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名著選讀
讀《競爭論》有感
2011——2012河北經(jīng)貿大學 經(jīng)濟管理學院商務系工商管理專業(yè)班級:五班姓名:劉少東 學號:200919611212
最近,讀了一本管理學名著,名叫《競爭論》,是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編寫。書中講了好多關于競爭優(yōu)勢、企業(yè)戰(zhàn)略、領導力、信息技術等等之間的聯(lián)系和作用。其中對我感覺最深刻的是競爭優(yōu)勢與公司戰(zhàn)略的關系。下面我將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關于我對其的感悟。
一:什么是競爭優(yōu)勢呢?
競爭優(yōu)勢是一個企業(yè)或國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業(yè)或國家更能帶來利潤或效益的優(yōu)勢,源于技術、管理、品牌、勞動力成本等。企業(yè)為了獲取競爭優(yōu)勢,一般采取以下戰(zhàn)略:
第一戰(zhàn)略: 成本領先(低成本優(yōu)勢)
第二戰(zhàn)略: 差異化
第三戰(zhàn)略: 聚焦集中
對于那些利潤績效低于行業(yè)平均水平的企業(yè)來說,這個方子是開給他們的,只要行業(yè)整體水平表現(xiàn)不錯,即便是中游企業(yè)的利潤回報也是比較誘人。對那些運用聚焦戰(zhàn)略的企業(yè)來說,最危險的事情莫過于成功之后開始忽視他們所聚焦的對象。他們必須尋找新的聚焦對象,而不是放任他們的聚焦戰(zhàn)略效能減弱。
二:對于戰(zhàn)略定位的理解:
戰(zhàn)略定位的本質是,選擇能與競爭對手有差異的活動。
(1)以產(chǎn)品種類為基礎的定位:是指企業(yè)對用什么樣的產(chǎn)品來滿
足目標消費者或目標消費市場的需求,其重點是在對未來潛在顧客心智所下的功夫,為此要從產(chǎn)品特征、包裝、服務等多方面作研究,并顧及到競爭對手的情況。
(2)以需求為基礎的定位:是以顧客需求為基礎的結合競爭對手
情況所進行的定位。而且除非滿足需求的配套活動本身設計上就有差異,否者需求上的差異并不能轉化為有意義的定位。
(3)以接觸為基礎的定位。
可持續(xù)的戰(zhàn)略定位必然有得有失,使得企業(yè)必須做出定位上的選擇,并且蓄意地限制了企業(yè)所提供的產(chǎn)品和服務,同時也會阻撓競爭對手對于騎墻派的作風或重新定位的做法。能持續(xù)成功的企業(yè),將是那些盡早開始定位和落實其獨一無二競爭定位的競爭者。,經(jīng)理人經(jīng)常受到誘惑,企圖超越限制逐步擴張,結果導致戰(zhàn)略定位因而模糊失焦。而領導人的工作是,教導組織內的其他人發(fā)展戰(zhàn)略,同時對誘惑說“不”。
三:對公司戰(zhàn)略小小看法:
公司戰(zhàn)略意指多元化企業(yè)的整體計劃,乃是當前管理實務又愛又恨的課題,多元化企業(yè)有兩個層次戰(zhàn)略:事業(yè)單位戰(zhàn)略,以及企業(yè)戰(zhàn)略。競爭戰(zhàn)略考慮的是,企業(yè)如何在各個行業(yè)中創(chuàng)造競爭優(yōu)勢。公司戰(zhàn)略關心兩個不同的問題:企業(yè)應該進入哪個行業(yè)競爭,以及總結管理部門,應該如何管理旗下的事業(yè)單位。
公司戰(zhàn)略的目的是讓整個企業(yè)的力量大于旗下各事業(yè)單位力量的總和。要生存,企業(yè)必須了解什么樣的良好的公司戰(zhàn)略呢?
公司戰(zhàn)略的前提:成功的恭送戰(zhàn)略必須具備幾項前提,這些前提不容更動,很多公司戰(zhàn)略之所以失敗,部分原因是因為忽略了這些前提,而且多元化公司并不互相競爭,競爭是發(fā)生在個事業(yè)單位之間,除非公司戰(zhàn)略將主要的注
意力放在如何讓各個事業(yè)單位成功,否則無論戰(zhàn)略設計得多巧妙,都會注定失敗,成功的公司戰(zhàn)略必須能強化事業(yè)單位的競爭戰(zhàn)略,并以此為發(fā)展基礎。前提條件:
(1)多元化必然會增加事業(yè)單位的成本與限制:企業(yè)將總成本分攤給各單位,這項成本看似明顯,卻不如其他隱藏性成本與
限制來得重要和分明,事業(yè)單位必須向最高管理層說明它的決定,又得花時間與企業(yè)集團其他系統(tǒng)的計劃配合,也會受到公司章程
與人事政策的約束,或放棄能直接激勵員工的配股政策,在多元
化企業(yè)中,只能想辦法降低這些成本與限制,但無法完全排除。
(2)股票投資人也會隨時會自行分散資產(chǎn),投資人借由選擇
那些最能吻合其偏好和風險的股票,因將其股票投資組合給予多
元化,投資人采取多元化的成本,要比企業(yè)多元化成本低原因是
他們以市價買的股票,不像企業(yè)可能會溢價購買,這些前提意味
著,公司戰(zhàn)略要成功,除非它能提供事業(yè)單位有形的利益,增加
它們的價值,并抵消因為喪失獨立性所衍生出來的成本。
四:多元化的三項基本檢測
(1)吸引力檢測:為多元化所選擇的產(chǎn)業(yè),必須具有結構上的吸引力或能產(chǎn)生吸引力
(2)進入成本檢測:進入市場成本不能侵蝕掉未來的利潤。
(3)相得益彰的檢測:新的事業(yè)單位將因與企業(yè)相連接而獲
得競爭優(yōu)勢,反之亦然。
當企業(yè)戰(zhàn)略忽略其中一到兩項檢測時,戰(zhàn)略的成果通產(chǎn)會帶來災難。五:產(chǎn)業(yè)的吸引力如何的概述:一般而言,當惡劣的產(chǎn)業(yè)結構壓倒垂直整合及工藝技能的優(yōu)勢時,多元化的經(jīng)驗通常是不愉快的,壓倒目標產(chǎn)業(yè)吸引力高低時,多元化企業(yè)傾向于采取能否快速成長或其他簡單的指標,許多急忙進入快速成長的企業(yè)(像個人電腦,游戲機,機器人等)的公司,通常結束得也快,因為他們誤把初期的成長當做長期的獲利潛力,產(chǎn)業(yè)能否獲利,并不在于它看起來誘人或是屬于高科技產(chǎn)業(yè),而是在于產(chǎn)業(yè)結構的吸引力。
六:進入市場的成本大小的影響:進入一個新行業(yè)的成本,如果會侵蝕預期利潤,這類多元化并不能給企業(yè)帶來好處。企業(yè)進入新行業(yè),手段不外乎購并和新設公司兩種。
購并要面對的是與愈來愈多有效率的購并市場機能,購并者要占便宜,便要不斷壓低價格,并且要低到不足以反映新單位的前景,不過通常的情況是市場上喊價者眾,消息快速散布,投資銀行與其他中介積極牽線,使得市場能充分發(fā)揮效率,但是,如果想維持原先的投資報酬率,利潤必須是購并前的四倍。
企業(yè)要新設公司,必須克服進入障礙,這是標準的兩難問題,因為一個去、產(chǎn)業(yè)如果有吸引力,進入障礙必然也高,在需要高成本的障礙下,潛在的利潤必然將消失,否則,其他進入者可能早已將獲利性侵蝕的一干二凈。
七:四種將競爭付諸行動的戰(zhàn)略
(1)資產(chǎn)組合戰(zhàn)略:“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
里”就是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最佳比喻。主要是通過收購來實現(xiàn)多
元化。而且當買家愿意付很高的溢價時,有迅速出售沒有競爭
力的失業(yè)單位或伺機將表現(xiàn)不好的單位以高價賣出的意愿和
當資本市場效率變高或企業(yè)組織龐大時,能由資產(chǎn)組合管理戰(zhàn)
略轉移的能力。
(2)重組:是指企業(yè)制定和控制的,將顯著改變企業(yè)組織形
式、經(jīng)營范圍或經(jīng)營方式的計劃實施行為,要求經(jīng)營者在界定重組
機會方面有卓越的洞察力,對所購并且需要轉型的事業(yè)單位有干預的能力和意愿。
(3)轉移技能:要有在持續(xù)的基礎上在各事業(yè)單位之間的轉
移技能的能力。
(4)分享活動:是公司戰(zhàn)略的有力基礎,因其可降低成本和
提高差異化強化競爭優(yōu)勢。,要求能與新事業(yè)單位共享,以獲得競
爭優(yōu)勢的現(xiàn)有事業(yè)單位的活動,并且分享的好處遠超其中的成本??傊绻麑⒐緫?zhàn)略從資產(chǎn)組合管理調整為共享活動時,其戰(zhàn)略將創(chuàng)造愈來愈大的股東價值。
整體來說,這么本書看下來,感覺很多道理都有點意思,但還沒有能夠理解作者的思維脈絡,只能說是先比劃著見樣學樣,先把初步的感覺記錄下來,想必將全書多看幾次之后,應當能夠有更多的感觸吧。
第二篇:名著選讀
盧梭女子教育觀及其當代啟示
作者姓名
摘要:盧梭較早提出了系統(tǒng)的女子教育觀,包括女子教育的目標、原則、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缺陷。他的女子教育觀受到了自然主義哲學觀和傳統(tǒng)女性觀的影響,但歸根結底受到法國當時社會結構狀況和盧梭對兩性自然差異認識水平的制約。從社會結構和生理結構兩個視角來反思盧梭的女子教育觀,對促進當代女子教育發(fā)展有著重要啟示。
關鍵詞:盧梭;女子教育;啟示 *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他倡導“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但他的婦女觀卻明顯地具有傳統(tǒng)、保守的特點,以致他在談及女子教育時,毫不猶豫地把它定位成培養(yǎng)“賢妻良母”,因此常被西方女性主義哲學家當作批評的靶子。從盧梭的哲學觀和女性觀出發(f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女子教育思想,進而剖析其深層成因,從中得出深刻啟示,這對于當代女子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盧梭女子教育觀的理論基礎
盧梭主張自然主義的哲學觀,認為一切應“回歸自然”,這為他的女子教育觀定下了一個基調——教育要依托天性來實施。這對當時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guī)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但是盧梭并沒有擺脫法國傳統(tǒng)男權社會女性觀的影響,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婦女的一切教育都應和男子相關連。
18世紀法國文化是一種男性主導的文化。大革命前,法國的女子價值觀就是要求女子做好男人的“附屬品”。在這種文化中,男子追求獨立和自主,維護父權,追求對女子的絕對控制。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啟蒙大師大力弘揚“人權”思想,他們在理性法庭面前為婦女平等權利辯護,女性作為人的價值首次得到了洗禮,但盡管如此,啟蒙思想家們仍然無法擺脫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女性觀的影響。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出于為第三等級男性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思考與論證的多半是如何符合男性的“婦女解放”,與婦女利益密切相關的“婦女解放”卻很少關注。
板,具體內容略)。
二、盧梭女子教育觀的基本內容
盧梭根據(jù)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實際教育狀況,提出要對兩性的差別予以關注,詳細分析了性別之間的差異,并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女子教育觀。他的女子教育觀主要體現(xiàn)在《愛彌兒》一書中,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一)女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女子培養(yǎng)成為賢妻良母。盧梭認為,男人的幸福依賴于女人,因而女子有受教育的必要,但是婦女們所受的種種教育和男人都是有關系的,對女子進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女子培養(yǎng)成“賢妻良母”。盧梭堅持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點,認為這是合乎自*[1](由于是模作者簡介:姓名,XX年生,XX(籍貫)人,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XX
然的安排,男性負責人類的公共空間,而女性則只應涉足私人空間,主要擔負孕育、哺乳、撫養(yǎng)小孩和照顧家庭的職責,而不應從事與自己的體力和性情不適合的工作。女性天生是弱者,需要男性而生存,溫順、謙遜、淑靜和貞潔等是女性終生必備的美德。女子受教育完全是為了取悅男子和使家庭生活舒適有條理,完全是為男子充當賢內助,基本談不上去參加社會政治管理工作。女子教育的歸宿,即回歸自然狀態(tài),找尋自己真正的本性,做一個貞淑的妻子、頭腦清醒的少婦和可愛的良母。(由于是模板,具體內容略)。
三、盧梭女子教育觀的當代啟示
從思想根源來看,盧梭女子教育觀受到了自然主義哲學觀和傳統(tǒng)女性觀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是當時代法國社會結構狀況的反映,同時也是盧梭對男女自然差異認識水平的反映。一方面,盧梭對女子教育目標的規(guī)定,即要求把女子培養(yǎng)成為“賢妻良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啟蒙運動前后男權主導的性別觀念,(由于是模板,具體內容略)。
(一)把握好社會結構對女子教育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
教育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結構基礎。其中社會經(jīng)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三方面對教育觀的影響最大,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結構及其發(fā)展水平?jīng)Q定了女子教育觀及其實踐發(fā)展的程度。在18世紀的法國,女子缺乏應有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地位,女子教育的公平問題更是無從談起,不合理的社會結構使盧梭女子教育觀存在著先天不足。當代女子教育要獲得健康、和諧發(fā)展,就必須把握好社會結構對于女子教育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從根源上解決女性的地位和權利問題,其根本途徑就是要不斷優(yōu)化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結構,提高女性社會地位,從根源上解決女子教育公平問題。
1.優(yōu)化社會經(jīng)濟結構,提高女子經(jīng)濟地位。女子在物質資料生產(chǎn)中所處地位的變化,會對女性教育觀的形成產(chǎn)生一定影響,而根本因素便是社會分工。啟蒙運動期間,法國女子的仍未獲得獨立經(jīng)濟地位,這在根本上限制了女子教育的發(fā)展。在社會主義社會,女子在社會生產(chǎn)中與男子具有平等的地位,與以往相比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大部分女性還遠未獲得獨立的經(jīng)濟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要進一步優(yōu)化社會分工和經(jīng)濟結構,使女性真正同男子一樣承擔社會責任,從事社會生產(chǎn),不斷提高女性的經(jīng)濟地位,為女子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
2.優(yōu)化社會政治結構,提高女子政治地位。社會政治結構通過它體現(xiàn)的權利分配、運用與維護,形成和實現(xiàn)對女性教育觀的影響。在盧梭筆下,女性并無任何政治地位可言,這使得女子教育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必然偏離正確軌道。當代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女性參與政治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一方面要通過政治途徑進一步促使女性權利合法化;另一方面,將女子教育作為改變人們社會性別認知以達到女性解放的最重要手段,努力使女性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使女性獲得與男性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由于是模板,具體內容略)。
(二)把握好生理結構對女子教育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
正確的女子教育應該尊重女性的生理特點,實施滿足女子全面發(fā)展需要的教育。但人們對男女生理差異的科學認識卻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盧梭提出按男女差異進行教育,這與現(xiàn)代教育觀是吻合的。但他夸大了男女之間的差異,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女性最基本的角色就是做好“賢妻良母”,這不利于女性的全面發(fā)展和自身價值的充分實現(xiàn)。然而,當代社會在引導女性走上社會,成為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的同時,也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即在對傳統(tǒng)教育和傳統(tǒng)
價值觀的批判中,(由于是模板,具體內容略)。
參考文獻:
[1]劉顯婭.論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婦女觀[D].前沿,2001,(2):64.[2]盧梭.愛彌兒——論教育[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41.[3]英文請使用小五Times New Roman字體
第三篇:名著選讀
論 李澤厚《美的歷程》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似乎沒有絲毫的美。但是你可知道時代的精神的火花在中華大地凝聚,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jīng)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
在遠古時期,美便已經(jīng)悄然的誕生了。不知道何時起,中國的圖騰便已經(jīng)普及開來,每個部落都有屬于自己的圖騰,也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還記得那龍嗎,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成為了傳承最久選的圖騰之一。還有一個便是鳳鳥,是對鳥的一種神化,將自己的祈禱寄予于圖騰。它們代表的就是遠古部落的美,一種能夠區(qū)別于別的動物的美,原始藝術的美代表了他們的思想,凝凍在,聚集在這種種圖像符號形式里德社會意識,亦即原始人們哪如醉如狂的情感、觀念和心理,恰恰是這種圖像形式獲有了超模擬的內涵和意義,是原始人們對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覺的性能和價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積淀了社會的價值和內容,感性自然中積淀了人的理性性質,并且在客觀形象和主觀感受兩方面,都突刺,這正是審美意識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萌芽。美由此開始。
再說說青銅器吧,其實我感覺青銅器才是真正的美的開始,看過青銅器的都感覺青銅器所代表的是沉重,神秘的美。尤其是青銅器紋,絕對是無可比擬的美,它不同于新石器時代的陶瓷,雕刻的都是一些生活的瑣事。而是將雙重性的宗教觀念、情感和想象凝聚在怪異猙獰的動物形象中。它體現(xiàn)了早期宗法制社會的統(tǒng)治者的威嚴,力量和意志,兇殘的形象。但是卻仍然保持著一定的稚氣。這稚氣不是說小孩子的稚氣,而是類似于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蛟S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看待青銅器并不是審美觀賞的對象,而是將其視為等級制度。恰恰只有身處在我們這個社會,才能體現(xiàn)出遠古歷史前進的力量和命運的藝術。
再說說漢字吧,作為中國所獨有的字體,漢字理所當然的成為一種美的體現(xiàn)。漢字可以說是迄今為止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它不同于陶瓷紋飾的抽象幾何紋,而是更加自由和更為多樣化的線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xiàn)出種種形體姿態(tài)、情感意興和氣勢力量。最終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線的藝術---書法。迄今為止,每個時期都有一大批的書法家用自己所特有的形式來展示漢字的魅力,通過書法來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境的美。如東晉的王羲之,唐代的顏真卿等等。
其次便是精神上的美。這不同于之前所描述的美,前面所寫的美都是具體可感可看的。然而美卻不僅僅是這些,還有的是精神意境上的美。尤其是先秦理性精神。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可謂是意識領域最為活躍的開拓、創(chuàng)造時期,百家蜂起,諸子爭鳴。這其中又以孔莊為主。它們的精神又對立又有一定一致性??梢哉f是對立的相互補充。而儒學對后世文藝的影響主要在內容主題方面,道家則是在創(chuàng)作規(guī)律方面也就是審美方面。都對中華的美的歷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四篇:名著選讀
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2.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3.魏斐德:《洪業(yè)——清朝開國史》
4.吳思:《潛規(guī)則》和《血酬定律》
5.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五冊)
6.毛澤東:《毛澤東自述》
7.張國燾:《我的回憶》
8.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記》
9.鄭超麟:《鄭超麟回憶錄》
10.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回憶錄》
11.丘吉爾:《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
12.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
13.甘地:《甘地自傳》
14.巴金:《隨想錄》
15.胡適口述,唐德剛注譯:《胡適口述自傳》
16.本尼迪克特:《菊花與刀》
17.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
18.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三卷)
19.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1932-1972美國社會實錄》(四卷)
20.喬治·奧威爾:《1984》
21.喬治·奧威爾:《動物莊園》
22.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
23.羅伊·亞歷山大羅維奇·麥德維杰夫:《讓歷史來審判》
24.劉震云:《溫故一九四二》
25.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
26.張正隆:《雪白,血紅》
27.韓丁:《翻身》
28.張煒:《古船》
29.柏揚:《丑陋的中國人》
30.王鼎鈞:《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三、四)
31.龍應臺:《野火集》
32.龍應臺:《大江大?!?/p>
33.于建嶸:《中國工人階級狀況》
34.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
35.何清漣:《現(xiàn)代化的陷阱》
36.方軍:《我認識的鬼子兵》
37.國亞:《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38.楊美紅:《罌粟花紅——我在緬共十五年》
39.馬繼森:《外交部文革紀實》
40.倪創(chuàng)輝:《十年中越戰(zhàn)爭》
41.沈志華、楊奎松等:《中蘇關系史綱》
42.傅國涌:《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
43.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44.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
45.韋君宜:《思痛錄》
46.廖亦武:《中國底層訪談錄》
47.楊顯慧:《夾邊溝紀事》
48.張勝:《從戰(zhàn)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
49.趙家梁:《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
50.李銳:《廬山會議實錄》
51.吳冷西:《十年論戰(zhàn)》
52.吳法憲:《吳法憲回憶錄》
53.逄先知:《毛澤東傳(1949-1976)》
54.高文謙:《晚年周恩來》
55.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56.Jung Chang and Jon Halliday,Mao:the Unknow Story
57.肖延中:《巨人的誕生》
58.馮亦代:《悔余日記》
59.李輝:《一紙蒼涼——杜高檔案》
60.林牧:《燭盡夢猶虛——胡耀邦助手林牧回憶錄》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2.馬格利特·杜拉斯《情人》
3.考林·麥卡洛《荊棘鳥》
4.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5.渡邊淳一《失樂園》《男人這東西》
6.錢鐘書《圍城》(婚姻的鏡子)
7.勞倫斯《虹》《愛戀中的女人》《查太萊夫人的情人》
8.泰戈爾《飛鳥集》《新月集》
9.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
10.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緩慢》
11.張愛玲《傾城之戀》12.雪兒·海蒂《性學報告》
13.德克旭貝里《小王子》
(2)
14.讓我來成全你的幸福:小仲馬《茶花女》
15.靈魂的哲學與博愛:司湯達《紅與黑》
16.越過愛情,看見春暖花開: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
17.我愛你,與你無關: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18.這簡直像戲一樣:威廉·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19.愛永遠不用說對不起:西格爾《愛情故事》
20.山在那里,你的心碎了:巖井俊二《情書》
21.充滿暗礁的愛情海洋: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22.愛情終究成了一種傳說:阿蘭·德波頓《愛情筆記》
23.溫柔而堅強: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24.粉色的小愛情:堀川波《我就喜歡你這樣的地方》
25.有天堂,但是沒有道路:北村《瑪卓的愛情》
26.美與愛是獨立的:川端康成《雪國》
(3)
27.難得糊涂的愛情與婚姻: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8.戰(zhàn)火中成長的美麗與堅強:瑪格麗特·米切爾《飄》
29.用哲學來思考: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30.奧德修斯式的傳奇:雨果《悲慘世界》
31.二十四小時,路過愛,走過禁區(qū):霍桑《紅字》
32.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
33.值得付出一生的等待: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yī)生》
34.喚醒生命的人: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35.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愛情:西奧多·德萊塞《珍妮姑娘》
36.黃葉鋪滿地,我們已不再年輕:路遙《平凡的世界》
37.生得寂寞,死得單調:蕭紅《呼蘭河傳》
38.愛上你的心:雨果《巴黎圣母院》
39.愛和欲的煎熬: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40.我的成長與戰(zhàn)爭共呼吸:安妮·弗蘭克《安妮日記》
41.沉重的枷鎖:張愛玲《金鎖記》
42.在自我面前懺悔吧: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43.片刻的浮華盛世:莫泊桑《項鏈》
44.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瓦西里耶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45.包容的愛還是徹底的恨: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
(4)
46.從“黑暗意識”中蘇醒:翟永明《女人》
47.溶解心靈的秘密:舒婷《舒婷詩集》
48.愛,我們曾共同擁有:葉芝《當你老了》
49.你最美的氣質是自由:惠特曼《草葉集》
(5)
50.此幸福,彼幸福:楊絳《我們仨》
51.成長是目的,愛情是過程:張小嫻《面包樹上的女人》
52.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婚嫻:老舍《離婚》
53.一個女人的城市傳奇:王安憶《長恨歌》
54.愛情與食物的辯證關系:徐坤《廚房》
55.勇敢地被啟蒙:高爾基《母親》
56.跳來跳去,你跳得出生活嗎:契訶夫《跳來跳去的女人》
57.棘心天天,母親辛勞:蘇雪林《棘心》
58.有時候,錢也是安全感:亦舒《喜寶》
59.一切只是私人生活:陳染《私人生活》
60.讓它變成事實吧:王小波《黃金時代》
第五篇:西方經(jīng)典名著選讀
challenge-and-response(挑戰(zhàn)與應戰(zhàn))
? With the civilizations as units identified, he presented the history of each in terms of challenge-and-response.Civilizations arose in response to some set of challenges of extreme difficulty, when “creative minorities” devised solutions that reoriented their entire society.?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were physical, as when the Sumerians exploited the intractable swamps of southern Iraq by organizing the Neolithic inhabitants into a society capable of carrying out large-scale irrigation projects;or social, as when the Catholic Church resolved the chaos of post-Roman Europe by enrolling the new Germanic kingdoms in a single religious community.? When a civilization responds to challenges, it grows.Civilizations declined when their leaders stopped responding creatively, and the civilizations then sank owing to nationalism, militarism, and the tyranny of a despotic minority.? Toynbee argued that “Civilizations die from suicide, not by murder.” For Toynbee, civilizations were not intangible or unalterable machines but a network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border and therefore subject to both wise and unwise decisions they made.Karl Jaspers and the Axial Age(軸心時代)Axial Age or Axial Period(Achsenzeit, “axis time”)is a term coined by German philosopher Karl Jaspers to describe the period from 800 to 200 BC, during which, according to Jaspers, similar revolutionary thinking appeared in Persia, India, China and the Occident.The period is also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Axis Age.Jaspers, in his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identified a number of key Axial Age thinkers as having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uture philosophies and religions, and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 common to each area from which those thinkers emerged.Jaspers saw in these developments in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a striking parallel without any obvious direct transmission of ideas from one region to the other, having found no recorded proof
of any extensive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Ancient Greece, the Middle East, India, and China.Jaspers held up this age as unique, and one to which the rest of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might be compared.Jaspers' approach to the culture of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has been adopted by other scholars and academics, and has become a point of discussion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