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中考文言詩文閱讀點津:感悟評價
2009中考文言詩文閱讀點津:感悟評價
題型闡釋
感悟評價,就是在閱讀過程中伴隨著自己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并提出自己獨特的發(fā)現(xiàn)與見解、思考與質(zhì)疑。
感悟評價類試題,大都是開放性簡答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1.要求根據(jù)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2.結(jié)合社會現(xiàn)象或個人經(jīng)歷闡述對選文內(nèi)容的理解;3.對文中人物進行評說等。精題解析
例1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fēng)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頷聯(lián)描寫了怎樣的情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何意義?(2008年江蘇徐州市中考試題)
解析:第一問是把握詩句基本內(nèi)容,它只要求寫出詩人當(dāng)時的耳聞目見即可。第二問是要求考生說出對詩句的自我感悟,這就要深挖其內(nèi)在意蘊,并思考一下人們將它應(yīng)用到現(xiàn)實生活的用意。這首詩的頷聯(lián)是歷來被傳誦不絕的哲理名句,它的哲理意蘊與其現(xiàn)實意義密切相關(guān)。
答案示例:頷聯(lián)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水環(huán)繞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難辨,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用來比喻在困境中出現(xiàn)希望或轉(zhuǎn)機,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
例2 閱讀《陋室銘》,回答后面問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于作者這種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2008年重慶市中考試題)
解析:此題要求考生對文章的觀點談自己的看法。從能力角度上說,考查的是鑒賞評價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它要求抓住已知的條件聯(lián)系全文,談時切入角度要準(zhǔn)。
答案: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我們就是要與那些有知識有學(xué)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示例②: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例3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問題。東施①效顰
西施②病心③而顰④其里⑤。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選自《莊子·天運》)
【注釋】①東施:越國的丑女。②西施:越國的美女。③病心:心口疼。④顰:皺眉。⑤里:鄉(xiāng)里?!鞠嚓P(guān)鏈接】 邯鄲學(xué)步
壽陵馀子學(xué)行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選自《莊子·秋水》)
選文大意:有個壽陵人,聽說邯鄲人走路的樣子很好看,就趕去邯鄲學(xué)習(xí)人家走路??墒牵粌H沒有學(xué)到邯鄲人走路的技巧,反而連自己原來走路的方法也忘記了,結(jié)果只好爬著回家。
閱讀上文及鏈接材料,請針對東施和壽陵人失敗的原因,給其中一位提一點建議。(2008年廣西南寧市中考試題)
解析:此題已經(jīng)指明了答題方向“針對東施和壽陵人失敗的原因”——這個失敗的原因便是我們要提建議的靶子??梢砸罁?jù)文本,先把失敗的原因總結(jié)概括出來,然后針對這個原因有條理地提出建議即可。
答案:建議對方從實際出發(fā),取人之長,不可盲目效仿。
答題方略
要解答感悟評價試題,應(yīng)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rèn)真閱讀選文。要有針對性地反復(fù)閱讀選文(包括鏈接材料),理解文中內(nèi)容、情感,再結(jié)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認(rèn)識和見解。
2.善于捕捉信息。要運用恰當(dāng)?shù)慕M合,對詞義、文章、人物、事件、主題思想或文學(xué)形象等重要信息進行篩選,形成自己的理解。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要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對文章的內(nèi)容和思想提出獨特的認(rèn)識和見解,當(dāng)然還要考慮觀點的正確性。
4.組織語言表述。注意語言要簡潔明了,千萬別拖泥帶水,啰啰唆唆。
請看下面的例子。
例4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后面問題。
溥幼嗜學(xué)。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shù)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選自《明史·張溥傳》)這則故事給了你怎樣的啟示?(2008年江蘇徐州市中考試題)
方略:對于這類“啟示”題,應(yīng)從文章的某個角度某個方面生發(fā)開來談感受??筛鶕?jù)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來定,如文中的人或事,某一個細節(jié),某一句名言,哲理性的話等等??傊?,所作的答案應(yīng)植根于文章。其實,這就是平時寫的讀后感,只不過篇幅特別短小而已,所以一定要言簡意賅,不要展開論述。
答案:學(xué)習(xí)要勤奮刻苦,方能成功。能力演練
(一)閱讀范仲淹《漁家傲》,完成下面的題目。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1.有人認(rèn)為,“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是全詞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請簡要地說一說。
2.請你用批注的方式談?wù)勀銓Α扒п掷铮L煙落日孤城閉”的感悟。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關(guān)尹子教射箭
列子學(xué)射,中矣,請①于關(guān)尹子。尹子曰:“子②知子之所以③中者乎?”對曰:“弗④知也?!标P(guān)尹子曰:“未可?!蓖硕?xí)之三年,又以報關(guān)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标P(guān)尹子曰:“可矣,守⑤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⑥國與身亦皆如之。”(選自《列子·說符》)
【注釋】①請:請教,問。②子:第二人稱代詞,“您”。③所以:表示“??的原因”。④弗:不。⑤守:遵守。⑥為:治理。
【助讀】這則寓言篇幅短小,語言簡潔,寥寥幾筆就刻畫出了關(guān)尹子這位嚴(yán)師的形象。而列子作為學(xué)生,非常尊重老師,聽從老師的教誨,積極主動地探索鉆研,這是他能學(xué)好射箭的根本原因。
1.列子雖然射中了靶心,關(guān)尹子卻不承認(rèn)他學(xué)會了射箭。為什么?
2.讀了這篇短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感悟評價答案
(一)1.這一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它揭示出詞人和征人們的矛盾心理:思鄉(xiāng)而不能回,因為戰(zhàn)事未平、軍功未建。這一矛盾心理正是詞作所揭示的主題。2.此句形象描繪了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guān)閉城門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同時點明了戰(zhàn)事吃緊、戒備森嚴(yán)的特殊背景。
(二)1.因為列子并沒有掌握射箭的規(guī)律。不掌握規(guī)律而射中靶心,是偶然的;掌握了規(guī)律而射中靶心,才是必然的。2.我們做事情要有成功的把握,就應(yīng)該努力去掌握規(guī)律,提高自覺性,克服盲目性。
第二篇: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一詞多義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lián)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yīng)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yīng)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fā)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后來這個意義發(fā)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chǎn)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chǎn)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
常見多義詞例釋
按照多義詞、義項、例句及篇目順序整理:
從
①跟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順從,聽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③順著,隨著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
④依從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⑤介詞,由 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⑥介詞,向 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策
①名詞,泛指馬鞭子 執(zhí)策而臨之(《馬說》)
②動詞,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③記載(名詞用作動詞)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故
①舊的,原來的(知識)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
②原因,緣故 孔子?xùn)|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兩小兒辯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具
①詳細,詳盡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具有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傷仲永》)
④備,置辦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書
①字條,文字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陳涉世家》)
②書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③文書,公文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④著作,書籍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quán)勸學(xué)》)
⑤書寫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陳涉世家》)
亡
①滅亡,亡國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逃跑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③同“無”,沒有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許 ①答應(yīng) 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
②贊同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③名詞,處所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
④代詞,此,這樣 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
⑤數(shù)詞,表示對數(shù)量的估計,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⑥擬聲詞,hǔ 曳屋許許聲(《口技》)
已
①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魚我所欲也》)
②完結(jié)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③罷了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④同“以”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隆中對》)
⑤已經(jīng) 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隆中對》)
作
①振作 一鼓作氣(《曹劌論戰(zhàn)》)
②奮起,有所作為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③寫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興建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⑤勞作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桃花源記》)
⑥起 凍風(fēng)時作,作則飛沙走礫(《滿井游記》)
⑦像……那樣 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使
①使者,使節(jié) 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春秋》)(第一個“使”是動詞,派)
②派遣 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③出使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讓,令 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出師表》)
⑤假使,假如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魚我所欲也》)
比
①靠近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核舟記》)
②比較,較量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③及,等到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陳涉世家》)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古今異義
現(xiàn)代漢語由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有些詞義一直沿用下來,有些詞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形成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古今異義詞主要有以下幾種:
(1)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的本來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所發(fā)展,應(yīng)用的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xiàn)象叫詞義的擴大。這種詞義是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如“河”,古代僅僅指黃河(飲于河、渭);現(xiàn)在則是一個普通的名詞,成為河流的通稱。
(2)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變得狹小。詞義縮小主要有兩類:
A.程度減弱。如“病”,古義指嚴(yán)重的疾病,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君之病在腸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減弱了。
B.范圍縮小。如“臭”,古代指氣味(左佩刀,右備容臭);現(xiàn)在則僅僅指臭味。
(3)詞義轉(zhuǎn)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zhuǎn)移為表示另外一種對象,這就叫詞義的轉(zhuǎn)移。主要有以下幾種:
A.由表示甲事物轉(zhuǎn)化為表示乙事物。如“顏色”,古義指容顏、臉色(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今義指色彩。
B.由表示甲動作轉(zhuǎn)化為表示乙動作。如“去”,古義指離開、距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今義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義的范圍轉(zhuǎn)化為表示乙義的范圍。如“鮮美”,古義有“鮮艷美麗”的意思(芳草鮮美);今義則是形容詞,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圍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顏色轉(zhuǎn)化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義轉(zhuǎn)化為表示乙義時,詞性也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如“烈士”,古義指有遠大抱負的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義指“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獻出自己生命的人”。
(4)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的歷史過程中,褒貶義相互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叫做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主要有三種情況:
A.褒義詞轉(zhuǎn)化為貶義詞或中性詞。如“風(fēng)流”,古義指杰出、英?。ù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今義多指輕浮放蕩,含貶義。
B.貶義詞轉(zhuǎn)化為褒義詞。如“乖”,原指偏執(zhí)、不順服(行為偏僻性乖張);現(xiàn)在是“聽話”“安順”之義。
C.中性詞變?yōu)榘x詞或貶義詞。如“鄙”,古義表示“見識短淺”,是一個中性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今義指品質(zhì)惡劣,成為貶義詞。
常見古今異義詞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字詞、例句及所選篇目、古義、今義順序整理:
窮 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記》)窮盡 貧窮
絲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醉翁亭記》)弦樂器 蠶絲
委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放棄 委托
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離開 到,往
是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 表示判斷
舉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被舉薦 舉起
征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表現(xiàn) 出征,征收
喻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明白,了解 比喻
豆 一簞食,一豆羹(《魚我所欲也》)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豆類名稱
就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隆中對》)接近,趨向 今常作副詞或連詞
誠 此誠不可與爭鋒(《隆中對》)確實 真誠、誠實
秋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時 四季中的秋季
義 引喻失義(《出師表》)適宜,恰當(dāng) 正義,意義
否 陟罰臧否(《出師表》)惡,壞 表示否定
猥 猥自枉屈(《出師表》)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卑鄙下流
庶 庶竭駑鈍(《出師表》)希望,期望 眾多
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案件 監(jiān)獄
師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軍隊 老師,或軍隊中一種編制
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第二次 表動作重復(fù)
間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參與 間隔、空隙,不連接
里 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上樞密韓太尉書》)古代居民區(qū)名 方位詞,與外相對
游 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上樞密韓太尉書》)交往 現(xiàn)常指游歷、游覽
池 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大也(《上樞密韓太尉書》)護城河 現(xiàn)指水塘
走 幾欲先走(《口技》)跑 行走
趨 嘗趨百里外(《送東陽馬生序》)快步走、奔
跑 趨向假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借,借助 不真
居 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扁鵲見蔡桓公》)經(jīng)過 房子;居住
見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見蔡桓公》)拜見、進見 看到
鄙 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邊境 品質(zhì)低下
市 愿為市鞍馬(《木蘭詩》)購買 市場
強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有余 強壯,強大
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只 但是
雖 雖殺臣,不能絕也(《公輸》)即使 雖然,表轉(zhuǎn)折
固 吾義固不殺人(《公輸》)絕對 堅固
謝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唐雎不辱使命》)道歉 感謝
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逃跑 死亡
會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適逢,恰巧遇到 聚合憐 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憐愛,愛戴 可憐,憐憫
或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陳涉世家》)有人 或許,也許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語(《陳涉世家》)到處 經(jīng)常
開張 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擴大 指商店開始營業(yè)
猖蹶 遂用猖蹶(《隆中對》)失敗 兇猛而放肆(注:現(xiàn)代漢語中寫作“猖獗”)
于是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記》)從此(時)表示承接
所以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的原因 常與“因為”搭配,表因果關(guān)系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品質(zhì)低劣
曉暢 曉暢軍事(《出師表》)精通,熟練 通順
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謹(jǐn)慎 先帝知臣謹(jǐn)慎(《出師表》)嚴(yán)謹(jǐn)而慎重 小心慎重
犧牲 犧牲玉帛(《曹劌論戰(zhàn)》)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現(xiàn)指放棄、損害一方的利益
可以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可以憑借能愿動詞,可以
交通 阡陌交通(《桃花源記》)交錯相通
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妻子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妻子和子女 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沒有出路的境地
間隔 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斷絕來往 隔開,不連接
無論 無論魏晉(《桃花源記》)不要說,更不必說 表示條件不同而結(jié)果不變
以為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以此為 認(rèn)為
左右 楚王聞之,謂左右(《晏子春秋》)身邊跟隨的人①表方位;②表估計
雖然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公輸》)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實詞運用現(xiàn)象,它主要有以下幾類: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钣煤蟮囊饬x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只是動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轉(zhuǎn)化為動詞“打洞”之義。
(2)一般名詞作狀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原意為道路,這里作狀語,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這里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jù),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為的身份或?qū)Υ姆绞健H纭熬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項羽本紀(jì)》)中的“兄”,本為名詞,轉(zhuǎn)化為狀語,是“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的意思。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詞“狗”,在這兒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
(4)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
(5)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箭”,這里轉(zhuǎn)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lǐng)”。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轉(zhuǎn)化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轉(zhuǎn)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
(7)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轉(zhuǎn)化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感到苦惱”。
(8)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rèn)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
①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賓結(jié)構(gòu),“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賓客”。
②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rèn)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rèn)為這事奇怪”。
(9)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餓”是動詞,因后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jīng)受饑餓”。
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③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因其后帶賓語“?!?,意為“使牛出汗”,成為使動。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文體知識
1.說 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從內(nèi)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fā)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作者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xiàn)象的看法,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屬于議論性的文體,與現(xiàn)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初中階段所學(xué)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
2.表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笨梢?,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jié)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初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nèi)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xiāng)晚輩的贈序。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边@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nèi)容多含頌揚、鑒戒之意。我們學(xué)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 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文言文標(biāo)題中的“……記”,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游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dāng)中,大多數(shù)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fēng)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xué)到的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核舟記》等。
6.傳 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fēng)貌。這種文體,慣用于史書。一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 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xué)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后學(xué),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講究謀篇布局,文質(zhì)俱佳。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通假字
知識點總結(jié)
通假字,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簡稱。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們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并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記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夠用,想記一事而無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來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寫作時,不用原字或倉促間想不起原字,而寫成了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種類
①“聲旁字”代替“形聲字”。
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座)
②“形聲字”代替“聲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廷)
③同聲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壟)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見通假字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釋義、例句及出處順序整理:
說 悅 愉快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知 智 智慧 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還 旋 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湯 燙 用熱水焐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齊 劑 湯藥 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止 只 僅僅 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陰 蔭 樹蔭 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棄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xué)》)
帖 貼 粘 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火 伙 同伴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竦 聳 高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爭 怎 怎樣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見 現(xiàn) 出現(xiàn)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西江月》)
要 邀 邀請 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 無 沒有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
厝 措 放置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 哪 怎么 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
闕 缺 ①中斷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②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出師表》)
強 僵 僵硬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童趣》)
道 導(dǎo) 引導(dǎo) 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春秋》)
曷 何 什么 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春秋》)
輯 緝 連綴 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
熙 嬉 開玩笑 圣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 伶仃 孤苦無依 零丁洋里嘆零?。ā哆^零丁洋》)
距 拒 抵擋,抵抗 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圉 御 抵擋 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
詘 屈 ①理屈 公輸盤詘(《公輸》)
②彎曲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有 又 還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衡 橫 ①橫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
②不順,梗塞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甫 父 男子美稱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
簡 揀 挑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適 謫 被罰流放,強迫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唱 倡 倡導(dǎo) 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陳涉世家》)
以 已 已經(jīng)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被 披 穿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食 飼 喂養(yǎng)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材 才 才能 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邪 耶 嗎 其真無馬邪(《馬說》)
畔 叛 背叛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曾 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拂 弼 輔佐 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具 俱 全,皆 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屬 囑 囑托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直 值 價值 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注:句中“羞”同“饈”)
辟 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辯 辨 辨別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得 德 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與 歟 語氣詞,相當(dāng)于“嗎”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鄉(xiāng) 向 從前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信 伸 伸張 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已 以 常與“來”“前后”組合,表示時間、方位自董卓已來(《隆中對》)
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異讀字
知識點總結(jié)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xiàn)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采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墻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zhuǎn)化為動詞。所以,在習(xí)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qū)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xiàn)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這里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yīng)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fā)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lǐng)的稱呼,應(yīng)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ěhàn”。
信 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食、其 在用于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房 古同“旁”,讀páng,用于“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 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當(dāng)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yè)”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 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臭 作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亂》)
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例: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乘 作動詞,在表示“駕”“坐”“趁”等意時,讀chéng。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在表示“車輛”或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例: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xué)而》)
讀 表示“誦讀”等意時,讀dú。例: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的意思時,讀dòu。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泛 在表示“漂浮”“廣泛”“浮行”等意思時,讀fàn。例: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時,讀fěng。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創(chuàng) 當(dāng)表示“始造”“首創(chuàng)”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在表示“創(chuàng)傷”的意思時,讀chuāng。例:夫身中大創(chuàng)十余,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罷 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當(dāng)表示“疲勞困乏”之意時,同“?!保x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出師表》)(注:教材中“罷敝”寫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兒”的意思時,讀nǚ。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作人稱代詞時,則同“汝”,讀作rǔ。例: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降 動詞,在表示“降落”“降臨”“降給”“下達”等意時,讀jiàng。例: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在表示“歡悅”“平和”的意思時,讀xiáng。例:未嘗稍降辭色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多音字
知識點總結(jié)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
1.讀音有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類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異讀”,約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讀音加以辨析、記憶。如“將”:jiā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lǐng)”解,副詞可作“將要”解;jià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āng(動詞),作“愿”“請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qū)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ó,一般用于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ò,薄荷(專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區(qū)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口語和書面語等。如“給”:口語讀gěi;書面語讀jǐ,給予、給養(yǎng)。
4.方言詞匯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于部分地區(qū)。如“忒”:tè,差忒(差錯之意);tuī(方言),風(fēng)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xù)使用到現(xiàn)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詳見第二節(jié)“異讀字”。)
常見多音字例釋
行 xíng
①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ā墩撜Z·述而》)
②運動 天行有常(《荀子·天論》)
háng
①路 遵彼微行(《詩經(jīng)·七月》)
②行列 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漢樂府·雞鳴》)
③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陳涉世家》)
難 nán 困難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xué)》)
nàn 患難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數(shù) shǔ ①動詞,計算 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
②數(shù)落,列舉罪狀 晏子請數(shù)其罪(《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shù 作數(shù)詞用,譯為“幾” 騎千余,卒數(shù)萬(《陳涉世家》)
shuò副詞,屢次,多次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為 wéi①制,造,做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公輸》)
②充當(dāng),當(dāng)作 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③擔(dān)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④是 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⑤稱為,叫做 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⑥著,寫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⑦以為,認(rèn)為 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⑧“焉”與“為”合用,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wèi①介詞,為,給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③為此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④連詞,因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騎 qí 動詞,騎馬 其子好騎(《塞翁失馬》)
jì 名詞,一人一馬叫一騎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少 shǎo①名詞,少數(shù)人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②不多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③稍微 賓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時,一會兒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輕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小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陳涉世家》)
好 hǎo 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罚?/p>
②相善,交好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隆中對》)
hào 愛好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舍 shě 舍棄 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shè 房屋 又漸如高舍(《山市》)
號 háo 大聲喊叫 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大聲哭 號呼而轉(zhuǎn)徙(《捕蛇者說》)
hào ①國號 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②稱號 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命令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間 jiān ①中間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詞 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參與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③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④離間 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常用虛詞
知識點總結(jié)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種種語法關(guān)系。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七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biāo)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dāng)靈活。
常用虛詞例釋
1.但 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②連詞:用在復(fù)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勺g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 ①代詞:相當(dāng)于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ā读凝S志異·促織》)
②連詞:A.表示遞進,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B.表示轉(zhuǎn)折,相當(dāng)于“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C.表示順承,相當(dāng)于“然后”。例: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D.表修飾,相當(dāng)于“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E.表并列,相當(dāng)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3.耳 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dāng)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ā蛾惿媸兰摇罚〣.表示限制語氣,相當(dāng)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ā肚H》)
4.何 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為學(xué)》)B.代處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 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ā蛾惿媸兰摇罚〣.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dāng)于“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dāng)于“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p>
②助詞: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jié),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③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捕蛇者說》)
6.或 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7.乃 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fā)生、出現(xiàn)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 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后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幷咦ⅲ?/p>
9.且 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生、出現(xiàn)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B.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連詞: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 連詞:A.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11.遂 副詞:A.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終于”“結(jié)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p>
②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 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已”“已經(jīng)”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B.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 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出現(xiàn)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②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接分句,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15.矣 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p>
16.于 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B.表示
2010年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jié)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guān)鍵。
常見文言實詞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yǎng),奉養(yǎng)。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wěn),安定。例: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jīng)。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
3.從(1)跟,隨。例: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xué)習(xí)。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1)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lǐng)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5.道(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xué)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6.當(dāng)(1)面對,對著。例:木蘭當(dāng)戶織(《木蘭詩》)
(2)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dāng)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3)應(yīng)當(dāng)。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方(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xué)而》)
(3)當(dāng)……時。例:方其遠出海門(《觀潮》)
(4)將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國(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
(3)國都,京城。例: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惠子相梁》)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5)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
9.會(1)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體會,領(lǐng)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3)匯集。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4)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dāng)凌絕頂(《望岳》)
10.見(1)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游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2)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3)接見。例:將軍豈愿見之乎(《隆中對》)
(4)了解。例:見往事耳(《孫權(quán)勸學(xué)》)
(5)認(rèn)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xué)》)
(6)xiàn,引見。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11.將(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2)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3)帶兵的人,將領(lǐng)。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帶領(lǐng)。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rèn)前朝(《赤壁》)
(7)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
13.盡(1)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2)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3)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4)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5)完,沒有了。例: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6)全,這里作動詞,“吃盡”。例: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14.文(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fā)文身(《觀潮》)
16.知(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xué)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5)識別,認(rèn)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p>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p>
背誦
1、《曹劌論戰(zhàn)》中反映戰(zhàn)前政治準(zhǔn)備,表現(xiàn)曹劌“取信于民”的戰(zhàn)略思想的一句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曹劌沖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曹劌在對戰(zhàn)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現(xiàn)的一個成語是:一鼓作氣。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
1、十年春,齊師伐我:攻打
2、肉食者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淺。
3、又何間焉:參與
4、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指豬、牛、羊等;虛報;實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案件;即使。
8、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可以憑借
9、既克,公問其故:戰(zhàn)勝
10、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振作;第二次。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p>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p>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詞語解釋
1、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諷諫。納:接受。
2、鄒忌修八尺有余。修:長,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窺鏡。服:穿戴。窺:照。
4、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復(fù):又一次。
5、明日,徐公來,孰視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細。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認(rèn)為······美。私:偏愛。
7、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過者。面刺:當(dāng)面指責(zé)來源:考試大-中考考試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生字 簞(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惡(wù)
二、重點詞解釋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禍患,災(zāi)難
3、辟:通”避“,躲避
4、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5、蹴:用腳踢。
6、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7、鄉(xiāng):通”向“,從前
8、何加,有什么好處。
9、惡:厭惡。
10、辯:通”辨“,辨別。
11、義:正義或仁義。
12、勿喪:不丟掉,喪:遺失
13、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
14、賢者:有道德的人。
15、茍得:茍且取得,本文指:”茍且偷生,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三、重點句子翻譯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
對于優(yōu)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么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p>
中心:闡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人才的培養(yǎng)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視;國家的治理中,如果沒有執(zhí)法嚴(yán)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和鄰國的侵?jǐn)_,國家就會在安逸享樂中滅亡。
一、生字、重點詞和句子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重點詞:任:責(zé)任,擔(dān)子???,勞,餓,空乏,均為使動用法,翻譯為”使 ……痛苦“"使……勞累”“使……受到貧困之苦” 拂:違背,逆,不順。亂:擾亂。
句義: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受到貧困之苦,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重點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征:征驗。喻:明白,了解。
句義:內(nèi)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重點詞:入:在里面,指國內(nèi)。出:在外面,指國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讀bì,輔佐。恒:常。
句義:如果國內(nèi)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時時都有滅亡的危險。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醉翁亭記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文學(xué)常識。本文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環(huán)滁(chú)林壑(hè)瑯琊(láng yá)飲少輒醉(zhé)
巖穴暝(míng)傴僂(yǔ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籌(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勝(yì)頹然(tuí)陰翳(yì)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出師表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fù)之言,則責(zé)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作者: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題解:表: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
2、重點實詞。
布衣:平民。躬耕:親自。以驅(qū)馳:奔走效勞。傾覆:兵敗。
光:發(fā)揚光大?;趾耄喊l(fā)揚擴大。義:適宜、恰當(dāng)。宮中:皇宮中。
府中:朝廷中。陟(獎)罰(懲罰)臧(善)否(惡)。刑:罰。
遺:給予。夙夜:早晚。駑鈍: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鏟除。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送東陽馬生序
1、文學(xué)常識、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xué)家 宋濂
2、重點字詞解釋。益慕圣賢之道:仰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以覆:熱水;蒙蓋。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跑;超過期限。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 穿著。余幼時即嗜學(xué):喜歡,愛好。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盒傅?,不放松抄寫?!爸笔恰暗 钡馁e語,指“筆錄”這件事。既加冠:已經(jīng)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憂慮。
碩師,才學(xué)淵博的老師。碩,大。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嘗,曾經(jīng)。趨:奔向。先達:學(xué)術(shù)界的前輩。執(zhí)經(jīng)叩問:拿著經(jīng)書請教。叩,請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門人弟子填其室:學(xué)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填,塞。這里的是擁擠的意思。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zhì),詢問。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cè)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或遇其叱咄:或,有時。
叱咄:訓(xùn)斥,呵責(zé)。(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fù):這里指辯解。俟(其欣悅):等待,等。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隆冬。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至)舍:學(xué)舍,書館。僵勁:僵硬。(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伙食。(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記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學(xué)過他的文章有《水調(diào)歌頭o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密州出獵》
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念:考慮,想到 寢:睡 但:只是 相與:共同,一起 閑人:清閑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戶:門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這里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交橫:交錯,縱橫。蓋:原來是。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張懷民也沒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jù)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chuàng)設(shè)了一種清冷皎潔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表達作者微妙復(fù)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fù)雜感情。(曠達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閑。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三峽
1、文學(xué)常識:作者: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度龒{》一文出自《水經(jīng)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2、實詞: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陽,月亮。曦,日光,這里指太陽。空谷傳響: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襄:上。漱,這里是沖刷的意思。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駕。巚:山峰。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良:實在、真。肅:寂靜。屬 :(zhǔ)連續(xù)。引:延長。絕:消失。素:白色 ; 旦:早晨。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朝: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飛奔的馬。湍:急流。三聲:幾聲。三,這里不是確數(shù)
4、注意區(qū)別: 屬:屬引凄異(連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絕:久絕(消失)。絕(山峰):極。阻絕:斷。自三峽……(在)。自非……(如果)
5、通假字:闕;同“缺”,中斷。
6、重點句翻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②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快馬,駕著疾風(fēng),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到了夏天江水上漲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絕了,不能通航。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馬說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策之不以其道:駕馭;方法。
2、執(zhí)策而臨之。鞭子;面對
3、其真無馬邪:難道
4、其真不知馬也:恐怕。
5、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6、食之不能盡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7、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樣。
8、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尚且;一樣。
9、才美不外見:通“現(xiàn)” 表現(xiàn)出來。
10、故雖有名馬: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所以雖有好馬,也只好屈辱在做賤役的(養(yǎng)馬)人的手里。
2、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棚里,不能用“千里馬”(的稱號)去稱呼它。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據(jù)它的食量)喂養(yǎng)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駕馭千里馬而不采用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yǎng)它(又)不讓它吃飽以充分發(fā)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圖。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識(千里)馬吧!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岳陽樓記
一、生字注音
謫(zhé)守 朝暉(huī)夕陰 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淫(yín)雨 心曠神怡(yí)皓(hào)月 寵辱偕(xié)忘。潛行(qián)浩浩湯湯(shāng)瀟(xiāo)湘 屬(zhǔ 同“囑”)
二、重點解詞
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guī)模。制,規(guī)模。橫無際涯:寬闊無邊。際:涯,邊。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暉,日光。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何極:哪有窮盡。檣傾楫摧:桅桿倒下,船槳斷折。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臨風(fēng):端酒當(dāng)著風(fēng),即在輕風(fēng)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zhí)。
微斯人: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小石潭記
一、詞語
水尤清冽:格外。伐竹取道,下見小潭:道路;出現(xiàn)。為坻,為嶼,為嵁: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佁然不動:呆呆的樣子。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隸而從者:跟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見小潭:在下面。日光下澈:往下。皆若空游無所依:在空中。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像北斗星一樣;像蛇那樣。其岸勢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似與游者相樂:逗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使-----凄涼;使-----寒冷。記之而去:離開。
二、句子翻譯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 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 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3、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fēng)飄拂。
4、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
第三篇:文言詩文知識點梳理
2011年中考語文文言詩文知識點梳理匯總
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梳理一: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
1.讀音有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類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異讀”,約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讀音加以辨析、記憶。如“將”:jiā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lǐng)”解,副詞可作“將要”解;jià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āng(動詞),作“愿”“請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qū)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ó,一般用于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ò,薄荷(專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區(qū)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口語和書面語等。如“給”:口語讀gěi;書面語讀jǐ,給予、給養(yǎng)。
4.方言詞匯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于部分地區(qū)。如“忒”:tè,差忒(差錯之意);tuī(方言),風(fēng)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xù)使用到現(xiàn)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詳見第二節(jié)“異讀字”。)
常見多音字例釋
行 xíng
①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述而》)
②運動 天行有常(《荀子〃天論》)
háng
①路 遵彼微行(《詩經(jīng)〃七月》)
②行列 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漢樂府〃雞鳴》)
③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陳涉世家》)
難 nán 困難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xué)》)
nàn 患難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數(shù) shǔ ①動詞,計算 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
②數(shù)落,列舉罪狀 晏子請數(shù)其罪(《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shù 作數(shù)詞用,譯為“幾” 騎千余,卒數(shù)萬(《陳涉世家》)
shuò副詞,屢次,多次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為 wéi①制,造,做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公輸》)
②充當(dāng),當(dāng)作 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③擔(dān)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④是 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⑤稱為,叫做 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⑥著,寫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⑦以為,認(rèn)為 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⑧“焉”與“為”合用,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wèi①介詞,為,給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③為此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④連詞,因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騎 qí 動詞,騎馬 其子好騎(《塞翁失馬》)
jì 名詞,一人一馬叫一騎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少 shǎo①名詞,少數(shù)人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②不多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③稍微 賓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時,一會兒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輕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小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陳涉世家》)
好 hǎo 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
②相善,交好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隆中對》)
hào 愛好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舍 shě 舍棄 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shè 房屋 又漸如高舍(《山市》)
號 háo 大聲喊叫 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大聲哭號呼而轉(zhuǎn)徙(《捕蛇者說》)
hào ①國號 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②稱號 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命令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間 jiān ①中間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詞 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參與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③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④離間 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
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梳理二:異讀字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xiàn)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采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墻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zhuǎn)化為動詞。所以,在習(xí)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qū)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xiàn)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這里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yīng)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fā)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lǐng)的稱呼,應(yīng)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ěhàn”。
信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食、其在用于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房古同“旁”,讀páng,用于“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當(dāng)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yè)”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臭作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亂》)
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例: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乘作動詞,在表示“駕”“坐”“趁”等意時,讀chéng。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在表示“車輛”或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例: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xué)而》)
讀表示“誦讀”等意時,讀dú。例: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的意思時,讀dòu。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泛在表示“漂浮”“廣泛”“浮行”等意思時,讀fàn。例: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時,讀fěng。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創(chuàng)當(dāng)表示“始造”“首創(chuàng)”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在表示“創(chuàng)傷”的意思時,讀chuāng。例:夫身中大創(chuàng)十余,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罷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當(dāng)表示“疲勞困乏”之意時,同“?!?,讀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出師表》)(注:教材中“罷敝”寫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兒”的意思時,讀nǚ。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作人稱代詞時,則同“汝”,讀作rǔ。例: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降動詞,在表示“降落”“降臨”“降給”“下達”等意時,讀jiàng。例: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在表示“歡悅”“平和”的意思時,讀xiáng。例: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梳理三:通假字
通假字,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簡稱。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們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并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記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夠用,想記一事而無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來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寫作時,不用原字或倉促間想不起原字,而寫成了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種類
①“聲旁字”代替“形聲字”。
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座)
②“形聲字”代替“聲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廷)
③同聲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壟)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常見通假字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釋義、例句及出處順序整理:
說悅 愉快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女汝 你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知智 智慧 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還旋 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湯燙 用熱水焐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齊劑 湯藥 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止只 僅僅 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陰蔭 樹蔭 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屏摒 舍去 屏棄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xué)》)
帖貼 粘 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火伙 同伴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竦聳 高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
爭怎 怎樣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見現(xiàn) 出現(xiàn)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西江月》)
要邀 邀請 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指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無 沒有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
厝措 放臵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哪 怎么 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
闕缺 ①中斷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②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出師表》)
強僵 僵硬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童趣》)
道導(dǎo) 引導(dǎo) 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春秋》)
曷何 什么 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春秋》)
輯緝 連綴 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
熙嬉 開玩笑 圣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伶仃 孤苦無依 零丁洋里嘆零丁(《過零丁洋》)
距拒 抵擋,抵抗 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圉御 抵擋 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
詘屈 ①理屈 公輸盤詘(《公輸》)
②彎曲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有又 還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衡橫 ①橫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
②不順,梗塞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甫父 男子美稱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
簡揀 挑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適 謫 被罰流放,強迫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唱倡 倡導(dǎo) 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陳涉世家》)
以已 已經(jīng)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被披 穿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食飼 喂養(yǎng)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材才 才能 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邪耶 嗎 其真無馬邪(《馬說》)
畔叛 背叛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曾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拂弼 輔佐 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具俱 全,皆 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屬囑 囑托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直值 價值 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注:句中“羞”同“饈”)
辟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辯辨 辨別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得德 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與歟 語氣詞,相當(dāng)于“嗎”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鄉(xiāng)向 從前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信伸 伸張 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已以 常與“來”“前后”組合,表示時間、方位自董卓已來(《隆中對》)
遍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梳理四:古今異義
現(xiàn)代漢語由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有些詞義一直沿用下來,有些詞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形成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古今異義詞主要有以下幾種:
(1)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的本來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所發(fā)展,應(yīng)用的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xiàn)象叫詞義的擴大。這種詞義是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如“河”,古代僅僅指黃河(飲于河、渭);現(xiàn)在則是一個普通的名詞,成為河流的通稱。
(2)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變得狹小。詞義縮小主要有兩類:
A.程度減弱。如“病”,古義指嚴(yán)重的疾病,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君之病在腸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減弱了。
B.范圍縮小。如“臭”,古代指氣味(左佩刀,右備容臭);現(xiàn)在則僅僅指臭味。
(3)詞義轉(zhuǎn)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zhuǎn)移為表示另外一種對象,這就叫詞義的轉(zhuǎn)移。主要有以下幾種:
A.由表示甲事物轉(zhuǎn)化為表示乙事物。如“顏色”,古義指容顏、臉色(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今義指色彩。
B.由表示甲動作轉(zhuǎn)化為表示乙動作。如“去”,古義指離開、距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今義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義的范圍轉(zhuǎn)化為表示乙義的范圍。如“鮮美”,古義有“鮮艷美麗”的意思(芳草鮮美);今義則是形容詞,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圍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顏色轉(zhuǎn)化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義轉(zhuǎn)化為表示乙義時,詞性也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如“烈士”,古義指有遠大抱負的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義指“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獻出自己生命的人”。
(4)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的歷史過程中,褒貶義相互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叫做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主要有三種情況:
A.褒義詞轉(zhuǎn)化為貶義詞或中性詞。如“風(fēng)流”,古義指杰出、英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今義多指輕浮放蕩,含貶義。
B.貶義詞轉(zhuǎn)化為褒義詞。如“乖”,原指偏執(zhí)、不順服(行為偏僻性乖張);現(xiàn)在是“聽話”“安順”之義。
C.中性詞變?yōu)榘x詞或貶義詞。如“鄙”,古義表示“見識短淺”,是一個中性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今義指品質(zhì)惡劣,成為貶義詞。
常見古今異義詞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字詞、例句及所選篇目、古義、今義順序整理:
窮 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記》)窮盡 貧窮
絲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醉翁亭記》)弦樂器 蠶絲
委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放棄 委托
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離開 到,往
是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 表示判斷
舉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被舉薦 舉起
征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表現(xiàn) 出征,征收
喻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明白,了解 比喻
豆 一簞食,一豆羹(《魚我所欲也》)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豆類名稱
就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隆中對》)接近,趨向 今常作副詞或連詞
誠 此誠不可與爭鋒(《隆中對》)確實 真誠、誠實
秋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時 四季中的秋季
義 引喻失義(《出師表》)適宜,恰當(dāng) 正義,意義
否 陟罰臧否(《出師表》)惡,壞 表示否定
猥 猥自枉屈(《出師表》)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卑鄙下流
庶 庶竭駑鈍(《出師表》)希望,期望 眾多
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案件 監(jiān)獄
師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軍隊 老師,或軍隊中一種編制
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第二次 表動作重復(fù)
間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參與 間隔、空隙,不連接
里 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上樞密韓太尉書》)古代居民區(qū)名 方位詞,與外相對
游 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上樞密韓太尉書》)交往 現(xiàn)常指游歷、游覽
池 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大也(《上樞密韓太尉書》)護城河 現(xiàn)指水塘
走 幾欲先走(《口技》)跑 行走
趨 嘗趨百里外(《送東陽馬生序》)快步走、奔
跑 趨向假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借,借助 不真
居 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扁鵲見蔡桓公》)經(jīng)過 房子;居住
見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見蔡桓公》)拜見、進見 看到
鄙 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邊境 品質(zhì)低下
市 愿為市鞍馬(《木蘭詩》)購買 市場
強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有余 強壯,強大
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只 但是
雖 雖殺臣,不能絕也(《公輸》)即使 雖然,表轉(zhuǎn)折
固 吾義固不殺人(《公輸》)絕對 堅固
謝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唐雎不辱使命》)道歉 感謝
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逃跑 死亡
會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適逢,恰巧遇到 聚合
憐 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憐愛,愛戴 可憐,憐憫
或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陳涉世家》)有人 或許,也許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語(《陳涉世家》)到處 經(jīng)常
開張 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擴大 指商店開始營業(yè)
猖蹶 遂用猖蹶(《隆中對》)失敗 兇猛而放肆(注:現(xiàn)代漢語中寫作“猖獗”)
于是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記》)從此(時)表示承接
所以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的原因 常與“因為”搭配,表因果關(guān)系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品質(zhì)低劣
曉暢 曉暢軍事(《出師表》)精通,熟練 通順
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謹(jǐn)慎 先帝知臣謹(jǐn)慎(《出師表》)嚴(yán)謹(jǐn)而慎重 小心慎重
犧牲 犧牲玉帛(《曹劌論戰(zhàn)》)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現(xiàn)指放棄、損害一方的利益
可以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可以憑借能愿動詞,可以
交通 阡陌交通(《桃花源記》)交錯相通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妻子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妻子和子女 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沒有出路的境地
間隔 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斷絕來往 隔開,不連接
無論 無論魏晉(《桃花源記》)不要說,更不必說 表示條件不同而結(jié)果不變
以為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以此為 認(rèn)為
左右 楚王聞之,謂左右(《晏子春秋》)身邊跟隨的人①表方位;②表估計
雖然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公輸》)即使這樣 轉(zhuǎn)折連詞
第四篇:2018年上海中考文言詩文考試篇目點擊答案
中考文言詩文考試篇目點擊答案
第一部分 中考文言詩文閱讀應(yīng)對方略
二、詩文的默寫 演練一 1--8 略 演練二 1--8 略
三、實詞詞義的把握 演練三
1、目光短淺
2、原因,緣故
3、借
4、作為,當(dāng)作
5、陰天
6、看見,看到
7、跟從,跟隨
8、使......活
9、要求
10、不同
11、毛病
四、虛詞作用的理解 演練三 D 演練四
1、連詞,表示順接,可不譯
2、連詞,表示前后兩個句子相承關(guān)系,可譯為“就”、“于是”
3、連詞,連接狀語(修飾語)和中心詞,相當(dāng)于“地”
4、連詞,表示前后兩個詞語的并列關(guān)系
五、句子的翻譯 演練三
1、所以上天如果把重任交給這個人,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經(jīng)受饑餓,體膚消瘦,受到貧窮之苦,所以不順,做事錯亂。
2、人常有錯,然后才能改正 演練四
1、蓮花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jīng)清水的洗滌卻不妖艷
2、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
3、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六、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積累 演練二
1、隨園 清
2、劉開桐城
3、聊齋志異 蒲松齡 清 柳泉居士
4、詩仙 詩圣 現(xiàn)實主義
七、課內(nèi)古詩詞理解 演練二 C 演練三
1、C
2、可以參考本書“中考文言詩文考試篇目點擊”中《天凈沙 秋思》的“閱讀指南”
八、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理解 演練二 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 演練三(1)具有愛國主義思想(2)對肉食者了解,目光遠大,有見識 演練四 樂亦無窮
九、課外文言文閱讀 演練二
1、(1)推薦(2)懂得,了解
2、D
3、太宗認(rèn)為每個時代都有人才,關(guān)鍵是在位者要自己能夠發(fā)現(xiàn),而封倫卻說“于今未有奇才”
4、對人才的發(fā)現(xiàn)(或使用)不能求全責(zé)備(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長處)演練三
1、D
2、A
3、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 4、1 要敢于斗爭,更要善于斗爭;2兩強相斗,只能讓別人坐收漁翁之利;3要樂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哪怕是來自于底層;4行為處事方法得當(dāng),就能事半功倍(任寫兩點)演練四
1、(1)因此(所以)(2)認(rèn)為(憑借)
2、我們都喪失心中的寶,不如各自都擁有自己心中的寶 3、1子罕是宋國的國相,宋人想要討好他;2因為宋人已經(jīng)請匠人鑒定過了,這是真的寶玉
4、廉潔自律,不貪圖財物 演練五
1、(1)讓(令)(2)服(穿)
2、C
3、上行下效(或以身作則 懸牛首賣馬肉 掛羊頭賣狗肉等)演練六
1、(1)先前,原先(剛才)(2)交換
2、(唐臨)始終沒有張揚家僮的過錯(意對即可)
3、事例一:贊同,他們二人為人寬厚,善待下人,這是一種美德 事例二:不贊同,他們的做法,是對下屬的
縱容,容易導(dǎo)致下屬再次犯錯 演練七
1、(1)才(2)因為
2、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燒成了炭,再運到集市上賣,結(jié)果還不能賣到半車炭的價錢
3、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見異思遷,要有恒心和耐心
第二部分 中考文言詩文考試篇目點擊
一、陋室銘
一、1、說
2、此指學(xué)問淵博的讀書人
3、此指沒有學(xué)問的人
4、什么
5、著名 名字 名聲
6、身體 形狀 表現(xiàn) 形跡
7、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代詞,他 代詞,這些 助詞,賓語前置標(biāo)志,不譯
二、略(參考“今語對釋”,下同)
三、1、山不在高四句 惟吾德馨
2、(1)苔痕上階綠兩句(2)談笑有鴻儒兩句
3、C
4、B
5、從居室環(huán)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進行描寫的。突出了陋室“雅”的特征
6、表現(xiàn)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
四、1、唐 劉禹錫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 名 靈 青
2、百姓 司馬遷 百姓
二、愛蓮說
一、1、更加
2、什么
3、多
4、少 鮮艷
5、距離遠 深遠 疏遠 久遠
6、A
7、觀賞 啟窗而觀
二、略
三、1、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蓮,花之君子者也
3、D
4、見“閱讀指南”第1點
5、(1)使開頭“可愛者甚蕃”有了著落,照應(yīng)“予獨愛蓮”(2)透露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感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四、1、宋 周敦頤 說明事物 發(fā)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捕蛇者說(少年中國說)
2、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三、橘逾淮為枳
一、1、將要
2、到......去(見)
3、招致
4、出使 讓
5、用 原因 把 憑借
6、請求 請讓我(做某事)
7、犯......罪 坐著
8、做 作為 是 成為,變成
9、擅長,善于 好
10、果實 誠實
11、不同 奇特的,與眾不同的 奇怪,驚奇
12、進入 收入 深入
13、辱 生病 毛病(缺點)
14、什么(辦法)什么 什么 什么
二、略
三、1、故意捆綁一人在晏子面前走過,并稱其為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2、以此為比喻,表明齊人在楚國的行為是由其所在的環(huán)境決定的,將問題的重點由楚王所說的“齊人固善盜”轉(zhuǎn)至齊人為什么“入楚則盜”,引出之后對楚國的諷刺
3、齊國:民風(fēng)淳樸,百姓遵紀(jì)守法 楚國:社會風(fēng)氣歪邪,百姓偷盜成性
4、要點:熱愛祖國,努力維護祖國尊嚴(yán);從容鎮(zhèn)定,機智善變
四、嬰 春秋 辭令
四、傷仲永
一、1、我
2、返回
3、出生 生長 生存 生命
4、器具,文具 詳細 具有
5、要求 謀求 探求
6、奇怪,驚奇 不同 其他的,別的
7、寫 做 做,這里指雕刻 擔(dān)任 變成,成為
8、寫作 振作
9、看,觀賞 觀察,考察 景象
10、讓 派遣 出使
11、一般的,普通的 眾多 眾人
12、他的
它的(指所寫的詩歌)他的(指仲永的)這樣
13、A、書具 B、仲永 C、仲永寫詩這件事 D、仲永所寫的詩作
二、略
三、1、方仲永幼時天賦極高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2、逐漸衰退 不使學(xué)
3、惋惜 必須重視后天教育,勤奮努力學(xué)習(xí)
四、宋 王安石 古文 唐宋八大家
五、周處
一、1、年輕 強悍
2、侵害
3、實際 剩下
4、在一起
5、進入 找尋
6、輪換
7、其中
8、怎么
9、說 句末語氣詞
10、勸說 陳述 古代的一種文體
11、被 是 成為
12、表示順接關(guān)系,可不譯 表示遞進關(guān)系
二、略
三、1、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暴犯百姓
2、首先,周處原“有自改意”,再聽了名人“朝聞道,夕死可矣”教導(dǎo),周處明白了改過自新為時未晚,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并將改過的決心化為實際的行動
3、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于改正,就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四、1、世說新語 南北 劉義慶
2、陸機 曾任平原內(nèi)史 陸云 曾任清河內(nèi)史
3、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
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1、中間
2、所以 責(zé)任
3、思想
4、滅亡
5、推舉 舉起
6、進入朝廷,指在國內(nèi) 映入 進入 注入 繳納 收入
7、做 品行 劃行 漂行 軍隊
8、增加 好處
9、在 給予 被 比
10、D
二、略
三、1、在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
2、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成就大業(yè),必須先經(jīng)受苦難磨練
4、排比 事實 精神 肉體 行動
5、人處困境能激發(fā)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孟子 孟子(孟軻)儒家 亞圣 孔孟
七、賣油翁
一、1、擅長 善于
2、在
3、放(下)
4、離開
5、緩慢 緩慢
6、把 憑借 用 以為
7、懂得 明白
8、拿 索取 開出
二、略
三、1、自高自大(驕傲,自以為是)善射 當(dāng)世無雙
2、(1)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2)康肅笑而遣之
3、動作 酌油的嫻熟技能 熟能生巧
4、文章是講“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對能表現(xiàn)這一道理的酌油一事詳寫,射箭則略寫
5、(1)自夸。表現(xiàn)了陳堯咨的驕傲自大,不可一世(2)斜視。表現(xiàn)了賣油翁的不在意和自信(3)微微點頭。表現(xiàn)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shù)的些許稱贊(4)表現(xiàn)了陳堯咨對賣油翁高超技藝的贊許,也是一種尷尬的笑
四、歐陽文忠公文集 歐陽修 柳宗元 蘇軾(王安石 曾鞏等)
八、核舟記
一、1、上下,光景
2、打開
3、起
4、靠近
5、類似,像
6、一類
7、平坦 名字
8、挑選 窄
9、統(tǒng)計 計算 計算 盤算
10、具有,具備 詳細
11、滿 增長
12、指代船艙 指代左膝
13、憑借 以及
14、又 然而 地 可是 就
15、長 提高修養(yǎng)
二、略
三、1、核舟體積之小
2、雕刻之精巧
3、(嘻,)技亦靈怪矣哉(咦,)(這)技藝也真奇妙啊
4、(1)文中有“船尾橫臥一楫”句(2)兩個舟子的四只手都無空劃船
5、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6、列數(shù)字 作比較 精巧(精致)高超(精湛)的技藝
四、1、虞初新志
2、宋 蘇軾 黃庭堅
九、黔之驢
一、1、喜歡 進入
2、是
3、距離遠
4、(吃)完 離開
5、知道
6、只
7、逐漸 更加
8、經(jīng)得住,能承擔(dān) 優(yōu)美的 勝利
9、D
10、D
二、略
三、1、龐然大物 叫聲可怕 大駭 遠遁 甚恐 無異能 覺習(xí)蹄 技止此耳
2、諷刺那些貌似強大而實際無能的人
3、概述“一鳴”、“蹄之”即可
4、如: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寫老虎先“蔽”后“窺”,把它既驚怕又欲摸清底細的思想活動寫得活靈活現(xiàn)
四、唐 柳宗元 柳河?xùn)|集
一〇、黠鼠賦
一、1、正
2、命令
3、逃跑
4、用 招引
5、形狀,樣子 謀求
6、在 在 在 被 從
7、制止 停止
8、一種文體 征收,斂取 賦稅
9、它(老鼠)的 萬物 結(jié)構(gòu)助詞,可不譯
10、D
11、能夠 如:黃生借書說 吾不得而見之矣
二、略
三、1、剛才還聽到老鼠咬袋子聲,打開卻是只死老鼠,因不明聲音來源而驚 感慨于老鼠的狡猾
2、用自己的話表述“閉于橐中......以形求脫也”即可
四、略
一
一、狼
一、1、助詞,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無實義 狼 助詞,取消主謂詞組獨立性,無實義 的
2、看見 拜訪
3、進入 繳納 收入 映入
4、停止 制止
5、(1)麥場(2)柴堆(3)屠夫(4)狼
二、略
三、1、如:遇 懼 御
2、C D
3、(1)一狼仍從(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4、如:貪得無厭(得寸進尺)
5、這句話直接寫狼,間接寫人,充滿對狼的蔑視和諷刺,對人的熱情贊頌。它告訴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必須要敢于并善于作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四、蒲松齡 清 短片文言小說
十二、王顧左右而言他
一、1、等到 他
2、四顧,環(huán)顧 就
3、妻子兒女 到......去
4、罷免
5、D
二、略
三、1、對待朋友的委托 士師管理下屬 國君治理國家 善于設(shè)問,敢于批評時政
2、在回答孟子的前兩個問題時非常干脆,不假思索,而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則避而不答,轉(zhuǎn)移話題 齊宣王明白了孟子的第三個問題是針對自己的
3、從小到大,從遠到近,層層推進,直指主題,終于將齊宣王逼到別無退路的境地,從而達到了勸說目的
四、孟子 戰(zhàn)國 孟子(孟軻)
十三、公輸
一、1、制造
2、明確,懂得
3、得到 剛強,堅強
4、講 同“悅”,高興
5、這件事 他(指北方侮臣者)指下面所說的話
6、多余 我 其他
7、C
二、1--
2、略
3、D
三、1、阻止楚國攻打宋國 非攻(反對侵
略戰(zhàn)爭或反對不義戰(zhàn)爭)
2、(1)班門弄斧(2)墨守成規(guī)
3、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先不直接說事由,而是用類比手法,誘發(fā)對方亮明觀點,然后反駁
四、1、墨子 墨(家)
2、翟 春秋戰(zhàn)國
十四、莊子釣于濮水
一、1、派遣,讓
2、回頭看
3、在
4、卻
二、略
三、1、聘請他到楚國做官
2、濮水邊 釣魚 視名位如糞土,悠然自得
3、類比
四、戰(zhàn)國 宋國 文學(xué) 汪洋恣肆、儀態(tài)萬千、幽默風(fēng)趣
十五、曹劌論戰(zhàn)
一、1、參見,拜見
2、目光短淺
3、明察
4、指豬、牛、羊等祭品
5、恩惠
6、虛報夸大
7、參與 隔開 期間
8、誠實 信用 信任 相信
9、完 竭盡
10、他的 他們的
11、為什么 什么
二、略
三、1、(1)肉食者鄙兩句(2)請見(3)小大之獄三句(4)彼竭我盈 轍亂 旗靡
2、客觀評價了魯國的準(zhǔn)備工作 指揮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戰(zhàn)機 準(zhǔn)確分析了作戰(zhàn)取勝的原因
3、(1)討論戰(zhàn)前準(zhǔn)備時,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擁護和神靈保佑上(2)作戰(zhàn)時不察敵情,貿(mào)然進攻和追擊(3)勝利后尚不知曹劌戰(zhàn)術(shù)正確之所在
4、(1)廣開言路,讓平民曹劌參與論戰(zhàn)(對曹劌的刺耳批評能虛懷若谷)(2)不高高在上,親臨戰(zhàn)爭第一線(3)甘當(dāng)配角,讓曹劌指揮,且不干擾其作戰(zhàn)部署(4)戰(zhàn)后向曹劌請教,總結(jié)經(jīng)驗(任寫三點)
5、齊人三鼓 齊師敗績 遂逐齊師(1)本文重點在于寫曹劌的“論戰(zhàn)”,表現(xiàn)他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2)通過曹劌和魯莊公的對比,更加突出曹劌的才識
四、左傳 編年 春秋 左丘明 齊師伐我
十六、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1、相信
2、方圓
3、看,觀察
4、間或、偶爾
5、身體 形狀,樣子 形狀,樣子 身體
6、比得上 趕得上 到,至
7、時時而間進(或“無可進者”)進獻
8、(1)A(2)F(3)C(4)E(5)E
二、略
三、1、對鄒忌勸諫肯定(或接受鄒忌勸諫)
2、(1)有自知之明。盡管妻、妾、客人夸大其美,他最終對自己仍有清晰地認(rèn)識(2)善于思考。從生活小事中悟出深刻道理,運用到治理國家的大事上
3、如改成一樣句式,就不能表現(xiàn)三個人“私”、“畏”和“欲有求”的不同心理和不同身份
4、(1)有鄒忌這樣的敢于直諫且善于勸諫的良臣(2)齊威王善于采納群言
四、戰(zhàn)國策 劉向
十七、小石潭記
一、1、暗,看不見
2、開出
3、停留
4、完整,整個
5、A
6、C
二、略
三、1、(1)隔篁竹(2)四面竹樹環(huán)合
2、水尤清冽(1)潭中魚可百許頭兩句(2)日光下徹兩句
3、幽靜 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4、全石以為底 俶爾遠逝 魚 水
四、1、柳河?xùn)|集 唐 柳宗元
2、永州八記
十八、孔孟論學(xué)
一、1、懂得
2、生長
3、前進 進獻
4、一起 5、C
6、C
7、相信 忌不自信 小信未孚
二、1--
3、略
4、C
三、1、(1)學(xué)習(xí)與思考必須緊密結(jié)合(學(xué)習(xí)與思考的關(guān)系)(2)讀書要有批判懷疑精神
2、(1)不恥下問(2)功虧一簣(3)一暴十寒(4)專心致志
3、B(孟子的“一暴十寒”是比喻君王整天被小人包圍,被讒言所蠱惑;每隔十天才好不容易偶爾會見智者,這是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
四、孟子: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人稱“亞圣” 《論語》: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在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
十九、濰縣署中階舍弟墨第一書
一、1、當(dāng)作 做(行為)寫
2、深入 進入(朝廷)
3、窮盡(走)完
4、實行 行走
5、閱讀 景象
6、能夠 得到(領(lǐng)會)收獲
二、略
三、1、過目成誦 應(yīng)接不暇 韋編三絕(或:微言精義 生知安行)2、1喻證法 2蘇東坡讀《阿房宮賦》至四鼓,灑然不覺 3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4反駁“無所不誦”,主張選擇精華 5《史記 項羽本紀(jì)》中,又以巨鹿之戰(zhàn)、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四、1、鄭燮(板橋)清 書畫 文學(xué)
2、孔子 易經(jīng)(周易)
3、史記 漢 司馬遷
二十、黃生借書說
一、1、寫 在一起
2、已經(jīng)
3、借 假裝
4、不容易 災(zāi)難
5、塞滿 堵塞
6、專一 專有,獨占 專有,獨占
7、歸來 歸還
8、C
9、B
二、略
三、1、書非借不能讀也(1)七略、四庫......然天子讀書者有幾(2)汗牛塞屋......然富貴讀書者有幾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2、神態(tài) 動作 借物者既擔(dān)心主人討還又非常珍愛借來的東西
3、(故)有所覽輒省記 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 以親身經(jīng)歷進一步有力證明論點“書非借不能讀也”
4、歸而形諸夢 迫切渴望讀書
5、(1)借書苦讀與藏書不讀(2)“我”借書時苦讀與當(dāng)官后不讀(3)“我”遇到張氏的不幸與黃生遇到“我”的幸(可參考閱讀指南第3點)
6、略
四、1、小倉山房文集 清 袁枚 隨園主人 隨園詩話
2、汗牛充棟(充棟汗牛)書籍極多
二十一、問說
一、1、喜歡
2、進行 行走 實行
3、求得 集中于某方面 招引
4、明白 明亮 嚴(yán)明 明白地、清楚地
5、舍棄 房屋
6、探求 謀求
7、駁詰,反駁 災(zāi)難
8、毛?。ㄈ秉c)困苦不堪
9、勉強,硬要
10、考慮 思考 擔(dān)心
11、因此 表示目的,相當(dāng)于“以便” 但
二、略
三、1、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
2、好學(xué) 勤問
3、“問”應(yīng)不擇對方的水平,只要勤問,必能有所收獲
4、是己而非人
5、理無專在 而學(xué)無止境也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四、清 劉開 桐城
二十二、賣柑者言
一、1、做,行 充當(dāng)
2、從事某種職業(yè) 職業(yè) 功業(yè)
3、滿足 充足
4、考察 明察
5、像 類推
6、在 給 在
7、B
二、略
三、1、出之燁然,玉質(zhì)而金色 剖之,如有煙撲口鼻,是其中,干若敗絮 對比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2、佩虎符、坐皋比者,恍恍乎干城之具也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
3、盜起而不知御......坐糜廩粟而不知恥
4、元末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
5、徒有其表,而實質(zhì)很糟
四、劉基 伯溫 明
二十三、岳陽樓記
一、1、做官
2、同“囑”,囑托
3、歸依
4、呼嘯 大聲哭
5、極點,窮盡 到,直達
6、明媚 英明 明白,清楚 明亮
7、修建 長
8、A D
9、C
二、略
三、1、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分發(fā)治理政事,具有治理才干,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 增其舊制兩句
2、銜 吞 勝狀
3、承上啟下,領(lǐng)起下文,由景入情(引出下文的抒情)
4、(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1去國懷鄉(xiāng)四句 2心曠神怡四句(3)居廟堂之高 處江湖之遠(4)前文所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古仁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友人的勸勉
5、因文章在表述作者的見解,抒發(fā)自己的胸懷
6、示例一:有必要具備“古仁人之心”。因為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成敗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們擺正心態(tài)、豁達面對,練就一顆堅強的心才能立于競爭前列 示例二:雖然我們身處和平發(fā)展年代,但是還會面臨很多困難,需要我們以天下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樂在后,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民族立于國際強林之中(要求從“曠達胸懷”和“崇高抱負”兩方面回答)
四、1、宋 政治 文學(xué) 范仲淹
2、詩人 《楚辭》中的《離騷》
二十四、醉翁亭記
一、1、窮盡
2、建造 寫作 制作
3、明亮 透亮
4、數(shù)量小 年輕
5、靠近面對 將要 來到
6、B
二、略
三、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日出而林霏開兩句
3、野芳發(fā)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風(fēng)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
4、(1)滁人游(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
5、(1)山間的美麗景色(2)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
6、禽鳥 太守 與民同樂
7、不一樣?!缎∈队洝返摹皹贰保亲髡呒那樯剿?,暫時陶醉于自然美景而產(chǎn)生的,掩蓋不了久謫遠荒的抑郁苦悶;而《醉翁亭記》的“樂”,雖也有政治上失意而寄情山水之意,卻表現(xiàn)得十分曠達,且含有“與民同樂”的思想,意境比較高遠
8、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
四、歐陽文忠公文集 宋 歐陽修
二十五、記承天寺夜游
一、1、行走
2、尋找
3、在
4、什么
二、1--
2、略
3、B
三、1、(1)出游無
人相伴而想找個伴(2)張懷民同樣是遭貶的失意之人,有共同的思想和語言
2、設(shè)問(1)提出問題,引發(fā)讀者思考(2)突現(xiàn)下文“閑人”之說
3、庭中竹柏之影 水中的藻荇等水草 月色的清澈空明如水
4、D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fù)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xiàn)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fù)雜心情。既有賞月詠月而發(fā)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6、A
四、略
二十六、陳涉世家
一、1、故意
2、名號,這里是定國號 呼嘯 大聲哭
3、發(fā)動 舉起 推薦
4、隊伍 行軍 軍隊
5、軍隊 士兵 武器
6、助詞,可不譯 的 他
7、表示修飾關(guān)系,可不譯 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接著” 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但”
8、百廢俱興 興起
9、肉食者謀之 未能遠謀
二、略
三、1、反抗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擺脫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
2、且壯士不死即已三句
3、會天大雨......法皆斬
4、天下苦秦久矣
5、A置魚腹中 B夜作狐鳴(1)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群眾。趁機“并殺兩尉”(2)指出唯一的出路是起來反抗,并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鼓舞斗志,贏得了眾戍卒的贊同(3)為壇而盟
6、(1)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百姓對秦皇朝的更大不滿(2)楚人懷念楚將項燕,有強烈的復(fù)國愿望
7、起、奪、殺、佐、殺
四、司馬遷是西漢杰出的歷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漢武帝時任太史令,故稱為“太史公”,窮其一生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紀(jì)傳體通史。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魯迅先生評價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十七、出師表
一、1、好的
2、拜訪
3、實施
4、挑選
5、進獻
6、誠實
7、援引
8、滅亡
9、平民百姓
10、奔走效勞
11、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12、安定平定
13、責(zé)任,職責(zé) 任用,委任
14、見效 任務(wù),重任
二、略
三、1、(1)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3)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4)五月渡瀘,深入不毛(5)報先帝,忠陛下
2、(1)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2)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3、A、廣開言路 B、嚴(yán)明賞罰 C、親賢遠佞 C
4、報答先帝知遇之恩,效忠后主 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
四、1、三國 蜀 諸葛亮 孔明 政治 軍事 劉備 劉禪 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
2、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等
二十八、桃花源記
一、1、前往,到......去
2、與世隔絕的地方
3、探訪
4、更不
必說
5、尋找 不久
6、看到 找到 獲得 了解 適當(dāng)
7、的 這(情況)他們 指代記號
8、以前,原先 向吾不為斯役 二、略
三、1、(1)甚異之 豁然開朗(2)土地平曠三句(3)阡陌交通兩句(4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便要還家兩句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兩句(5)不足為外人道也
2、發(fā)現(xiàn) 訪問 告別 再尋
3、(1)展現(xiàn)的是一個寧靜、平和、幸福的理想社會(2)表現(xiàn)的是熱情好客的淳樸風(fēng)尚與和睦相處的人際關(guān)系
4、(1)桃花園中的生活和平、寧靜(2)百姓安居樂業(yè)(3)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任答兩點)
5、示例:寄予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dāng)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fù)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
6、文章的意圖是要描繪一個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且要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所以詳寫;而源外情況時人皆知,且與主旨無關(guān),沒必要寫具體
7、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
8、豁然開朗 無人問津
四、東晉 陶淵明 世外桃源
二十九、捕蛇者說
一、1、更換
2、悲傷
3、遷移
4、困苦不堪
5、征集
6、奔向,趨向
7、質(zhì)地,底子,此指蛇身
8、賦稅 征收
9、過完 完,沒有了 毫無保留地
10、比較,相比 靠近
11、用 用來 從 以便
12、表示并列,可不譯 表示兩個連續(xù)承接的動作,可不譯 表修飾關(guān)系,可不譯
二、略
三、1、(1)聽了蔣氏訴說三代人捕蛇的悲慘遭遇后而“悲之”,愿“告于蒞事者”替他更役復(fù)賦(2)聽了蔣氏不愿更役復(fù)賦的解釋后而“愈悲”,寫了這篇“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2、(1)點出“永之人爭奔走焉”的緣由(2)為寫賦斂更毒作了鋪墊(3)使蔣氏訴說的三代人捕蛇生涯之所以如此悲慘有了合理解釋
3、(1)言之、貌若甚凄者(2)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4、(1)“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與交賦的鄉(xiāng)鄰六十年情形的對比(2)“悍吏之來吾鄉(xiāng)”,鄉(xiāng)鄰們“雖雞狗不得寧焉”與蔣氏的“弛然而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的對比(3)蔣氏“一歲之犯死者二焉”與交賦的鄉(xiāng)鄰“旦旦有是”對比(4)蔣氏“今雖死乎此”與相鄰的十室九空的對比
5、這句話表現(xiàn)了柳宗元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對橫征暴斂的不滿;而寄希望于當(dāng)權(quán)者是時代與階級的局限
四、唐 柳宗元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永之人爭奔走焉)關(guān)心百姓疾苦(同情百姓的痛苦生活)
三〇、登泰山記
一、1、冒著
2、盡頭
3、彌漫 不可辨認(rèn)
4、背,這里是覆蓋的意思 背負
5、它的 那 那些
6、在以便 表示方位的界限 表示時間的界限
二、略
三、1、道中迷霧冰滑,蹬幾不可攀(1)自京師乘風(fēng)雪(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3)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
2、大風(fēng)、雪、云、山、云 日、紅光 山峰、色(日光)
3、不矛盾。由“山多石......”可知“少雜樹,多松”是指整個泰山的情況,而“無數(shù)”指的是“日觀數(shù)里內(nèi)”,即山巔處,所指范圍不同
4、熱愛祖國山河
四、1、惜抱軒詩文集 清 桐城 姚鼐
2、(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
十一、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1、略
2、倒影在水中的天空
3、D
4、C 三
十二、望岳
1、略
2、泰山 大自然
3、遠近朝 暮
4、兩句字?jǐn)?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蕩胸”與“決眥”為動賓短語,“生”與“入”為動詞,“層云”與“歸鳥”為偏正短語
5、C 三
十三、飲湖上初晴后雨
1、略
2、西施
3、D
4、時晴時雨 熱愛與贊美 三
十四、黃鶴樓
1、略
2、故鄉(xiāng)
3、聲音鏗鏘,節(jié)奏明快,富于樂感
4、A
5、D
6、B
7、登樓遠眺 漂泊異鄉(xiāng) 思念故鄉(xiāng)
三
十五、山居秋暝
1、略
2、洗衣服的姑娘 王維(作者本人)
3、C
4、D
5、山水田園 隱居生活 三
十六、送友人
1、略
2、遠行的朋友
3、孤蓬 浮云 落日 班馬
4、D
5、珍惜友誼,依依惜別 三
十七、登高
1、略
2、多病
3、C
4、D
5、八句皆對(一般律詩只要求中間兩聯(lián)對偶),四聯(lián)都押韻
6、C A 三
十八、賣炭翁
1、略
2、可憐兩句
3、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 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 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4、C
5、強橫無理 霸道不公
三
十九、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略
2、白居易 巴山楚水 白居易的贈詩(《醉贈劉二十八(禹錫)使君》)
3、沉船邊上千帆竟過,病樹前面萬木蔥蘢 新生事物強大的生命力是不可阻擋的
4、D
5、C
四
十、題破山寺后禪院
1、略
2、自然界一切聲音 人的俗念
3、B
4、B
5、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靜潔境界的追求 四
十一、江城子 密州出獵
1、略
2、作者自己(蘇軾)作者自己
3、出城打獵(或:出獵 打獵 狩獵)渴望報效國家(或渴望建功立業(yè))
4、C
5、B
6、為國效力疆場、抗擊侵略者
四
十二、如夢令
1、略
2、侍女
3、設(shè)問
4、一個年輕女子愛春、惜春
5、C
6、A 四十三、一剪梅
1、略
2、雁行
3、當(dāng)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4、C
5、如:“紅藕香殘玉簟秋” 不僅點明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
四
十四、訴衷情
1、略
2、山川險要處 金兵
抗金前線
3、B
4、D(改“表現(xiàn)”為“回憶”)
5、當(dāng)年與現(xiàn)今兩個生活場景 四
十五、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1、略
2、恢復(fù)中原之事
3、C
4、營造了將士們奏樂吃肉,豪邁高昂的軍營生活氛圍
5、抗金的決心和壯志難伸的悲憤
四
十六、青玉案 元夕
1、略
2、蛾兒兩句
3、B
4、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志懷高遠等(意近即可)四十七、四塊玉 別情
1、略
2、靠著欄桿
3、憑闌句 暮春 女子想目送戀人身影遠去的急切與不舍
4、溪又斜,山又遮 人去也 主人公離別時傷感悲切之情
5、B 四
十八、天凈沙 秋
1、略
2、天空中的鴻雁,寓指作者本人
3、C
4、C
5、C
6、遲暮蕭瑟之秋景 明朗絢麗之秋景 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以及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7、C
四
十九、天凈沙 秋思
1、略
2、夕陽兩句 游子漂泊在外的思鄉(xiāng)
3、江南農(nóng)村
4、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飄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5、D
6、C
五
十、水仙子 詠江南
1、略
2、一江兩句
3、芰荷句 秋天
4、A√ B√ C× D×
5、D 五
十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略
2、詩人自己
3、傍晚 夜晚 日暮 夜 嚴(yán)寒 下雪 天寒 風(fēng)雪
4、“歸”字突現(xiàn)了主客間親切溫馨的情態(tài),“來”無法體現(xiàn)這一情態(tài)
5、D
五
十二、書湖陰先生壁
1、略
2、王安石的鄰居(楊德逢)
3、一水兩句 生動地傳達出詩人愉悅、寧靜、閑適的心緒
4、A
5、干凈 整潔 水流 田野 青山 風(fēng)景優(yōu)美
五
十三、己亥雜詩
1、略
2、浩蕩離愁 落紅兩句
3、落花 悲傷無奈的情緒 為美好未來默默奉獻自己
4、B 五
十四、涼州詞
1、略
2、戰(zhàn)場
3、C
4、邊塞 軍旅生活 慷慨激昂 五
十五、書憤
1、略
2、樓船兩句
3、詩人自己 諸葛亮 《出師表》 兄弟 詩人以諸葛亮自況
4、C
5、宋(南宋)訴衷情 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五
十六、過零丁洋
1、略
2、B
3、B
4、詩人所經(jīng)的地名 對國家與個人慘淡命運的感慨
5、人生來總有一死,只希望能以赤膽忠心永遠留在史冊上 生動而充分表達了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信念與斗志
五
十七、觀書有感(其二)
1、略
2、河流的中心
3、C 生動地表現(xiàn)了春水的力量,為所寓哲理提供依據(jù)
4、B 生動表現(xiàn)春水對巨艦行駛的重要性 只要勤讀書、多讀書,就能方便輕松的完成各項事情
5、D 五
十八、觀獵
1、略
2、“疾”字寫出了獵鷹發(fā)現(xiàn)獵物迅疾俯沖的敏捷,“輕”寫出了將軍縱馬馳騁的雄姿
3、回看兩句
4、A
五
十九、生查子 元夕
1、略
2、題目 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元夜 燈如晝 花市
3、今年兩句 月上兩句 不見兩句
4、今年 去年 熱鬧 孤寂 欣喜 哀怨
5、D 六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
1、略
2、C
3、楊花句 對友人同情關(guān)切
4、寓情于景 離別的憂傷
第五篇:文言詩文兩篇習(xí)題精選附答案
閱讀下面文言詩文,完成下面題目。(7分)
(甲)晉文公攻原得衛(wèi)
晉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②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比撼甲笥抑G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惫唬骸拔崤c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wèi)人③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鬃勇劧浿唬骸?”
【注釋】①原:原國 ②金:鐘 ③衛(wèi)人:衛(wèi)國人
(乙)吳起守信
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諾。期返而食?!逼鹪唬骸按??!惫嗜酥聊翰粊恚鸩皇炒?。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注釋】①吳起:戰(zhàn)國時著名的軍事家。②俟:等待。
(丙)俠客行(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jīng)。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裹十日糧()君姑待之()
方與之食()非信不可也()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1)夫原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
譯:
(2)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
譯:
【小題3】給下面一段文字?jǐn)嗑?。?分)
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小題4】理解。(2分)
(甲)(乙)兩段短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請用簡要語言概述之。
答:
【小題5】(丙)詩中有一聯(lián)也表明了誠信的重要性,請在下面橫線上寫出這一聯(lián)。(1分)
答:
答案:
【小題1】攜帶/姑且/才/講信用、守信
【小題1】(1)原國的糧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國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2)老朋友到傍晚沒來,吳起不吃飯等他。
【小題1】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小題1】(甲)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講信用,明禮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重要前提。(意思對即可)(乙)為人講信用,或待人誠懇守信。
【小題1】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