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月9日嘉定嘉桃八年級數學證明舉例
第十九章證明舉例之添加輔助線的幾種類型
一、第一條: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
例
1、已知如圖,在?ABC中,AB=AC,CD是邊AB上的高.(練習冊P61)1?BCD??A.求證:
2例
2、已知?ABC中,AB=AC,AB?AC,點D是邊BC的中點,?EDF?90?,射線DE與直線AB交于點E,射線DF與直線AC交與點F.(1)當點E在線段AB上時(如圖一)
《1》、是判斷DE、DF的大小關系,并證明你的結論。
《2》、試猜想線段AE、AF的大小關系,并證明你的結論。
(2)當點E在線段BA的延長線上時,在圖二中補畫符合要求的圖形,并判斷(1)中的兩個小題的結論是否任然成立?若不成立,是寫出這時相應的結論并證明(寶山2010年期中)
二、第二條:倍長中線
例
3、如圖在?ABC中,?BAC的平分線AD平分BC,求證:AB=AC(堂堂練P85)例
4、如圖C是AB的中點,?1??2,求證:AE=BD.(TP85)
例
5、如圖在?ABC中,點D、E是BC邊上的點,且?1??2,DE=CE,過D作
三、第三條:截長和補短
第二篇:初二數學《證明舉例》
初二數學《證明舉例》
課題:22.4證明舉例(4)
一、教案設計思考與亮點
教案設計思考:本節(jié)內容為證明舉例的第四課時,用二次三角形全等來證明有關問題,教案的設計力求通過師生生動活潑的問題研究,不生搬硬套固定的解題模式,讓學生親身經歷問題的解決與創(chuàng)設過程。教學中,隨著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構建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整個一堂課,始終是在師生的默契配合下進行,師生思維協調同步,處于“共鳴”狀態(tài),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效。
教案設計亮點:
1、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開放性問題,既可以消除學生“模仿例題”的習慣,又可以克服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個性,發(fā)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品質。
2、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對例題的簡單變式訓練,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驗證,同時引導學生修正猜想。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嘗試命題教學,學生掌握文字命題的證明步驟。
(2)會用二次三角形全等證明幾何問題。
2、能力目標:(1)了解猜想證明與反駁、優(yōu)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2)經歷了命題的證明過程,學生逐步學會分別從題設和結論
出發(fā),尋求論證思路的綜合分析方法。
3、情感目標: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
三、教學重、難點:重點:用二次三角形全等進行幾何證明。
難點:舉出反例說明一個命題是假命題。
四、教學過程:
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幾何證明。(寫課題)
一、文字命題證明
請同學們看這樣一道例題:
例7:求證:有兩邊及其中一邊上的中線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一)提問:
1、文字命題的證明有哪些步驟?
2、這個命題的題設與結論分別是什么?
(二)學生動手操作:
完成畫圖,寫已知和求證。
(學生完成,教師巡視,并抽一份點評,盡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并
解決和完善)AA’
’
DD’
已知:如圖,在△ABC和△A’B’C’中,AB= A’B’,BC= B’C’,AD、A’D’分別是
BC和B’C’邊上的中線,AD=A’D’。
求證:△ABC≌△A’B’C’
[歸納小結]
對于文字命題,我們先要讀懂題意,正確理解其中的內涵,再著手
解題。
(三)討論與分析:
我們如何來證明△ABC≌△A’B’C’,用什么方法?同學投入討論。
(學生思考并討論,互相啟發(fā),自我教育,然后小組選代表匯報解題思路。)追問學生:
1、你怎么想到證∠B=∠B’?
2、如何證得BD’=B’D’?
你們能自己完成這道題的證明了嗎?
(四)獨立書寫證明過程:
證明:∵AD、A’D’分別是BC和B’C’邊上的中線(已知)
∴BD=
1212BC,B’C’=B’C’(三角形中線定義)
又∵BC= B’C’(已知)
∴BD= B’D’(等式性質)
在△ABC和△A’B’C’中
’D’(已知)
’B’(已知)
AD=A’D’(已知)
∴△ABC≌△A’B’C’(S ? S ? S)
∴∠B=∠B’(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在△ABC和△A’B’C’中
’B’(已知)
∠B=∠B’(已證)
BC= B’C’(已知)
∴△ABC≌△A’B’C’(S ? A ? S)
(可能還有學生通過證AC= A’C’,從而得到△ABC≌△A’B’C’。此時教
師均給予肯定,然后指出在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善于選擇簡捷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優(yōu)選的數學思想。)
(五)[歸納小結]
在這個命題的證明過程中,有兩次證明三角形全等,其中第一次證
明所得的兩角相等,成為第二次證明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種將上一步推理所得的結論作為下一步推理條件的情況,在證明過程中常常會遇到。
二、變式訓練
(一)完成了上述命題的證明:若將其中“一邊上的中線”改成“一邊上的高”,命題是否成立?
(學生獨立思考,并請一位同學上黑板畫圖)
估計學生回答此命題仍成立,請學生說明理由。
老師問還有沒有其它意見?
若學生沒有意見,教師進行反駁,將學生所畫的圖作如下改變:
’(通過老師畫圖操作,學生觀察分析,從而獲得直觀的認識)然后提問:
1、觀察△ABC≌△A’B’C’中條件是否符合題意?
2、此時,△ABC≌△A’B’C’嗎?為什么?
3、老師是用什么方法說明這是個假命題的?
(二)思考題:(讓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再思考)
1、修正上述命題,使之成為真命題。
2、若改變“一邊上中線”為“一角平分線”,其它條件作怎樣變化,命題仍
成立,留作同學課外思考。
[歸納小結]
由上可見,我們在思考問題時既要積極大膽,又要注意思維的嚴密
性,不斷優(yōu)化我們的思維方式。
三、鞏固練習:
如圖:已知:點D、E分別在AB、AC上,BE和
相交于O點,且DB=EC,要證明OB=OC,還需要增加什么條件?
BC
(一)放手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大膽思維,勇于探索。
(二)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見解,善于發(fā)表見解。
(三)學生提出的問題,還是由學生自己來評判是否正確。
(通過開放性練習,讓學生探究嘗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
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先由學生小結,然后老師作點評和補充。)
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些什么?
1、文字命題證明步驟。
2、二次三角形全等證明有關問題。
3、證明假命題的方法——舉反例。
4、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五、作業(yè)布置:
1、課本練習及練習冊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繼續(xù)考慮:
(1)有兩邊及第三邊上的中線對應相等的兩三角形全等嗎?
(2)類似的角平分線、高有沒有這樣的性質呢?
五、教案說明
課堂教學是有效地開展師生雙邊活動的主陣地,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自由的討論,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與研究,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通過變式訓練及開放性練習,不斷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內容為22.4證明舉例的第四課時,用二次三角形全等來證明有關問題,為了分散難點,先復習了命題的證明步驟,再安排學生根據題意畫圖并寫已知與求證,然后讓學生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分析解題思路,突出分析與綜合的思想方法,最后獨立寫證明過程。整個例題基本上是由學生解決的,老師在其中作適當的分析、點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觀察、比較分析及綜合演繹的能力。
由對例題的簡單變換,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驗證,同時引導學生修正猜想。其中滲透猜想與反駁的數學思想,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之后又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課外有深入的思考余地。這樣的處理,使例7與練習第一題成為一個整體,而練習2的思維方式與例7相同,作為課后作業(yè)是對知識
進行鞏固。
最后一道題則是提高要求,少給一個條件,進行開放性思維訓練、要學生通過討論,大膽探索,提出所增加的條件,再由學生來判斷其正確性。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更增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與逆向思維的能力。本堂課小結基本上由學生完成,使學生明白通過努力,收獲還是很多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知識的概括歸納能力。
六、教學反思
綜觀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我認為教學其實施過程比較順利,并能有效地開展教學雙邊活動。其中學生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人,在教師的調動下,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在教學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的內容,我都給學生提供機會,大膽地放,如例題教學中,命題證明要先根據題意畫圖,寫已知、求證、再進行證明,我就放手讓學生操作,然后分析解題思路讓學生講,疑點讓學生議,錯如讓學生剖析,最后加以修正。這樣,使新知識易掌握,錯誤易暴露,也利于及時糾正反饋,同時,對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從而使例題教學顯得充實、有效。
把例題簡單變式后,提出問題“此時命題還是否成立?”其實這是老師有意設計的一個問題,我先讓學生猜想認可,學生均自以為判斷是正確的。然后教師平等地參與學生一起也發(fā)表見解,通過老師實際畫圖,學生觀察分析,直觀地認識到結論不成立,再來分析原因,從而引起學生的重視與反思。這樣的反例反駁,學生不僅錯明確誤之處,而且更明確用舉反例證明假命題的方法,從而得出與原來不同的結論。這樣使學生在今后解題過程中,不僅要敢于探索,大膽思維,同時也要注意思維的嚴密性與批判性,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不斷優(yōu)化思維方式。
鞏固練習是屬于“從不變的結論來探索使結論成立的已知條件”的編題,其題型結構是:
條件條件條件結論
條件(不變)
條件條件(學生探索)
缺條件,當然要設定,而且有多種可能性,這樣的開放性問題要求學生從條
件方面進行思維和縱向發(fā)散,而這種思維的發(fā)散需要先進行廣泛的逆向聯想,再進行正向的驗證,頗具挑戰(zhàn)性,很容易激起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感和對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從而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開闊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的鼓勵,適時的引導,使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創(chuàng)造,特別是增加了“BE=DC”這個條件,它的證明需添設輔助線,此時由于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解決的辦法,進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地能力,從中得到了“以思維的逆向性和變通性”為主的思維轉換能力的培養(yǎng)。
從當堂學生的各種反饋及課后的作業(yè)來看,本節(jié)課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與要求,特別注重了思維力度與品質的培養(yǎng),但在教學過程中,對某些問題的問法設計上還有待改進。
第三篇:19.2證明舉例(上海八年級第一學期)
龍文教育------您值得信賴的專業(yè)化個性化輔導學校數學組洪堅
洪海影士原創(chuàng)精品手機: ***
龍文教育個性化輔導授課案
教師:學生:學科:時間:年月日
§19.2
證明舉例(上海八年級第一學期)
第四篇:滬教版_初二數學幾何證明舉例
1.已知:如圖1,AD是BC上的中線,且BE∥CF.求證:DF=DE.2.已知:如圖2,AD、BC相交于點O,OA=OD,OB=OC,點E、F
在AD上,∠ABE=∠DCF.求證:BE∥CF.3.已知:如圖3,在△ABC中,EF∥BC,∠1=∠2,D是EF中點。
求證:AE=AF.4.已知:如圖1,AB∥CD,BE、DE分別是∠ABD、∠BDC的平分線.求證:BE⊥
DE.5.已知:如圖2,在△ABC中,AB=AC,O是△ABC內一點,且OB=OC.求證:AO⊥BC.6.如圖3,在△ABC中,AB=AC,DE是過點A的直線,BD⊥DE于D,CE⊥DE于E.1)若BC在DE的同側(如圖①)且AD=CE,求證:BA⊥AC.2)若BC在DE的兩側(如圖②)其他條件不變,問AB與AC仍垂直嗎?若是,請予證明,若不是請說明理由.7.已知:如圖1,AB=CD,AD=BC,AE=CF.B、A、E三點
共線,D、C、F三點共線.求證:∠E=∠F.8.已知:如圖2,AB=AC,∠A=90°,AE=BF,BD=DC.求證:FD⊥ED.9.已知:如圖3,AC=BD,AD⊥AC于A,BC⊥BD于B.求證:AD=BC.10.已知:如圖1,在△ABC中,∠C=2∠B,AD⊥BC.求證:AC=BD-DC
11.已知:如圖2,AD是△ABC的中線,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證:AC=BF.12.已知:如圖3,正方形ABCD中,點F在DC上,E在BC上,∠EAF=45°.求證:EF=BE+DF.
第五篇:八年級數學-勾股定理的證明及拓展
八年級數學
勾股定理的證明及其延伸
1.說明
勾股定理是數學中一個重要知識。雖然在教材章節(jié)內容中所占篇幅不多,在考試中也往往不會作為一個獨立知識點進行命題,但其實其內容及方法常常包含在其他各類題目中,是問題解答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所以學生對勾股定理要能夠十分熟練地進行使用。本文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及拓展,以使學生對其進行深刻理解。
2.勾股定理的證明
命題:在直角三角形中,a、b為直角邊長,c為斜邊邊長,則有a?b?c。勾股定理一個最簡單的證明方法是使用圖形證明法。如下圖,我們使用4個同樣大小的紅色直角三角形(a、b為直角邊長,c為斜邊邊長)拼出2個圖形: 22
2圖1和圖2這兩個藍色正方形的面積是相等的(它們的邊長都是a+b),而4個紅色直角三角形的面積也是相等的,所以2個圖形中白色部分的面積也應該相等(都等于藍色正方
形面積減去4個紅色三角形的面積)。而左邊圖形中白色部分的面積是a?b,右邊圖形中白色部分的面積是c,所以a?b?c。
222222
3.圓與三角形
在討論勾股定理的延伸之前,我們先來看圓與三角形的關系。
如圖3,以BC為直徑做圓,圓心為BC的中點O。在圓上任取一點A,則三角形ABC為直角三角形,其中∠A=90°。
如圖4,同樣做圓。如果A點在圓外,則∠A為銳角??梢赃@樣來證明:連接AO,和圓交與點D。容易得到∠BAC<∠BDC,而∠BDC=90°,故∠A<90°。
如圖5,同樣做圓。如果A點在圓內,則∠A為鈍角??梢赃@樣來證明:連接OA,并延長和圓交與點D。容易得到∠BAC>∠BDC,而∠BDC=90°,故∠A>90°。
綜合起來,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命題:
命題:在三角形ABC中,以BC為直徑、BC的中心點為圓心做圓,如果A在圓上,則∠A=90°;如果A在圓外,則∠A<90°;如果A在圓內,則∠A>90°。
注意,這個命題的逆命題也是成立的,即:
命題:在三角形ABC中,以BC為直徑、BC的中心點為圓心做圓,如果∠A=90°,則A在圓上;如果∠A<90°,則A在圓外;如果∠A>90°,則A在圓內。
這個逆命題可以利用上面幾副圖用反證法很容易證得。
4.勾股定理的延伸
現在,我們對勾股定理進行延伸,如下:
命題:在三角形中,a、b、c為其3條邊長,其中c為最長邊(c≥a、c≥b),如果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則a?b?c;如果三角形為銳角三角形,則a?b?c;如果三角形為鈍角三角形,則a?b?c。
請注意上面“c為最長邊(c≥a、c≥b)”的條件限定。如果c不是最長邊,那么必然是a?b?c,這就不存在任何討論的必要了。
下面我們來證明這一命題。對于直角三角形的情況,那就是勾股定理,前面我們已經證明了?,F在只要證明銳角和鈍角三角形的情況。
見下圖,仍然如上一節(jié)那樣,去最長邊c為直徑做圓(設這條邊為BC),那么直徑所對應的∠A也會是三角形ABC中最大的角(大角對大邊)。
222222222222從上節(jié)的討論中,如果是銳角三角形,A必然在圓外,如圖6所示。從A點做直徑BC的垂線,交圓于D點。顯然AB>BD、AC>DC,而BD?DC?BC,所以222AB2?AC2?BC2。
如果是鈍角三角形,A必然在圓內,如圖7所示。從A點做直徑BC的垂線,反向延長交圓于D點。顯然AB 命題:在三角形中,a、b、c為其3條邊長,其中c為最長邊(c≥a、c≥b),如果222222a2?b2?c2,則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如果a2?b2?c2,則三角形為銳角三角形;如果 a2?b2?c2,則三角形為鈍角三角形。 5.勾股定理的增強描述 綜合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對勾股定理進行增強型的表述,如下: 在三角形中,a、b、c為其3條邊長,其中c為最長邊(c≥a、c≥b),則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條件是a?b?c;三角形為銳角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條件是222 a2?b2?c2;三角形為鈍角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條件是a2?b2?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