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溝通效果AHP方法的實例分析
班會溝通效果 AHP 方法的實例分析
劉念 06081054,工商 61,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使用 AHP 方法,結合溝通的定義,建立一個系統(tǒng)的評價模型,量化地評 價班會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溝通情景的溝通效果。整個模型的整體思路是基于 AHP 分析,將某次溝通和假想的最佳溝通作為兩個備選方案進行比較,對最后求得的權重進行處理,計 算出得分。本文著重闡述模型結構和判斷矩陣的確定以及如何對各因素的實際情況進行評 價。最后舉例介紹本方法的實際使用情況。關鍵字:溝通效果,班會,分析,關鍵字:溝通效果,班會,AHP 分析,實例 1.模型背景 溝通是一個人人都非常熟悉的詞,但大家對于溝通的定義并沒有一致的看法。在英文中,溝通一詞“communication”同時兼有交流、傳播、交通的意思?!洞笥倏迫珪氛J為,溝 通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換信息,即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用視覺、符號、電話、電報、收音機、電視或其它工具為媒介,所從事交換信息的方法”。斯蒂芬.P.羅賓斯認為,溝通就 是“意義的傳遞和理解”。在組織研究的條件下,溝通定義為:溝通時為了特定的目的,在 活動過程中通過某種途徑和方式,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一定的信息從發(fā)送者傳遞給接收者并 獲取理解的過程(張昊民,2008)。AHP(層次分析法)是由美國運籌學專家、匹茲堡大學教授 T.L.薩迪與 20 世紀 70 年代 提出的系統(tǒng)評價方法,當評價對象屬性多樣、結構復雜、難以完全采用定量方法優(yōu)化分析和 評價時,AHP 方法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這里要做的是使用 AHP 方法,結合溝通的定義,建立一個系統(tǒng)的評價模型,評價 班會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溝通情景的溝通效果。2.模型建立 2.1 模型概述 我的評價模型是用來評價一次班會溝通效果的。整個評價模型的設計基于 AHP 分析的 框架。整個模型的思路是: 首先圍繞評價一次班會的溝通效果這個背景,分析影響溝通效果的各種因素,建立起一 個遞階結構模型。接下來,為每個最底層因素思考數(shù)個問題,并與專家一起不斷討論、修改問題,以使這 些問題可以綜合全面地說明它們所對應的因素在一次班會中的情況。我在這里借用了李克特 量表的設計思路,將所有問題根據(jù)它們所屬因素的不同綜合為兩份 5 點式量表,分別用于發(fā) 放給班長和方法給同學,最后使用每個因素對應題項的總得分作為該因素在某次班會中的實 際表現(xiàn)。請專家在仔細閱讀每個因素對應問題以加深他們對于每個因素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他 們根據(jù)自己在班會中的經(jīng)驗為模型中的各個因素打分,建立起判斷矩陣。
最后對問卷的結果進行一定的處理,將某次班會(實際得分)與班會溝通最佳效果(所 有題項得滿分)作為兩個備選方案建立他們之間的判斷矩陣,最終求出兩個方案的權重。假 設最佳溝通效果為 100 分,則:
1
某次班會溝通效果=某次班會權重/滿分溝通權重*100
整個模型框架如圖 1 所示。2.2 因素的確定 因素的框架模型是基于對基礎理論的理解結合班會溝通的實際情況得到的。在這過程 中,我邀請了數(shù)位專家不停地與我反饋交流,最終確定因素,以保證整個框架全面、實用。根據(jù)《管理溝通:原理與實踐》(Michael E.Hattersley, Linda McJannet,2007)一書的劃 定,溝通的因素應當有:發(fā)起者、目標、聽眾、背景、消息、媒介和反饋七大因素。我在這 七大溝通因素的基礎上,結合數(shù)本教材的內容與個人的理解,將每個因素細化到 2-4 個子因 素。隨后我將這些因素附帶一定的說明呈遞給 5 位專家(3 名同學,兩名班長),由他們根 據(jù)經(jīng)驗對因素進行分析判斷,刪除不必要的子因素,添加缺失的子因素,并且修改一部分表 述存在問題的因素,最終確定的因素如表 1 所示,其中需要說明的是,在這里班會本身是媒 介的一種,相當于在此次溝通中,媒介是既定的,所以我們只考慮其選擇的恰當性和本身內 容的豐富性。
圖 1 班會溝通效果評價模型 表 1 班會溝通效果因素結構列表 溝通動機 溝通發(fā)起者 知識素養(yǎng) 溝通技巧 目標的明確性 目標 目標的重要性 目標的迫切性 目標的合理性 聽眾 背景 溝通的動機 溝通的態(tài)度 溝通雙方的關系 溝通的地點
2
溝通的時間 消息 媒介 反饋 信息的簡潔性 信息的準確性 渠道的恰當性 渠道的豐富性 反饋的及時性 反饋的充分性
2.3 問卷編織 在已經(jīng)確定的因素的基礎上,我結合已有的溝通問卷(《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評量表》,盧 蓓恩)針對每個子因素撰寫了數(shù)個問題用于在我內力范圍內全面地描述這個子因素,然后將 因素與問題對應,呈遞給專家組。專家組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對每個因素下的問題提出自 己的意見,最后反復商榷和修改,最終確定了 18 個因素下 58 個問題,成為 《因素分類問卷》(附錄 1)。這 58 個問題按 7 大因素劃分分別用于詢問班長和同學,以此從合適的方向獲得 信息,根據(jù)這個劃分,問卷又被分別整合為《班長問卷》(43 題,附錄 2)與《同學問卷》(15 題,附錄 3)各一份。2.4 判斷矩陣的確定 在已經(jīng)確定的因素和問題的基礎上,有 5 位專家(同學 3 位,班長 2 位)參與了判斷矩 陣的確定環(huán)節(jié)。他們在仔細閱讀因素以及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各因素間
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行判斷。為此我編織了判斷矩陣表格,隨分類問卷一起發(fā)放給各專家,要 求他們按照 AHP 分析判斷矩陣的要求(取值為 1/9-9)進行填寫。在收集齊他們填寫的表格之后,我將它們的表格進行了匯總計算,并給班長和同學賦予 不同的權重,計算出判斷矩陣各項的均值。然后對均值進行處理,取與之最相近的整分數(shù)或 整數(shù)值,使其符合判斷矩陣取值的要求,最后成為判斷矩陣,判斷矩陣表格及最終取值見附 錄 4。2.5 得分計算 最終溝通效果得分的計算基于這樣一個思路: ⑴ 針對要評價的某次班會發(fā)放問卷若干份,包括班長問卷 1 份,其余為同學問卷。填 寫完后回收。⑵ 對問卷中每個子因素對應的題項得分進行加總,班長問卷直接取結果,同學問卷取 各問卷結果平均值,作為該次班會各因素的得分,計入方案《判斷矩陣計算表格》(附錄 5)。⑶ 求取各因素得分與滿分之間的比值,以半分比表示。將百分比數(shù)值取近似值(整十 位數(shù)),再將近似值按照下面的公式換算:
s=
1 , x ≤ 80% 90% ? x s = 1, x ≥ 90%
其中 s 代表最終矩陣取值,即該次班會某因素相對于滿分溝通的重要性程度,x 代表 上面取得的該因素得分占總分百分比的近似值。⑷ 根據(jù) AHP 的基本方法計算滿分溝通與本次溝通各自的權重,最后假設滿分溝通總分 為 100,則本次溝通得分為: 某次班會溝通效果=某次班會權重/滿分溝通權重*100
3
3.模型不足與改進 模型不足與改進 該模型存在一定的不足,現(xiàn)在可以考慮到得有: ⑴ 由于個人能力與所請專家能力的限制,問卷全面反應各因素的實際情況的能力難以 保證。⑵ 可以考慮加入第三方評價的內容,完善評判角度,確保打分的客觀性和全面性。⑶ 最終分數(shù)劃歸為矩陣時所用的方法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持。⑷ 因素的數(shù)量可能不足。⑸ AHP 方法用于打分的實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4.實例分析 4.1 研究背景 某班級下午 4 點在東花園小亭內討論元旦慶祝活動的一次班會 4.2 研究過程 由于是用作示例,只邀請到該班班長和一名同學,只發(fā)放班長問卷 1 份,同學問卷 1 份,得分計算過程見附錄 6。4.3 分析結果 經(jīng)過分析,求得權重如表 2 所示 表 2 示例計算結果
項目 本次班會 滿分溝通
根據(jù)公式,求得
權重 0.4496 0.5504
本次班會溝通得分=0.4496/0.5504*100=81.69
5.附錄列表 附錄 1《因素分類問卷》 附錄 2《班長問卷》 附錄 3《同學問卷》 附錄 4《判斷矩陣填寫表及判斷矩陣最終取值》 附錄 5《項目判斷矩陣計算表格及實例數(shù)據(jù)》 附錄 6《實例分析 AHP 模型計算過程》 參考文獻 [ 1 ] 汪應洛,系統(tǒng)工程(第三版)[M],北
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2 ] 邁克爾 E.哈特斯利、林達.麥克詹妮特,管理溝通:原理與實踐(原書第三版)[M],北 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 3 ] 張昊民,管理溝通 [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第二篇:AHP模型分析
為了比較四個州2009年的清潔能源使用情況,本文選用層次分析法(AHP),從所給的變量中提取五個不同方面的評價指標進行評價比較。這種方法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系統(tǒng),按照分解、比較判斷、綜合的思維方式進行決策。其思想在于不割斷各個因素對結果的影響,而層次分析法中每一層的權重設置最后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結果,而且在每個層次中的每個因素對結果的影響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確。并且,這種方法既不單純追求高深數(shù)學,又不片面地注重行為、邏輯、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復雜的系統(tǒng)分解,能將人們的思維過程數(shù)學化、系統(tǒng)化,便于人們接受,且能把多目標、多準則又難以全部量化處理的決策問題化為多層次單目標問題,通過兩兩比較確定同一層次元素相對上一層次元素的數(shù)量關系后,最后進行簡單的數(shù)學運算。但是這種方法主觀性強,是一種帶有模擬人腦的決策方式的方法,判斷矩陣的構造并不是唯一的,不是一種嚴格的數(shù)學論證和完善的定量方法。
第三篇:第8章 AHP決策分析方法
1.層次分析作業(yè) 第8章 AHP決策分析方法
A(目標層)對象:畢業(yè)去向
C1(準則層):待遇 C2:環(huán)境 C3:前途 P1(措施層):研究生 P2:公務員 p3:自主創(chuàng)業(yè)
可以看出,他們之間是完全層次關系,過程如下: A-C判斷矩陣及層次排序 A-c c1 c2 c3
C1-P判斷矩陣及層次排序
C1-p p1 p2 p3 p1 1 0.20 p2 5 1 p3 2 0.4 λmax= 3,CI=0,RI=0.58,CR=0<0.10 C2-P判斷矩陣及層次排序
C2-p p1 p2 p3 p1 1 0.2 p2 5 1 p3 0.5 0.1 λmax= 3,CI=0,RI=0.58,CR=0<0.10 C3-P判斷矩陣及層次排序
C3-p p1 p2 p3 w 排序 p1 1 5 0.666666667 0.37037037 2 p2 0.2 1 0.133333333 0.07407407 3 p3 1.5 7.5 1 0.55555556 1 λmax= 3,CI=0,RI=0.58,CR=0<0.10 層次總排序結果 A c1 c2 c3 w總 0.434783 0.217391 0.34782609
排序
w 排序 2 0.153846 2 10 0.769231 1 1 0.076923 3
w 0.5 2.5 1
0.125 0.625 0.25
排序 1 2 c1 1 0.5 0.8
c2
c3 2.00 1.6
w(Wi的歸
排序
一化)1.25 0.43478261 1 0.625 0.2173913 3 0.34782609 2 p1 0.125 0.153846 p2 0.625 0.769231 p3 0.25 0.076923 CI=0,RI=0.58,CR=0<0.10
0.37037037 0.07407407 0.55555556 0.216617086 0.464728152 0.318654762 3 1 2 由此可得,我的畢業(yè)去向最想做的是當公務員,其次是創(chuàng)業(yè),最后是研究生。
第四篇:論文的一般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spss AHP DEA[定稿]
DEA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
在人們的生產(chǎn)活動和社會活動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需要對具有相同類型的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進行評價,其評價的依據(jù)是決策單元的“輸入”數(shù)據(jù)和“輸出”數(shù)據(jù),輸入數(shù)據(jù)是指決策單元在某種活動中需要消耗的某些量,例如投入的資金總額,投入的總勞動力數(shù),占地面積等等;輸出數(shù)據(jù)是決策單元經(jīng)過一定的輸入之后,產(chǎn)生的表明該活動成效的某些信息量,例如不同類型的產(chǎn)品數(shù)量,產(chǎn)品的質量,經(jīng)濟效益等等.再具體些說,譬如在評價某城市的高等學校時,輸入可以是學校的全年的資金,教職員工的總人數(shù),教學用房的總面積,各類職稱的教師人數(shù)等等;輸出可以是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的人數(shù),碩士研究生的人數(shù),大學生的人數(shù),學生的質量(德,智,體),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學校的科研成果(數(shù)量與質量)等等.根據(jù)輸入數(shù)據(jù)和輸出數(shù)據(jù)來評價決策單元的優(yōu)劣,即所謂評價部門(或單位)間的相對有效性。
AHP層次分析法:
AHP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簡稱AHP)是個很有趣又很有用的東西,它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法去進行復雜的決策,無論在一般生活、商業(yè)或學術研究上,都有很精采的應用。
例如:一般生活上之應用----例如本章所舉的例子,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其所謂理想的評選標準有三:錢多、事少、離家近。那么就可以利用AHP方法來從多個工作機會中評選出一個比較合乎理想的工作了。
簡而言之,AHP是將復雜的決策情境切分為數(shù)個小部份,再將這些部分組織成為一個樹狀的層次結構。然后,對每一個部份的相對重要性給予權數(shù)值,然后進行分析出各個部份優(yōu)先權。對決策者而言,以層次結構去組織有關替代方案(alternative)的評選條件或標準(criteria)、權數(shù)(weight)和分析(analysis),非常有助于對事物的了解。此外,AHP可協(xié)助捕捉主觀和客觀的評估測度,檢驗評估的一致性,以及團隊所建議的替代方案,減少團隊決策之失誤,如失焦、無計劃、無參予等。AHP將整個問題細分為多個較不重要的評估,但還維持整體的決策。
Spss軟件介紹:
SPSS for Windows是一個組合式軟件包,它集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用戶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和計算機的功能選擇模塊,以降低對系統(tǒng)硬盤容量的要求,有利于該軟件的推廣應用。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數(shù)據(jù)管理、統(tǒng)計分析、圖表分析、輸出管理等等。SPSS統(tǒng)計分析過程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均值比較、一般線性模型、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對數(shù)線性模型、聚類分析、數(shù)據(jù)簡化、生存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多重響應等幾大類,每類中又分好幾個統(tǒng)計過程,比如回歸分析中又分線性回歸分析、曲線估計、Logistic回歸、Probit回歸、加權估計、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非線性回歸等多個統(tǒng)計過程,而且每個過程中又允許用戶選擇不同的方法及參數(shù)。SPSS也有專門的繪圖系統(tǒng),可以根據(jù)數(shù)據(jù)繪制各種圖形。
第五篇:效果分析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教學方法
經(jīng)過前幾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歷史學習能力,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具有基本的歷史時空概念,知道史料的多種形式,初步掌握了解過去的方法;在實踐、體驗過程中,能夠根據(jù)任務的不同,主動尋求合作伙伴,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嘗試用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對問題作初步的分析,能夠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夠根據(jù)需要多渠道搜集史料,并按一定的要求提取有效信息,嘗試從史料和信息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新的情境中,重新處理歷史信息,解決問題?;谝陨咸卣?,本課采用了直觀教學法,充分發(fā)揮歷史地圖的作用,多次請學生對比閱讀地圖,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取信息,培養(yǎng)其空間概念和觀察思維能力;觀看課本插圖《岳王廟》等,感受后人對歷史人物鮮明的愛憎,并抒發(fā)感想,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等。
2.重視史證意識的培養(yǎng)
課改強調學生要形成“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意識。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史料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大量圖片和文字材料,供學生從中提取信息,形成觀點,解決問題。如在最后一個問題的討論中,僅靠教材提供的資料是遠遠不夠的,我查找到了各族文字、史書記載、教授文章等較有說服力的材料,供學生參考。
3.通過結構板書體現(xiàn)教學思路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以點帶面”,不再強調學科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是零散的,沒有結構的。相反,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把隱藏在各目背后的“面”顯現(xiàn)出來(不是鋪陳開來),這種有結構的知識才便于學生把握。因此,在全課結束時,我設計了一個能體現(xiàn)全課結構的板書,并將教材兩目背后的“面”凸顯出來,進行了知識梳理。
4.落實價值觀教育
本課中的幾個歷史人物很具人格魅力,千百年來百姓鮮明的愛憎表明了人們公認的價值觀尺度:一心為國、勇敢正直是我們褒揚的;謀己私利、陰險狡詐是我們不屑的。因此,在處理岳飛、秦檜等有關的教學內容時,讓學生通過看材料、圖片,講故事,表達感悟等多種方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fā)揮德育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