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勢與政策論文—當代大學生的責任
形勢與政策論文—當代大學生的責任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一方面我們要擴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學會關心他人和社會,把自己融入社會,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以人民、國家的利益為重,個人利益服從集體、社會利益,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我們要在肩負起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化”而勤奮學習的社會責任的同時,通過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時間深入社會大家庭,開展形式多樣的國情與社會調查、科普宣傳、專業(yè)知識宣傳、文化下鄉(xiāng)和智力扶貧,積極開展杜區(qū)服務等活動,加深對國情的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身追求的一種需要,并努力實踐之。另一方面,又要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實現個人的利益與價值,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自己滿意的生活方式,把聰明才智和潛能充分發(fā)揮出來,推動社會進步和自身的發(fā)展。
作為新一代大學生,我們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培養(yǎng)人文精神,學會做人,又要提高文化業(yè)務精神,培養(yǎng)科學精神,學會做事,二者絕不可偏廢。大學生尤其是要求進步的同學要不斷增強對黨的信念的認同感、與人民的親切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努力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中國先進文化的弘揚者和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維護者。
作為新一代大學生,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首先,我們要明確實踐是學習知識理論的目的。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競爭激烈,更要求很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如果不明確這一點,就會偏離學習的根本目的,單純?yōu)榱苏莆諘局R,為了考試和分數而學,就可能導致“高分低能”或“混文憑”的結果。其次,要加強實踐性環(huán)節(jié),我們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在解決具體問題中形成和提高。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知識的灌輸,死記硬背,不可能形成較高的素質和能力。我們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必須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我們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學地生活,鍛煉,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又要加強學習和修養(yǎng),塑造美好的心靈。應當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盡可能地愛護身體,講究衛(wèi)生,增強體質。同時,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獨立、平等、自信、自律、堅強、寬容、樂觀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在現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標準。即使一個人身體殘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棄,照樣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樂,幸福。相反,即使一個人有健康的體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調節(jié)能力弱,他的生活不會開心,甚至可能逐漸損害身體健康。
作為大學生,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和科學的方法,不斷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質和能力,發(fā)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堅持學習科學文化和加強思想修養(yǎng)的統一,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和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樹立遠大理想和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全面發(fā)展的人,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yè)績,實現人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第二篇:形勢與政策論文-當代大學生就業(yè)形勢分析
隨著各大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yè)生人數也連年增長,2003年是高校擴招后畢業(yè)生的人數達212萬,2004年畢業(yè)280萬人,比上一年增長32.1%,2005年畢業(yè)達到了338萬人,保守估計2009年大學生畢業(yè)人數達到600萬。雖然政府在不斷增加就業(yè)機會,而面對不斷增加的就業(yè)人群,那只是點毛皮而已。大學生就業(yè)問題仍然不容樂觀。
一、根據相關資料,可以看出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有一下幾個特點:
1.就業(yè)崗位與畢業(yè)生人數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yè)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為什么大學生就業(yè)問題一直讓大家困擾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于求。每年畢業(yè)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也崗位數量多的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的增大。有關資料表明,從2001年至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從114萬增加到413萬,是擴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于此。這也是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困難的一個直接原因,相信這也是社會公認的。
2.熱門專業(yè)人才過剩
前些年,出現了幾個熱門專業(yè),如計算機,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專業(yè)至今仍然是熱門專業(yè),仍然是社會的焦點問題。致使眾多考生紛紛報考這些專業(yè)。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為的:既然是熱門專業(yè),那么社會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這話不假,可是,當所有的人都這么想的話,就會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雖然需求量大,但學習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經超過飽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扎堆現象。這也就是為什么熱門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們找不到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3.薪水與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學畢業(yè)生,尤其是名校的畢業(yè)生,剛剛畢業(yè),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yè)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其實,這就象軍人打仗一樣。能帶兵打勝仗的將領,不一定受過什么好的教育,但通過實踐,他們可以帶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從學校里學出來的將領卻未必有那樣的本領。因為他們只是通過理論來看戰(zhàn)爭,很少付諸實踐,只是紙上談兵,真要上戰(zhàn)場的時候,有些事情跟紙上的并不一樣。所以,即使是名校畢業(yè)的學生,也不能自以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樣。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現在的大學生們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開到只有800元,但這畢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畢業(yè)生的期望值高出社會現實水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高不成,低不就?!敝械摹暗筒痪汀?。
4.各企業(yè)選人挑剔
在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yè)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梁和骨干是大學生,企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這將是應屆大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企業(yè)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
二~ 造成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困難的原因
1.社會競爭激烈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3億,這個數字是令人無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崗位。換句話說,也就是社會對高校畢業(yè)生的吸納能力正在逐漸減小。而高校畢業(yè)生的數量卻是逐漸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勢遠遠大于減小之勢。隨著政府機構改革、人員分流,國有企業(yè)深化體制改革、精兵簡政,雖然私有企業(yè)不斷增加,但就業(yè)崗位少,不能從更本上解決問題。另外,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年年在擴招,畢業(yè)生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會對畢業(yè)生的整體社會需求量與實際畢業(yè)人數之間的矛盾突出,畢業(yè)生求職擇業(yè)的競爭加劇。再過兩、三年,我們的畢業(yè)生人數將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業(yè)的待業(yè)畢業(yè)生,這個將會是一個盤大的數據,給就業(yè)帶來嚴峻的考驗。
2.扎堆現象
專業(yè)扎堆現象在上面已經跟大家講過了,下面就來說說就業(yè)單位扎堆和地區(qū)扎堆的問題。大多數畢業(yè)生都把高薪的外企當作就業(yè)的首選,根據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看出,2006年的畢業(yè)生把外企當作就業(yè)首選的百分比高達29.85%,將近三分之一。其實,外企并不是容納大學畢業(yè)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還有15.2%的高校畢業(yè)生把政府機關當作就業(yè)單位的首選,這就使得報考公務員的人們越來越多,“公務員熱”不斷升溫。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區(qū)相對較為發(fā)達,人們通常會認為,那里的就業(yè)機會會很多。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畢業(yè)生就業(yè)地區(qū)就首先選擇此類地區(qū),從而形成了地區(qū)扎堆的現象。而相對不發(fā)達的地區(qū),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區(qū)卻沒有那么搶手,其實這些欠發(fā)達地區(qū)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設,去發(fā)展。
3.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還有許多各方面的因素影響著大學生就業(yè)問題,如性別問題,相關資料表明,女性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比男性畢業(yè)生低6.4%。還有,城鄉(xiāng)區(qū)別問題。據報道,來自農村的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比來自城市的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低10.09%。
第三篇:形勢與政策論文—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形勢與政策論文—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本篇形勢與政策論文僅作為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根據這篇形勢與政策論文范文寫出自己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人類社會已經跨入了21世紀,21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世紀,我們是生長在這個偉大時代的大學生,幸逢盛世,既是無限幸福,值得羨慕的一代,又是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的一代。黨的十七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秉h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并且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執(zhí)政能力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是我國進入21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戰(zhàn)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題,這也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
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樣化和經濟全球化是兩大歷史趨勢,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fā)展。和平為主流的外部環(huán)境,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激烈競爭,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國面臨著一次重大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只有緊緊抓住機遇,沉著應對挑戰(zhàn),我國才能在新世紀實現經濟發(fā)展、趕超先進國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正處于并且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一屆三中全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鄧小平同志曾告誡我們:“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很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們還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睂Υ?,江澤民同志也明確指出:“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發(fā)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生產力和科教、教育水平還比較落后,實現工業(yè)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xiāng)越來二元經濟結構還有改變,地區(qū)差距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人口總量繼續(xù)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yè)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fā)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yōu)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它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斗。”
2、認識我國現在的發(fā)展機遇。世紀之交的年代,往往潛藏著巨大的歷史機遇。從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個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
一、在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下,我國有極大的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和良好周邊是可以實現,這有利于我國集中精力搞建設。二是從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世界科技革命進程加快,我們可以抓住新科技革命產業(yè)化的環(huán)節(jié),縮短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跨越式發(fā)展。三是從國內來說,我國在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并取得了偉大成就的基礎上跨進21世紀,歷經探索,我們已經形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采取了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fā),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現代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找到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F在,黨的十七大又明確指出了新世紀初新的奮斗目
標和行動綱領。這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新世紀的當代大學生要想所作為,就必須以時代的歷史使命為已任,把握時代的脈搏,跟上發(fā)展的源流,迎接變革的挑戰(zhàn),從而樹立起為時代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而獻身的偉大志向。
1、以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和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歷史重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造和諧社會是當今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兩項具體表現。這也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
2、以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基本要求。只有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夠符合高速發(fā)展變化的時代要求,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因此我們當代大學生要著眼于自身的全面發(fā)展,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大精神,用“三個代表”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綜合素質;加強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反對、抵制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腐朽思想;加強自身修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較強的法紀觀念,提高心理素質,形成堅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價值觀念混亂、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識淡化、道德行為失范的現象,在今后人生的奮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yǎng)的統一、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學習好本領,練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識,使自己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視野開拓、胸懷寬廣的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不息,塑造無悔的青春。
第四篇:形勢與政策-黨90年歷程與當代大學生責任
《形勢與政策》課程論文
黨90年歷程與當代大學生責任
姓名: 學號:
系別:會計系 班級: 指導老師:
完成時間:
2010年6月11日 論文摘要:
新世紀剛剛掀開扉頁,中國共產黨就迎來90歲生日?;厥字袊伯a黨90年的風雨歷程,回首中國社會90年的滄桑巨變。歷史和現實總是反復證明這樣一個道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fā)展中國。關鍵詞:黨的90年歷程、當代大學生責任
一、黨的90年歷程
201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在充滿希望與挑戰(zhàn)的新世紀,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不平凡的九十年,結合世界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曲折歷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將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堅定繼續(xù)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信心和決心。從黨建設的歷史進程、從發(fā)展道路的反復探索、從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從新世紀的嚴峻考驗,我們得到許多有益的深刻啟示。
這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尋找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經過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結束了中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一盤散沙、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狀況,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命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努力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確定“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yè),成功地邁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沉著應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局勢,戰(zhàn)勝風險,頂住壓力,使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勝利地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中國共產黨發(fā)展的歷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在新世紀新的征途上,我們還可能會遇到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只有始終堅持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發(fā)揚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夠找到適應新情況的新思路、新途徑,找到解決新問題的新辦法、新措施,繼續(xù)把我們的偉大事業(yè)全面推向前進。這就要求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謀人民群眾之所需,千方百計地為人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搞改革、搞建設,作決策、辦事情,都必須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團結各族人民。在大革命時期的國共第一次合作;抗日時期,面對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促進國共的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改革開放來,我們黨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以和平方式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逐步完成祖國領土的統一。面對我國政黨林立,民族眾多的情況看,我們黨仍然堅持愛國統一戰(zhàn)線,制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重要機制,團結人民,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二、當代大學生責任
1、我們面臨的歷史趨勢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在弄清楚我們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歷史責任之前,我們必須明白:我們到底面臨著什么樣的歷史趨勢?以及我們面臨的“現狀”和“歷史趨勢”之間到底還有多少距離? 當今中國社會面臨的最大的歷史趨勢就是正快速邁向現代化。經濟的愈加繁榮,文化產品的豐富,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獲得政治話語權漸進加深,人們的生活在實現了小康之后向富裕的明天跨進,這一切仿佛都預示著共產主義社會即將到來。
但是在陽光之下必然存在著陰影,中國這30年來的跨越發(fā)展就像是養(yǎng)雞場中的人造雞,有身材卻沒有質量。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yè)的發(fā)展長期滯后,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非常之慢;第二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高污染高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第三產業(yè)發(fā)展不足,人民急需的服務行業(yè)跟不上,反而一些不正當行業(yè)滋生得很快。貪污腐敗這個毒瘤這幾年又有擴散的趨勢,黨風廉政建設不到位。人民思想構成復雜,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嚴重,部分青少年崇洋媚外,蔑視本國人。
2、我們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歷史責任?
每個時代產生的歷史問題總是由這個時代的精英人物們解決的,這些問題有時并不能一次完整的解決,這就需要兩代人甚至多代人不懈的努力。毛主席時代偉人們解決了中國獨立自主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任務,在實現中國繁榮復興又一個歷史任務上也有所建樹;鄧小平同志、江澤民主席和現任的胡錦濤主席一直在我國的崛起和復興上做出努力,這個任務正如上面提到的,并不能靠一代人的作為解決或者實現的。
我們這一代多是80 90出生的,上代人打下的江山經營的初具規(guī)模,正需要我們把它發(fā)揚光大。如今我國現代化的程度不深,我們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fā)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步伐更進一步,另一方面,面對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系列嚴峻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我們必須得慎重合理有序的解決,為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有利的環(huán)境。這兩項任務都不是能夠簡單完成的,但是我們必須記住一點:責任,責任是我們成長的動力,我們要全力以赴,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去奮斗。
三、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做?
我們當代大學生單單認識到沉重的責任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為了這個責任赴湯蹈火死而后已的精神,并靠著這股勁努力拼搏為人盡事。
歷史像車輪在飛轉,時光像江河在流淌,我們大學生已經走過了整整二十年人生,我們在這長河中怎樣既做到驚鴻一瞥又對歷史的發(fā)展有益,這就要我們要么成為偉人要么成就偉人。每個時代的偉人對歷史的推動作用總是比單個的其他人來得大,但偉人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的,所以成就偉人才是上上之選。但是作為一個自然人,誰不想做偉人呢。從現在起,首先必須樹立偉大的理想,為社會主義拋頭顱灑熱血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成為每個虔誠的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當代雖不需要這么激進,但是“我很平凡、但我渴望成長”的信念還是應該有的。有了追求,還要付諸行動,除了認真完成黨交代下的任務外,自身也要多學知識,用真正的知識武裝自己,認準了、就去做、不跟風、不動搖。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言權”,只有親身體驗過才會有那種超乎平常的感覺。非常感謝學校能給我這次寫《形勢與政策》論文的機會,讓我真正懂得了黨90年的歷程與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我的責任。同時也感謝在寫論文中給予我指導的老師和同學,我會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進。
第五篇:大學生的使命與責任 形勢政策論文
談到底,有些人的學習目的無非是為了出國。走出國門開闊知識視野,其實并不是件壞事。但不少人卻是“一去不復返”,寧愿在西方國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國效力。國內有項統計,八十年代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6名賽手,當今除一人仍在上海,一人不知去向,其余4人全在美國。當初,微軟要在北京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一下就用高薪網羅了國內該領域最頂尖的十幾名科學家。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培養(yǎng)人才,往往只落得“為他人做嫁衣裳”的結局。如此惡性循環(huán),國家如何能迅速發(fā)展?
“我們?yōu)槭裁吹貌坏街Z貝爾獎?中國的教育讓太多的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玩、不允許玩,這導致很多優(yōu)秀的高考生一進入大學生活就完全喪失了人生目標,只知道“玩”。另外,我們追求物質似乎已經達到了一種極致。而高樓大廈不代表富強和文化積淀?!爱斠粋€人追求生活的必需品時,他往往是勤奮的勇敢的;當一個人追求生活的消費品時,他往往是懶惰的溫和的;當一個人追求生活的奢侈品時,他往往是消極的、軟弱的。”浙大黨委副書記鄭強教授在北師大珠海分校作報告的時候這樣說道。
我想,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能總是想著,國家能幫助我們什么,社會能給予我們什么。更多的,我們應該想想,我們能為國家、為社會做些什么。畢竟,大學生是中國人口中極少一部分能有機會接受現代科學技術教育的人,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自覺的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神圣的職責,迎接新時期的挑戰(zhàn),以十二分的熱情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余溫余熱,實現自身價值。
這個時代,是一個風云變幻的時代,中國要爭取一個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實現和平崛起的戰(zhàn)略意圖,有很多方面是要依賴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在這之中,大學生團體無疑成為其中的中堅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代的大學生應該有一種比較宏大的責任意識,有理想,有擔當。學科的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而對這個國家、對這個民族的責任感也應當樹立起來。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家,但中華民族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毛主席說過,這個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我想任何一個大學生讀到這句話都應該以此自勵。我們的國家現在步入到了一個比較穩(wěn)妥的發(fā)展軌跡,但是,這并不意味我們就可以放松警惕。世界格局的變化,經濟政治結合體的發(fā)展,局部的利益沖突,都對我國的發(fā)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一個大學生,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和民族責任感的大學生,在這樣的一種格局中,是不是更應該樹立一種責任意識呢?大學生階段的現實任務就是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樹立遠大理想,認真學習,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尋求途徑鍛煉自己的能力;強健體魄,總結起來即八個字:“養(yǎng)德、修學、儲能、健身”,養(yǎng)德以寬厚而博愛,修學儲能以實現厚積薄發(fā)憑實力應對重重挑戰(zhàn),健身以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完成肩負的使命打下堅實的基礎。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培養(yǎng)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究竟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歷史責任呢?我覺得應該有以下三點:
第一,回望歷史,牢記歷史,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認清歷史縱橫軌跡和社會發(fā)展需求。
第二,著手現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培養(yǎng)自身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第三,放眼未來,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樹立崇高的理想,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浪潮中,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大學生未來的責任和使命就是引領時代潮流,振興中華,改造社會,和諧世界,這將是需要我們畢生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使我們當代大學生——進步青年的代表需要肩負起的責任和偉大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