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學倫理學教案:孔孟的道德學說
孔孟的道德學說
1、孔孟學說的特征
儒本來是一種職業(yè),所謂儒者,就是以相禮教書為職業(yè)的人。他們的專長就是演禮樂,教詩書,他們也就只能做這些事。他們正如向秀、郭象所說:只能明“古之人”之跡,而不能明其“所以跡”。
儒家與儒者是不同的。儒者是社會中的教書先生,禮樂專家。這是孔子孟子以前,原來就有的。儒家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一個學派。他們也講詩書禮樂,他們也講“古之人”。但他們講“古之人”,是“接著”古之人講的,而不是“照著”古之人講的。孔子說,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一般儒者本來都是如此。不過孔子雖然這樣說,他自己實際上是“以述而作”。因其以述而作,所以他不是儒者,而是儒家的創(chuàng)立人。
儒家是以“說仁義”見稱于世的。在中國舊日言語中,仁義二字若分開使用,則各有其意義,就是現(xiàn)在所謂道德?!独献印氛f“絕仁棄義”,并不是說,只不要仁和義,而是說:不要一切道德。后世說,某人大仁大義,就是說:某人很有道德。說某人不仁不義,就是說:某人沒有道德。儒家以說仁義見稱,也就是以講道德見稱。
儒家講道德,并不是只宣傳些道德的規(guī)律,或道德格言,叫人只死守死記。他們是真正了解道德之所以為道德,道德行為之所以為道德行為。他們真正了解人的道德境界與功利境界的不同,以及道德境界與自然境界的不同。
2、仁、義、禮、智
儒家所講仁、義、禮、智。后人以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但孟子講“四端”則只說到仁義禮智。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從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保ā豆珜O丑上》)此四者也是孔子所常講的,但將其整齊地并列為四,則始于孟子。
1)“義” 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義是道德方面的應該。這種應該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應該,就是所謂“當然而然,無所為而然”(陳淳語)義是道德行為之所以為道德行為之要素。一個人的行為,若是道德行為,他必須是無條件地做他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說,他不能以做此事為一種手段,以求達到其個人的某種目的。一個人無條件地做他應該做的事,其行為是“無所為而然”。一個人以做某種事為手段,以求達到其自己的某種目的,其行為是“有所為而然”。用儒家的話說,“有所為而然”的行為是求利,“無所為而然”的行為是行義。這種分別,就是儒家所謂“義利之辨”
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孟子說:“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求利與行義的分別,就是所謂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的分別。一個人的行為若是有所為而然的,他的行為,盡管有時是合乎道德,但不是道德行為。他的境界也只是功利境界,不是道德境界。(參考康德的“為了義務”與“符合義務”的區(qū)別)
后來董仲舒說:“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彼f的話,也就是上述的意思。但是有些人對此不了解。例如顏習齋批評這話說:“世有耕種而不謀收獲者乎?有荷網(wǎng)持鉤,而不計得魚者乎?”“這不謀不計兩個字,便是老無釋空之根。”(《言行錄教及門》)此批評完全是無的放矢。既耕種當然謀收獲,即荷網(wǎng)持鉤當然謀得魚。問題在于一個人為什么耕種,為什么謀得魚。若是為他自己的利益,他的行為不可能是道德行為。不過不是道德行為的行為,也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行為。它可以是非道德的行為,即與道德范疇完全無關
zhí
zīzī涉。(注意“不”與“非”的不同,參考“白馬非馬”之辨)
儒家所謂義,有時也指在某種情形下辦某種事的在道德方面最好的辦法?!吨杏埂氛f:“義者,宜也?!蔽覀冋f:一件事宜如何辦理,宜如何辦理的辦法,就是辦這一件事的最好的辦法。所謂最好又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就道德方面說,一種是就功利方面說。就功利方面說,在某種情形下,一種事的最好的辦法,是一種辦法,能使辦此種事的人,得到最大的個人利益。就道德方面說,一種事的最好辦法,是一種辦法,能使辦此種事的人,得到最大的道德成就。我們說“在某種情形下”,因為所謂“義者,宜也”的宜,又有“因時制宜”的意義。
照此所說,儒家所謂義又似乎是儒家所說的“中”。辦一件事,將其辦到恰到好處,就是中。所以說中,也是說辦一件事的最好辦法。不過義與中也有不同。中也可就非道德的事說,義只專就道德的事說。非道德的事,并不是不道德的事,而是無所謂道德或不道德的事。
有人說:儒家主張義利之辨,但他們也常自陷于矛盾。如《論語》云:“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乎!’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唬骸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保ā墩撜Z·子路》)孔子也注意到了人民的富庶。人民的富庶,豈不不人民的利?又如《孟子》云:“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泵献硬灰粤夯萃跹岳麨槿弧5约簠s向梁惠王提出一現(xiàn)代人所謂經(jīng)濟計劃,欲使人可以“衣帛食肉”、“養(yǎng)生送死無憾”。孟子豈不亦是言利。
發(fā)此問者之所以提出此問題,蓋由于不知儒家所謂義利之辨之利,是指個人的私利。求個人的私利的行為,是求利的行為。若所求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社會的公利,則其行為即不是求利,而是行義。社會的利,別人的利,就是社會中每一個人所無條件地應該求的。無條件地求社會的公利、別人的利,是義的行為的目的,義是這種行為的道德價值。凡有道德價值的行為,都必定以無條件地利他為目的。如孝子必無條件地求利其親;慈父必無條件地求利其子。無條件地求利其親或子,是其行為的目的,孝或慈是這種行為的道德價值。所以所謂利,如果是個人的私利,則此利與義是沖突的。所謂利,如是社會的公利,他人的利,則此利與義不但不沖突,而且就是義的內(nèi)容。儒家嚴義利之辨,而有時又以為義利有密切的關系,如《易傳·乾·文言》云:“利者,義之和也?!逼淅碛杉丛谟诖恕:髞沓桃链ㄔ疲骸傲x與利,只是個公與私也。”(《遺書》卷十七)求私利,求自己的利,是求利;求公利,求別人的利,是行義。
2)“仁”與“忠”、“恕”
若一個人在求社會的利,求別人的利時,不但是因為無條件地應該如此做,而且對于社會,對于別人,有一種忠愛惻怛之心,如現(xiàn)在所謂同情心,則其行為即不只是義的行為,而且是“仁”的行為。此所謂“公而以人體之謂仁”?!绑w”是體貼之體,“人”就是人的心,........就是人的惻隱之心,即同情心。以惻隱之心行義謂之仁。所以說“仁,人心也”,“仁者,人.............也”。孟子亦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仁人必善體貼別人。因己之所欲體貼別人,知別人之所欲;因己之所不欲體貼別人,知別人之所不欲。
因己之所欲,知別人之所欲,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此即所謂“忠”。
因己之所不欲,知別人之所不欲,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此即所謂“恕”。
合忠與恕,謂之忠恕之道。朱子《論語注》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逼鋵崙撜f:“盡己為人之謂忠?!敝宜〗允峭萍杭叭恕V沂蔷屯萍杭叭说姆e極方面說,恕是就推己及....................shù人的消極方面說。........3)禮
禮是人所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擬以代表義者,于上文我們說,義的內(nèi)容是利他。禮的內(nèi)容也是利他。所以《禮記·曲禮》說:“夫禮,自卑而尊人,先彼后己?!庇谏衔奈覀冋f:義有“中”的內(nèi)涵。我們可以說:義是道德方面的中。所以儒家常以中說禮?!抖Y記·仲尼燕居》說:“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蔽覀冊谏厦嬲f:“義者,宜也”的宜,有“因時制宜”的意思。儒家亦以為禮是隨時“變”的?!抖Y記·禮器》說:“禮,時為大?!薄稑酚洝氛f:“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p>
4)智
智是人對于仁義禮的了解。人必對于仁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的行為;必對于義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義的行為;必對于禮有了解,然后他的行為,才不是普通的“循規(guī)蹈矩”。如無了解,他的行為,雖可以合乎仁義,但嚴格地說,不是仁的行為,或義的行為,或義的行為。他的行為,雖可以合乎禮,但亦不過是普通的“循規(guī)蹈矩”而己。無了解的人,只順性而行,或順習而行,他的行為雖可合乎道德,但只是合乎道德的行為,不是道德行為。他的境界,也不是道德境界,而是自然境界。人欲求高的境界,必須靠智??鬃诱f:“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人的了解,可使人到一種高的境界,但不能使人常住于此種境界。雖是如此,但若沒有了解,他必不能達到高的境界。
仁義禮智,表面上雖是并列,但實則仁義與禮智,不是在一個層次的。這一點,似乎孟子也覺察到。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孟子·離婁上》)(譯文:仁的主要內(nèi)容是侍奉父母;義的主要內(nèi)容是順從兄長;智的主要內(nèi)容是明白這兩者的道理而堅持下去;禮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這兩者既能合宜地加以調(diào)節(jié),又能適當?shù)丶右孕揎?。)這話就表示仁義與禮智的層次不同。
3、儒家的境界
儒家雖常說仁義,但并非只限于仁義。儒家所說到的最高境界,也不只是道德境界。此可從孔子孟子自述其自己的境界之言中見之。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養(yǎng)浩然之氣”可體現(xiàn)儒家的境界。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孔子自敘其一生的境界的變化。所謂三十、四十等,不過就時間經(jīng)過的大端說,不必是,也許必不是,他的境界,照例每十年必變一次。
“志于學”之學,并不是普通所謂學。此所謂志于學,就是有志于學道。普通所謂學,乃所以增加人的知識者。道乃所以提高人的境界者。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逼渌^學,是普通所謂學,是與道相對者??鬃蛹耙院笕寮宜^學,則即是學道之學。儒家所謂學道之學,雖不必是日損,但亦與普通所謂學不同。我們說:自然境界及功利境界,是自然的禮物。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是人的精神的創(chuàng)造。人欲得后二種境界,須先了解一種義理,即所謂道。
“三十而立”??鬃诱f:“立于禮?!保ā墩撜Z·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上面說:禮是一種行為的規(guī)范,擬以代表義,代表在道德方面的中者。能立即能循禮而行。能循禮而行,則可以“克己復禮”。“復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思杭慈ゼ核?。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為皆為他自己的利益。這種人,就是有己私的人。行道德必先克去己私,所以“顏淵向仁”,孔子答以“克己復禮為仁”。
“四十而不惑”??鬃诱f“智者不惑”(《論語·憲問》)。上面說,智是對于仁義禮的了解??鬃尤?,是其行為皆已能循禮。禮是代表義者,能循禮即能合乎義。但合乎義的行為,不必是義的行為。必至智者的地步,才對于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不惑的智者才可以有真正的仁的行為,及義的行為,其境界才可以是道德境界??鬃訉W道至此,始得到道德境界。
“五十而知天命”。仁義禮都是社會方面的事??鬃又链擞种谏鐣?,尚有天,于是孔子的境界,又將超過道德境界。所謂天命,可解釋為人所遭遇的宇宙間的事跡,在人力極限之外,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這是以后儒家所謂命的意義。所謂天命亦可解釋為上帝的命令。此似乎是孔子的意思。
“六十而耳順”。此句前人皆望文生義,不得其解?!岸奔础岸选保q“諸”即“之乎”或“之于”。徐言之曰而已,急言之曰耳。此句或原作“六十耳順”,即“六十而已順”。后人不知“耳”即“而已”。見上下諸句中間皆有“而”字,于此亦加一“而”字,遂成為“而耳順”。后人解釋者,皆以耳為耳目之耳,于是此句遂費解。六十而已順。此句蒙上文而言,順是順天命,順天命。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說: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是出于有意的選擇,其做之需要努力。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不必是出于有意的選擇,亦不必需要努力。這不是說,因為他已有好的習慣,而是說,因為他已有高的了解??鬃訌男乃挥饩?,亦是因為有高的了解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第二篇:倫理學論文——道德的本質(zhì)
道德的本質(zhì)
官爽
所謂倫理,就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所以,倫理也就是道德。所謂倫理學,也就是講道德的定義,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原則以及道德規(guī)范等倫理思想的學說。
道德是外在需要和本性體現(xiàn)的內(nèi)在結合。人類結成群體而生活,道德是規(guī)范,是必須采取的方式;同時,道德是宇宙人生存在的大道,是人性存在的本真,人是有靈性的生命,而不單單是物質(zhì)的生命。道德是人存在的本真,是生命的內(nèi)在體現(xiàn)。
道德作為一種思想意識,是為了適應人們的社會需要而產(chǎn)生的。它總對人與人的關系起著調(diào)節(jié)作用,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容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并不改變、不斷完善、不斷進化。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是明文規(guī)定、能寫在紙面上的,而是人們約定俗成,根植于內(nèi)心,體現(xiàn)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言行舉止。法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道德則不同,更多的人們的自覺。一個人犯了法,他可能會不服,認為這項法律條文制定的不合理;但若一個人做了違背倫理,有悖道德之事,他的內(nèi)心更多的是不安,是自責。道德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guī)范,道德是一種非強制的規(guī)范,道德是一種內(nèi)化的規(guī)范。它不像法律那樣用“疾風驟雨”來改造人,而是如春雨“如物無聲”來感化人。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延伸。一個只有只靠法律來維護的社會,是冷冰冰的社會,人們得不到幸福,統(tǒng)治自然不會長久;當然,一個只靠道德來支撐的社會,是太過于理想化的社會,這種社會曾短暫的存在于人類產(chǎn)生之初,自然,現(xiàn)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并非如此。至于以后有沒有這種社會,我真切的希望有。道德規(guī)范的制定和遵守,并不是依靠國家的強制力,自然,也是靠不住的,而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內(nèi)心信念來維護。
道德是一種信仰,它不同于教信仰,不同于對某個人的信仰,不同于對某種學說的信仰,它一種全民信仰。
道德,這一古老而又常的命題,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有無數(shù)人思考過它,有無數(shù)學者研究過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倫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通過僅僅兩個多月的學習,也只是管中窺豹、略知一二,見冰山一角。
道德相對主義認為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道德準則;并不存在客觀標準使我們可以判斷社會準則的相對優(yōu)劣;我們自己的社會的道德準則,并沒有特殊的地位,只是很多準則中之一;倫理學中是沒有普遍真理可言的,并不存在一切時代對所有人都有效的道德真理;一個社會的道德準則決定了那個社會中正確的行為方式,那么那個行為就是正確的,至少在那個社會中是正確的;如果我們試圖判斷其他社會中道德文化,那么我們就是在冒犯,因為我們對其他文化因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不同社群不同個體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觀點是相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而不是絕對統(tǒng)一的。這里的“相對性”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社群不同個體所作所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賴以存在的動力基礎是有所差別的。按照道德相對主義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準。與此相反的道德客觀主義,則對客觀的是非標準深信不疑。
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爭論從未停息,利己主義從自我的角度出發(fā),更加關注個人利益,以自我為中心,從最基本的“我”為出發(fā)點來思考問題、做出行為。與利己主義相對的,我們會自然的想到利他主義。利他主義的定義眾說紛紜,但是其有以下幾個要點:①利他主義必須付諸行動②利他的行為必須是目標取向,其目標是提升他人的福祉,如果行為者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無意中或順便為他人創(chuàng)造了一些好處③在利他的行為中,意圖比結果重要④利他的行為必然會造成行為者自己可能的損害;⑤利他是無條件的,行為者不能預期任何的回報。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利己無疑是人類非常重要的特性。盡管“利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類本性,有些學者仍然認為“利他”也是人性的一個主要驅動力,所以相對于利己主義的倫理主張,有人提出利他主義的主張,認為它才是阻止人類私性最合理的道德理論。不論利己主義還是利他主義,都是相對絕對的。在倫理學中,我們會重點的研究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但是在現(xiàn)在的實際生活中,單純的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已是不夠。我們更多的會說如何互利,畢竟在這樣一個沒有合作就沒有未來的社會,互利主義有著特定的基礎。
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不同于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邊沁和泌爾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泌爾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功利主義在價值論上采取一種福利主義的觀點,通常把效用理解為人的福利。功利主義的道德理論是目的論,它不僅把幸??醋魇怯袃?nèi)在價值的東西,而是試圖按照行動對人們幸福的影響。經(jīng)典的功利主義是一種積聚功利主義,因為這個功利主義做出假設我們可以對某個人的效用進行“加和”,以便最終得到一個總體效用。功利主義強調(diào)正確的行為是具有最大的凈收益的行動。對功利主義有內(nèi)在批評和外部批評,同時功利主義無視個人的權利和公正。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是邊沁和泌爾。
道德的本質(zhì),是道德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質(zhì),是回答道德到底是什么的問題。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是與一定的社會存在相適應的,并對社會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歸根到底是由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反映。道德的本質(zhì)是人類的共生性亦即互為條件性—互惠性。
本人才疏學淺,閱歷有限,通過老師的悉心講解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膚淺的覺得:道德,就是讓人更好的活著。
道德,就是讓人更好的活著。不僅是讓自己更好的活著,同時也讓別人更好的活著。國家的經(jīng)濟再發(fā)展,紙面上的數(shù)據(jù)有多漂亮,人們卻活的不好,感覺不舒服,那么多么華麗的數(shù)據(jù)終究還是浮云。人類產(chǎn)生之初,就如其他動物一樣,這時的人是沒有意識談道德的。首先,人要滿足生存的需求。人類慢慢進步,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們就會提出道德的需求。起初的道德,是某個部落內(nèi)部的道德。人類的發(fā)展、融合,不同的道德理念也相互碰撞、交流,經(jīng)過多次實踐、反復甄別,人們會找出一個平衡點,平衡所有人的利益。道德是人們公認的,是大家約定俗成的,你遵循這個道德準則,你就會活的更簡單、更舒服,誰違背了它,或者試圖沖破它,就會為人所不齒,甚至遭受懲罰。一個遵守道德的人,必是讓人尊敬的。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先得尊重他人,同理,只有對他人講道德,別人才會對你講道德。
道德的內(nèi)在性。是為了自己的內(nèi)心快樂,做一個有道德人,行得正、坐的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頂天立地,問心無愧。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看,本我是一口沸騰著本能欲望的大鍋,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急切地尋找發(fā)泄口,一味的追求滿足。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本我的對立是超我,也就是人類心里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那些我們?yōu)橹Φ挠^念,以及在我們違背道德準則時所預期的懲罰。
第三篇:大學醫(yī)學倫理學心得體會
義務論就是關于責任、應當?shù)睦碚?。義務論以道德規(guī)范和戒律的形式表達人們關于怎樣行為、生活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規(guī)范。義務論的典型代表是康德,他從“善良意志”出發(fā)提出“為義務而義烏”的主張。
功利主義是一種 強調(diào)行為的功利后果和對他人、對社會的普遍功用作為對人的行為道德價值判斷和評價根據(jù)的倫理學理論體系。“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是代表和反映這種倫理思想本質(zhì)的核心原則。功利主義的特征: 1.后果主義 2.聚合性,關注的是總體后果,不是局部的行為后果 3.最大化,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快樂 4.快樂主義。
康德所強調(diào)的義務論是主張遵照某種既定的原則或某種東西本身所固有的正當性去行為,并不考慮行為對人對己帶來的結果如何。康德的義務論帶有普遍意義的絕對規(guī)則并不適用于解決實踐中的特殊問題,雖然它突出強調(diào)了許多人類普遍認同的道德直覺,可一旦將其普遍化為絕對的原則,就無法對不同問題中的特殊性進行分析。道德作為一種價值存在,是為了人能更好的生活,如果及其極端走向完全以目的證明手段的非道德主義,完全忽視個人的價值和需要,那這對人類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將是極其消極的。
古典功利主義的效用原則,有這樣一種觀點,多數(shù)人的利益可以為少數(shù)人的犧牲做辯護。也就是說,當一些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常常不加分析地提倡個人應當以自我犧牲精神讓位于社會的利益。當要求犧牲個人利益時,不去提供充分的辯護理由。當人們作了犧牲后,也不考慮對被犧牲的個人利益的補償及兼顧。正如本案例,是否可以將一個 IQ 很低很身體健康的人的器官,移植給五位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因某一器官衰竭而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從后果論來看,這樣確實使最大多數(shù)人得到最大的快樂,但是沒有兼顧到各方的利益。
在這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著生命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適用于大多數(shù)情況的倫理理論,在特定的生物醫(yī)學情境下不再適用;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一些被普遍接受的倫理原則卻導致矛盾的、無法接受的道德結論;而且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可以得出相互沖突、但都言之有理的倫理答案。例如生命科技的最新發(fā)展 —— 克?。ㄖ委熜钥寺?、生殖性克隆)、胚胎干細胞研究等,對之的正、反論證引發(fā)了更多的倫理困境。加之對人工流產(chǎn)、安樂死、同性戀、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的倫理大討論,都激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倫理問題想要一個非常滿意而又完美的答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件相當困難的工作。生命倫理學仍然是一個問題多于答案的研究領域,只有在辯證研究的過程中不停的探索,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第四篇:七年級語文孔孟教案
4、孔孟
教學目標:
了解孔孟之間的傳承關系和二者的差異。教學重點、難點:
孔孟之間的傳承關系和二者的差異。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課文悟讀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歷經(jīng)千年而不朽。作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確實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們獨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們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他們就像現(xiàn)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傳統(tǒng)的力量,相信人與人之間高度的道德標準。
孔孟思想雖然一脈相傳,但仔細比較,卻也發(fā)現(xiàn)他們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這雖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系,但與他們的個性也不無關聯(lián)。
讀《論語》《孟子》,觀孔孟言行,他們的人品、個性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孔子的弟子顏回曾贊美孔子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捌錇槿艘?,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睆倪@里,我們不難看出孔子生活的快樂、熱情及其充實的內(nèi)心世界。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么一段文字:“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東郭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頰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迂曇詫嵏婵鬃???鬃有廊恍υ唬骸螤睿┮?。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獨具的風趣,在他挖苦自己時自然流露出來。他們師生間偶爾的玩笑,其中點綴著幾處雋永的警語,經(jīng)常的溝通和切磋,使得他們關系融洽,親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及曾皙談志向,輪到曾皙時,他說出一段詩情畫意的話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一下子把孔子感動得心曠神怡,喟然嘆服。
一襲布衫,大袖飄飄,身體的寬舒與心靈的自由相得益彰,幾個大人,又配上幾個嬉鬧無憂的頑童,這氣氛活潑而不拘謹,游戲而不功利。這不正是孔子樂觀、積極、熱情、率性、純真品性的形象寫照嗎?程朱理學禁絕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這么一個活潑潑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孟子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責任心非常強的人,以“兼濟天下”為己任,倡導自省精神,以身作則,言行中也處處體現(xiàn)出這種自律?!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為人自信自傲,認為人人都可為圣賢,且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交鋒,欲爭必勝,揪住君王就講道理,并且直言不諱,咄咄逼人,指責統(tǒng)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當面批評當權者不實行仁政,“率獸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團糟,主張“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言語坦率,嬉笑怒罵,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tài)。
二、亮點探究
1.“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薄翱鬃印迸c“蘇格拉底”、“孟子”與“柏拉圖”分別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來說明什么道理? 探究學習: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都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蘇格拉底思想的傳承者??鬃雍吞K格拉底分別對東西方文明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兩位先知都通過言論而不是親手寫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種學說,都強調(diào)以德治國,并率領門徒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作者以此來說明孟子與孔子的傳承關系及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孟子怎樣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學習:“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鄒穆公問孟子:“這次和魯國的沖突,我的官吏犧牲了33個,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效死的。殺他們罷,人太多;不殺罷,又太可恨,怎么辦好呢?”孟子答道:“當災荒年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荒野之中,年輕力壯的便四處逃荒,而您的庫房里卻裝滿了財寶,官吏們也不把這種嚴重情況報告給您,他們不關心人民疾苦,現(xiàn)在老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這段話,一方面表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認為為政需以身作則,要愛護人民,民貴君輕;另一方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對統(tǒng)治者毫不客氣地指責,毫無隱諱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鋒芒畢露,具有鮮明的革命精神。
3.孔子說,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表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學習:《論語·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笔钦f15歲有志于學業(yè),30歲說話做事都能夠合于禮,40歲(明白了世上的各種事理)能夠不迷惑了,50歲懂得了天命,60歲一聽到別人說的話,便能了解其主旨,70歲便隨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會超過規(guī)矩。由孔子的這番話,可以看出學習的重要性。
4.文章第4段對比了孔孟對“禮”的態(tài)度、行為,體現(xiàn)了他們的思想,同時也表現(xiàn)了兩人的不同個性。有什么不同? 探究學習:孔子的行為,體現(xiàn)了他對“禮”的重視,他主張“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了禮,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禮”的束縛,率性而為。
5.“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相對于戰(zhàn)國的**而言,還相當寧靜。”從文中的分析來看,當時社會“閑雅”“寧靜”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學習:(1)當時,一切都接受“禮”的約束的原則雖已不再適用,但諸侯間交往還貫以“道德”的名義。(2)當時的作戰(zhàn)形式——車戰(zhàn),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zhàn)有公認的原則,仍離不開禮的約束。(3)當時的作戰(zhàn)形式?jīng)Q定了交戰(zhàn)時間短,參戰(zhàn)人數(shù)少的現(xiàn)實,戰(zhàn)事沒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蕩。解題指導
一、本題用提要方式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畫出重要語句,聯(lián)綴起來就是內(nèi)容提要,當然沒有現(xiàn)成語句的,要自己概括要點。提要,可以寫作成段的文字,也可以用分行的形式。(能分清論點和論據(jù),就能把握要點,并且理解要點。如第二段,回答孔子怎么樣,孟子怎么樣的句子就是論點,回答“何以見得”的那些例子就是論據(jù),這樣就可以把這一段內(nèi)容理得一清二楚。)
內(nèi)容提要示例:
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鬃犹故幱崎e,輕松愉快,孟子則凡事緊張??鬃诱J為性惡來自先天,孟子則持性善論??鬃訉Α岸Y”非常重視,孟子則不大拘泥于“禮”。
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局勢起了變化??鬃犹幵诖呵锬┢?,周禮還有一定的約束力,戰(zhàn)事尚未波及全民,戰(zhàn)事的方式如同競技,還不足以造成社會全面的動蕩。因此,孔子認為東周那樣的社會秩序仍可恢復,他提倡克己復禮,正名,復古。
孟子處在戰(zhàn)國前中期,戰(zhàn)國七雄已經(jīng)準備長期的大廝殺,戰(zhàn)爭已有相當規(guī)模,戰(zhàn)事已經(jīng)相當殘酷,社會全面**。因此,孟子認為出路在于改弦更張,他的種種主張都是突破“禮”的約束的。
二、本題引導學生深入鉆研,培養(yǎng)質(zhì)疑思辨能力。
1.“由內(nèi)外觀察而產(chǎn)生”,意思是,既要觀察他人之過,又要觀察自身之過,觀察過錯之所以為過,然后反向思維,才能知道什么為“仁”。
2.列舉這些例子是為了說明孟子對“禮”不大重視,在他看來,周禮早已不復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禮法。
3.“以前”指西周時期。
4.“強迫性的推論”意思是,以生性為善為前提,把保持這種天性視為理所當然的結論,對人的道德要求就帶有強迫性。
5.意味著作者對這些解答是否定的,認為這些解答雖然都有事實根據(jù),但是沒有從根本上回答問題,沒有揭示問題的根本原因。
三、本題引導學生溫故知新。
隨著閱讀面的擴展,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回過頭來重溫過去讀過的東西就會有新的領會。例如,重讀《寡人之于國也》,從“王好戰(zhàn)”一句可以想見當時戰(zhàn)事的頻仍。孟子給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發(fā)展生產(chǎn),注意民生,為什么有這樣的建言呢?從“好戰(zhàn)”與“野有餓殍”可以看出,戰(zhàn)爭對生產(chǎn)的破壞,戰(zhàn)亂對民生的危害。孟子關于王道的主張就是針對當時的局勢提出來的。重讀《寡人之于國也》,可以感受當時社會矛盾的尖銳,可以體會孟子慈悲的胸懷,為民請命的激切。
第五篇:孔孟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了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有關學說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2、通過對孔孟兩人差異性的學習、研究,啟發(fā)學生用辨證辯證的唯物的、歷史的觀點思考問題。
3、學習借鑒作者的論證方法和層層深入的論證邏輯,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文意、揣摩語言等閱讀能力。
4、鼓勵學生對中國歷史名人、歷史文化進行趣味性探討,提高質(zhì)疑思辨的水平。
教學設想:
本文為自讀課。文章層次清晰、對比鮮明,可以訓練學生理清思路、篩選中心句和概括文意等閱讀技能。同時本文作為哲學論文,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歷史地、辨證地、客觀地分析問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及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歷經(jīng)千年而不朽。作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確實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們獨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們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他們就像現(xiàn)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傳統(tǒng)的力量,相信人與人之間高度的道德標準。
孔孟思想雖然一脈相傳,但仔細比較,卻也發(fā)現(xiàn)他們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這雖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系,但與他們的個性也不無關聯(lián)。
今天我們學習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的文章《孔孟》,了解儒家思想早期的發(fā)展變化,了解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二、積累詞語:
草菅(jiān)人命 商鞅相(xiàng)秦 叛逆篡(cuàn)位 無可估量(liáng)形影相隨 斬釘截鐵 禮尚往來 改弦更張 無的放矢 一針見血 百家爭鳴 獨一無二 經(jīng)筵(yán)譎(jué)詐 戳(chuō)刺 餓殍(piǎo)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 克己復禮
三、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提示: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文意的閱讀技能。
本文分為三部分:
A、(第1節(jié)):概述雜儒家的傳統(tǒng)中,孔孟相似的地方。作者陳述相似的四點理由:①在儒家傳統(tǒng)中,有孔子至圣、孟子亞圣之稱。②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宗旨是相配合的。③引述《史記》的話:“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雹墚斀裾軐W家更把孔子比成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通過舉例、引用的論證方法,表明孔孟之間的聯(lián)系性。B、(第2—11節(jié))分析孔孟之間的不同點。
①閱讀第2-4節(jié),看作者從哪三方面說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鬃印p松愉快 孟子——凡事緊張
二人的不同點 孔子——未明確性善還是性惡 孟子——人之性善 原 孔子——重視“禮” 因 孟子——受不受禮,全出己意 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
②閱讀5-11節(jié),探討孔孟二人差異的原因 對比項人物 歷史背景 學說變化發(fā)展 生活時代 國家現(xiàn)狀 孔子 春秋末期 周朝制度被破壞,但沒完全敗壞 寄希望于“禮”,懷有復古熱情。
車戰(zhàn),競技方式,戰(zhàn)爭沒波及全國
孟子 戰(zhàn)國前中期 各國積極備戰(zhàn),廝殺,草菅人命 恢復故態(tài)無濟于事,要改弦更張以慈悲心腸游說,為民請命,提倡性善論,提出平等思想
不是競技式,出現(xiàn)了騎兵步兵,有屠殺,波及全民
由此可見,孔孟二人的差異有可能與個性有關,也有可能和《論語》、《孟子》技術的局限性有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時代的不同。歷史的局勢變化,造成了孔孟二人的差異,同時也成就了儒家學說的發(fā)展。宋朝以后,《孟子》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C、(第12-13節(jié))由孔孟之間的差異提出中國歷史發(fā)育的早熟問題,啟發(fā)人們對中國的地理、歷史和文化進行更深層的探索。
總結:本文重點探討了儒家學說的兩大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之間的差異,提出研究哲學,一定要考究他們觀點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并由此啟發(fā)讀者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興趣,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去探討早熟的中國文化。
四、質(zhì)疑思辨
探究:
1、“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孔子”與“蘇格拉底”、“孟子”與“柏拉圖”分別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來說明什么道理? 探究學習: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都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蘇格拉底思想的傳承者??鬃雍吞K格拉底分別對東西方文明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兩位先知都通過言論而不是親手寫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種學說,都強調(diào)以德治國,并率領門徒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作者以此來說明孟子與孔子的傳承關系及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
探究:
2、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探究:
3、“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孟子怎樣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學習:“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鄒穆公問孟子:“這次和魯國的沖突,我的官吏犧牲了33個,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效死的。殺他們罷,人太多;不殺罷,又太可恨,怎么辦好呢?”孟子答道:“當災荒年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荒野之中,年輕力壯的便四處逃荒,而您的庫房里卻裝滿了財寶,官吏們也不把這種嚴重情況報告給您,他們不關心人民疾苦,現(xiàn)在老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
這段話,一方面表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認為為政需以身作則,要愛護人民,民貴君輕;另一方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對統(tǒng)治者毫不客氣地指責,毫無隱諱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鋒芒畢露,具有鮮明的革命精神。
探究:
4、“雖為圣賢,仍要經(jīng)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句話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探究:
5、孔子說,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表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學習:《論語·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15歲有志于學業(yè),30歲說話做事都能夠合于禮,40歲(明白了世上的各種事理)能夠不迷惑了,50歲懂得了天命,60歲一聽到別人說的話,便能了解其主旨,70歲便隨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會超過規(guī)矩。由孔子的這番話,可以看出學習的重要性。
探究:
6、文章第4段對比了孔孟對“禮”的態(tài)度、行為,體現(xiàn)了他們的思想,同時也表現(xiàn)了兩人的不同個性。有什么不同? 探究學習:孔子的行為,體現(xiàn)了他對“禮”的重視,他主張“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了禮,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禮”的束縛,率性而為。
探究:
7、“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相對于戰(zhàn)國的**而言,還相當寧靜?!睆奈闹械姆治鰜砜?,當時社會“閑雅”“寧靜”的原因有哪些? “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薄硪蚬P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探究學習:(1)當時,一切都接受“禮”的約束的原則雖已不再適用,但諸侯間交往還貫以“道德”的名義。(2)當時的作戰(zhàn)形式——車戰(zhàn),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zhàn)有公認的原則,仍離不開禮的約束。(3)當時的作戰(zhàn)形式?jīng)Q定了交戰(zhàn)時間短,參戰(zhàn)人數(shù)少的現(xiàn)實,戰(zhàn)事沒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蕩。
探究:
8、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推論? 探究:
9、何謂“低水準平等思想”?
探究:
10、“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怎樣理解這句話?
探究:
11、作者的論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處?還有什么欠缺?
五、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
六、布置作業(yè)。
讀《孟子》,孟子的人品、個性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孟子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責任心非常強的人,以“兼濟天下”為己任,倡導自省精神,以身作則,言行中也處處體現(xiàn)出這種自律?!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為人自信自傲,認為人人都可為圣賢,且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交鋒,欲爭必勝,揪住君王就講道理,并且直言不諱,咄咄逼人,指責統(tǒng)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當面批評當權者不實行仁政,“率獸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團糟,主張“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言語坦率,嬉笑怒罵,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