然發(fā)生或出現(xiàn)了有利于設計導語的事件或情景,教師應注意充分利用,即興應變,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新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有一次講授《賣炭翁》,時值雪止天晴,教師隨即說道:“同學們,斷斷續(xù)續(xù)飛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了。今天,陽光普照,天氣暖和,這是我們盼望多日的好天氣。但是,在唐代,有一個穿的十分單薄的老人卻不喜歡這樣的好天氣,總是期待寒風凜冽,大雪紛飛。他就是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老人為什么會有如此反常的心里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賣炭翁》(板書課題)”由于教師巧妙而自然地借景入題,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無窮的探究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正所謂“教無定法”,除了以上策略外還有諸如冥想導入、幽默導入等,新課導入各有特點,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在實際使用時要靈活選用。只有在教學中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意容科學性、藝術性、教育性于一爐,才能具有安定課堂秩序,收攏學生心理,刺激學生積極思維,順利銜接新舊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
個人簡歷:王廣祿,男,1973年生人。1981——1986年在關家小學讀書。1986——1990年到背陰河中學讀書。1990——1993年升入五常市高級中學。1993——1995年轉入五常市進修學校。1996年分到沙河子中學任教至今。
第三篇:如何進行有效課堂導入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導入
嚴惠
成功的教學就是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導入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堂的開端,理想的狀態(tài)在于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擯棄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續(xù)課堂教學內(nèi)容之中。如何在課堂的短短幾分鐘時間內(nèi)抓住學生的興趣,在導入話題和導入方式的選擇上我們要做細致,要
實現(xiàn)導入話題到教學內(nèi)容的自然過渡,把握住話題與教學內(nèi)容的相關程度。一.我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的導入方式: 1. 快速問答 Quick-response 這項練習主要訓練學生對于日常語言會話中所用句型的熟練及掌握程度。是英語考試中,聽力部分必考題。訓練這類題目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讓學生對于英語常 用口語句型有所積累。2.小游戲 Small games 此處的小游戲可設計成英語單詞接龍,造句比賽或者分小組進行typhoon游戲。這些游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輸出,方便教師結合所教內(nèi)容設計 復習性游戲。3.多媒體的應用
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精彩的吸引人的圖片,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受到吸引,產(chǎn)生好奇,從而有效地向教學內(nèi)容的自然過渡。4.每日演講 Daily talk 這個方法是本人在教學中沿用至今的方法。其優(yōu)點在于,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教師預 先所給的話題,進行演說。這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班級里受到廣泛歡迎。
5.話題討論 Free talk 話題討論作為較為高層次的導入部分訓練,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由于目前學生的詞匯量有限,有時無法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語句轉換成英語流暢說出,因此,這個活動適合于作為特定話題的導入,而不適宜每日活動。
二.在導入過程中教師需注意:
1.兼顧學生個體差異,話題的展開難易適中
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導入內(nèi)容設計的難度不易把握,任務整體性和延展性的控制也是難點。
英語課堂的小班化教學在很多地區(qū)難以實現(xiàn),英語課堂絕大部分的形式是班大學生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加以充分注意,讓處于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需要讓他們聽懂教師的意圖和要求,能按要求加以實施,可以讓他們回答較易的問題以檢驗其思維是否與課堂進程同步,同時也是在激發(fā)其繼續(xù)跟進教師的課堂導入的信心;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要鼓勵并給予他們機會自由表達思想,或者回答較難的提問。對性格外向富于表現(xiàn)力的學生可以提供機會讓他們做一些現(xiàn)場表演或形體示范,這既是對他們自身能力的一種肯定,同時對活躍整個課堂的氣氛也是不無裨益的。2.適當控制導入時間,力求整堂課時間分布合理
每節(jié)新課可以分配給導入部分的時間是有限的,以45分鐘一課時為例,導入部分只能控制在幾分鐘之內(nèi),否則整堂課會是頭重腳輕,主題不突出,長久以往也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3.盡可能融合英語語言文化的導入
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 也包括文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初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是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先導環(huán)節(jié), 雖說時間不長, 但若能在導入訓練中有意識地穿插一些英國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內(nèi)容, 引導學生把文化內(nèi)容和語言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使學生認識到英語與母語的區(qū)別并具備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吸收兩種文化的精華, 學會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 避免跨文化交際的錯誤, 學到地道的英語, 進一步提高交際能力和應用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可以作為教學研究的試點,它雖然只占用了整個課堂的八分之一時間,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策略
《教育心理學》指出:“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币还?jié)成功的課是從精彩的導入開始的,因此,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一個富有趣味性、引人入勝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撥動學生思維之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初中思想品德課在教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設計一個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與學習情況,能夠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與參與學習熱情的導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以問題導入,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智慧的開端,是開啟創(chuàng)新與思維之門的鑰匙。提問既是一種手段,又是一門藝術,還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有專家指出:“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出的問題的性質和發(fā)問的方法來考查。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fā)問的藝術,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效的?!笨梢姡釂栐诮虒W中的重要性。學生只有心中產(chǎn)生困惑,進入悱憤狀態(tài),才能激起主動求知的主觀意愿,才能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讓學生積極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學會主動學習與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圍繞教學內(nèi)容巧妙設疑來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力,來引入新課的學習。如學習“國家的主人,廣泛的權利”這一課時,我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學生享有哪些權利?如何行使我們的權利?當我們的合法權利受到非法侵害時,如何維護我們的權利?這樣就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相聯(lián)系起來,從中學生所享受的權利入手,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產(chǎn)生急切想知道自己擁有哪些權利的強烈意識,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心中的疑問主動而積極地進入新課的學習,從而為本課“國家的主人,廣泛的權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以多媒體導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具有較強的綜合處理功能,可以通過文字、圖像、圖片、視頻與音頻等手段來傳遞信息,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聲有色、圖文結合的直觀而又形象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時又調(diào)動了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參與教學,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運用多媒體來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另一方面其動態(tài)效果,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具體,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與新穎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這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如教學“我國的資源和環(huán)境現(xiàn)狀”這一內(nèi)容時,課前我先用收集到的相關圖片、視頻等制成了課件,然后在課上播放給學生看。我先讓學生觀看了一組圖片,是對森林、植被與土地情況的兩相比較,并播放了相關的視頻使學生清晰認識到,人們的亂砍亂伐,使得大量的植被破壞,森林面積減少,土地荒漠化。大量形象的圖片與具體的數(shù)據(jù)使學生認識到了我國資源環(huán)境現(xiàn)狀的嚴峻。然后,我再讓學生觀看平時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飯盒等方面的照片以及生產(chǎn)它們所需要用掉的資源的材料,這些就使學生對資源浪費有了深刻的認識,學生就會自覺地將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在外出就餐時就會不用或盡量少用一次性紙杯、一次性筷子等,不再浪費一張紙、一支筆,不在課本上隨意涂抹等。
三、聯(lián)系生活導入,激起學生的參與欲望
一切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我們要樹立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的大教學觀,要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深奧難懂而又枯燥無味的知識更加趣味性、形象化、具體化,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這樣才更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生活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使學生從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中順利地過渡到書本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導入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而且使學生認識到了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了知識的提取能力與應用意識。如在學習改革開放的成就時,我從學生所熟悉的神舟六號與神舟七號的發(fā)射、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等導入,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我讓學生尋找身邊能反映我國所取得成就的事情。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經(jīng)過思考后,紛紛踴躍發(fā)言。有的學生列舉了家鄉(xiāng)的變化,如道路變寬了,居民的住宅更新、更寬敞;有的學生說生活條件更好了,家用電器逐漸在更新;有的學生說手機日益更新?lián)Q代,讓人們溝通起來更方便、更快捷等等。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知識信息的能力,還使學生對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理解更透徹,同時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大大提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表明,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來引入新課的學習,將抽象的理論講授寓于形象直觀的材料中,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了親切感,產(chǎn)生了主動求知的欲望,這樣自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以漫畫導入,使學生將學習內(nèi)化為自覺行為
與文字相比,圖片更形象直觀,往往能傳達文字所不能表達的信息,因此我們要善于運用圖片尤其是漫畫來進行教學。漫畫運用夸張的手段來描寫事物,具有幽默詼諧的特點,它既能宣揚真、善、美,也能諷刺丑、惡、邪,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教學手段。漫畫具有調(diào)節(jié)情緒、傳遞特殊信息的作用,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可以有效緩解教學氛圍,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強烈的參與動機,從而帶著愉悅的心情與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看到了抽象的政治知識詼諧的一面,利于學生將學習內(nèi)化為自覺的行為。因此,在平時我注意收集與初中思想品德課相關的漫畫,并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講“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重要性”時,我先出示漫畫“禮品”和“大公無私”。學生一看到漫畫,立刻被它的妙趣橫生所吸引,頓時興趣大增。我再引導學生針對漫畫展開討論,學生對某些官員追求個人享受而收賄受賄的行為表現(xiàn)出憎惡。于是,我適時引入,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我們要加強法制建設,嚴懲這種行為,這樣便自然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導入的方法有很多,選擇導入方法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要符合初中生的特點,與教學內(nèi)容緊密結合,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導入才是有效的導入,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與素養(yǎng),大幅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質量。
(責編 張翼翔)
第五篇: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一、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絕大多數(shù)中學語文篇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服務者,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其次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就是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也存在著“思維的惰性”,所以教師的提問顯得尤其必要,教師的提問可以盡量克服學生廣泛存在的“思維缺席”和“思維惰性”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激活課堂教學氣氛,體現(xiàn)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克服學生的自主學習存在的一種盲目性和無序性現(xiàn)象,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以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二、教師的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1、普遍性與代表性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水平不同,個性差別也很大。教師設計提問時要以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目標,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xiàn)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方式,這種師生互動,有大多數(shù)時間成了“亂動”或“不動”,這種合作學習開始變形。我在《語文教學通訊》看到這樣一個材料:教師在向學生提問后下講臺開始讓同學們自由討論,教室里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人人參與教學活動,但仔細觀察問題就出來了,一些學生不會合作,只在那里聽好生“主講”,一些小組的學生還在閑聊,尚未進入討論狀態(tài)。針對此類情況,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定非自愿者來回答問題,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學、不愛思考同學的非語言性暗示,鼓勵學生間相互啟發(fā),使大多數(shù)同學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在考慮提問普遍性的前提下,還要考慮示范性,既面向全體學生,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為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設計思維水平較高的題目,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精彩的答題能產(chǎn)生很好的示范與帶動作用,能促進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活動。
2、層次性與量力性 對于提問的設計,要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組成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先簡后繁的階梯式層層推進和擴展的序。按照這樣一個序,教師能節(jié)時高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且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能夠視不同情況,做出靈活的變動,可以重點突破,從重點問題入手,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下面就從對提問順序的設計的角度,來談一下教師提問應遵循的層次性與量力性。
首先,有的課文本身的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的、結構嚴密有序的組合體。因此可以按課文本身的序來構思提問,如《愚公移山》,教師可以從標題入手:移什么山?誰移山?為什么要移山?對移山有幾種不同的態(tài)度等。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設計提問,使前一個問題成為后一個問題的鋪墊,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至于思維跳躍太大學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師按段一字一句提問,學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那些必然是零散的點滴的知識,知識如果沒有序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學生無興趣,學習效率底。
其次,有的課文并不是由淺入深的構思,而且開頭難以理解,后面卻峰回路轉,所以教師設計提問就要打破現(xiàn)有的序列,重新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這種課文可以從結尾入手。如《拿來主義》這一課,開頭一部分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拋來”,學生難以理解??筛鶕?jù)議論文的文體特點,抓住學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論點,從中間入手,扣緊“所以我們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設計提問“怎樣來拿?”并借助“所以”來推斷“為什么拿?”學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樣拿”作為自己的知識鋪墊,“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再次,有的文章難以看出由淺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間大致是一種并列關系,有不少的共同點,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確立一個核心,以此來設計一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層層推進的提問和教學序列。如朱自清的《春》中全文有五幅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五幅畫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詞語非常優(yōu)美,歷來是大家學習的典范。教師可以圍繞品味語言這一重點,可按這樣的思路設計提問: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圖”這一段,反復對比品位;接著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圖”的語言知識,去描繪相似的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圖”、“迎春圖”讓學生課后體會。
所以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既要考慮問題的深淺程度,又要考慮學生的自身水平,設計好課堂提問的序,使一個個問題由淺入深依次逐個解決,猶如長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決前一個問題為解決后一個問題打下基礎,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又是前一個問題解決的必然結果。搞好提問設計的順序為課堂教學成功進行達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個有效的準備。教師提問設計的大體方向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易到難的,到了具體課堂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能夠隨機應變。
3、計劃性與靈活性
教師的提問要有計劃性,絕不能信口設問。每堂課應當圍繞教學的目標,扣緊重點、難點和關鍵,設計出一個個準確、鮮明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連貫性與層遞性,每堂課的問題,都有明確的目的,完整的結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的方法要靈活,不拘一格。
4、和諧性
和諧性,是保證課堂提問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情感的和諧非常重要,教師提問的態(tài)度要親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牽強或模棱兩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敢于大膽答題;教師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趨同性,以消除師生間的隔閡,使學生樂于回答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認真聽取他們的回答,允許學生有插話的機會,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而且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要給予肯定,相信和諧性很好的課堂教學,可以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
課堂提問方法很重要,課堂上教師提問方法正確得當,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啟發(fā)式教學的目的,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提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現(xiàn)在撮取幾種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見的方法介紹一下。
1、抓住關鍵提問突破法
能否抓住關鍵問題進行提問突破,決定了教師這堂課教學成功與否。教師要抓住一個關鍵問題打開一個決口,讓知識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關鍵問題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叫:“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嗎?》一文,可以這樣提問:“中國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個“中國人”含義有何不同?這樣一問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論敵偷換概念、蓄意誣蔑的卑劣伎倆和全文脈絡及寫法,用這樣一種提問法,必須縱觀全局,問于緊要之處。
2、蠶食鯨吞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大了難以回答,這時就要劃整為零,提出一個個的小問題,然后各個突破,進行蠶食鯨吞。如《記念劉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較難理解,可以這樣設計提問:此段有幾個句子?每一句表達了什么內(nèi)容?關鍵句是什么?然后再問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這種方法在那些特別復雜的問題中可以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3、循序漸進提問法
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有些問題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樣,要拾階而上,于峰頂領略無限風光。如在教《燈》一課時,可以這樣提問:聯(lián)系了有關燈的哪些事?突出了燈的哪些特點?燈象征了什么?贊美燈蘊含著什么樣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進設計提問,這樣必然達到一種很好的提問效果。
4、暫時擱置法
這種方法對于解決難以回答的問題尤其有效,明知問題學生很難回答,但還偏要提出,暫時擱置,留待醞釀,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個燈謎,暫時不揭謎底,讓猜謎之人煞費苦心地反復琢磨,給學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這樣,一旦以后揭開謎底,學生印象會非常深刻,很長時間不會忘記此問題。
5、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后學生答不上來,形成僵局,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誘發(fā)引導、點撥提示。如教《黃鸝》一課時,教師提問:描寫黃鸝的全部美麗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學生極可能找不出思路,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說說當時的背景,這樣問題就趨于簡單化了。
6、深挖激趣法 學生如果覺得教師提的問題過于簡單,那么就提不起來興趣,但教師如若深挖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就如投一塊石頭于平靜的湖水之中,激起層層波浪。有的課文看起來很平實很簡單,其實卻獨具匠心,那么這種提問法,就能顯示它的獨到之處。如《娘子關前》一文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材料眾多又聯(lián)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選材與組材上有哪些技巧?這就從增加問題深度出發(fā)激發(fā)了學生思考問題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以上的各種提問法,并不是分割開來的,許多課文可以綜合運用以上的多種方法,教師要視情況而定,靈活運用之。
四、教師對于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評價
在語文教師提出的許多問題中,有的問題的答案要有統(tǒng)一的標準,有許多問題的答案不應要求有統(tǒng)一的標準,特別是現(xiàn)在許多還未定論的問題,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落實素質教育的方針。
我們從許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分析,他們對問題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歸納,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始終沒有清晰、明確、完整的認識,這種做法在許多條件下是不正確的,比如在上《驛路梨花》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案例:教師問:“小屋的主人是誰?”這就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恰恰教師沒說出小屋的主人是誰,學生如墜五里云霧。再如《孔乙己》一課也有一個案例:教師問:“孔乙己的命運是悲劇性的,可是小說為什么多次寫孔乙己的笑?”學生甲:“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發(fā)笑?!睂W生乙答:“孔乙己很老實,眾人都取笑他?!睂W生丙答:“作者寫笑是為了反襯孔乙己的悲?!苯處焼螁握f:“各位同學回答的都很好?!边@樣便過于籠統(tǒng)與混亂,只有兩位同學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這種做法顯然會給學生造成認識上的混亂,教師應明確:答案的虛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對于我們現(xiàn)在還無定論的許多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如在講解《祝?!愤@一課時有教師問:“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學生回答:“是封建禮教?!庇械幕卮穑骸笆窍榱稚┨厥獾脑庥??!逼鋵嵾@兩種說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師不應徹底否定哪一種觀點。再例如在《鴻門宴》這一課課后有這樣一道思考題: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xiàn)了他的“君人之度”,試對這兩種方法作一些評論。我認為這道題設計的很好,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可以贊成任何一種說法,可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點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對于這樣一個他們學術界一直在討論都無定論的問題,教師也不應定論,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求異思維能力的一個機會。
對于學生回答的問題教師進行評析總結的時候,不應直截了當告訴其答案就完事,應該用委婉的口吻告訴他們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處何在,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因為中學生心理還是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弱,所以教師針對他們這一心理結構特征,在作出總結評價的時候,若方法不當,評價過激,極可能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生怕回答問題,怕講錯的心理特點,時間一長就會很少有人敢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沉悶,養(yǎng)成學生不愛思考問題的惰性,所以在總結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要以激勵為主,適當指出不足為輔,要經(jīng)常用:“這位同學回答問題的思路還不錯,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還有一點小小的不足,總體還是不錯的”這類話來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一、教師有策略地提問的必要性
在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提問是教師所擁有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通過提問可以達到很多目的:操縱課堂活動,防止學生分心,減少學生的搗亂行為,激發(fā)反省性思維,鼓勵創(chuàng)造性,成功地組織討論,評估學生已有知識和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能力等。為了完成教學目的,教師需要選擇合適類型的問題有策略地運用問題進行提問。
策略性的提問要求教師在不同情境下提出合適類型的問題。之所以在運用提問策略時要對問題的類型和提問的方式加以選擇,是因為不同類型的問題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影響是不同的,因而也就發(fā)揮著不同的教學功能(Gilbert 1992)①。提出封閉性(closed questions)和開放性(open questions)的問題就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技能。這兩種類型的問題對評估先前的知識和促進新的學習都很重要,但是它們卻以很不相同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維過程。
一個封閉性的問題只有一個惟一正確的答案。封閉性的總是要求學生聚合性地進行思維,即聚焦于一個特定的事實,闡釋一個特定的專門術語,注意于特殊事物或事件的特殊方面。封閉性問題可以幫助評估學生的事實回憶能力和觀察技巧,并能使教師適當?shù)卣{(diào)整教學。一個開放式(無確定答案)的問題是指學生可以用很多種方式進行回答的問題。這類問題能夠使學生對討論做出有用的貢獻。開放性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大量的圖式。它也能夠開啟發(fā)散性思維,通過發(fā)散性思維學生能夠考慮到一系列所有可能的答案??傊@種無確定答案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反思,激發(fā)進行更高水平的思維。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即使教師所提的這類無確定答案的問題有一點點的增加,將有更多的學生做出反應,而且他們所表現(xiàn)出的更高水平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將會有顯著增加。當提出開放式的和封閉式的問題被視為是具有不同教學功能的一種教學策略時,選擇恰當?shù)膯栴}就會變得十分重要。
一、教師如何有策略地提問
(一)在確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背景的前提下提問題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和加強他們的科學概念和圖式,教師有必要在學習開始之前就了解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可以通過簡單地詢問他們就某個課題已經(jīng)知道了些什么來評估其已有知識,通常最有效的辦法是呈現(xiàn)給學生一個問題情景然后弄明白他們能夠回想起什么。
評估學生已有知識的一條途徑是呈現(xiàn)給孩子們一個不一致的事件。不一致事件是指那種有著不同尋常和令人驚奇后果的事件,它可以通過教師指導的演示來呈現(xiàn),如果時間或資源上受到限制的話,也可以通過放電影片斷或出示圖畫來呈現(xiàn)。學生們在對這類不一致事件做出預測、進行推理和試圖解釋的時候會流露出他們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這將會對教師確定下一步的教學內(nèi)容時大有幫助。
(二)提出指導解釋的問題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當個體遇到一個他不理解的新情境時,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個人經(jīng)驗和心智加工來幫助自己理解情境(K ing 1994)②。在這個生成意義的過程中,個體會:(1)以某種方式組織數(shù)據(jù)或信息;(2)對已有的知識采取新觀點;(3)通過增添細節(jié)詳細闡明新材料;(4)使新材料和記憶中的既有信息發(fā)生聯(lián)系;(5)運用建立起來的這種新聯(lián)系進行推論,做出闡釋并構建出解釋。但學生并不能夠自動地進行這種復雜的解釋過程。
教師應當策略性地提出一些問題,以引導學生集中注意于所探究問題的解釋。在關注對問題的闡述和解釋時,有效的途徑是從簡單的問題開始,通過不斷收集闡釋性的觀點,再逐步構建出更難的問題應該讓學生們幫助教師確定對一個困惑事件他們想要知道些什么。這些問題應當是無定論的和發(fā)散性的,并且每個問題都應該持續(xù)足夠的時問以得到多個學生的回答。這種策略有助于保證學生在不同抽象水平上的觀點和解釋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去思考。
(三)提出指導精細加工(elaboration)的問題
為了拓寬學習面,學生們需要把學到的新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情境中去。教師可以自己設計這種問題情境,或者它們也可以從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觀點和興趣中產(chǎn)生。當致力于解決新問題時,學生們嘗試著把最近學習的知識應用于新的情境,從而使得他們對正在形成的有關新事物的理解更加詳盡和透徹。這一精細加工階段使得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結,從而形成新的更有用的圖式(Schema)。
三、教師在提問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
教師的策略性提問、身體語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都能夠影響已經(jīng)形成的班級氣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問、傾聽學生回答并做出恰當應對,需要考慮以下一些注意事項。
(一)應逐漸減少對學生的提問性支持
教師通過提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如何思考,還有助于了解學生具體的思考過程。但當教師逐步減少他們的提問性支持時,學生們就要提出自我調(diào)控性的問題。這一辦法強調(diào)了學生在計劃、監(jiān)控和調(diào)整他們自己的學習和探究行為的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③。這樣,當教師運用提問策略時,他們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二)相互傾聽彼此的回答
敏感而仔細地傾聽(不僅聽回答,而且要聽出答案背后的思維過程)可以給教師提供大量有關學生的信息。教師看待自己的角色的方式與他傾聽學生的技巧密切聯(lián)系,如果教師把自己的作用僅僅定位于主要為了使學生掌握某學科的概念或原理的話,他就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科成績上。然而,如果教師把他的作用定位于幫助學生發(fā)展認知和構想出學生自己的概念和理解的話,則傾向于把注意集中于學生和教學內(nèi)容。教師在傾聽學生回答的時候,一定要在學生說完后才明確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在學生說完關于問題的想法之前,盡量不要分析評價或者判斷他的回答。很多學生的觀點本身可能較好,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能較差,所以需要教師耐心地等到學生講完之后再做出自己的反應。
(三)等待回答的時間—放慢速度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
Rowe發(fā)現(xiàn)④教師提問后等待回答的時間不到1秒鐘會導致學生死記硬背、逐字逐句地回憶書本知識或老師提供的信息,而這只是思維和學習的最低水平。Rowe發(fā)現(xiàn)提問后等待3秒或更長時間會比那些等待時間過短的教師激起學生更多的思索、談話與辯論。Rowe還發(fā)現(xiàn)當訓練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應對之前的等待時間平均超過3秒鐘時,學生將會產(chǎn)生以下積極行為:(1)學生回答問題的長度增加400%到800%。(2)沒有被老師要求的但卻很中肯的回答數(shù)量顯著增加。(3)不能回答的情況響顯減少。(4)學生的自信心增加。(5)學生所提問題的數(shù)量增加。(6)反應遲緩的學生能提出更多的觀點。(7)學生做出反應的類型傾向于多樣化。(8)思辨性的思維增加800%。(9)違紀現(xiàn)象減少。(1 0)筆試中較為復雜的題目的成績提高。Rowe還發(fā)現(xiàn)當老師被訓練延長他們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時,能夠在下列方面改變教師的課堂行為:(1)教師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更為靈活多樣的應對(2)教師提問的數(shù)量和種類發(fā)生改變。3)教師改變丁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期喂,不再只期望班上聰明點兒的學生來回答,并且傾向于認為班上有更少的學業(yè)成績落后的學生。(4)教師改變了討論的方向,即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共同討論。所以教師在提問后應停頓一下,給學生一個思考和討論的等待時問。
(四)停頓時間
停頓時間是和等待時間有區(qū)別的,教師停下來等候學生去思考,但是學生卻沒有回答問題。當教師解釋一些相對復雜的問題時,他介紹了一些信息然后停下來,以便學生有時間弄明白教師講了些什么并思考它。當教師停下來時,他應該用目光觀察一下學生是否跟上了自己的思路。如果教師得到的是一種積極的信息—學生的反應與教師的講解是同步的,則可以繼續(xù)。否則教師就需要提出更多專門具體的問題或從頭講起。
(五)謹慎地使用獎勵
傳統(tǒng)觀念認為:給予積極的口頭獎勵會有利于課堂討論。但事實上研究表明表揚⑤學生可能會導致較少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當老師們改變了他們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過多的口頭表揚的習慣時,只需幾周時問,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情形就會發(fā)生變化。不僅更多的學生之間發(fā)生了相互作用,而且更多的成績欠佳的學生也愿意參與到討論中去了。那些尋求表揚的學生可能最初有點迷失,因為他們沒有得到通常的表揚,但是經(jīng)過幾周之后他們也就適應了教師新的行為模式,變得更加自發(fā)地參與了。
學生們能明顯地覺察到教師在師生相互作用中所表現(xiàn)出的極其微妙的偏愛和不公正行為,此種行為會抑制民主的課堂活動。研究也發(fā)現(xiàn)⑥對少數(shù)學生的不適當?shù)姆Q贊可能使他們形成一種關于自己能力的不切實際的歪曲印象,進而會對他們的進一步學習和升學考試帶來影響。
不給予獎勵的作用在于它能夠激發(fā)學生更多的深思性和批判性的思維,并能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群體討論中去。但當教師發(fā)現(xiàn)某個學生的表現(xiàn)特別出色而且又能夠對此表明自己的一種看法時,表揚是特別有幫助的Leeper & Hodell(1989)。⑦
綜上所述,教師必須重視提問的策略性,在確定學生已有知識背景的前提下提出能指導學生探究、解釋和精細加工的問題,而且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注意逐步減少對學生的提問性支持,提問后稍做適宜的停頓,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的時間,并耐心傾聽學生的回答,同時注意慎用獎勵,盡可能地調(diào)動大多數(shù)學生的思考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提供探究性的學習情境,才能真正由傳統(tǒng)的重視教師的“教”轉變?yōu)橹匾晫W生的“導”,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