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東西方法律文化

      時間:2019-05-14 00:33:32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東西方法律文化》,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東西方法律文化》。

      第一篇:東西方法律文化

      從陪審制度看東西方法律文化

      11291046楊磊

      法律英語課上,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部電影《傲骨賢妻》,劇中更多的描述了美國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以及辯護律師的全方面辯護。當然,律師以及檢察官在法庭上的精彩表現(xiàn)讓我欽佩,不過在觀看過程中,我也更多的注意到了法庭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整個審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那就是陪審團。而在我國也有著人民陪審員制度,所以就該制度談談我的看法。

      美國所實行的陪審團制度,是由隨機挑選的一定數(shù)量的公民組成的陪審團,根據法庭出示的證據對被告是否有罪這一事實做出裁決。吸收普通民眾參與刑事審判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我們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陪審團制度在兩個國家的實行有著很大的差別。

      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實行的是參審制,這意味著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過程中,陪審員是和審判員一同做出決定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我國,人民陪審制度越來越流于形式,在很多地方處于名存實亡的地步,即使有少量人民陪審的案件,但是他們普遍陪而不審,合而不議,這是我國存在的現(xiàn)狀。

      但是相反,在美國,陪審團可以說是檢察人員以及辯護律師,甚至是法官都不得不重視的存在??梢赃@么說,要理解法官固然重要,但是陪審團的態(tài)度,甚至一言一行,他們注視被告或是原告的任何面部表情都是律師捕捉的對象,他們必須根據陪審團的態(tài)度隨時準備改變“作戰(zhàn)策略”,這就是陪審團舉足輕重的作用。12個人,決定著一個人是否有罪。

      當然,不可避免的,即使很重要,但是依然有些問題。在劇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有時候陪審團并不完全是注重證據,他們很注重自己的第一感覺;另外,美國辯訴交易的盛行使得陪審員怠于行使自己的權利。

      我們不能評論哪個國家的制度要更好一點,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之處。陪審制度利大于弊,但是陪審制度需要更好的完善。

      第二篇:經典案例中的東西方法律文化

      學號:

      姓名:

      經典案例中的東西方法律文化總結感想

      法律是什么?按照書面上的文字來說:法律是社會規(guī)則的一種,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部門制定規(guī)范的行為規(guī)則,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guī)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guī)范(社會規(guī)范)。在我的理解,法律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準則,法律也在無時無刻的維護者每一位中國公民的基本利益,一套合理的法律是一個社會和平穩(wěn)定乃至逐步富強所必需的保障。

      在上老師的課之前,我對法律的了解不多,只是停留在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學下來的思想政治課上的那些基本條例。雖然在歷史課上也會提到各朝各代的一些刑罰,但是從未深究,到了選了理科之后,接觸的就更少了。在法律方面,我的水平也僅限于做一名懂法守法的公民的程度。但突然想起初中的好友,目前正在他校法律系奮斗著,我也想多少增進一下對法律的了解,便選了這門課。

      老師的課講的是“經典案例中的東西方法律文化”,聽起來就要比“某某法律課”要有意思的多,事實也確實如此。通過不斷的舉例講解,我對中西方法律的發(fā)展,以及兩者的差異有了不少的了解。中國的法律發(fā)展相對較早,但最后我們選擇了西方的法律模式。西方的法律發(fā)展相對較晚,但是卻更加系統(tǒng)完善,如今更是被成為了全球認可的法律系統(tǒng)。

      中國的歷史相對久遠,法律誕生的時間也更早一些,也曾一度達到頂點過,但是為何我們如今所遵從的大多為西方的法律思想?同時相較于西方人我們的法律意識也要薄弱一些。這些都要從歷史和曾經的案例中學找答案。以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為起點,中國法制歷史傳承四千余年,其總體的發(fā)展脈絡、相互間淵源繼承關系是異常清晰的。不過,四千多年間,朝代不斷更替,政權屢經變更,各個時期法律的內容、特色也各有不同。按照時間和社會的發(fā)展大致分為:奴隸制法律時期,封建制法律時期和近現(xiàn)代法律時期。

      奴隸制法律時期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個時代法制的突出特點是已習慣法為基本形態(tài),法律是不公開的。西周時期隨著作為傳統(tǒng)文化及時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思想文化因素逐步開端。這些在法律上也有所體現(xiàn),當時形成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法制指導思想,老幼犯罪減免刑罰、區(qū)分故意和過失等法律原則,以及“刑罰世輕世重”的刑事政策,都是具有當時世界最高水平的法律制度,對中國后世的法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到了春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動蕩、大變革的前期,此時社會變革的重心在于“破”。在法制方面,以反對“罪刑擅斷”、要求“法布于眾”為內容的公布成文法運動勃然興起。鄭國子產“鑄刑書”、鄧析著“竹刑”及晉國“鑄刑鼎”等,都是這一法制變革運動的代表性成果。

      戰(zhàn)國以后,中國進入了封建法制時代。自春秋以后,中國開始有了向全社會公布的成文法,從此,中國的法律開始由原來的不公開的狀態(tài),過渡到以成文法為主體的狀態(tài)。在從戰(zhàn)國到清代后期這兩千多年中,無論是法律理論、立法技術、法制規(guī)模,還是法律內容、司法體制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傳統(tǒng)法律制度”,其主體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發(fā)展和成熟的。根據法制發(fā)展狀況以及在整個法制傳承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劃分為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1.戰(zhàn)國時期。這是由早期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階段。2.秦漢時期。這是中國古代成文法法律體系全面確立時期。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傳統(tǒng)法制迅速發(fā)展的階段。4.隋

      學號:

      姓名:

      唐時期。這是中國傳統(tǒng)法制的成熟、定型階段。5.宋元明清時期。這是中國古代法制走向極端專制的時期。中國傳統(tǒng)法制的衰敗從根本上來說是封建社會的固有結果。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后,中國古代社會開始由盛而衰,一些封建社會體制所固有的矛盾不斷激化,整個社會體制便開始扭曲,法律也同樣由盛轉衰。隨著皇權不斷強化,中國傳統(tǒng)法制的重心開始向維護皇權、加強專制的方向傾斜。宋代的編效、明代的廷杖和宦官特務統(tǒng)治、明清之際盛行的“文字獄”等,都是這方面的具體反映。此外,元代和清代帶有民族歧視性的和適用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法律,也是這一時期法律制度的一個特點??偟膩碚f傳統(tǒng)的中國法制不斷發(fā)展完善立法成文,但其出發(fā)點是傳統(tǒng)道德思想,而且由于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的權力過大,法律對統(tǒng)治者幾乎沒有約束作用,統(tǒng)治者僅以天意,道德等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很容易造成法制天平的傾斜,法律成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道具。

      從公元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社會開始遭受西方列強的一連串的侵略和欺凌。在內憂外患之中,中國社會也開始了艱難的轉變。從法律上看,這種轉變的突出特征是,存在了數(shù)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體制、法律觀念開始瓦解,而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律制度開始在中國土地上艱難地生長。

      而在西方,古希臘、羅馬國家的法是在氏族內部斗爭及其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社會力量相互妥協(xié)的結果。古希臘的人們把法看成是一種全社會的調節(jié)器,一種確定權利義務的尺度和保障權利的手段。如:“用人為的方法變更水流,以至他人財產受到損害時,受害者得訴賠償。”(《十二銅表法》第8條)又如:“樹的高度已達十五尺,為了不使它的陰影影響鄰地,鄰地所有人可訴請賠償?!保ā妒~表法》第9條)由于法在雅典、羅馬的早期形成過程中代表并等同于國家全部的政治制度,因而法的觀念便與中國截然不同,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比中國的法觀念(以刑為中心)更為豐富和廣泛。它不僅包含具體規(guī)則、規(guī)范的內容,還擁有正義、平等、道德的含義,像中國古代的“刑”只是它內容中的一個部分,且所占比例較小。因此,法在西方從來就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另一方面,雅典和羅馬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正是通過一次次對法的變革來實現(xiàn)的,是社會妥協(xié)的結果,法在西方具有了社會進步的杠桿作用,也是歷史本身進步的表現(xiàn)

      從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如今所遵從的為何多位西方法律思想。一方面,內因上來說我國古典文化缺乏法律文化發(fā)展的土壤。因為我們的封建社會太過漫長,在人治社會里是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信仰的,法律文化也就因此裹足不前。因而在發(fā)展我國法律文化的時候,古典文化能夠給予的養(yǎng)分根本不多不足,也就談不上傳承融合了。另一方面,外因上來說我們是被迫發(fā)展的。中國的發(fā)展是因為外力而呈現(xiàn)跨越式,為了縮短與發(fā)達國家的距離,我們采取拿來主義,法律文化基本上都是舶來品,是照搬西方傳承多年的法律文化精髓,因而割裂了與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這不僅體現(xiàn)在法律,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如今,我們的法制仍在不斷完善,我們拋卻了傳統(tǒng)的法律思想,照搬了西方的法律文化,因而失去了我們自己的法律文化,雖然很遺憾,但這也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如今的社會需要的正是西方的法律體系。但法律必定是適應它所在的國家的,法律維護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也在因我們而改革完善著,我們也要相對的來維護它。我們需要培養(yǎng)起我們新的法律文化,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懂法人,守法人,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安定。

      第三篇:東西方文化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讀書筆記

      1.中國人現(xiàn)在對于東西方文化的認識還十分的淺薄,對于什么是東方化,什么是西方化還是認識的不深刻,亦或者根本就不明白。我們從國外學習了各種各樣的技術,有學來的,有“偷”過來的(美名其曰:國產化),我們照搬了他們的經濟制度,法律,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甚至我們還有人希望對于我們的政治制度也進行改革,以便跟得上西方的步伐。

      可是,中國人的這些行動一直都是失敗的,同樣的經濟制度,同樣的法律,卻不能像在國外一樣發(fā)揮同樣的效用。當我們的經濟出現(xiàn)危機時,我們卻把它歸結于國外文化的劣勢。那么,我在想,也想反問我們中國人:既然看出了國外文化的劣勢,那我們的優(yōu)勢又在哪里呢?

      有些中國人勇于承認中國的落后,同時把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理解為沒有很好的理解西方制度背后的思想精髓。也有些人則人云亦云的認為那些只不過是某些不懷好意的人的一種誤導,因為這些思想是在中國從來不敢想象的,也是從來沒有聽過的。我們在初次聽說時,對其思想感到震驚,但事后又感到這離“現(xiàn)實”太遠,是不可能在近期實現(xiàn)的“幻想”,或者這又是一次的“誤導”,西方人你沒見過,你怎么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這些根本的原因,還是來源于對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的不了解,先不談西方,就是一個中國人,當向他你問起什么是中國文化和哲學時,恐怕他也不能給你一個清晰肯定的答案。所以,對此的研究就非常的必要,而我將會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認真的學習它們。

      2.中國是科學藝術化,而西方是就連藝術也科學化了。我們的制作工程都??磕枪そ承男膫魇诘摹笆炙嚒?,西方卻一切要根據科學——用一種方法把許多零碎的經驗,不全的知識,經營成學問,往前探討??茖W的原則是要大家所公認證實的,所以前人所有的今人都有得,其所貴在于新發(fā)明,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向前,當然今勝于古。藝術在于天才米巧,是個人獨得的,前人的造詣,后人常常無法達到,他們所靠的是祖?zhèn)鞯募妓嚭兔卦E,自然今不如古。這也就是說西方的成就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而東方則為藝術式的成就。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明末清初,中國的軍事技術十分雄厚,但是由于天下已定,所以刀槍入庫。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一次有個衙役打開了縣府的火器庫,發(fā)現(xiàn)封存的一批武器,這些武器比當時清軍裝備的要先進多了。這個例子就證明了中國藝術式的成就的弊端。

      3.同樣的一個病癥,中醫(yī)叫中風,西醫(yī)叫腦溢血,后者是通過開腸破肚直達病灶的檢查而知曉的,是檢查實驗;前者則是通過觀察外表,從外表上望著是,是一種“猜想”。這種用檢查實驗的方法叫做科學,而用猜想的方法叫做玄學。玄學的一個特點則是總是不變更現(xiàn)狀的看法,囫圇著看,整個看,就拿那個東西當一個東西去看;科學則總是變更著現(xiàn)狀去看,試著換樣子去看,解析了看,不拿那個東西當那個東西看,卻也那別的東西也當做他看。

      4.中國文化非常的講究“尊卑”這個概念,一切都要有個規(guī)矩,什么規(guī)矩呢,那就是天下必須有個人來做主才成,否則豈不鬧哄,這一鬧哄起來怎么管呢?鬧哄而不需要人管,則是他不能想象的。中國人一直都是一個人拿主意,無限制的主義,而其他人聽著,然后跟著走,根本想不出來會有一種不一樣的路可以走。而西方人則是大家一起拿主意,只拿有限的主義,然后大家一起聽著這有限制的話。前者是專制和獨裁,后者就是民主。

      中國人看到西方人沒有個尊卑,感到大惑不解,這樣子還不亂了套了!所以當年洋務運動時派遣了許多幼童出國留學深造,當幾年之后,清朝的官員去檢驗他們的成果時,對于他們的行為大驚失色。到底怎么了呢,原來這些幼童在學習了多年之后逐漸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因此,當他們見到這些檢查的官員時,沒有人下跪磕頭,只是鞠躬。官員們感到非常的驚恐,立即決定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于是將所有的出國學習人員召回國內。

      中國首先是有權無權打成兩節(jié),其次是無限的有權和無限的無權。西方則是首先公眾的事大家都有參與做主的權;其次是個人的事大家都無過問的權。

      5.有一點需要說明,那就是西方的科學不是一開始就是滿足于應用的,它是一種求知的活動,因為如果它是一種應用的學說,那么為什么文藝復興時還要再次的學習它們呢?中國只為用,不為求知,因此只能產生“手藝”、“技術”而不能產生“科學”。

      6.人生可以有這樣三種路徑:

      (一)向前面要求,即努力奮斗,改變現(xiàn)狀,解決問題。

      (二)對自己的意思變換、調和、持中,即隨遇而安,改變自己的思想。

      (三)轉身向后去要求,即禁欲主義,否認一切的問題。

      所以,西方文明走的是第一條路徑——向前的路徑。征服自然,對自然向前奮斗;用科學來改造現(xiàn)在;用民主與種種權威勢力抗爭。

      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為其根本精神。

      7.西方文明,從希臘羅馬時代是走的第一路徑,因此從希臘開始,文化、藝術大為繁盛,到了羅馬以后,又接連有了政治和法律的成就。但是由于到后來開始流為利己、肉欲的思想,風俗大弊,驕奢淫逸、殘忍紛亂不成樣子,所以主張禁欲主義的基督教作為第三種路徑開始出現(xiàn)。然而,到后來他的流弊也出現(xiàn)了,一千多年中因為人們衷心天國,不重視現(xiàn)世,所以奄奄無生氣,一切的文化又歸并到宗教里去,哲學成了宗教的奴隸,文學、藝術只能為宗教服務,政治、法律也沒有了,不僅如此,由于教權太盛,教皇教會橫恣無忌,因此這段歷史被稱為了中古黑暗時代。后來出現(xiàn)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將人們重新領上了第一條路徑,重視現(xiàn)世;宗教改革,其結果也不是為希伯來的路徑增勢,而是人們的覺醒,對于無理要求的教訓,他要自己判斷,對于腐敗的權威他要反抗不受,這實際上是同于第一路徑的。后來的耶穌教性質逐漸變化,開始重視現(xiàn)世,教職人員也可以結婚生子了,宗教也開始鼓勵人們的生活了,厭世的格調也去除了不少。

      8.所以,文化來源于生活,生活的態(tài)度一變,才產生了今天的西方文化??季课鞣轿幕娜?,不能只看到西方文化的征服自然、科學和民主,而要著眼于這人生態(tài)度、生活路向。

      9.中國文化并無征服自然的態(tài)度,而是與自然融恰相處,也就是第二條路徑。這種態(tài)度,也就不可能有征服自然的魄力,那輪船飛艇等等也就不會產生;這種態(tài)度,對于積重的權威把持者要容忍禮讓,也就不可能從其中得到解放,民主也就不可能在中國出現(xiàn);這種態(tài)度也就不可能對自然進行分析打碎的觀察,科學也就無法產生出來。

      10.印度則不但不如西方,而且也不如中國,他們的文化里面只剩下了宗教一物。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宗教在印度多不可數(shù),他們走的是第三條路徑。很多印度的宗教故事,都是在講什么舍身,如佛祖釋迦摩尼的前世種種舍身義舉,讓人們忽略“現(xiàn)世”,轉而重視“來生”。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國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解脫于這個生活的,既非向前,亦非持中,而是翻轉向后,典型的第三種路徑。11.現(xiàn)量——感覺(受)、比量——理智(想)、非量——直覺(體會)。

      12.佛教的形而上學以現(xiàn)量和比量為基礎,可以理解為感覺和推理。比如我們看見了風吹幡動,有人說是風動,有人說是幡動,佛家說是幡動,我們把這樣的問答歸于哲學上的唯心主義,但是結論真的是這樣簡單嗎?佛家的形而上學認為,人的感覺首先分為眼觀、耳聽、口嘗、手觸等等,當我們看到風幡時,我們感到了幡的存在,但是我們不知道這是幡。當幡被風吹動時,由于人眼的局限我們看到的是出于兩處的幡,通過人腦的比量(推理)我們認為幡在動,所以佛家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13.談到宗教,我們總是認為他是迷信,我自幼受到了書本、老師、社會的教訓,一直未曾信教,不僅如此還一直認為宗教就是迷信??墒俏业墓脣尯途司艘约巴夤际切盘熘鹘痰?,他們信天主教,我的姑媽也一直在教會中,經常給我講一些宗教人士行善的義舉。幼年時家境貧寒,還多虧了姑媽從教會帶來的救濟,心中一直對此非常的感激,而我姑媽也一直希望我能夠加入教會,后來,我的母親也開始信教了,每日都要拜見上帝、耶穌、瑪利亞,每逢出行都要燒一炷香,雖然明知無用,但是若要有一次做的不好便要驚恐萬分,但每次正常結束之后,心里便好過的多了。這個時候,我就不能再簡單的像以前那樣人云亦云了,宗教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魔力,即使是很多受到現(xiàn)代教育的大學生們也有很多信教(我的大學同學中便有很多人信教,只是不是一家罷了)。

      梁漱溟先生把宗教歸結為:以超絕于知識的事物,謀情志方面的勖勉。這就是說我們判斷一樣東西是不是宗教主要從這兩條出發(fā):

      (一)必須對于人的情志方面有安慰勖勉;這是它的事物

      (二)必須對于人的知識超外背反,這是它的根據。對于人的勖勉,就是說某人拜了它,心里便覺得安寧舒適了,就可以懷著希望往下生活了。對于知識超外背反,就是說宗教總是超出于人的知識和理智之外的,你一旦拿人世的知識去解釋去分析,它便不存在了。關于宗教兩個詞,一個是“超絕”一個是“神秘”?!俺^”就是說人在先有的世界里是得不到安慰的,只有超出現(xiàn)有的世界才能得以勖勉?!吧衩亍钡囊馑际钦f一個觀念或者經驗不容理智施其作用。但是這是從反面來講的,從正面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定呢?原來之所以使人神志不清的是理智清楚明了的觀察。如在危險中越是將所處環(huán)境看的清,越震搖不寧。托爾斯泰越將人生的意義看的清,越不能生活。者時候只有掉換一副非理性的心理,才得拯救他出于苦惱。

      14.我們談宗教是否必要的時候,可以這樣子去看:那些需要宗教勖勉的情志都是怎么樣的一種情志,以后的世界還需要這樣的情志嗎,這些樣的情志是不是一定要通過宗教才能得到勖勉。如果以前有這樣的情志,而以后卻沒有,則宗教不需要;如果以前曾依賴宗教勖勉,而以后卻不需要,則宗教不需要。

      人類在早年時期,由于知識的匱乏,在面對大自然時顯得無比的脆弱,于是希望寄希望于宗教鬼神。隨著知識的積累,文化的進步,人類感到強大以后,覺得不必再去依賴于宗教鬼神的控制。所以宗教在人類初期很盛,到了近代就衰弱下來,所以在其他的地方不受什么排斥而在宗教勢力強大的歐洲大遭排斥。但是宗教的衰敗不是科學的進步和攻擊??茖W是知識,宗教是行為,知識不能變更我們的行為,由于科學進步所獲得的“得意”、“高興”是打倒宗教的東西,卻非科學能打倒宗教。

      人們覺得自己有一種罪惡,而自己又覺得沒有辦法原諒自己,就算是當事人原諒自己也不能讓自己在心里感到舒暢,這時便產生了“上帝救我”的想法。但是一個人的自覺罪惡是不會隨著文化的進步而沒有的,當一個人做了錯事,他若原諒了自己便好,若是怎么都不能原諒自己便會上上帝尋求幫助??墒羌词故沁@樣的一種情志,也只是幻想出來一個上帝,真正改正自己的還是自己。若宗教就是給人以幻想,那其就薄弱了。

      第三個是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當一個人看透了世界,看透的人生,他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非常的憂惱痛苦,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自殺??墒且坏佑|到了上帝,便感覺重生了一般。但是人生的意義可以走入否定人生的一條路,也可以走入勉勵人生的一條路。前一條路的結果必為宗教;后一條路則有人生中為人生之勖勉,如孔家暨后之宋明儒都有此種能力。這樣的人生空虛還是一種錯誤,將一個人的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外面,一旦失去便情志大動搖起來。所以現(xiàn)在提倡用美學、藝術來替代宗教就是這個道理,將人生的重心從外部轉為內部。15.宗教的真的必要在于人有悲憫之心。中國人和印度人不同,比如印度人去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他會憎惡死亡帶走了美好,人生亦充滿了滿瓢的痛苦,心中不忍心看到這樣的事情,于是想要通過宗教來出世,不是怕死,而是怕活;而中國人則是感到死亡的恐懼,想到哪天哪月就就可能是自己的結束之時,感到擔心害怕,因此也想要出世以求安心,此為真怕死也。

      16.后世有可能走上印度式的情感,因為印度式的情感不過是人人都有的感情的一個擴充發(fā)達罷了。除非你不要情感發(fā)達,或許走不到這里來,但是人類的感情是一天天的往情感敏銳充達上走的。人類遇到的種種問題,在解決之后便會引入一個新的問題,宇宙是永恒變化的,解決問題也是永恒的,這是誰也攔不住的,在這時便有了出世的必要了,而這也就是宗教的真的必要。

      17.所以宗教是有他的必要,而且永有他的必要,因為我們指出的問題是一個永恒的問題,宇宙只要存在一天,這個問題便會存在一天,所以我們說宗教的必要是永遠的。就像除非沒有世間,否則不想要出世是不可能的。

      18.中國的形而上學和西方和印度的都不一樣,這主要是問題和方法的不同,中國人從來不去討論唯物唯心的問題,中國人不去關注靜態(tài)的東西,而是去關注哪些變化的東西,而變化的東西是不可能用具體的語言解決,只能通過抽象的形式,因此中國哲學中有了陰陽的概念。

      19.中國的形而上學中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思想,就是“調和”。中國的哲學認為宇宙中沒有那絕對的、單的、極端的東西,如果有這樣的東西也一定是隱而不見的,凡是見得到的都是相對的、雙的、中庸、平衡、調后。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自己在那里存在的問題。

      20.孔子主張“生”,這不是佛家的思想,佛家主張出世,拒談生死。代表儒家的道理是“生”,而代表佛家的道理是“無生”,由于中國人喜歡調和,再加上佛家傳到中國之后發(fā)生的變化,于是便被世人混淆了,儒釋道的哲學都是一體的。

      21.孔子有一種不認定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遇到事情時既不調和也不絕對,認定、主張就偏;調和就又折中,也不好。

      22.孔子注重直覺,遇事主張隨感而應,沒有一個確定的理論來說什么事情對還是錯,但是大家卻從心里面覺得事情的對還是錯。比如,中國人向來遇到那潑皮無賴,便說那人不講理,這倒不是那潑皮無賴做的事情有什么不符合規(guī)章制度,收人錢財替人消災,幫人討債什么的,怎么也是個“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人們卻認為他不好,不管他做了什么卻也認為他是不好的,這就是憑直覺去判斷,不是靠理智的推理。23.儒家完全要靠直覺,所以唯一重要的就在于直覺敏銳明利,唯一怕的就是感覺遲鈍麻痹,而所有的惡,都由于直覺麻痹,所以孔子教人就是“求仁”?!扒笕省本褪亲屓烁械健安话病?,不安是求安的表示,要求調和。天理不是認定的一個客觀道理,是自己生命變化流行之理,私心人欲都是理智的結果,不是直覺的隨感而應??鬃邮琴澝郎畹?,所有飲食男女情欲都是出于自然流行,并不排斥。若能順利得中,生機勃勃,更非常之好的,所以擔心理智出來分別一個物我,而打量、計較,一直直覺退位,成了不仁。

      24.孔子主張的人性本善雖未直接說出口,但是孔子主張直覺,主張仁,這首先就必須承認人性是善良的,否則如果人性不是善良的,那么直覺也就不是善良的,人也就不會有惻隱之心了。

      25.從直覺出發(fā)去思考,孔子也有不計較利害的態(tài)度。利害乃是經過一番理智的推理盤算得出的,而在這理智的推理中可能會加入一些“不仁”的因素,這就違背了人的善良本性。所以儒家只注意行為的動機,不注意行為的效果。比如,對待他人禮貌得體是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但是在服務行業(yè),對待客人禮貌得體,甚至畢恭畢敬就不是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而是利益驅使的結果,這就是不仁的,不道德的。墨子主張使用主義,無論何種事物、制度、學說、觀念,都有一個為什么,也就是說事事物物都有一個用處。事物首先是能用的,若不能用便失去了價值。這樣一來就危險了,將人生生活打斷成兩截,把這一段附庸在另一段上,而自身無其意味。這就將生活化作了手段,化住房為食息手段,化食息為生殖手段,而整個人類生活就都傾覆在外了。

      徹底的理智會把直覺、情趣斬殺的干干凈凈,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受到直覺的支配,我們卻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我們會哭,我們會笑,你不能用理智去解釋去分析我們必須是哭還是笑,若真是這樣,那我們也就笑不出來了,也哭不出來了。

      26.從直覺出發(fā),有惻隱之心,按照人的本性去處世,就是對人性的最大的解放,而孔子卻又說要有“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這卻是和他的理論相違背的。因為封建社會的“禮”包涵了君君臣臣,婦道、倫常,這些東西卻是束縛人性的,并不是讓人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處世,這實屬后世之人盜用孔子的名氣罷了。(此觀點是來自作者,這種看法便是去除了流傳下來的儒家思想中的屈服權威的成分,算是為孔子正名。)27.所以孔子的生活是樂的,旁人的生活是系于物上,為物所累,就是樂,也是相對的,而孔子的樂則是絕對的,生氣盎然,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出世,沒有一刻不是快樂的,是自得的樂,是絕對的樂?!叭收邿o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仁是憂的反面。順天理而無私欲所以樂,所以無苦而只有樂。所有的憂苦煩惱——憂國憂民都是私欲。

      孔子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边@個天命是孔子和儒家經常說的,這個天命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命定,而是說宇宙萬物運行至今,除了我自己的這一動未定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已成的,而這周圍已成的局面又叫機會或者機緣,這對于我的這一動為順為逆。這最多而有力的機會變化方向,殆足以決定我那移動能否發(fā)出,接續(xù)表現(xiàn)成功,故曰有命。

      墨子以理智計算命計算得失,但是這樣必然不能長久,孔子則憑直覺,其動機并非來自于外,不管得失成敗利鈍。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考慮其結果,只考慮他的動機是否來自直覺,完全不管得失成敗,永遠活潑,不嚴不倦。

      28.孔子的儒家實際上不是宗教,因為他不符合宗教的兩條規(guī)定,及對人的勖勉和超絕于理智。儒家的思想一是孝,而是禮樂。百善孝為先,只需培養(yǎng)這一點點孝的本能,則其對于社會、世界、人類,都不必教他什么規(guī)矩,自然沒有不好的了。但是我們人原是受本能、直覺的支配,你只同他絮絮叨叨說許多好話,對他的情感沖動沒給一種根本的變化,不但無益,恐怕生厭,更不得了,那唯一的神奇藥方便是禮樂。禮樂是其他宗教用來實現(xiàn)宗教意愿的手段,而孔子的禮樂則是不一樣的,他叫你心里充滿美,禮不是拜天,而是祭祖,重視先人尊重長輩。這樣額做法便使輕浮虛飄的人生,憑空添了千鈞的重量,意味綿綿,維系得十分勞韌!凡宗教的效用,他無不具有,而一般宗教荒謬不同種種弊病,他都沒有。

      孔子第一教人不要胡思亂想,而一般宗教皆是胡思亂想。但是又教人要反省自己,這是有意識的,理智的活動??鬃硬畈欢喑3H绱?,不直接任一個直覺而為一往一返兩個直覺,此一返為回省時附于理智的直覺。29.(一)在物質生活方面——中國人特別能容忍,雖然沒有達到孔子的“自得”的境界,但也很少向前要求有所取得的意思。其結果是物質生活始終是簡單樸素,沒有那種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從其不好的一面來看,則是物質文明不發(fā)達,乃至不時受到自然界的壓迫,這在人類發(fā)展的初期是不好的,因為人的生存問題是第一要解決的,一切文物制度也不得不開發(fā)出來。然而從好的一方面說,卻是有許多的好處,因為這種態(tài)度不會產生西洋近代的經濟狀況。西洋近百年來的經濟變遷,表面非常的富麗,而骨子里其人苦痛甚深,雖然中國人的一切起居享用都不如西洋人,而中國人在物質上所享受的幸福實在到比西洋人多,用中國人的話講,穿錦衣的不一定快樂,穿破布的或許很樂。中國人與自然融洽游樂的態(tài)度,有一點就享受一點,而西洋人則是風馳電掣的向前追求,以致精神的淪喪苦悶,所得雖多,實在未曾從容享受。

      (二)在社會生活方面——孔子的倫理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總使兩方面調和相濟,并不是專門壓迫一方面的,對其理解不透,就會誤解了孔子形而上學的思想,全成了一方面的壓迫。這一半是由于古代相傳的禮法,與孔家融混不分,一半是因為中國人總是持著容讓的態(tài)度,對自然如此,對人亦如此,完全沒有西洋對付抗爭的態(tài)度。這便使得中國人數(shù)千年來都不能從種種在上的權威中解放出來,個性終不得伸展,社會性也亦不得發(fā)達,這是我們人生上一個最大的不及西洋之處。不過這也有一個勝利之處,西洋人先有我的觀念,然后才有本性的伸展。但從此各人之間的彼此界限劃分的很清,開口就要權利義務、法律關系,誰同誰都是要算賬,甚至于父子夫婦之間都是如此,這樣的生活實在是不合理,實在太苦。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國人是不要我的。中國人的母子、父子、兄弟、朋友之間,都是可以為人而不計自己的,可以屈己從人。他不分什么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不講什么權利義務,所謂孝弟禮讓之訓,處處尚情而無我。只是孔子的精神理想沒有實現(xiàn),而只是一些呆板教條和古代禮法以致偏倚一方,黑暗冤抑,苦痛不少,然而在家庭里,社會上,處處都能得到一種情趣,不是冷漠、敵對、算賬的樣子,于人生的活氣有不少的培養(yǎng),不能不算是一種優(yōu)長和勝利。

      (三)在精神生活方面——人多以為中國人在這一方面是可以比西洋人見長的地方,實際上大不然,中國人在這一方面是失敗的。中國人的那般與自然渾融的樣子,和那從容享樂的物質生活態(tài)度,的確是對的,是可貴的,比西方是一個勝利。中國人那般人與人渾融的樣子,和淳厚禮讓的社會生活態(tài)度,也是對的可貴的,比西洋也是一個勝利。但是精神生活則不是的,情志一邊的宗教,本土所有只是出于低等級的所謂禍福長生之念而已,沒有西洋宗教那種偉大尚愛的精神,文學如詩歌、賦、戲曲,雖多聰明精巧之處,總覺也少偉大的氣概,深厚的思想和真情,沒有科學,哲學也很少講求,即使有一些珍貴的思想,也未有流傳到社會上,社會的一般所有則是些糊涂淺拙的思想。所以從這里看去,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并不好,只有那種孔子的精神生活,似宗教非宗教,非藝術亦藝術,與西洋晚近生命派的哲學有些相似,或者是做到好處的,但是終究也沒有流傳到一般社會上。

      30.至此,中國人便走到了第二條路上,可在這條路線上,除了孔家沒有其他人走到其恰好的路線上。第二條路線固然不前不后,然并非沒有自己積極的精神,可是卻只留下了容忍和敷衍,中國人也就不免的容忍敷衍自己,唯有孔子的態(tài)度是全然不知什么是容忍敷衍的,容忍敷衍是假調和,只有自得才是真正的調和。31(此處為作者個人想法)中國的古代天才比西方的天才還要有天分一些,西方的文明是不斷積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中國則是一開頭便有了一個大天才,其思想又太玄深而致密,后來的天才不能出其上,就不能另有發(fā)明,而盤旋在其中。中國文化的一成不變,根本在于中國古代圣人由其觀得的宇宙思想,一開始便領著中國人走上了人生第二條路向,到老子孔子更有一盤哲學為這路向做根據,從此以后無論都少聰明人轉來轉去都不能走出他的圈,而人生路向不變,文化遂定規(guī)成了這等樣子不能再變。中國的調和的精神是最能長久的,卻由此耽誤了中國人,中國文化只是出了非常的天才,沒有什么別的緣故。32.西方哲學是偏向于外的,對于自然的,這樣就導致人事方面的研究不足,所以西方的哲學中,人生哲學一直都不是哲學的正題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尚理智:或主功利,便須理智計算,或主知識,便須理智經營,或主絕對又是嚴重的理性。

      33.所以三方文化都已經說明,一下是比較的結果:

      (一)西洋生活是直覺運用理智的;

      (二)中國生活是理智運用直覺的;

      (三)印度生活是理智運用現(xiàn)量的。

      西方生活的直覺運用理智是很好理解的,科學發(fā)明的產生是來自于不懈的努力,但是在什么都看不到情況下,是什么讓科學家堅持去探索?那便是這直覺,雖然可能終身無成,但也可能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或真理。中國實際上是在直覺運用理智之上又多了一層理智運用哲學,這就進了一層。中國人的文化藝術等都是來源于一種直覺,但是這直覺之上還有一層理智在起著作用。中國的哲學是看清了生活,而后便憑直覺去生活,看起來像是別的生物或者野人靠著本能生活一般,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是由于中國很早的時代就想成功那極高的文化,為其圣人、天才領著去做那以理智運用直覺的生活,卻其結果只成了這非高非低混沌難辨的生活。古圣人的安排實際上是難以實施的,實施了也維持不了很久,或形式微具,原意浸失,結果只弄成理智的不發(fā)達,似乎文化很低的樣子了。其實這憑直覺的生活是及高明的一種生活,要理智大發(fā)達之后才能行的。所以孔子說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先將理智的發(fā)展放在直覺之前,然后才能達到理智運用直覺,概中國人都忽略了這一茬,只想快點成功,或者一開始便過上了這直覺的生活,結果弄得不上不下的。

      我們說的印度實際上是指佛教,因為唯有佛教將印度那條路走到好處的,這條路排斥理智和直覺——他們認為的比量和非量。唯識道理全出與現(xiàn)量和比量,這條路向就是用比量突破一切的非量,現(xiàn)量的大開發(fā)而成功現(xiàn)量生活。

      世界未來之文化與我們今日應持的態(tài)度

      34.我們講未來的文化,并不是說未來應當用那種文化,只是說指示現(xiàn)在的文化正朝著某方面去走,此處從三個方面去說,從此三方面的變遷,指示未來的文化。這三方面就是事實一面、見解一面、態(tài)度一面。35.事實一面——西方中世紀時各地都形成了所謂的自由都市,既是經濟的單位也是政治的單位,都是手工業(yè),雖有雇傭工幫助,但是還是以家為主。當時的經濟是以消費為本位的經濟,就是說消費多少,生產多少。后來便被破壞了,一是機械。西方人的人生態(tài)度下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他一面要求物質幸福,想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一面從他那理智剖析的頭腦又產生科學,兩下湊合起來,于是機械就發(fā)明出來了。機械逐漸就過渡到了分工,分工又逐漸過渡到資本的逐漸集中。此時自由競爭的學說也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因為自由競爭提倡利己心,這個利己心也是非常好的,其結果是增進了他個人的利益幸福。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資本愈加集中,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工人不做工就沒有飯吃,要做工就得聽命與他,而就是這樣的生活也不可得,時時有失業(yè)的危險,勞動生產了財富,卻給工人帶來的貧窮。

      這種不合理的分配便導致了社會主義的產生,這種經濟模式無論是工人或者其余經濟較好的人乃至資本家都被他把生機消耗殆盡,其生活之不自然、機械、枯窘乏味都是一樣,人與人之間再沒有一點情趣,遇事也沒有了通融。人們也成為了機械,大家所完成的是一件事物的一兩個部分,完全沒有了那種成功完成的得意之感。這樣苦悶的一天做完之后,得些錢自然要去尋樂,而這樂自然又是男女口腹之欲:淫聲、淫色、淫味……總之非淫過不樂。人的家庭之樂是極重要無比的,他最能培養(yǎng)人心,并且維系了一個人生活的平穩(wěn)。而此時工人的家庭被破壞了,亦不敢有家室。婦女兒童也要去工作,一家人都分散了,家庭的樂趣就消失掉了。又因為生活困難,娶妻生子更負擔不起,而男女各能依工而活,獨身而覺得很自如,誰也不想嫁娶,所以多無家。失去了維系,又無聊可樂,那風紀的紊亂就可想而知了,酗酒鬧事、自殺、殺人種種也就不可勝言了。無論是什么人,都要聚精會神在經濟競爭上

      第四篇:經典案例中的東西方法律文化感想

      經典案例中的東西方的法律文化

      經過了幾節(jié)東西方法律文化的聽講,是我對東西方的法律文化有所了解。我本人雖然選擇的不是法律專業(yè),但是我對法律是很感興趣的。我比較愛看的一個法律節(jié)目是“法律大講堂”,通過這個平臺,我感覺我不僅可以學習但法律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避免相似的問題或者碰到相似的問題,我可以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在老師進行法律文化的講解中有一個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東西方的人們的法律意識觀念不同。

      總的來說:西方人的法律意識整體來說要比我們的法律意識強。

      我們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同樣我們的法律誕生的也很早。為什么我們的法律意識還是那么的淡???難道幾千的法律約束并沒有深入人心嗎?回顧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制定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朝代的法律,在很大的程度上這些法律都受到皇帝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有些法律則很嚴酷,然而有些法律則比較開明。然而制定出的這些法律在民間很少有人能夠知曉,也就是說,在普通的老百姓中對法律的觀念是很淡薄的,人們只是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什么是該做,什么是不該做。他們是跳過了法律的圈子來思考問題的。他們想的也就是,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我會受到懲罰的。而不是想到法律中有沒有對做這件事后果的懲罰的記載。從一些歷史的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百姓因為某事發(fā)生糾紛時,他們回去找縣官來裁定,盡管這是司法的必要程序,但是判案的結果人們是毫無爭辯的,必須服從。我認為這些對人們的法律意識塑造產生阻礙的效應。而這幾千年來的阻礙也給現(xiàn)代的人們帶來了法律意識淡薄的消極影響。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情。在中國,人情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法律判決方面,影響法官判決的是人情。久而久之,我們判斷一件事情,不是靠法律,而是靠自己的到的經驗來判斷。

      對西方來說,他們的法律文化是民主,而且根深蒂固。在古代西方,一個國家也就是一個城邦,并沒有中國的一個國家那么大,相比來說要小很多,這也給他們帶來了正面的影響,由于人數(shù)較少,一些法律的制定實施都少不了人民,所以人民對法律的了解會更多。比如說:貝殼放逐法等。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通過法律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同時這也促使人們更多的了解法律,在生活中通過法律的力量來解決一些問題。

      談了那么多,在中國人們的教育法律意識的確有待加強。我認為這不是僅僅通過對們進行法制教育就能夠實現(xiàn)的,最重要的是讓人們真真實實的參加到有關法律的事情中去。

      第五篇:經典案例中的東西方法律文化總結論文

      經典案例中的東西方法律文化總結

      在上大學之前,我對法律不是很熟悉,但是我對法律是很感興趣的。上了明輝老師的課后,我感覺我不僅學習了法律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碰到問題,我可以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在老師進行法律文化的講解中有一個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東西方的人們的法律意識觀念不同。總的來說:西方人的法律意識整體來說要比我們的法律意識要強很多。

      對于中國來說,我們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同樣我們的法律誕生的也很早。為什么我們的法律意識還是那么的淡?。侩y道幾千的法律約束并沒有深入人心嗎?回顧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制定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朝代的法律,在很大的程度上這些法律都受到皇帝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有些法律則很嚴酷,然而有些法律則比較開明。然而制定出的這些法律在民間很少有人能夠知曉,也就是說,在普通的老百姓中對法律的觀念是很淡薄的,人們只是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什么是該做,什么是不該做。他們是跳過了法律的圈子來思考問題的。他們想的也就是,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我會受到懲罰的。而不是想到法律中有沒有對做這件事后果的懲罰的記載。從一些歷史的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百姓因為某事發(fā)生糾紛時,他們回去找縣官來裁定,盡管這是司法的必要程序,但是判案的結果人們是毫無爭辯的,必須服從。我認為這些對人們的法律意識塑造產生阻礙的效應。而這幾千年來的阻礙也給現(xiàn)代的人們帶來了法律意識淡薄的消極影響。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情。在中國,人情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法律判決方面,影響法官判決的是人情。久而久之,我們判斷一件事情,不是靠法律,而是靠自己的到的經驗來判斷。

      反之,對西方來說,他們的法律文化是民主,而且根深蒂固。在古代西方,一個國家也就是一個城邦,并沒有中國的一個國家那么大,相比來說要小很多,這也給他們帶來了正面的影響,由于人數(shù)較少,一些法律的制定實施都少不了人民,所以人民對法律的了解會更多。比如說:貝殼放逐法等。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通過法律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同時這也促使人們更多的了解法律,在生活中通過法律的力量來解決一些問題。

      在上過這次課后,我感覺,在中國人們的教育法律意識的確有待加強。我認為這不是僅僅通過對們進行法制教育就能夠實現(xiàn)的,最重要的是讓人們真真實實的參加到有關法律的事情中去,這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才能得到的結果。

      12131203趙思帥

      下載東西方法律文化word格式文檔
      下載東西方法律文化.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lián)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相關范文推薦

        東西方文化的發(fā)展趨勢

        東西方文化的發(fā)展趨勢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說過,當一個人生存在一個文化交流居主導地位的系統(tǒng)中時,他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多就越富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實體,必定在一定的......

        東西方數(shù)學文化的比較

        東西方數(shù)學文化比較 【摘要】教育的宗旨與全球化趨勢的沖擊使得對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中的數(shù)學教育進行比較研究成為必然,然而由于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以及一些社會現(xiàn)狀煩人觀念的......

        東西方文化差在哪兒?

        東西方文化差在哪兒? 企業(yè)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發(fā)展、演變,都與社會文化及其它文化,諸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行業(yè)文化、社區(qū)文化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成都大......

        從姓名看東西方文化

        從姓名看東西方文化 姓氏的源流 由起源來看,中國的姓始于人類的原始部落,開始于上古的母系社會。《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從女從生?!共煌哪赶岛蟠?.....

        東西方政治文化的不同

        東西方政治文化的不同 拋開社會制度的差別,如果問東西方的傳統(tǒng)差別集中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就是相反的政治體制。東方一貫奉行中央集權體制,其特點是:一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位一體,......

        高考語文 材料作文“東西方文化”專題

        材料作文“東西方文化”范文4篇 【作文材料】 2014年2月14日,元宵節(jié)與情人節(jié)碰頭。年輕人面臨親情與愛情的選擇:當湯圓遇上玫瑰,陪“佳人”還是陪家人?不少年輕人頗為糾結。幾年......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摘錄(優(yōu)秀范文5篇)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讀書筆記 1.中國人現(xiàn)在對于東西方文化的認識還十分的淺薄,對于什么是東方化,什么是西方化還是認識的不深刻,亦或者根本就不明白。我們從國外學習了各種......

        法律文化

        禮 在傳統(tǒng)中國,“禮”是一個含義廣泛、內容復雜,包容量極大的概念。從“禮”的字義考察,“禮”字的古體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指祭神之器具,尚無規(guī)則、制度的含義。后來引申為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