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外學前教育史完成
-
中外學前教育史
一、簡述題
1、簡述柏拉圖學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2、簡述盧梭關于自然教育的基本要求
3、簡述裴斯泰洛齊的教學心理化和要素教育的內(nèi)容及其影響
4、列舉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 -
中外學前教育史
期末作業(yè)考核
《中外學前教育史》滿分100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保傅制度
2、《世界圖解》
3、鈴木鎮(zhèn)一
4、藝友制
5、《顏氏家訓》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1 -
中外學前教育史
中外學前教育史
1古代希伯來:家庭教育以培養(yǎng)宗教信仰為最重要的目標
2古代印度:在婆羅門的家庭中,兒童約在3~5歲經(jīng)過剃度禮開始接受家庭教育
3斯巴達:尚武成為斯巴達國家的靈魂, -
中外學前教育史試題
《中外學前教育史》試卷 C 一、填空:(共30分,每個空2分) 1、 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和教育家,著有《顏氏家訓》,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 、 、 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2、 在教育史上提出
-
中外學前教育史100分
1.第1題 系統(tǒng)地提出幼兒園教育理論,在使學前教育學成為教育科學中的一支獨立部門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教育家是 A.福祿貝爾 B.柏拉圖 C.夸美紐斯 D.昆體良 您的答案:A 題目分數(shù)
-
中外學前教育史論述題
《中外學前教育史》論述題 一 四、論述題 1、 張雪門提出的實習計劃與傳統(tǒng)師范學校實習的區(qū)別及其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師資培養(yǎng)的啟示。 ①在空間上,他把幼師生的實習場所從幼
-
東北師范大學中外學前教育史
期末作業(yè)考核
《中外學前教育史》滿分100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保傅制度
我國宮廷專門選出貴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類拔萃的男子,負責對太子、王子們道德、知識、身 -
中外學前教育史5篇
一、選擇
1.英國1944教育法—《巴特勒教育法》
2.日本1872年現(xiàn)代教育開端的標示—《學制令》 建立了全國的學校教育體制
3.“快樂之家”的創(chuàng)始人—維多里諾
4.夸美紐斯代表 -
2016秋《中外學前教育史》答案
1.第1題 在歷史上第一次把學前教育納入其具有民主色彩的單軌學制的教育家是 A.福祿貝爾 B.柏拉圖 C.夸美紐斯 D.昆體良 您的答案:C 題目分數(shù):2.0 此題得分:2.02.第2題 古代羅馬的
-
中外學前教育史論文(含五篇)
論《中外學前教育史》 這學期學習了邵曉芙老師的《中外學前教育史》,收獲頗多。使我對中國學前教育史以及外國學前教育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中外教育史的結(jié)合有利于我們?nèi)胬?/p>
-
《中外學前教育史》學習資料
閉第一頁 深 圳 大 學 試 題 、試 卷 紙(A卷) 班級:09級學前教育大專班課程名稱: 中外學前教育史 擬題人:王佳歡 10年10月 25日姓名: 學號: 審題人: 年 月 日 一、單
-
中外學前教育史試卷一及答案
試卷一 中外學前教育史試卷一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30分) 1 我國古代學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 A家庭教育 B宮廷教育 C學校教育 D社會教育 2 我國封建社會教育是以倫理道德為基
-
中外學前教育史復習資料。精心總結(jié)
陳鶴琴 “活教育”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目的論、課程論、教學論三大部分。 有感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以及當時我國所面臨的民族生存
-
中外學前教育史(華師版)
.第1題 日本政府頒布的關于設立學前教育機構(gòu)并把它看作學制的一部分的最早規(guī)定是 A.《學制令》 B.《教育令》 C.《小學校令》 D.《幼兒園保育及設備規(guī)程》 您的答案:A 2.第2
-
《中外學前教育史》總復習題及答案
第一編:中國學前教育 第一章 古代學前教育 1、奴隸社會建立的保傅教育制度中,設有 “三公”“三少”教育子女,三公是指什么? (太保、太傅、太師;少保、少傅、少師 ) 2、慈幼機構(gòu)
-
中外教育史
“五經(jīng)”,指的是:?詩?、?書?、?禮? 、?易?、?春秋?。
3.老子的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有:虛靜無為、柔弱處下、 知足不爭。
4. 一般認為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論專著。
5.王 -
學前教育史
一、填空題 1.1.原始社會兒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公養(yǎng)公育)。 1.2.古代學前兒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1.3.傳說中我國最早的兒童學校是("庠"),是學校的萌芽,是原始社會養(yǎng)老
-
學前教育史
學前教育史
題型:單選、名詞解釋、簡答、論述
一、 基礎概念
1、 行為課程
2、 《幼稚園課程標準》(時間、起草人、三個部分、兩個基本點,我國第一個??)
3、 恩物
4、 兒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