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抓住“文眼”,把握“意境”
韋鋒 發(fā)布時間: 2009-7-31 11:57:40
散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這里所說的是指以寫景、狀物、敘事為依托來抒寫思想感情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潑、結(jié)構(gòu)靈活、表達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學作品。如何教會學生閱讀這類作品?我認為教給學生抓住“文眼”的辦法,進而把握“意境”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一、何謂“文眼”、“意境”?
“文眼”就是一篇文章構(gòu)思的焦點。圍繞著這個焦點,把零散的材料組織起來,統(tǒng)一起來,使文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梢?,“文眼”既是全文的主旨,又是行文線索。在散文中,“文眼”往往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話、或是包含激情的言詞、或是表達深刻感受的句子。何謂“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必須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也就是說“意境”是作者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寫,使讀者如臨其境,產(chǎn)生與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靈的共鳴[1]?!耙饩场?必須是情景交融的,單純的景物描寫談不上意境?!耙饩场睉撌峭庠诘木辰绲木拔锱c作者心中的境界的喜怒哀樂的高度統(tǒng)一,是外物與內(nèi)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藝術(shù)畫面。
二、散文的“意境”與“文眼”的關系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文眼”是生命跳動的脈搏?!拔难邸笔恰耙饩场钡慕裹c,是作者感情的噴發(fā)口。因此,“文眼”是作者特意在文中設置的。一方面,它直接揭示文章的旨意;另一方面,它是全文脈絡的扭結(jié),是全文各部分精神的聚合點。有了它,形似散亂的題材就集中地顯示出“神”來。尤如畫龍點睛一般,點睛是最精彩的一筆,只有點睛了,才能體現(xiàn)出整條龍的風韻和神采,才能真正表現(xiàn)出“形散神聚”的特點。沒有它,生命也就窒息了。如果僅有“意境”,沒有“文眼”,中心就不突出,主旨不鮮明;僅有“文眼”沒有“意境”,就會空洞乏味,缺乏魅力。所以,散文的“意境”和“文眼”是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散文時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3]。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就是文眼,全文的意境從這里開拓出去。由于“心里頗不寧靜”,才步出門外,去看月光下的荷塘,通過觀賞月光下的荷塘,又暗示出“心里頗不寧靜”。結(jié)尾,他又回到家門口開始新的不寧靜的生活??梢娮髡哌@種不寧靜的情感因素是無法擺脫的,這種感情就借助“文眼”下子噴發(fā)出來。因此這淡淡的意境是由淡淡的哀愁產(chǎn)生的,是由于“心里頗不寧靜造成的”。不僅如此,而且“心里頗不寧靜”還是文章脈絡的扭結(jié),是藝術(shù)構(gòu)思的凝聚點,把握住篇首“文眼”,全篇的結(jié)構(gòu)就一清二楚了。
三、教給學生抓住“文眼”的方法。
1,散文的“文眼”雖不固定在某段某處,但也有規(guī)律可循。常見有以下五種:
(一)置“文眼”于文首,總領全文。這類散文開門見山,亮出主旨,定下基調(diào),有利于作者圍繞中心選取題材,使文章基調(diào)前后一致;對讀者來說,便于迅速把握全文主要內(nèi)容。如《背影》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個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它開篇點題,統(tǒng)攝全篇,使思念父親的深情籠罩全文,映照全篇。作者除了在文章開頭第一次寫父親的背影外,下文還有三次從不同方面寫父親的背影。第二次是具體描繪父親的背影;第三次是尋覓父親的背影;第四次是在回憶中浮現(xiàn)父親的背影。父親的背影貫穿全文的始終,成了作者抒情立意的憑借和結(jié)構(gòu)全文的線索?!逗商猎律返拈_頭第一句話:“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不僅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調(diào):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
(二)置“文眼”于篇末,卒章顯志。有的散文作者,并不急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在開頭就和盤托出,而是娓娓而談,引而不發(fā)。當你讀完全文,方才恍然大悟,驚奇于作者的巧妙構(gòu)思和深刻內(nèi)涵。這種散文,常常一波三折,曲徑通幽,將讀者引導到優(yōu)美的藝術(shù)之境。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結(jié)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篇末點題。在兒時魯迅的眼里,長媽媽饒舌(喜歡切切察察)、不拘小節(jié)(“大”字睡相等)、懂得許多“我所不耐煩”的規(guī)矩(元旦吃福橘等),通過“長毛”往事、買《山海經(jīng)》等事的描寫體現(xiàn)出她的熱情、爽朗、樂于助人,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過這些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樣一位樸實、平凡的勞動婦女的懷念之情。又如:《海燕》的結(jié)尾:“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抒寫了海燕滿腔熱情呼喚暴風雨的戰(zhàn)斗豪情。
(三)置“文眼”于首尾,前呼后應。為了更好地突出散文的主旨,使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前后呼應;為了讓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文章的藝術(shù)境界,一些散文常常在文首尾設置“文眼”。如:朱自清的《綠》第一段點出了“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在結(jié)尾再次寫道:“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即使對中間部分的內(nèi)容把握不準,理解不深,讀了這兩句話,也大致能明白本文所描繪的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的心情、感受了。
(四)置“文眼”于文中,貫穿通篇。如:《小橘燈》倒數(shù)第四自然段;“??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zhèn)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統(tǒng)攝全文,作者借小橘燈贊美小姑娘鎮(zhèn)定、勇敢、樂觀的精神。也說明了當時的革命力量雖然還不夠強大,小橘燈卻能照亮前進的道路,指引我們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無限美好的?!讹L景談》一文,六幅風景畫后,出現(xiàn)了五次點題性的議論:“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它將不同人物在不同時間、地點里的活動納入相同的主題之中。反復出現(xiàn)的“文眼”,強調(diào)了每一幅畫面的思想內(nèi)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4]。這類散文,更容易讓人體會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固有特點,。
(五)置“文眼”于文題,揭示文章的主題。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
2,怎樣教會學生準確地抓住散文的“文眼”呢?
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解決它要受到教師的水平、學生的基礎能力和對散文的興趣等因素的制約。除了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切實加強“治本”工作外,也可以用下列方法教學生:
(一)從位置上看。因“文眼”常出現(xiàn)在文首、文中、文首尾、篇末、標題等地方。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通讀全文后,到這些位置上去找。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前提需要解決,即學生能夠判斷出本文的“文眼”,不解決這個前提,學生也是會視而不見的。
(二)從“文眼”句的表達方式看。因“文眼”是用以傳神達旨的,所以在表達上常常是議論或抒情句,在敘述性散文里也可能是敘述句。這樣,我們可以教學生從這類句子、段落中去尋找。如:《春》一文,“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議論便是“文眼”句。老教材《白楊禮贊》的“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議論)。《聽潮》的“這是偉大的樂章,海的美就在這里”(議論)?!栋㈤L與〈山海經(jīng)〉》結(jié)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抒情句)?!逗商猎律返拈_頭第一句話:“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敘述句)。
(三)從全文提綱上看。因為“文眼”是全文的“綱”,它必須貫穿在文章的各部分中,所以通過列出全文提綱也能抓住“文眼”。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第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是風和日麗的。第二段:寫山,是通過寫山,寫出濟南冬天的安靜和舒適。第三、四段:寫小雪裝點下的濟南,更顯得秀麗溫柔。第五段:寫水綠、水的清。仍然是圍繞著濟南冬天的“暖”和“安適”、“秀麗”來寫。從以上提綱我們可以找出該文的“文眼”是“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
四、教給學生分析、探求“意境”的方法。
分析、探求意境要先對作品描繪的生活畫圖(即所謂“境”),作身臨其境的感知,然后再深入體味其內(nèi)在的情思,才能進而理解其完整的意境?!耙饩场笔且环N藝術(shù)境界,它含蓄蘊
藉,極富詩情畫意。教師要善于描繪作品的意境,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聯(lián)想的翅膀。我的教學方法是:首先借助預習提示和學生閱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文章大致內(nèi)容和基調(diào),想象散文中描繪的圖畫,體味回蕩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吟唱,體味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感情涌動。具體用以下幾種方法引導:
(一)通過朗讀,感受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隱性的,全部融會在字里行間,如果只靠教者牽強附會的生硬分析,不但易使意境支離破碎,而且易使本來含意雋永、耐人尋味的內(nèi)容,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只了解表象而不知究里,無法真正領略散文的內(nèi)在美。學生須以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為媒介,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從而與作者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散文如畫的意境,這比教者純理論的講析,具體、深遠。如:《春》教師過多的分析,只會弄巧成拙,削減其美感。通過大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作者筆下的大地回春、生機勃發(fā)的動人景象,感受飽含在文字之中的對春的活力的贊美,感受文章給人的希望和力量,則事半功倍,效果喜人。
(二)從散文表情達意的主要特點入手。借物言志、寓情于物,“用自己的心點燃別人的心”。思想感情與藝術(shù)境界緊密相連是散文表達的特點。如:《海燕》運用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借海燕這一黑色的精靈的形象,歌頌革命者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教學時就應該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形象意義,從而把握文章的意境。
(三)分析意境還可以從語言文字上下功夫。散文的語言優(yōu)美洗練,人們常用“余音裊裊的洞簫”、“色彩鮮明的瑪瑙”來比擬它;散文語言質(zhì)樸而自然,人們又用“曲徑通幽的園林”來形容它。杜甫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散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情韻。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百草園的景觀,描寫菜畦、石井欄、皂夾樹、桑椹四景,分別用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四個詞修飾,質(zhì)樸自然。同為動詞,黃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輕捷而用“竄”,這些都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獨特感受。這里有聲、有色、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再如:《荷塘月色》那“淡淡”的月光;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樣的荷葉;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似”的光和影??, 荷葉、荷花“像籠著輕紗的夢”。這朦朧之境,正是作者此刻的心境,這種景色實在太美了。
總之,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找準了理解全文的切入點;抓住了散文的“意境”,就能使學生受到藝術(shù)美的熏陶和感染,從而提高學生欣賞散文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這幾方面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切忌將它們割裂開來。
第二篇:如何營造散文的意境(推薦)
如何營造散文的意境
作為當代包容性最強的文體,散文一直是文化創(chuàng)作的主流。但是隨著社會的日益發(fā)展,散文的品性也慢慢發(fā)生了變化,真正可以稱得上精品上午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多,特別是現(xiàn)在社會的散文,差不多都是吃喝玩樂、情情愛愛之流,其根本原因,我想,在于沒有散文里營造一個濃厚的文化意境。
散文要立于精品的行列,我個人覺得應該具備濃厚的文化意境。意境,是指文學作品營造的一種獨立存在的審美,給人一個遐想的空間。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意境,應該與作者的知識面、品質(zhì)、性情等有關,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淺談我的愚見:
首先,散文想營造出一種高層次的的文化的文化氛圍、文化境界,必須在布局構(gòu)思上創(chuàng)新,給人一種新穎、清新的感覺。散文與詩歌不同,散文是平面湖化的,詩歌追求的是立體化的,但是有一點是二者都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追求一種情與景、意與象的藝術(shù)融合與統(tǒng)一。從這里可以看出,意境是一篇散文成功的關鍵。
散文的意境要靠物境作為依據(jù)表達。物境是一種固定開放的模式,如果想創(chuàng)新、新穎,必須要從構(gòu)思上下工夫,現(xiàn)代散文一味地追求情愛等其他低級的方面,立意低下,寫的差不多是小市民的生活,而且結(jié)構(gòu)千篇一律,很難給予讀者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往往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開創(chuàng)一種新的藝術(shù)空間,讓人看過之后仍有一種沉浸其中、回味遐想的余韻。
其次,要營造一種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意境,必須從另一個高度來俯視,找出其獨具一格的某一點,溶入作者自我的強烈情感,這就要求在品位、性情等方面進入一個更為高的層面,而不能等同于大城市小市民的庸俗、低級的趣味,要與崇高的的審美、觸覺。
散文意境,是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機遇的把握,是景、物、事、人與情、意、志、性的一種和諧融合,其中作者的感情、品味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作和的情感、品味將讀者帶入作品的世界,使作品的內(nèi)涵得到提升、升華。清新、深遠、獨特是一篇散文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將高尚、崇高的情懷灌注入文章,營造一個清新、深遠、獨特的意境,使情與景、意與境相交融,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感染力,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最終意圖,而不是照舊地把現(xiàn)成的搬過來,立意、情懷都沒有改變、“換湯不換藥”的立即散文。
再次,要營造一種高層次高品味的文化意境,還要從藝術(shù)手法、寫作手法來加強、規(guī)范。眾所周知,散文的邊縣手法花樣百出,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可以使畫面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立體空間,既給人平面化的“零距離”的感觸,又給人立體發(fā)散的思考空間。散文有寄情于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寫作手法,具體什么題材就應用那種手法。
從藝術(shù)表達手法來說,散文可以表達歷史滄桑感、文化思考、一己之思、一時之感等。借助它的情意、物境,將自己所感觸的內(nèi)容詩意化、深入化,最后以哲理等方面的升華,是散文最大的藝術(shù)成就,個中如何操作、就看作者藝術(shù)手法、寫作手法的熟悉和熟練程度了。
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關鍵、靈魂,只有抓緊了它,我想,創(chuàng)造出的作品也差不多是優(yōu)秀的了,心中存與的那份期望才不會飛!
第三篇:散文的意境與情趣[推薦]
散文的意境與情趣
關鍵詞:散文意境 意象情趣
摘要:無論詩歌與散文皆有其獨特意境,不同的是散文的意境是通過 大量的筆墨描述而出,有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寫境,有的可經(jīng)稱之為創(chuàng) 境。同時情趣也是意境的一■個表現(xiàn)方面,或是真情,或是真性,但相 同的是那一份真。
總論
無論是何種文章都有它的靈魂,支撐小說的是情節(jié)、人物命運,支持戲劇是唱詞,而支撐散文的是它的意境。
何謂意境,袁行霈在《中國文化概論》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觀 意志情感與客觀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像 世界”,簡單來說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現(xiàn)的畫面,兩者緊密結(jié)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與 詩歌的意境不同,詩歌意境是畫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 境則是鴻幅巨著,需要全篇構(gòu)局,否則一處失誤,全局皆毀。如《論 語》中《子路曾暫冉公西華待坐》中,去掉公西華的琴聲,頓時失色 不少,《我與地壇中》中史鐵生離開那個廢棄的地壇,當時的心境便 不會那么清晰。
當然有的散文也不是非要營造怎樣的意境,它們靠的是文中的那 份情趣,有無奈的灑脫,平淡的處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 可以看做是散文中的中的小品,雖少卻五臟俱全,也容易打動人,因 為情趣也是散文意境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所謂情趣,據(jù)筆者個人理解指 的是那一份真,那一份對事、對人、對物的真,如柳宗元的名篇《永 州八記》,當代散文家汪曾祺、豐子愷,其文章中吸引人的不是什么 非凡的意境而是文中的那份真,那份情,也就是情趣味。
一創(chuàng)境與寫境
散文古已有之,因此本論從古代說起?!墩撜Z》無疑是最早的古 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語,難以成就意境,而論語中最為稱道 的具有散文特色的還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待坐》。師 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華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師問 及其志才琴聲漸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說是畫中之畫。那時 的景那時的情,讓今人看來也感嘆不已,感嘆情的真摯,感嘆景的迷 人,一切皆如此的愜意如此的和諧,不刻意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說 是散文意境中難見的一高峰,亦如司空圖在詩品中所言“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亦如李白所稱贊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
意境構(gòu)成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意象,優(yōu)美的散文都著意刻畫、抒寫 一個主體形象,憑著主體形象,營構(gòu)意境的輪廓,憑著主體形象傾注 作者內(nèi)心的激情,顯露出抒情的微波洪濤。上例為自然之作,如范云 詩中“昔去花如雪,今來雪如花”,天然之作,不著人力。當然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莊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創(chuàng) 一意境,后才闡述一道理。如其文《逍遙游》,前文揚揚灑灑言之許 多,鯤如何化而為鵬,鵬又如何飛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風而游于天下,將這些意境營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勝。這便屬于成功的意境營造,莊子心中對自然對萬物的認識,通過這些意象帶出,從而闡述出自己 的觀點,“圣人無己,至人無名,神人無功”。
當然擅長借助意象來傳達意境的近代也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 兩個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即是如此。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回憶父親、抒寫父愛的一篇膾灸人 口的散文,作者抓住父親一個特定的“背影”為意象,作為創(chuàng)造意境的 構(gòu)圖中心,先后四次進行了點染與刻畫:第一次在開頭,“我和父親 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寫“背影” 的出現(xiàn),是父親送“我”上車后,又特意為“我”買一包桔子:“我看見 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鐵道邊…… 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 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第三次,寫“背影”的隱沒,“等他的背影混入 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第 四次,則是作品的結(jié)尾,手捧父親“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挺筆,諸多 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來信。深探懷念父親的“背影”:“在晶 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父親的背影在此文中是最能打動作者,也能打動諸多讀者的心,
第四篇:淺談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淺談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著縝密精巧的構(gòu)思,玲瓏剔透的結(jié)構(gòu),質(zhì)樸凝練的語言,縝密真摯的情致。這些,無疑是構(gòu)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正如郁達夫所說,是“貯滿”著的“詩意”。
詩意,用楊朔的話來說,就是使人“動情的事”。作家把自己感到“動情的事”傳遞給人們,使之受到感染并產(chǎn)生共鳴,要求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創(chuàng)造詩意的藝術(shù)也是極為豐富的,其中之一就要看作家駕馭藝術(shù)技巧如何。如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其實也是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技巧,它對作品“詩意”的創(chuàng)造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凡有藝術(shù)才能的作家、藝術(shù)家都素諳比喻技巧。難壯之聲,難描之形,難繪之景,難傳之情,一旦到了他們的作品里,就是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深受,出現(xiàn)一個瀟灑幽深迷人的意境。究其底,多是比喻技巧使如此。
朱自清先生運用比喻藝術(shù)創(chuàng)作出散文的詩意,給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一、形象美
文學藝術(shù)作品必須具有可感的生動形象,唯其如此,才能獲得持久的藝術(shù)生命。作為散文,特別是寫景寄情的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這就是作家的功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僅潛隱著一種纏綿、委婉、深沉的情感,同時,他憑借精妙的比喻藝術(shù)為我們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以質(zhì)實之物比質(zhì)實之物,給人一種形象美,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在《春》的結(jié)尾,作家這樣寫道: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她領著我們上前去。
春天,她無形、無聲,是“空靈”之物,一些人要描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難,而朱自清寫出來了,把春天的美附麗于“剛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氣美,“小姑娘”的艷麗容顏美,“青年”的健壯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神、有情,噴射出詩意的光輝,寫物附意,揚言切事,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對春天無比熱愛和熱情贊美的感情。
二、繪畫美
古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談。能繪出影像的是畫,透出神韻的是詩。好的畫和好的詩總是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的,朱自清寫的雖是散文,卻與詩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繪畫的色彩美,也有詩的韻味美。不過,后者是融于前者,耳自然流出來的。在《春》中有這樣的描寫: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還眨呀眨的(略)讀了這文字,你仿佛置身于萬物復蘇、爭奇斗艷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賞一幅清新明朗的水彩畫。這幅畫,遠處可見五彩繽紛的花色,近處可聽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飛,下有野花活潑俏皮的眨眼。遠、近、上、下、濃、淡、燥、濕,雖是信筆點染,卻盡得風流。
三、音樂美
音樂是以其特有的節(jié)奏旋律來打動人心,感染人的,從而獲得藝術(shù)的美麗。好的音樂,總給人以余音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
四、含蓄美
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詩是美的,余味曲澀、含蓄蘊藉的詩更不失為美。詩為什么要含蓄?這是由生活決定的。生活本身存在著含與露、隱與現(xiàn)、曲與直的現(xiàn)象。同時進行藝術(shù)欣賞的人們,是主觀能動的。不希望作家、藝術(shù)家把話說盡,一覽無余,而是要他們創(chuàng)造出“含而不漏”的妙境,以便為人們提供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天地。含蓄,非詩獨有,散文亦然。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段描寫:曲曲折折的荷葉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讀這段文字,頓生一中隱約的朦朧的含蓄美,象交織著一首淡淡喜悅、淡淡哀傷的溫柔的小夜曲,多么神秘的幽玄的情景啊~有余昧、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盡“的含蓄美。
總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明快細膩,給人以尋之不盡,身臨其境的美感。
第五篇:中考散文寫作指導——意境篇
教案:中考散文寫作指導——意境篇
思源周國安
教學目標 :讓學生初步學會散文意境寫作
教學方法: 講練結(jié)合指導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釋題
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所描繪的客觀物境、生活圖景相交融而熔鑄在作品中的能夠把讀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間的藝術(shù)境界。
散文畫面或?qū)懭擞浭?,或?qū)懢盃钗铮巧⑽氖闱?、感悟的基礎
二、方法指導
1擷取幾個片段。
如散文中的“事”是如何呈現(xiàn)的呢?它不像寫記敘文那樣將事件的起因、過程、結(jié)果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往只擷取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片段。
請同學們讀范文,舉例說明。
2運用描寫方法
寫人記事使用人物描寫方法
人物描寫方法有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人物描寫的目的是刻畫人物的性格,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這同時也能更深刻地表達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寫應力求具體生動,能做到繪聲繪色地再現(xiàn)“人物”,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例如語言描寫。人物的話語最易“泄露”人物心靈的秘密,最能靈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細致地將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袒露出來,因此,人物的言語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寫景狀物綜合各種感覺
如何使畫面展開呢?即繪聲繪色,描情摹態(tài)。具體言之,除了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即綜合運用各種感覺描寫景物,它可以使景物描寫更加細膩。例如:
細細的雨絲密密地斜織著如煙似霧;潤濕的泥土散發(fā)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點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無窮;春風把雨絲送上你的臉頰如少女的手兒溫柔細膩;俯身靜聽草長得聲音如一望無際的曠野上悠揚的笛聲在耳畔回響。啊,瀟瀟春雨,春雨瀟瀟。(學生習作《春雨》)
這段作文綜合運用了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五種感覺寫春雨,細膩傳神,收到很好的效果,這是一種操作性很強的寫作方法。
又如:
特別誘人的是牧野的黃昏,落日映紅周圍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燦爛。雪峰的紅光映射到這遼闊的牧場上,形成一個金碧輝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們,都鍍上了一色的玫瑰紅。當落日沉沒,周圍雪峰的紅光逐漸消褪,銀灰色的暮靄籠罩著草原的時候,你就會看見無數(shù)點紅火光,那是牧民們在燒起銅壺準備晚餐。(碧野《天山景物記》)
這段文字中,藍天、白云、銀灰色的暗花,夕陽的紅火連鎖映襯著蒙古包,牧女籠罩在金碧輝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繽紛的,景物五光十色,準確的使用色彩詞語會使景物描寫更加生動。當然,這離不開細致的觀察。
3加入想象、聯(lián)想
想象、聯(lián)想使畫面更鮮活,讓主題更深刻。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①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于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②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并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起來,我們會喜歡第②句,因為第②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說,以比之法說出的精妙處。“快要過去”用“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紀之交”用“驛站”作比描,“往事”用“如煙消散”作比描,三組,使同樣一個意思表達起來更鮮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例如: 我把秋天比作一個穿著金色裙袍的仙女,她那輕盈的衣袖拂去了太陽的焦熱,卻將明亮和清爽灑向大地;她用寬大的衣衫擋著風寒,卻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實獻給人間。人們都愛秋天,愛她的日麗氣爽,愛她的天高云淡,愛她的香飄四野。秋天,使農(nóng)民的笑容格外燦爛??《我的長生果》的秋天,如作者所說: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寫秋天!——想象、聯(lián)想使畫面更鮮活!
據(jù)說宋代有人作詩,以半個破銅錢為題。破銅錢上模糊可見“開元”(唐玄宗年號)二字。詩曰:
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尤有開元字。
想到清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
前兩句寫破銅錢的形狀,像半輪殘缺的月亮,落在塵埃里,上面模模糊糊地有“開元”的字樣。后兩句寫錢可買到一切,買盡人間不平,揭露了金錢萬能的本質(zhì)。詠的是一個破銅錢,卻表現(xiàn)了一個深刻的主題。
為什么這些生活小事能寫成好文章,奧秘在哪里?善于想象和聯(lián)想!
第二課時
美文賞析
一、復習意境寫作的要素
二、請用已學知識分析下面文章
微笑冰心
雨聲漸漸地住了,窗簾后隱隱地透進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呀!涼云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火千點,閃閃爍爍地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后,會有這么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地覺得涼意侵入。轉(zhuǎn)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里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云里;一片幽輝,只浸著墻上畫中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地笑。
“這笑容仿佛在哪兒看見過似的,什么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地便坐在窗口下想
——默默地想。
嚴密的心幕,慢慢地拉開了,涌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一條很長的古道。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里的水,潺潺地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里。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地笑。
“這笑容仿佛在哪兒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現(xiàn)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地拉開了,涌出十年前的一個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滴地落到衣上來。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地亂轉(zhuǎn)。門前的麥隴和葡萄架子,都濯(zhuó)得新黃嫩綠的非常艷麗。一會兒好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猛然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這茅屋里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地笑。
這同樣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地合了攏來,綰(wǎn)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xiāng)。眼前浮現(xiàn)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diào)和里,看不分明了。
評點:寫作者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選取幾個具有典型性、形象性、連貫性的特寫畫面,精雕細琢,認真描繪,強化細節(jié),深入挖掘,提煉其表情達意的共同點,議論引申,不斷深化。這種構(gòu)思的好處是:意象鮮明,形象性、可視性強,選取的鏡頭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表現(xiàn)寫作者的感情或?qū)懽饕鈭D,選材廣,表現(xiàn)力強。如冰心的《微笑》,作者選取幾個典型的畫面——安琪兒的微笑、赤腳孩子的微笑、茅屋里的老婦人的微笑加以組合,最后以“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xiāng)。眼前浮現(xiàn)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diào)和里看不分明了”作一提煉,巧妙地把三幅畫面揉合為一體,有力地表現(xiàn)了“愛”的主題。
三、動手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