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特色教案1有趣的“笛哩圖”
有趣的“笛哩圖”
一、設計意圖: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設,我州也開始大量宣傳民族文化并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暗蚜▓D”是傈僳族人民特有的民族樂器之一,也是本民族傳統(tǒng)的物質文化。而我們班的大部分幼兒都是傈僳族,所以,我特別設計《笛哩圖》這一手工教學活動,來讓幼兒了解本民族的物質文化特色,加深民族情懷。
二、活動名稱:
美術:手工活動
三、活動內容:
《笛哩圖》
四、活動目標:
1、欣賞“笛哩圖”,初步認識民族樂器。
2、感受民族樂器的獨特,激發(fā)幼兒對本民族樂器產(chǎn)生興趣。
3、體驗制作民族樂器的樂趣。
五、活動準備:
1、“笛哩圖”每組幼兒一個。
2、事先做好的“笛哩圖”范例一個。
3、幼兒人手一張卡紙、一把剪刀和一瓶固體膠。
4、每組幼兒一盒油畫棒。
六、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初步認識民族樂器。
1、教師(出示“笛哩圖”):知道這是什么嗎?(幼兒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回答。)
2、教師小結:這個漂亮的小東西叫“笛哩圖”,是傈僳族的一種傳統(tǒng)樂器。
(二)欣賞并感受民族樂器的獨特,激發(fā)幼兒對本民族樂器產(chǎn)生興趣。
1、教師(給每組幼兒一個“笛哩圖”):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笛哩圖”是什么樣子的?可以用來干什么?(幼兒根據(jù)自己所看到的樣子做答:有漂亮的花紋、有洞、圓圓的等)
2、教師作補充: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暗蚜▓D”是竹子做的,身上刻了漂亮的花紋、還有洞,因為有了這個洞才會發(fā)出動聽的聲音(教師在幼兒面前吹響“笛哩圖”)。好不好聽?(好聽)那小朋友想不想試吹一吹?(想)
3、讓每組幼兒用“笛哩圖”來輪流吹一下。(教師巡視指導吹法)。
(三)幼兒學習制作“笛哩圖”。
1、教師:小朋友“笛哩圖”好不好玩?喜不喜歡?(教師出示自己事先做好的笛哩圖作品)這是老師自己做的“笛哩圖”,你們想不想自己也來做一個?(想)
2、教師引導幼兒制作“笛哩圖”的方法:首先用剪刀沿著卡紙中的線把中間的部分剪下來。其次剪好的卡紙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讓后把畫好的卡紙像竹筒一樣卷起再用固體膠把邊粘好。最后在畫上小圓來表示“笛哩圖”的洞洞。
3、幼兒制作,教師巡視指導幼兒完成作品。
4、幼兒互相展示作品欣賞,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二篇:葉笛教案
《葉笛》教案
教學目標
1.對散文詩的特點有所了解 2.增強對詩歌的感受力 教學重點
1.《葉笛》的寫作技巧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今天我們將接觸一個新的文學體裁——散文詩。散文詩起源于俄國,流傳到我國已經(jīng)90多年的歷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混血兒”,它的形式是散文,靈魂是詩。散文詩沒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來了的一種文體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話概括了散文詩的特征:“散文形的詩” 介紹散文詩
散文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茅盾的話呢,首先我們要明確詩和散文詩;抒情散文和散文詩的區(qū)別。當然只能大體地加以區(qū)別,絕對的區(qū)別標準是難以規(guī)定的。
一、詩與散文詩
我們在此引用一下那家倫的觀點,他以為散文詩是從詩或散文領域中分離出來,是近代文學向更精細的文學體裁發(fā)展的一種趨向,這一說法,值得注目。的確,在近代文學中,如報告文學、雜文都是從散文領域內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文體的
1.散文詩與一般新詩的區(qū)別在于: 散文詩不像一般新詩那樣有嚴謹?shù)母衤?,它不分行,不押?2.可是既然是“詩”,散文詩必須具備詩的最主要的基質:感情,必須強烈;想象,必須豐富;意境,必須和諧。
二、抒情散文與散文詩
1.散文詩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數(shù)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長些;
2.散文詩要求有濃郁的詩的意境,而抒情散文雖然也以此為創(chuàng)作的追求目標,但由于篇幅稍長,意境總不那么凝聚
3.散文詩中要隱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須通過形象來表現(xiàn) 總結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為了揚棄詩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謂揚棄,就是有選擇地保留.舍棄并進行某種轉化和提高)如詩的押韻、講平仄之過于硬僵的約束,如散文行文之過于分散、拖沓以至沒有節(jié)制等,為了吸取二者的優(yōu)點,如詩的濃縮、內在的節(jié)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潑等,而試著以一種新的文體來表情達意。
詩歌講押韻,甚至講每節(jié)的行數(shù),乃至每行有整齊的字數(shù),在某種情況下,格律如果運用得當,可以使詩歌生色增輝;甚至如果脫離了一定的格律,詩不成其為詩。但在另外的情況下,格律的確成為一種“拖累”,而散文詩恰恰可以沖破這種“拖累”而自成格局。從某些散文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內容過于繁雜,節(jié)奏過于遲緩等,散文詩又可以改正這些“缺憾”而同時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學特點,自成格局。
散文詩語言的內在張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話一個小片段便能將思想的厚度升華到另一個高度。散文詩章里一個標點一個詞的運用,都會影響到整章散文詩的表達效果,所以嫻熟的語言應用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
進入課文
齊讀詩歌:對于散文詩要有更直觀的了解,就必須進入具體的文本閱讀,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朗讀一下散文詩的第一首《葉笛》
作者介紹: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散文、散文詩和兒童文
學的創(chuàng)作事業(yè),迄今已結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質樸清新、饒有天趣,貯滿詩情畫意,是風景畫家、風俗畫家與抒情詩人才能的神奇統(tǒng)一。其《葉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國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冰心著文稱“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詩人的喜悅?!毙聲r期以來,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純樸,具有更廣闊的歷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蘊,體現(xiàn)了大家之風范。
詩人何為?這是海德格爾提出的問題。我們本土的詩人有史以來緣于憤怒,當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載道的詩人。好詩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磚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屬精神殘廢。直到現(xiàn)代詩人的出現(xiàn),才似乎真正地跟個體心靈有關。30年代活躍于上海文壇的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經(jīng)常在《現(xiàn)代》雜志上發(fā)表作品,還有戴望舒等等。這是郭風藝術上的幸運,這是我們詩歌史上一個非常短暫的個體心靈自由書寫的黃金時節(jié),郭風有幸地在他們那受到了影響。以至郭風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艱難的年份,抗日戰(zhàn)爭進入到最后階段,日本侵略者更為猖狂,在中華大地,在東南亞,在太平洋??而郭風,卻在禮贊他的村莊、禮贊那兒的勞作與暮歸”,對此有論者認為“郭風這一時期脫離了斗爭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難中的郭風,實際上是通過如許的描寫,寄托了一種很強烈的對和平的渴望,對失卻了的家園,對被踐踏的村莊的遙想和懷念。
有人說這是郭風的懦弱,詩人本身就應是弱的天才,因為“詩歌并不教給人們任何關于現(xiàn)實的東西,只有科學的陳述才有經(jīng)驗上的可證實的意義,而詩歌是不可證實的——每一首詩,每一件文學作品,都有一個自己營造出來的‘世界’,對于現(xiàn)實來說,這只是一個可能的世界。
解讀文本
詩人在《葉笛》中營造的是怎樣一個世界呢?首先我們要關注的是技巧 1.最明顯的就是“重復” “吹出了??吹出了??”,從修辭角度說這是運用了排比。但這不僅僅是修辭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詩學的問題。這里的排比句式增強了循環(huán)往復的節(jié)奏感。葉笛沒有技巧只能發(fā)出一些單調的或者刺耳的聲響,可到了郭風的筆下就變得不同凡響了,他不僅吹出了節(jié)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鄉(xiāng)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鄉(xiāng)的豪邁??
2.接下來我們關注象征。
這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種文學作品多采用。所謂象征,即借助某種具體形象以體現(xiàn)某種抽象思維以及情感。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隱喻對所愛者之思念和離情。如李賀的“可憐日暮嫣紅落,嫁與東風不用媒”(《南園》十三首之一)隱喻女子容華易衰之意。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并且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詩人運用這種藝術手法的技巧之高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藝術效果在于能夠賦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導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內容顯得含蓄、深廣。《葉笛》中多次出現(xiàn)了“對于太陽的贊歌”,“太陽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幟的歌”以及“太陽的光明”,便是想通過象征的手法,以“太陽”隱喻光明的社會、時勢和人民的喜悅的心情。順便說一句,多次出現(xiàn)有關“太陽”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種光明的氣氛,增強我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效果。這種渲染手法,當然也是一種技巧。
3.看一下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這里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通感。
我國古典詩詞以及國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詩歌中往往采用這種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這就是把五官的感覺視、聽、味、觸以及心理感覺(意感)互相溝通起來描繪。(如王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就是把視覺(日光和青松)與觸覺(冷)溝通起來,描繪一種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新安吏》)就是把視覺(所見青山)溝通聽覺(泉水又轉化為哭聲)來烘托一種悲切的心境。)在《葉笛》中,就出現(xiàn)了那笛聲里有青草、龍眼花的香味和太陽的光明的詩句。把葉笛給人的感覺通過嗅覺和視覺表現(xiàn)。青草的香味(愜意悠然,親切輕松,鄉(xiāng)土氣味)和太陽給人的感覺是怎么樣的?(積極的,明亮的,溫暖的)
郭風常常感到《葉笛》這篇作品,還沒有完全表達出自己對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蘊藏的特有的詩的現(xiàn)象和詩意的深刻性,沒有準確地表達出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深刻的情感。其實他在詩歌中所營造的鄉(xiāng)土世界是比較成功的,鄉(xiāng)土的親切與詩意皆產(chǎn)生于距離,遠離故土的人才會產(chǎn)生親切的懷戀。所以這個詩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并不是現(xiàn)實的世界,是我們剛才說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談的是《葉笛》中有關“結構”的技巧。
所謂結構,可否說是一種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內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構成一篇作品之和諧的藝術整體。以《葉笛》為例,它一共四節(jié),一、三兩節(jié)對稱,二、四兩節(jié)對稱;每節(jié)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體勻稱;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發(fā)展,排比句不求整齊,而追求與內在節(jié)奏相適應的排列。另外,各節(jié)又成為各自獨立但又服從于全篇的小結構,各自追求自己的勻稱和變化。如果允許“現(xiàn)身說法”,《葉笛》的結構似乎是從我國古典建筑得到某種啟示,或者說,它是仿照我國古代宮殿前后照應,東西對稱,基本整齊而又有一定錯落的構造體系
總結
分析到這里,我們可以感受這是一首既有詩情又賦予技巧的散文詩,也具有當時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中難得的濃厚的泥土氣息和牧歌風味。這是一首意境極光明燦爛的詩歌。表達出的對于大自然,對共產(chǎn)黨,對國家對生活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也是真誠熱烈。其中的鄉(xiāng)土風情更是表達得幸福愜意。到此我們還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是比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來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許大家都對這樣的問題會忽略,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什么時候?(1959)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怎么樣的時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國近百年歷史上少見的大饑荒時期。)這樣一提出來,也許有的同學會覺得這與詩歌中所營造的欣欣向榮的世界構成了一個奇怪而強烈的諷刺。確實有人認為這是帶有附和時代共名的需要創(chuàng)作出來的。我們不在這里對此評論做評價。因為也有人這樣認為,作者是要營造一個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對于現(xiàn)實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樣一個思想單純的年代,沒有必要去懷疑作者的熱情與熱愛,他們都是極真實誠懇的。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我們很難判斷誰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這樣的問題,只是想給大家一個概念,那就是一個作品的意義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這樣一首散文詩放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也許就無法讓人津津樂道了。所以我們只有關注作品背后的東西,才能體味出更多的意味。
結語
今天這堂課,我們只是很簡單得對散文詩做了一下介紹.如果這45分鐘能多少給大家一點鑒賞散文詩方面的啟發(fā)的話,我覺得就足夠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是很主觀的.所以大家完全從詩歌中體味出自己獨有的意味來.這也是文學最有意思的地方.當你們憤怒,傷心,喜悅等等,很強烈的情緒的時候,說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來.傳遞給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應當是件極暢快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讀到你們很內心很真實的作品.這是最最難得的
第三篇:歌曲《哩哩哩》教案
歌曲《哩哩哩》教案
年級: 初中二年級
課型:唱歌課
課題: 歌曲《哩哩哩》
課時:一課時
教師: 濟南第二十九中學
谷雨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歌曲《哩哩哩》及音樂知識
能力培養(yǎng)目標:能夠獨立分析歌曲,演唱歌曲
思想教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歌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表現(xiàn)歌曲的情緒,鼓勵學生參與審美實踐。
難點是二聲部,但二聲部旋律同學們早已熟悉,在這之前以此旋律來進行上課禮儀師生互問,避免了
呆板的“老師好??同學們好”,同時還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二聲部不用
單獨再學,可直接進入,既節(jié)省了時間,還使課堂氣氛豐富多彩。教具使用:鋼琴、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上課禮儀:
(師生問好歌)
一、導語:描寫春天的歌曲很多很多,其中有一首同學們從小唱著長大的,想一想是什么歌曲?
生:《嘀哩 嘀哩》或《春天在哪里》,下面我們一起再次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教師彈旋律,學生自
然跟唱),那么,通過演唱我們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是明亮的、節(jié)奏是活潑的、歡快的,旋律是流暢的,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同時它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天的渴望和向往。這是我國描寫春天的歌曲,其它國
家描寫春天的歌曲也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朝鮮民歌《哩哩哩》
二、學習歌曲(綜合--分解--再綜合)
(一)通過欣賞歌曲全曲明確該歌曲的風格特點及曲式結構(綜合)
1、提示:我們帶著這樣幾個問題來完整的欣賞一遍,這首歌曲的風格特點是否和剛才我們唱過的《嘀
哩 嘀哩》相似?
討論總結:這首歌曲的風格特點和《嘀哩嘀哩》的風格相似,它的色彩也是明亮的,節(jié)奏歡快、旋律
流暢,目的都是以少年兒童純真、甜美的口吻,生動的音樂語言表現(xiàn)了渴望春天到來,祈盼豐收的喜悅
心情,同時在演唱中還運用了輪唱、合唱、對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 形式完成)等多種形式使歌曲
情緒更加熱烈歡快,那抱春的布谷鳥,使人聯(lián)想到農(nóng)事的繁忙景象;那盡情歡歌的百靈鳥,使人想象;
人民生活的很幸福,進一步體現(xiàn)了朝鮮人民祈盼豐收的樂觀主義精神(由學生完成)
2、欣賞第二遍引出曲式結構:
曲式結構:單二部曲式
(鼓勵學生回答或到黑板上寫出圖式,加以肯定,贊揚)
引子
+
A
+
B
(1~4)
(5~18)
(19~16)
初步陳述
展開主題
(二)學習節(jié)奏和旋律,討論并解決難點(分解)
1、節(jié)奏難點及圖示(略)
教師范奏:(圖略)然后讀奏,學生模奏,反復練習,切分節(jié)奏借用體育課“ 向
右
轉” 的口令
來加以聯(lián)系和想象達到會奏的目的,最后逐一解決難點,直到大部分學生會奏。
討論總結:因為有了這些密集節(jié)奏型才使的歌曲富于變化、活潑、具有舞蹈性,使歌曲顯的流暢、自然。
2、學唱主旋律:
(1)在學唱旋律前先練習音階(教師彈,學生跟唱,譜略)
(2)在同學們唱準確音階的基礎上采用游戲接龍的方式找A、B、C、D四位同學分別唱、連起來唱。大
三和弦為大家把握音高、音準并以次加深鞏固音高在大腦中的印象,使學生在平時課堂訓練中形成自
己的音高概念,四位同學接龍游戲完成后,其他的學生腦海中也會形成這種音高概念,長期使用這種辦
法,學生的視唱能力和把握音準的能力會大有提高和進步。而且學生是在不知不覺中,在輕松的游戲氛
圍中學到了知識。(創(chuàng)新教學)
(3)教師范唱后學生隨琴輕唱并發(fā)現(xiàn)難點,糾正錯誤
1= B 2/4 拍 , 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有2 拍(學生完成)
旋律基本是級進,階梯式進行,如圖:
(出示樂譜,略)
-------------
以上2、3兩句在力度上要有層次變化是全歌曲中力度最強的地方(用f的力度),長音要唱足時值,短音
要清晰準確、咬字吐字清楚。
3、填入歌詞,加二聲部合唱
因為二聲部的旋律在上課禮儀中已經(jīng)唱過,只把歌詞換一下即可,所以不必再單獨學習,唱時自然加入即
可(演唱時注意兩個聲部的銜接問題,要適當緊湊不拖沓也不匆忙,這一點的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節(jié)奏
感,可以用指揮手勢提示學生)
教師提示:這首歌曲寫實義的歌詞很少,而且把鳥鳴聲安排在第一樂句,一下子把人們帶入“祖國的天空
飛這小鳥”由遠而近飛來,越鳴越歡,傳播著春天到來的喜訊?接著旋律節(jié)奏明快,襯詞的穿插運用,使
歌曲充滿了生動活潑的情緒。再演唱的的過程中,注意在適當?shù)奈恢脫Q氣以及正確的呼吸、發(fā)聲、咬字等。
下面我們按照課本的要求分甲、乙來合一遍,為了便于演唱,把甲改為男生,乙為女生,同學們想一想為
什么要這樣改呢?這是因為女生本來就比男生的音域高八度,這樣合聲效果聽起來會比較協(xié)調、統(tǒng)一。
(三)演唱全曲(再綜合)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討論演唱這首歌曲用什么速度、力度和情緒,并通過練習進行比較,提示注意歌曲前后兩部分情緒的對比并
練習。
(2)
在演唱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做游戲,旨在通過游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說明:游戲采用
擊鼓傳花的方式請男女兩個同學分別演唱二聲部。由學生自己進行合聲效果比較。
(3)
使用鋼琴伴奏,全班同學進行演唱,同時邀請幾個同學用打擊樂(木魚、碰鈴、響板、三角鐵、手鼓等)為同學們伴奏。把歌曲的情緒推向高潮,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梢哉垈€別學生在室外聆聽合唱效
果.(四)小結
通過剛才的演唱我們真正的體會到春天的美麗和人們的喜悅心情,我們都喜歡春天,因為春天帶給我們無窮 的力量和生機,一提到春,眼前就會展現(xiàn)出春風蕩漾,陽光明媚的景色,可是近幾年的春天好象有點讓我們
失望,春天無情的風沙肆意吹打人們的臉,用飛沙走石形容它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么這樣呢?因為人為的
破壞??肆意濫伐造成水土流失造成的結果,所以保護環(huán)境勢在必行,而且要從我做起,只有這樣春天才會還
給我們藍天碧水,恢復春天原來的本色,同學們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嗎?好,這個問題在課后用做文的形式
來完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并演唱了朝鮮民歌《哩哩哩》其主題是贊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喜悅心情,曲式結構
為單二部曲式,同時我們還學習了兩個典型節(jié)奏型×××
×××有了它們才使歌曲的情緒更加熱烈歡快,體現(xiàn)了朝鮮人民的樂觀精神。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民歌,其特點也不盡相同,那么在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一首
優(yōu)美抒情的加拿大民歌《紅河谷》,請同學們提前預習一下,體會這首民歌和《哩哩哩》的風格有什么不同?
板
書
設
計
課題:朝鮮民歌《哩哩哩》
一、風
格:
色彩明亮
節(jié)奏歡快活潑
旋律流暢
二、曲式結構:
引子
+ A +
B
三、節(jié)奏難點:(圖略)
四、旋律難點:(略)
歌 曲 《哩 哩 哩》教案設計
第四篇:有趣的墨跡圖教案
一、活動目標
1、自制墨跡圖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像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
2、利用輔助物在墨跡上進行拼砌,發(fā)展編講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教師曾示范制作墨跡圖,以引起幼兒操作和想像的興趣。
2、白紙、顏色水、輔助物、鋪墊的桌布。
三、活動過程
1、自制墨跡圖,引起幼兒興趣。
(1)、回憶墨跡圖制作的方法。
(2)、提出制作墨跡圖應注意的事項。
(3)、幼兒自制墨跡圖,教師巡回指導。
2、根據(jù)墨跡圖上的墨跡進行想像。
(1)、啟發(fā)幼兒看一看,說一說自己的墨跡圖像什么,并說出想像依據(jù)。
(2)、轉動墨跡圖,變換角度看看它還像什么?鼓勵幼兒盡量想得和別人不一樣。
(3)、教師小結:從不同角度看墨跡圖,它所表現(xiàn)的內容也跟著發(fā)生了變化。
3、利用輔助物豐富墨跡圖后進行編講。
(1)、引導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想像,利用輔助物在墨跡圖拼砌,使畫面更完整、更豐富,并提出講述要求,如什么時候?有誰?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或在什么地方?有誰?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等。
(2)、請幼兒根據(jù)豐富后的墨跡圖進行編講。
4、向同伴或老師講述自己圖畫中的小故事。
四、活動延伸:(組合編故事)
將幼兒制作的墨跡圖布置在語言區(qū)中,引導幼兒與同伴的墨跡圖組合在一起,編出一個更好聽的故事。
第五篇:柳笛聲聲教案
教學重點:
認識14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懂得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
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關于柳笛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柳笛聲聲”
2、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找
一找哪些字音自己還讀不準。
(2)聽教師范讀課文,學一學自己不認識的字。
(3)自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到要求會認的字,并畫出來,再讀一讀。
(4)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愉快闖關”游戲。
出示課件:
第一關:讀詞語。
第二關:開火車式讀字。
第三關:加偏旁組成新字。
3、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你是從哪一個自然段看出“我”迷路了?
(2)指名讀,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請學生再讀一讀,讀出主人公的心情。
(4)如果你在野外邊迷了路,找不到爸爸媽媽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你能從文中找出表達自己心情的句子嗎?
(5)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讀4---8自然段,指名說你知道了什么?這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7)再讀,邊讀邊畫出我和卡廷之間的對話。
(8)小組練習分角色朗讀。
(9)師生合作分角色讀。
(10)讓學生演一演。
4、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背誦課文。
5、課后積累。
讓學生把本課的好詞佳句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