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與人文性
美術教育學理論與方法
課堂作業(yè)
文
化
與
人
文
性的概
念
姓名:劉平平學號:20840323班級:08級美術史論班
指導老師:迪麗努爾老師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經歷了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學習,各個方面的文化知識在不自覺當中便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因此我們也成為了大眾眼中的文化人。因為我們曾經挑燈夜讀、飽覽群書過,并能出口成章、吟詩作賦。而人文性呢?在我看來是我們一點一滴的文化中所悟到的真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何為文化?這么看似簡單而又令人瞠目結舌的問題,引起了古今中外許多名人異士的思考與探索?!冬F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合,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補一份不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制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但最為普遍且被大眾認可的是將文化分為了廣義與狹義兩種文化。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tài)的狀況的反映。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合。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chuàng)造的,為然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狹義的文化是指意識形態(tài)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沉積,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需求,理想和愿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使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使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準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而我們可以從文化中悟到的真理,其實都是各種文化現象及人文給予我們的啟示。
人文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比如我國《辭?!分芯瓦@樣寫到:“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那么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或人文精
神,或人文思想,或重視人文教育,這里的人文,顯然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yōu)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是指先進的規(guī)范,對于社會而言,尤其是指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guī)范;對于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指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guī)范;對于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規(guī)范。從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應該指重視人的文化。這與適合中國現在的國情的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無論是哪種制度、政策、文明亦或者是文化,都是以“人”為根本出發(fā)點,因為沒有了人,其它的一切也便沒有了任何實質性的意義。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間的各種權利,只有人權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不可剝奪,也不可替代的。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包括物質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當今時代,在經濟和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新形勢下,競爭日益激烈,為了生存很多人認為掌握專業(yè)技能才是最重要的?,F在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和培養(yǎng)人文精神很有必要作例子。
一、積極倡導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融會了中國大地上的多民族文化,近現代以來,隨著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廣泛的交往,不同文化的價值日益被人們認識,多種文化模式并存,導致文化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碰撞已成為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潤于傳統(tǒng)文化之中。傳統(tǒng)文化無時不在對現代人發(fā)揮著作用,傳統(tǒng)文化不能回避也不應回避。因此,我們應積極倡導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令世人驚嘆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習慣及文化積淀,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包括以下三種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產生和中國歷史的演進是同步的。人文精神重視人的道德修養(yǎng),培育了中華民族的美德: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敬老養(yǎng)老,救濟孤殘,勤儉節(jié)約等。這些美德是我們寶貴的 精神財富。
2、“自然”精神。中國古代各個學派都從不同的 方面探討人和自然的關系,即所謂“天人”關系?!白匀弧本裢苿恿酥袊糯茖W技術的發(fā)展,在天文歷算、農學和中醫(yī)學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不僅在于人類社會要從自然界取得生活資料,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人們從自然界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現象作為原型,進行藝術加工,給生活帶來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
(二)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
雖然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但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遺留下來的種種惡習,還有古代圖書中的一些消極因素,使得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糟粕存在,所以我們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
1、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誠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由多種成分和多種因素構成的復雜有機體,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在更多的情況下,又難解難分,不能截然分開,歷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還有我們祖先一直保持的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正直、勇敢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均為世界矚目。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積極的一面尤其值得我們珍視。而對于一切不利于我們發(fā)展的事物都應該被屏棄。全盤肯定或否定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2、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
一個民族的文化,總是在繼承和弘揚自身傳統(tǒng)中發(fā)展,在借鑒和吸納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中豐富,在反思和推動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實踐中更新的。為此,在大膽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同時,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做一番梳理揚棄的工作。
二、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一)關于人文精神闡述
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生真諦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態(tài)度;他包括對人格、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執(zhí)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等。有人將這種對人的、生真諦和人類命運的關注,稱為對人的“終極關懷”。
(二)當代大學生應如何培養(yǎng)人文精神
1、閱讀經典
文化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豐富的創(chuàng)
造力。中華文化經典凝聚著中華民族高超的智慧和偉大的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深邃的思想。中華文化有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華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fā)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閱讀文化經典,正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方式。
2、內化人文知識
通過學校教育我們獲得了豐富的人文知識,但是有了人文知識并不代表我們就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識的呈現可以在口頭上、試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現卻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實踐中、行動上。人文精神的載體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獲得必須經過人文知識的內化、整合而變成主體的意識、思想、情感等生命體驗和善行。.因此,培養(yǎng)人文精神我們首先要內化人文知識。
以正確的態(tài)度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努力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精神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更是我們當代大學生不可推卸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
第二篇:淺論美術教育之人文性
淺 論 美 術 教 育 之 人 文 性
(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510030)
劉 東
[摘要]時代呼喚人文性,社會呼喚全人格的教育。人文是貫穿于人們的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格模式、審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賦予美術本體最大的價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變得具有生命力,并與社會發(fā)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圍的關聯(lián)。在美術教育中發(fā)掘人文資源,注重人文培養(yǎng),已成為當今美術教改的主流。
[關鍵詞] 美術教育 人文性 人文精神
社會呼喚全人格的教育,21世紀是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是以社會、人和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為特征的發(fā)展,將更重視人的發(fā)展,是追求人的價值和完善的發(fā)展。科技教育解決的是生產力的進步問題,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人文教育解決的是人的價值、人自身和社會發(fā)展的問題。重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tǒng)一,重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趨勢。“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
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課程,能夠使學生通過美術本體及其涉及的文化情景來理解更廣闊的世界,理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感受到自然之美、藝術之美,從而獲得人文陶冶,逐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真正落實“全人格教育”。為此,明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個性、生存狀態(tài)等的關系,關心人類的文化現象,是當今美術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
[1]
一、人文性的涵義及其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功能
在我國古代,“人文”是《易》學名詞,《易·賁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度;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梢姡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人文”與“天文”相對,這里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帶有規(guī)范家庭、社會、國家各種人際關系的倫理概念。因此,中國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倫理道德的教育為核心的。
而在歐洲,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西塞羅在其《論雄辯家》一書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為一個辯論者的基本訓練項目,并認為“humanitans”是指一種能夠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紀,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義(humanism)的理論,后來就成了文藝復興時期“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一種思想態(tài)度”。人文主義以人為衡量 一切事物的標準;注重人對于真與善的追求;重視人的價值。20世紀以后,伴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蓬勃發(fā)展,“人文”一詞又專指與科學相對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實證性的學科和事業(yè),它主要是培養(yǎng)人的內在的道德素質的學問。
盡管東西方的學者對“人文”的解釋有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但其基本精神內核是相通的?!凹慈宋氖侵竻^(qū)別于自然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其核心是貫穿于人們的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格模式、審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tǒng)。美術作為人文學科,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chuàng)造的美術作品中都包含著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yǎng)、生存狀態(tài)、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內涵。
將人文性確定為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將使我們改變以往根深蒂固的觀念——美術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而將重點放在幫助學生通過美術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并通過美術這一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讓學生在美術課程中通過幾個美術小島.去觀賞和體驗浩瀚的人文海洋。
用人文性理解美術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實現下列價值功能: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理解美術文化,形成人文素養(yǎng);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促進身心健康;拓展發(fā)展空間,幫助規(guī)劃人生??梢?,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變得具有生命力,并與社會發(fā)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圍的關聯(lián),賦予美術本體最大的價值和功能。
人們對過去重視科學教育、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科學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了積極的反思.認識到由于過分強調美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的體驗和美術文化的滋潤,影響了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為此,適當降低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的難度,讓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藝術(包括美術)文化和歷史及美術的人文價值的認識,促進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以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對新世紀我國美術教育的改革有著極其深遠和現實的意義。
[2]
二、人文性在美術教育中的體現
美術課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課程,是充滿“人文關懷色彩”的學科,是學校進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多藝術門類、多學科綜合的美術教育中,通過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科學的連接達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發(fā)展。
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密切關系,首先體現在它與美術審美活動緊密相連。學生在各種美術審美 活動中發(fā)展了藝術的鑒賞力、高尚的審美情操和修養(yǎng),而這正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中所需要的人文素質。
其次,體現在它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的獨特性、美術活動中需要形象思維,需要通過直接、頓悟、靈感來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這正是人文學習所需要的思維和表達方式。
第三,體現在美術作品中所隱含的信仰、理想和審美價值取向上。而這些人文意蘊,正是學習培養(yǎng)人文精神所必須吸取的營養(yǎng)。
第四,體現在美術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在美術學習中,學生的內在思想情感可得到較充分的表現,進而有助于發(fā)展其個性。因此,美術學科同其他的人文學科一樣.對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我們這個日益技術化、物質化和非精神化的時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價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具有人文性質的美術教育可以把人內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喚醒,激發(fā)起人對自由精神和個性充分發(fā)展的追求,對人與人真正平等的向往,這也正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價值體現??梢姡宋男栽诿佬g教育中能夠得以充分的體現。
三、發(fā)掘人文資源,注重人文培養(yǎng)
1、以生活素材豐富美術教育的人文資源
正如尹少淳所說:“基礎美術不是專業(yè)美術,而是一種生活美術教育,學生學的不是專業(yè)美術,而是生活美術,它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有利于學生未來生活和身心發(fā)展?!辈徽撌窃谖覀兊纳钪校€是在各種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中,美就像春雨潤物般無處不在。為此,我們應把審美知識的領域與校園文化、社區(qū)文化相結合,使學生們體會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統(tǒng)一的審美理念.校園里設置一些新的現代藝術雕像.櫥窗里輪換展出師生們的美術作品,播音室在課間播放輕盈高雅的古典名曲,以使同學們沉浸在美的視覺與旋律之中。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通過生活學習中無處不在的美的薰染.學生的審美趣味和能力不斷提高,情操不斷升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提高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了對人類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愛護生活與自然的態(tài)度,以及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2、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 案例1:
標新立異的藝術世界——畢加索《格爾尼卡》欣賞
上課鈴聲響后,老師把畢加索《格爾尼卡》作品的幻燈片投放到了屏幕上,問學生: “對于這
[3]幅作品你們看后有什么感受?”
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了屏幕上,七嘴巴舌地議論開了。幾位大膽的學生來到講臺上,談了自己對這幅作品的看法。老師聚精會神地聽他們講解,并不時地記錄了他們的精神描述。
接著。老師把有關畢加索的生平資料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用投影儀提供給大家。隨后,老師從作品的構圖、藝術形象、線條、質感、肌理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然后.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的題目:①在畫中的第一個情景中作者想表現什么?②整幅畫面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感情?并要求每一小組推薦一名學生準備發(fā)言。
學生發(fā)言時,教師引導學生盡量通過自己的感受來理解作品.培養(yǎng)學生盡可能用美術術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解釋作品的深刻含義。
最后,老師對作品加以總結:畫家通過作品想給全世界一個憤怒的信息,作品是對戰(zhàn)爭暴行的控訴,對人類災難的同情:因此,畫家筆下的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時空的,并蘊涵著憤懣的抗議聲。
美術課程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chuàng)造表現。任何美術表現形式都包含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術是人類情感的溫床,是情感交流的場所。美術中的形、色、質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觀形象與符號,容易喚起人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使學生的不良情感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同時,美術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人類不同歷史所創(chuàng)造的杰出的美術作品中,包含著人類對真、善、美等最高價值的不懈追求。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將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情操不斷得以陶冶,從而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和自然環(huán)境的態(tài)度,以及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3、尊重多元文化,了解人類文化背景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通過美術與文化的聯(lián)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學會尊重多元文化。
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多美術作品都有象征意義,這是由文化所規(guī)定的。人類社會的神話、史詩、傳說、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規(guī)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蘋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藝術中,由于蘋果是夏娃從智慧樹上摘取的禁果,一般象征著人類的墮落,而嬰兒耶穌手拿蘋果,其實是象征著贖救人類。這些象征關系的規(guī)定性來源于希臘神話,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文化的規(guī)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讀作品,甚至還可能對作品做出錯誤的解讀。
所以美術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整合社會、社區(qū)、家庭各方 面教育的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對比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美術、藝術等文化,了解它們與其它地區(qū)或其它民族美術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藝術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畫派的了解與尊重。
4、整合美術與其它學科,使身心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各科教學都可以成為美術教育的載體,如文學課可以使同學們欣賞到人物的形象美和文學作品的意境美;歷史課可以領略到歷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美;體育課有競技運動的美及體操中的形體美;至于音樂舞蹈課中藝術的審美功能和無窮魅力更會使學生如癡如醉。
學科間整合或統(tǒng)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也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lián)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fā)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主動地融合不同的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lián)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fā)展。
案例2:
北京的故官占地72萬平方米.保存著明清宮殿8700余間,收藏著文物精品100萬件。如今隨著網上故宮的建立,只要點擊http://004km.cn,世界任何一地的學生,無須親臨故官,照樣可全方位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品。“進入”故宮博物院,網友可從14個網頁分類,暢游自己想看的內容。
學生在欣賞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精品的同時,還可獲得更多文物鑒別知識。如“陶瓷真贗對比”一欄,既介紹中國8000年陶瓷業(yè)名窯迭出、佳作不斷的悠久歷史,也列舉了各代仿古瓷的形式規(guī)模。清代康雍乾時期、晚清至民國時期三個“仿古瓷”高潮期.內容翔實,極富知識性,可幫助人們提高辨別陶瓷真贗的能力:如點擊“文物保護”專題,還能了解到文物部門究竟是如何修復那些殘缺的珍貴文物
人類知識是統(tǒng)一的整體,文理之間、學科之間都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各學科在文化知識背景、思維方法、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補充、配合和貫通,既可以減少學科不必要的交叉重復,又可以克服學科知識相互隔絕、彼此缺少溝通的弊端,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整合和知識掌握的多元化,有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等人文方面的能力。
而互聯(lián)網的普及,極大地縮短了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時間和周期,同時形式更加簡便,范圍更加廣泛。互聯(lián)網已成為人文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因此,新世紀的美術教育必須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獲得最新 的美術教育人文資源,開發(fā)大量的人文素材,并開展學生之間、學校之間、省市之間和國際之間的學生作品、教師教學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加強藝術修養(yǎng)、提高審美素質
藝術修養(yǎng)是衡量一個人審美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藝術修養(yǎng)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素質與生存質量的高低,一個有較高藝術修養(yǎng)的人,能夠主動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使其心理結構的各個方面得以更好的完善。假如整個社會成員都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就有助于在心靈和交流的氛圍中培養(yǎng)一種協(xié)調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人們更好交流內心感受,更好地實現人際間的溝通和理解。只有藝術修養(yǎng)在社會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們的精神素質,協(xié)調人際關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從而在根本上推進整個社會的內在品格。
美術教育是人文教育,它通過感性與理性、動腦與動手、藝術與科技、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美術教育要遵循審美規(guī)律,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fā)展,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產、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比較、討論、體驗、思考、鑒別、判斷等方法以及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等,增加直觀形象感受,提高審美能力,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擺脫物質利益的束縛,并具有文明感和歷史感,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總之,將美術教育定性為人文性,其意義無窮——它以人為出發(fā)點,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路徑。我們由此出發(fā).得以去全力開辟和拓展美術教育的精彩天地。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北京
2001出版.[2] 楊立梅 綜合藝術課程與探索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年7月 第11版.[3] 尹少淳 基礎美術教育改革正在進行時 【J】中國美術教育 2002,(4).作者簡介:劉 東(1963—),男,湖南省資興市人,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導刊》美術編輯,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主要從事美術教育及美術編輯工作。
第三篇:洛陽人文文化
洛陽人文文化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源頭。洛陽人文文化長期作為中央文化、國家文化、國都文化、統(tǒng)治文化,一直在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中占據主導、主流地位。研究洛陽人文文化,對于追溯中華民族的起源,彰顯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洛陽人文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對洛陽人文文化的敘述,在1990年代以來諸多洛陽地方專著中已有不同層面的呈現。對其綜合概括,可知洛陽人文文化有八大要點:
1.洛陽是“天下之中”
“天下之中”思想與五帝和夏商時期人類對宇宙秩序的認識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在中國先民看來,作為空間之宇宙是規(guī)范而有序的,中央高于四方,乃宇宙秩序的軸心。這樣的觀念延伸到社會領域時,在部落或酋邦時代,人們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去構想世界秩序。相傳黃帝居天下之中?!痘茨献?天文訓》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制四方?!边@種以“土”居中央,以黃帝為統(tǒng)領四方之帝的理路,所遵循的即“尚中”原則。夏代據《禹貢》記載,夏禹平水土,更制九州,中州之外有八方。又列天下分五服,甸、侯、綏、要、荒,一圈一圈地向外推衍,以中央為中心,四方環(huán)繞中央。商朝以五方觀念將全國政治疆域劃分為五方,商王直接統(tǒng)治區(qū)居中,號稱“中商”。五帝和夏商時期形成的“尚中”觀念,成為“天下之中”思想的基點,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以及陰陽五行術之源。被后世儒者尊為五經之首的《周易》就起源于八卦,八卦則起源于河圖、洛書?!吨芤住分小爸小钡某霈F頻率高達119次,六十四卦中過半數的“傳”之內容,都涉及到了“中”。河圖洛書是“天下之中”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爸袊币辉~的最初含義,是指洛陽一帶。“中國”一詞,曾見于《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对?小雅?六月序》中也有:“《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據考證,“中國”一詞,最早出現于1965年陜西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里。銘文中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qū),即成周,也即今天的洛陽一帶。由此,洛陽一帶稱為“中土”或“土中”,后來河南省也被稱為“中州”或“中原”?!妒酚?貨殖列傳》說:“ 唐人(堯)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都國諸侯所聚會”。三河中的河南,即今洛陽地帶。據考證,洛陽被視作“天下之中”的觀念,應該說夏、商乃至更早就有了如此看法。近年來洛陽地區(qū)先后發(fā)掘出的夏、商都城遺址皆去成周遺址不遠,這決不是巧合,乃是周人承襲先朝觀念的明證。
洛陽為“天下之中”,是周公營建洛邑時明確提出的?!妒酚?周本紀》記載,他在陳述選擇洛陽地區(qū)興建成周時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薄兑葜軙?作雒》也提到“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不延,俾中天下。?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為天下之大湊?!蓖林屑创蟮刂?,天下之湊是說這里是八方輻輳之地,是朝會、貢賦、交通和商業(yè)的中心。這里周公強調都城建在天下之中,表明“中”對于王權和國家具有特殊意義。都城的空間位置代表了社會空間秩序,并凝結為一種都城的象征形式,構成王朝體系的核心觀念。都城居于國土中心,既有利于發(fā)揮都城的聚集和擴散作用,也易于形成周邊對中央王朝的依附和歸順,是推行王權統(tǒng)治和實行“王化”措施的國家根本之地。周公營建洛邑提出并闡發(fā)了“天下之中”理論,遂使其成為一種建都選址的重要標準,且使其由一般的空間概念上升到倫理范疇和方法論的高度?!吨芏Y?司徒》說:“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边@里,“天下之中”就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政治文化思想。
“天下之中”是漢唐之間列朝都洛的一個重要因素。周公營洛為“天下之中”建都理論籠罩上一層神圣的光環(huán),西周以來,“天下之中”所反映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觀念引導眾多王朝都城選址的洛陽取向,構成列朝建都洛陽的獨特理路的基礎和神圣性、合理性的依據。西漢開國,因為“雒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背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劉邦最初以洛陽為都。西漢末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決定遷都洛陽,“即于土中居雒陽之都”。東漢劉秀“復帝祚,遷都雒陽,以服土中”,他不僅是看中了洛陽“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更看中的是洛陽“天下之中”的政治文化優(yōu)勢,既繼承“周制”,修文偃武,崇尚節(jié)儉,實行德政,也便于利用洛陽本身所積淀的政治文化,推行國策。洛陽“天下之中”的地位和意義,不僅得到漢族統(tǒng)治者的認可,也得到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的認同,其建都洛陽的行為,實際上也成為其漢化過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北魏遷都于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孝文帝“以中原為正統(tǒng),神州為帝宅”,以此爭取在華夏歷史順序和現實格局中的位置,確立北魏政權在華夏的正統(tǒng)性、合法性地位。隋朝本都長安,隋煬帝即位后,決定營建新都,其詔曰:“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今可于伊、洛營建東京?!碧拼咦谑仔衣尻枺涂粗辛恕按硕贾衅澯钪?,通賦 貢于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于萬國”的“天下之中”地位,將洛陽宮改稱東都,并定東西都所在官員階品相等。武后執(zhí)政,改唐為周,以洛陽為“神都”,其所發(fā)布的召誥表明她對“天下之中”理論的認同。自西晉至隋的300年間,戰(zhàn)亂不絕,東西、南北之間文化形態(tài)差異日漸顯現。無論東方或是南方,文化素質均高于關中。文化上的東西差異、南北隔閡對建立和鞏固統(tǒng)一王朝是不利的。而洛陽向為東方文化的重心,文化底蘊深厚,又地靠關中,處在東西、南北文化交匯的地理位置,具有“天下之中”的文化地理優(yōu)勢。隋唐建都洛陽,在地理形勢上是向東擴展、轉移,在文化形態(tài)上則是力圖利用洛陽“天下之中”的文化優(yōu)勢,縮小東西、南北文化的差異,這與當年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構建統(tǒng)一的周文化體系有著相同旨趣。
“天下之中”是洛陽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名片。因為“天地之中”的理念,對于華夏民族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它不僅以中間、中心對稱為美塑造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與審美傾向,而且封建社會更是長期借助人們對“天地之中”的敬畏崇拜證明與鞏固“君權神授”的“合法性”。尤其是在上古和中古時期,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對“天下之中”更情有獨鐘?!爸小?,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人文地理要素,“在空間上,中代表一個文化意義上的、相對完整的聚落環(huán)境的幾何中心。在氣象上,中則象征寒暑、干濕適宜的氣候環(huán)境。在社會、政治意義上,中則象征終極的權力。”“中”成為一個神圣地帶,而尋求這個天然而唯一的“天地之中”,目的在于確立和證明自己在“天下”的唯一優(yōu)越地位,同時剝奪任何邊緣地區(qū)擁有高峰權力的機會?!疤煜轮小苯ǘ祭碚撍憩F出的空間意識和文化觀念,還頑強地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關于“中”的思想還發(fā)展為一種中和、中庸的哲學與倫理思想,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一種凝固的空間意識、民族意識、歷史意識,在一定意義上是中華民族之偉大凝聚力與向心力的表現,是中華民族中和主體文化意識的體現。“天下之中”是洛陽人文的制高點。中華民族對“天下之中”的信仰和崇尚源遠流長,對洛陽的“天下之中”有一種持續(xù)性認同和崇拜,這不僅給洛陽籠罩上一種神奇的向心力,而且還具體化為對洛陽空間特質所具有的經濟交通地位和文化內涵的認知與認定,無論是強大或者弱小的王朝都是如此。洛陽雖然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但洛陽的崛起和發(fā)展,實際上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天下之中”位置以及政治早熟、三代定都帶來的深厚文化積淀。洛陽作為“天下之中”,正是由于地理優(yōu)越與人文優(yōu)越的獨特結合,使其逐漸形成了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政治中心、經貿中心和文化中心。
2.洛陽是華夏文明原點
河洛地區(qū)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是人類重要的活動地帶。1957年,在三門峽、陜縣、澠 池等地,發(fā)掘出土了相當于北京人時期使用的石制工具;1984年,又在盧氏發(fā)現了距今約十萬年的原始人頭骨化石;1978年還在洛陽市凱旋東路南側,發(fā)現了距今約五六萬年前的舊石器40件,并有古象化石出土;2000年,在黃河小浪底庫區(qū)發(fā)現了距今4000萬年的世紀曙猿化石。這一系列考古新成就,證明了河洛地區(qū)曾是我國早期人類的發(fā)祥地之一,是黃河流域早期古代文明的先驅。
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都在河洛地區(qū)有典型的遺存。裴李崗文化,為距今約8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初期。孟津縣寨根遺址、澠池班村遺址、偃師西高崖遺址、新安縣西沃鄉(xiāng)黃河對岸的長泉遺址,都有不同器物的考古發(fā)現。距今7千年到5千年的仰韶文化,是以洛陽地區(qū)澠池縣仰韶村遺址命名的。近年來發(fā)現的王灣遺址、孫旗屯遺址、銼李遺址等,都是仰韶文化時期典型的先民聚落地,證明在距今約五、六千年前,河洛流域的伊、洛、瀍、澗沿岸和澗西的周山腳下,已經是村落棋布,人口密集的地區(qū),河洛人在這里過著相對穩(wěn)定的農業(yè)定居生活。龍山文化相當于我國傳說中的五帝時代,五帝活動的中心即在河洛地帶。到了龍山文化晚期,即距今4千余年前時,河洛文化發(fā)展為河南龍山文化王灣類型或稱為煤山類型。從考古發(fā)現來看,此時,河洛地區(qū)的生產力有了一次巨大發(fā)展,出現了青銅禮器、文字和城市,在全國率先進入了文明時代,并從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
河圖洛書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也是中華先民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易?系辭傳》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洛地區(qū)是河圖洛書的發(fā)祥地,也是周易八卦的故鄉(xiāng)。相傳,距今七、八千年的伏羲時代,有個馬頭龍身的神物從黃河里躍出,它身上的旋毛變成一塊玉板獻給伏羲,玉版上的黑白點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這就是河圖。伏羲依照河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畫出八卦。今孟津老城西北位于黃河岸邊的負圖寺(亦名伏羲廟),據說就是當年龍馬負圖的地方。到大禹治水時,有個神龜從洛河爬出,背上的黑白點數排列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中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的圖形,這就是洛書。大禹依照洛書制定出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后成為《尚書》中的《洪范篇》。今洛寧縣洛河岸邊的西長水村旁有“洛出書處”古碑兩通,相傳這里就是當年“神龜貢書”的地方。撩開河圖洛書的神秘面紗,就可發(fā)現它并非天書,也不是陳摶偽造出來的,而是華夏文明史上淵源有之的兩部杰作。它不僅在《尚書?顧命》和《洪范篇》中有明確記錄,就連從不言怪力亂神的孔子也曾發(fā)出“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史記?孔子世家》)的感嘆!河圖洛書是以天地之數的奇妙組合來構建的原始宇宙圖式。河圖之數的思想內涵,在《管子?幼宮》、《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素問經?金匱真言論》和《太玄圖》等先秦兩漢的文獻中均有記載,反映的是以太陽為中心的五星體系,側重于自然天道;洛書反映的是北辰為中心的二十八宿體系,側重于社會人事。河圖洛書通過十個自然數字的奇妙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間的萬事萬物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是原始先民樸素的天人合一觀念的深刻反映。河圖洛書的出現是洛陽原始文明與文化的界限,它凝結著河洛先民的智慧之光,不僅是我國文字產生的標志,而且也是一部哲學大典,其所反映的思想是東方哲學的精髓,對中華民族心智的啟迪意義深遠。
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母體。炎黃二帝生于洛陽?!秶Z?晉語四》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戰(zhàn),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可見,炎黃二族是由少典、有蟜兩大氏族部落裂變而來的。有蟜氏是以蜜蜂為圖騰的部落,他們活動的中心是平逢山?!渡胶=?中次六經》說:“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轂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砂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蟜(jiǎo)蟲,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據此,平逢山地望應在洛陽西北,為邙山一峰。有蟜氏在洛陽平逢山,那么與之通婚的少典氏不應該離此太遠,也應在洛陽地區(qū)?!妒酚?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戰(zhàn)勝蚩尤、炎帝,“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秉S帝建都在洛陽。《呂氏春秋》、《淮南子》、《魏書》等不少典籍都有記載?!渡胶=?中次三經》曰:“青要山,實惟帝之密都。”密即蜜也,有蟜氏以蜜蜂為圖騰,黃帝族作為其后裔也應以蜜蜂為圖騰,故稱其都為密都。青要山在今新安縣北部的黃河邊,又稱南石山,與荊山相鄰。荊山為黃帝鑄鼎處,《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下?!倍κ菄抑仄?,是王權和國家法律的象征,而鑄鼎必于王畿,定鼎必于都城,列鼎必于宗廟。黃帝在洛陽鑄鼎,標志著天下的統(tǒng)一。其后,黃帝傳位于其孫昌意之子高陽,即為帝顓頊。顓頊傳位于黃帝之玄孫高辛,即帝嚳。帝嚳傳位于其子帝摯。帝摯傳位于其弟放勛,即帝堯。帝堯傳位于顓頊的后代重華,即帝舜。帝舜傳位于顓頊的后代文命,即帝禹。顓頊、帝嚳、帝摯、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嫡系子孫,他們締造了酋邦王國時代的華夏文明。酋邦時代,“天子”為天下共主,而各方國則需要向天子進貢,在軍事行動中需要派軍隊聽從天子的調遣,要定期參加天子舉行的盟會及其大型祭祀活動。《水經注?洛水下》載:“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垣、沉壁,受龍圖于河,龜書于洛,赤文篆字?!薄吨駮o年》曰:“黃帝祭于洛水”,帝堯“祭于洛”,“率群眾臣沉壁于洛”?!逗鬂h書?五行志》說禹治洪水,得賜“洛書,法而陳之”。由是觀之,河洛地帶自古是我國先民、帝王們主要的活動中心。炎黃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部落活動在洛陽周圍,洛陽在華夏文明中居于領先地位。20世紀以來,考古發(fā)現中國古代文明本土起源和多中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在黃河流域,有以洮河為中心的馬家窯文化,以渭河為中心的老官臺文化,以冀中、豫北為中心的磁山文化,以山東為中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在長江流域,有寧紹平原地區(qū)的河姆渡文化,太湖地區(qū)的良渚文化,江漢平原的屈家?guī)X文化,三峽地區(qū)的大溪文化。還有珠江流域的石峽文化,閩江流域的曇石山文化,四川地域的三星堆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面對如此繁復的史前文化譜系,需要特別指明的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還是有著先后主次之分的。當其他地區(qū)還處在銅石并用時代晚期、露出文明之曙光時,河洛地域的夏人已經率先跨入青銅時代,建立起早期的奴隸制國家。雖然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證實中國文明發(fā)生的“滿天星斗”,但這并不能削弱與動搖炎黃文明走在史前各文化的前列、占據主導地位的事實。“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yè)”,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詩句,很好地表達了視洛陽為華夏文明根源的社會共識。因此,洛陽是華夏文明的原點、中心和根基。
3.洛陽是千年帝都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三代,即夏、商、周,它們先后建都于洛陽地區(qū),形成璀璨奪目的三代文明。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夏禹建都陽城,今登封王城崗遺址,即“禹都陽城”之所在。洛陽是夏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和都邑所在。《逸周書?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薄妒酚?夏本紀?正義》說:“《商書》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汭?”?!妒酚?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薄秶Z?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這些文獻都表明,洛陽地區(qū)是夏人的活動中心,地望與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相合。二里頭遺址在今偃師西南伊洛夾河二里頭、圪垱頭和四角樓三個自然村,內有大型宮殿建筑,大型鑄銅遺址,制陶遺跡,出土大量銅器、陶器,文化層堆積豐厚,時間測定約在公元前1900-前1600年。這與文獻記載斟鄩的方位基本相吻合?!吨駮o年》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作為夏朝國都,在夏朝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商朝在成湯滅掉夏桀以后,把國都由亳(今河南商丘一帶)遷到夏都斟鄩所在的河洛地區(qū)——西亳,即今偃師縣城西的尸鄉(xiāng)溝一帶。史載:“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保ā稘h書?地理志?河南郡?偃師下》),班固自注:“尸鄉(xiāng),殷湯所都。”又據《括地志》載:“湯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師縣西十四里?!辈⒃疲骸笆l(xiāng)亭在洛陽偃師縣,在洛州東南也?!?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偃師縣城西尸鄉(xiāng)溝發(fā)現了這座遺址。商代的成湯、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諸王,皆都西亳,直到仲丁時才遷到“隞”(今河南滎陽北)。此后,商都不斷遷移,至盤庚又“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總計偃師商城共歷十三王,時間長達200余年。
洛陽城的興建是從周武王滅殷后營建洛邑開始的。西周王朝的都城在陜西的鎬京。周武王滅紂凱旋歸來,夜不能寐,因為天下形勢尚不穩(wěn)定,殷商遺民三百六十個氏族并未心悅誠服,使其無法高枕無憂。為更好地控制東方,決心營建洛邑。《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對周公所語:“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杜預說三涂在陸渾縣南),北望岳鄙(按即黃河北面太行山邊都邑之地),顧詹(同瞻)有河,奧詹洛伊(即可以望見黃河,洛河與伊河),毋遠天室”?!兑葜軙?作雒》、《尚書?雒誥》詳細記載了周公營建洛邑的經過,并遷九鼎于此。洛邑北依邙山,南系洛水,西至澗河,東逾瀍河,其中心在洛河北瀍河下游兩岸。城內有太廟、宗廟、考宮、路寢、明堂等五宮,還有“內階、玄階、堤唐”等不同通道。洛邑是一都二城,即成周和王城。洛邑作為周朝的國都,歷經成王、康王、召王、穆王四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正式東遷洛邑。從平王東遷到赧王五十九年被秦昭襄王滅亡,風雨飄搖的東周在這515年的時間里,就是在洛陽度過的。
東漢都洛。西漢王朝建立,劉邦曾初都洛陽三個月,后在婁敬的勸說下,由于政治與軍事的原因,遷往長安,改洛陽為河南郡郡治。西漢未年,王莽篡權,劉秀反擊成功,在成周城遺址之上建立了東漢都城。因為歷史上的漢王朝是以火德而王的,故忌水,因而將“洛”字的偏旁水去掉,而改為“雒”。東漢洛陽城南宮為一個布局龐大的宮殿建筑群,有卻非殿、崇德殿、九龍殿、嘉德殿、宣德殿、陽明殿等。北宮為漢明帝造,有德陽殿、宣明殿、章臺殿、迎春殿等。宮殿臺閣之壯觀,班固《東都賦》、張衡《東京賦》均用奇美的文字作了記錄。東漢王朝從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到漢獻帝于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脅迫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止,時間172年,歷13帝,其中12帝都是以雒陽為都城的。東漢末年,洛陽城為董卓之亂所焚毀。
魏晉都洛。東漢未年,軍閥混戰(zhàn),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曹操勢力強大。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改“雒陽”為洛陽,都洛陽。魏文帝廣修宮室,有建始殿、玄武館、嘉福殿、崇華殿等,筑造了九華臺。魏明帝太和三年又“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曹魏時期比較大的建造活動還有在洛陽城西北角建造了金墉城。百尺樓、凌云臺也是此時的標志性建筑。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滅魏,統(tǒng)一全國,國號晉,歷史上稱西晉,亦在洛陽建都。西晉沿用了曹魏時的主要建筑,在洛陽宮門 前樹立有銅駝、翁仲等雕刻以及日晷之類設施。城內還建有國子圣堂,《晉書》稱其為“禮樂之本”,說明它可能是國子監(jiān)中祀孔的場所。曹魏自文帝曹丕至元帝曹奐,先后5代,以洛陽為都共46年。西晉自武帝司馬炎至愍帝司馬鄴,先后4帝,以洛陽為都52年。魏晉洛陽在永嘉之亂后化為廢墟。
北魏都洛。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統(tǒng)一了北方,以南伐為名,帶領三十萬騎兵浩浩蕩蕩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出發(fā),行至洛陽就駐兵不走了,下詔將國都遷到洛陽。495年,“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并規(guī)定“遷洛之民,死葬洛南,不及北還”。孝文帝對魏晉洛陽城進行了擴建,分為外郭、內郭和宮城3部分。內郭城即魏晉舊城。宮城改變了前期南北宮的分散格局,都城內經緯通達,從宮城南出,為京城中心大道,中央衙署和社廟分布于大道兩旁。魏孝文帝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大力推行漢化政策,規(guī)定鮮卑人一律改籍為洛陽人,說漢話,穿漢服,改稱漢姓,提倡儒術。這些措施,穩(wěn)定了北魏的統(tǒng)治,也促進了我國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從孝文帝至孝武帝逃奔長安,孝靜帝遷都鄴城,先后歷8帝共40年。這一時代雖然短暫,卻成就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宏偉的一座偉大城市,也成就了佛教史上最為宏偉的寺塔建筑。一部由其同時代人楊衒之撰寫的《洛陽伽藍記》盡現了北魏洛陽城作為帝王之都與佛教中心的雙重繁榮與興盛。然而,這座盛極一時的偉大都城,在北魏末年屢遭兵毀,漸趨衰落。
隋都洛陽。隋代最初建都于漢長安之東、龍首原之南的六岡之地,稱為大興城。604年,隋煬帝繼位,當年的十一月,他行幸洛陽,并下達了建造新洛陽城的詔書。這是一座平地而起的新城,也是一座經過縝密規(guī)劃與建設的世界級的中古大都市。都城位于漢魏故城西邊十余里的地方,東逾瀍水,南跨洛河,西濱澗河,北依邙山,城周27公里,分為宮城、皇城、外廓城等。內有輝煌壯觀的宮殿,城東北角建有大型官倉,名為“含嘉倉”。隋東都洛陽城,是我國中古時期規(guī)模宏大、氣勢壯觀、名聞中外的一座大都會。然而,由于隋煬帝的暴虐而國祚短暫,所以,若以大業(yè)元年新洛陽已建成來計算,至隋末戰(zhàn)亂隋煬帝被弒于揚州,洛陽作為隋代都城的時間至多不過15年。隋末戰(zhàn)亂,洛陽再遭劫難。
唐都洛陽。唐代初稱洛陽為洛陽宮。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高宗“手詔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員品階并準雍州”。自此洛陽就一直是唐王朝的東都。唐洛陽城,作為一座都城,雖然在地位上略低于西京長安城,但是,在有唐一代,因其與江左富庶之地位置近便和便利的漕運體系,成為唐代帝王經常的駐留之地。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洛陽度過的,甚至在她登基的光宅元年(684年),將洛陽城改為“神都城”,將洛陽的皇家禁苑西苑 改為“神都苑”。洛陽神都的這一名號,沿用到唐顯宗神龍元年(705年),在這前后20余年的時間中,洛陽幾乎成為了事實上的京師之城。這一時期洛陽城中演繹的建筑大戲,如武則天明堂、天堂的營造,都成為古代中國建筑史上頗有影響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亂將洛陽拖進深重災難之中,其后唐代皇帝就很少駐蹕洛陽了。直至唐昭宗在朱溫的裹挾下東遷洛陽。盡管唐王朝主要的活動舞臺是在長安,但以高宗于顯慶二年將洛陽作為東都算起,至唐天佑四年(907年)徹底滅亡,前后也有251年的歷史。
后梁、后唐、后晉都洛。后梁開平三年(909年),朱晃遷太廟四室的神主赴洛陽,而稱開封為“東都”。這一年后梁對遭到戰(zhàn)爭重創(chuàng)的洛陽加以修葺,使久經磨難的洛陽恢復了一點元氣。后梁自開平元年始,至末帝龍德三年(923年),先后歷2帝,洛陽作為帝都時間大約有15年。后唐莊宗李存勖于923年即帝位,定都洛陽,下詔書曰:“詔洛京應有隙地,任人請射修造,有主者限半年,令本主自修蓋,如過限不見屋宇,許他人占射。”這可能是后唐時期洛陽城在久經摧殘后的一次復蘇。后唐自莊宗至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年),歷4帝,洛陽為帝都14年。后晉石敬瑭以洛陽為短暫帝都,于天福二年(937年)遷都開封,至此后晉都洛陽一年又十一個月。
北宋時期,雖然京師在東京汴梁,洛陽仍稱為西京,但這時的洛陽實質上已經不具備都城的地位與功能了。宋以后的洛陽,先是遭金人的戰(zhàn)火蹂躪,后來又落入元人手中,日趨沒落,到明清時期已經淪落為一座普通的地方城市了。
“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里”。以洛陽為中心,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先后1500余年在這里建都。洛陽是我國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歷史古都。如果從中國歷史獨特的首都、陪都的雙都制看,洛陽之為陪都始于西周,終于北宋,其間除作為首都之外,幾乎都是陪都的歷史。如今在沿洛河東西20多公里內分布的夏都斟鄩、商都西亳、周都成周與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故城遺址,以其“五都貫洛”的宏偉氣魄見證著洛陽千年帝都的興衰更替。
4.洛陽是中華文化根脈
洛陽是中華文化根脈,因為其是三教祖庭,儒教起源于洛陽,道教創(chuàng)始于洛陽,佛教首傳于洛陽,還有玄學興盛于洛陽,理學光大于洛陽。這五大思想流派,對中華民族人文思想和品格的形成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儒教起源于洛陽。禮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周公是在洛陽制禮作樂,進一步完善了 周王朝的統(tǒng)治制度,并使其思想成為西周以來的正統(tǒng)思想?!渡袝髠鳌分^:“周公攝政,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抖Y記?明堂》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統(tǒng)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不僅制禮,而且作樂,把《大韶》及《云門》《大章》《大夏》《大武》等加工整理,訂為“六代樂舞”。周公制禮作樂,意在“敬德保民”。這是夏商以來中國思想從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轉變,對儒家仁義學說產生巨大影響。由于周公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故被后世稱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并被譽為“元圣”。孔子是儒家的“至圣”。他雖居于周公的封地魯國,又因傾慕西周盛世,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到東周王都洛陽考查“禮樂之原”。在洛陽,他“問禮于老子,訪樂于萇弘”,以考“禮樂之極”。又參觀考查了周的郊社、廟堂等文物制度。他對夏、殷、商三代的禮進行一番比較研究后,認為周禮吸取了夏、殷二代的經驗和長處,是比較完備的,所以“吾從周”。從西漢代開始,河洛地區(qū)儒學大家輩出,如賈誼、侯霸、杜子春、孟光、韓愈等,不斷對儒學作出新發(fā)展。
道教創(chuàng)始于洛陽。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即老聃,春秋時任周的守藏史,熟悉夏、商、周以來的各種典章制度,加之其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矛盾的深切觀察(洛陽應是當時社會矛盾最集中的地區(qū)),在洛陽創(chuàng)立了他的道家學說。其《道德經》是老子因王子朝之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免而歸居”之前,在京都洛陽寫下的,被后世道教奉為經典。黃老道在洛陽地區(qū)廣泛流傳,漢明帝和漢章帝時,朝廷上下以崇信黃老為風氣。漢桓帝時,獨尊“黃老道”,在洛陽濯龍宮中,專祭黃帝、老子。太平道和五斗米教出現時,標志著道教的正式產生。五斗米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洛陽北邙山和嵩山傳道,與洛陽有著密切關系。其后,道教在北魏時期經過嵩山道士寇謙之的改革,逐步走向成熟。唐代洛陽北邙上清宮進入鼎盛。宋代道教全真派在洛陽傳道。
佛教首傳于洛陽。釋教佛學傳入中國,記載見于永平八年(65年),漢明帝劉莊“夢見神人,神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日空,神有日光,殆將其神也?!庇谑牵瑵h明帝遣蔡愔等12人往天竺取經,尋求佛法,永平十年(67年),使臣返回洛陽,帶回天竺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同時,用白馬馱回《四十二章經》。漢明帝禮重二僧,讓他們住在鴻臚寺傳教譯經。次年,敕令在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修造僧院,因白馬馱經來,初至鴻臚寺,遂取名白馬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入駐白馬寺,西域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洛陽成為當時外國佛學大師的云集之地,譯經和法事日漸興盛。從漢明帝十年(公元67年)至漢獻帝延康元年(公 元220年)在洛陽譯出佛經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洛陽人朱士行在白馬寺受戒出家,成為中國的第一個正式僧人,并西行取經,在今新疆和田取得了《大品般若》,于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送回洛陽。這時佛教也開始由中原地區(qū)向江南發(fā)展。北魏遷洛后,佛教的發(fā)展盛極一時,僅京都洛陽內外佛寺即達1367所。石窟藝術開始發(fā)展,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是中國佛教發(fā)展史上的兩大藝術寶庫。佛教傳入中國后,基本是以洛陽為中心發(fā)展起來并傳播開來,洛陽的白馬寺因此被稱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玄學興盛于洛陽。玄學是魏晉時代的主要哲學思潮,它的產生、形成、發(fā)展和衰落主要是在魏晉時期,因此人們又稱其為魏晉玄學。玄學的命名來源于《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就是深遠的意思。玄學崇尚老莊,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之為“三玄”。最先倡導玄學的代表人物,是魏正始年間的何晏和王弼。何晏好老莊之言,倡導玄學,競事清淡,開一時風氣。他著有《周易私記》、《周易講說》、《無名論》、《道德二論》及《論語集解》等書,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王弼認為:“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何晏王弼用老莊玄虛的道理講《周易》,即援老子的思想、觀點入儒學,完全改變了漢儒以象數之學講《周易》的性質,從根本上沖破了兩漢儒學的思想本源。竹林玄學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嵇康崇尚老莊,講求養(yǎng)生服食之道,為“竹林七賢”之一。因聲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遭鐘會構陷,為司馬氏所殺。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點,主張人應自然而為,強調個體人格的獨立性,反對儒教的束縛。阮籍蔑視禮教,常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后期則變?yōu)椤翱诓魂胺袢宋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他認為“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天地”,主張把“自然”和封建等級制度相結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處卑而不犯乎貴?!彼肿鳌洞笕讼壬摗芬岳锨f思想批判禮法,斥禮法之士是“褲中群虱”。西晉玄學的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向秀主張自然與明教統(tǒng)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所以各任其性,即是“逍遙”;但君臣上下亦皆出自于“天理自然”,故不能因要求“逍遙”而違反“名教”。郭象認為“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這就是說無不能生有,萬物都是自己生出來的,獨立的自身變化,即他所謂的“獨化”。玄學思潮的興起,探討、反思人自身的價值和文化價值,對兩漢以來以外在的功業(yè)、節(jié)操、學問為特征的價值觀念發(fā)生了懷疑和動搖,而轉向對自己生命、命運、生活、意義的重新發(fā)現、思索、把握與追求,也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與否定,才產生內在人格的覺醒與追求。所以說玄學思潮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何、王、阮、稽、向、郭等大師,在洛陽興起發(fā)展了玄學,這是洛陽對華夏人文文化的又一貢獻。理學光大于洛陽。宋朝建立之前,儒學的發(fā)展逐漸停滯,佛教、道教則日益興盛,動搖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到北宋時期,以程顥、程頤為代表的新儒學——理學,面對佛老思想的挑戰(zhàn),以儒家倫理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學,創(chuàng)建了“洛學”或“伊洛理學”。前人提到這一時期,常說“五星聚奎,伊洛鐘秀”。朱熹《伊洛淵源錄》認為,道學起于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等“五星”學者,其中更直接的是二程的洛學。邵雍創(chuàng)立了先天象數學,認為“心為太極”,“萬物皆生于心”,即心為萬物之源,沒有心便沒有一切。二程一生以聚徒講學為己任,伊洛河流域踏遍了他們的足跡。二程理學繼承了周敦頤和邵雍的思想,強調“理”或“天理”。他們認為“理”是自然界遵循的普遍原則,是永恒不變的。它“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任何人和事物都不能違背“天理”這個最高準則,而“君道”、“臣道”、“父道”、“子道”等都是天理的表現。同時,他們又把“理”說成了先于“氣”(事物)而存在的,“氣”是由于“理”而產生的。程顥說“天者,理也?!庇终f:“只心便是在?!边@是對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的觀點的繼承和發(fā)展。他們還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誠意”道德修養(yǎng)方法。理學后經南宋朱熹的進一步完善,成為宋、元、明、清五代800多年間封建社會的思想統(tǒng)治基礎。程顥和程頤被后世帝王尊稱為“夫子”。
5.洛陽為中華宗親祖居
洛陽為中華宗親祖居,首先在于洛陽地區(qū)是中華姓氏重要的起源地。姓氏文化是中華人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秦時代,姓、氏有別,秦漢以后,姓、氏合一,通稱為姓,一直延續(xù)至今。由于河洛地區(qū)在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獨特地位和重大作用,它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姓氏重要的起源地。黃帝故里在河洛地區(qū),黃帝的主要活動也在以洛陽、河洛地區(qū)為核心的中原大地。依據《世本》對黃帝后代的粗略統(tǒng)計:黃帝有子25人,得姓者有12姓。從黃帝時代到先秦時期,黃帝直系子族發(fā)展到101個屬地(方國、諸侯國),共分衍出501個氏。這些黃帝后裔繁衍的姓氏,是當今中華民族姓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相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中國自古至今出現過22000多個姓氏(現在仍在使用的至少有3500多個),其中起源于河南省的約占三分之二。在當今人口最多的300個大姓(人口16萬以上的姓氏)中,源于河南省或主支起源于河南省的有167姓。在宋代啟蒙讀物《百家姓》收錄的數百個姓中,后人標注其郡望在河南省境域的達115姓,居全國之冠。洛陽地處中原腹地,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華眾多姓氏的主要發(fā)源地。
按照最新的排序,人口最多的前五個姓分別是李、王、張、劉、陳。有人統(tǒng)計,這五個姓的人口共計3.5億多。這五大姓均源于河南省,或姓中一支、二支源于河南省。如李姓,起源有二:
1、源自嬴姓?!案睦頌槔睢??!缎绿茣?宗室世系表》說:“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于苦縣。”引文中的顓頊,為“五帝”中的第二帝;“大理”,古代官名;“伊侯之墟”,伊侯曾居住過的地方,應在伊水附近,正是在這里,“改理為李”,正式誕生李姓。至李利貞十一世孫李耳,曾長期生活在洛陽。
2、少數民族改姓。孝文帝在洛陽,下詔改鮮卑族叱李氏為李姓。
洛陽成為多姓源頭還與北魏孝文帝實施改姓有關。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為從根本上進行漢化,毅然打破習俗,于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詔令鮮卑族的118個姓氏統(tǒng)統(tǒng)改為漢姓。如達奚氏改姓奚,獨孤氏改姓劉,賀樓氏改姓樓,勿忸于氏改姓于,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陸,賀賴氏改姓賀,尉遲氏改姓尉……。至于皇族拓跋氏,孝文帝說,北魏的祖先是黃帝的子孫,在“五行”中為土,土是黃色,是萬物之元,所以將拓跋氏改姓元。他率先作出榜樣,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元宏。孝文帝這一詔令針對的首先是鮮卑貴族,實際上它的適用范圍包括所有南遷的鮮卑人。當時皇族、宗室、文武百官及其家屬、士兵以及其他附庸人口是遷入洛陽的第一批移民。同時,出于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原因,又遷入大批百姓。估計來到洛陽的鮮卑等少數民族人口的總數在百萬以上。孝文帝的這一政策,使華夏姓氏重要發(fā)源地的洛陽又獲得了大量新的姓源,洛陽、河洛地區(qū)遂成為更多姓氏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這對中華姓氏的演變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洛陽姓氏文化增添了精彩篇章。
洛陽為中華宗親祖居,還在于它是客家之根??图胰耸菨h民族的一支重要的獨特穩(wěn)定的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wěn)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tài)(即客家精神)??图颐裣狄詽h人為主體,同時包括有“客化”的畬、瑤等少數民族??图胰说膩碓矗宄螒c年間客家學者徐旭曾《豐湖雜記》說道:“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衣冠舊族,忠義之后也。”其中“客人”指的便是客家人。1905年,清末回梅州定居的黃遵憲以及從臺灣回祖籍梅州蕉嶺的丘逢甲等客家知名人士,在黃遵憲住地“人境廬”成立“客家研究會”,申明客家“根在中原”,是中原南遷的“漢人”,客家人屬于漢人、來自中原的觀點得到廣泛傳播。1933年,羅香林先生發(fā)表了《客家研究導論》,運用大量的譜牒、史書等資料,證實客家之源為“中原衣冠舊族”。從此之后,客家人來自中原被學術界接受。古代所指的中原,本有廣義、狹 義之別,其廣義的概念包括今河南及鄰近的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在內的廣大地區(qū)。盡管凡是歷史上由山東、山西、河北、陜西及北方其他地區(qū)遷居南方,而沒與土著居民融合、通婚,并保持漢族血統(tǒng)及文化傳統(tǒng)的人都是客家人,但由于河洛區(qū)域在歷史上所處的特殊地位,在每一次北方人南遷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絕大多數,所以河洛人就成為客家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客家人根在河洛。
客家人是在以河洛人為主體的北方人長期南遷以及遷徙之后再次甚至多次輾轉遷徙的過程中形成的。第一次大遷移(公元317—879年),發(fā)生在西晉末年。其時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侵擾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為逃避戰(zhàn)亂,自晉代永嘉以后,中原漢族開始南遷。第二次南遷(公元880年—1126年),是在唐至五代時期,安史之亂、黃巢之亂及五代之亂引起的遷徙。這次遷徙持續(xù)時間較長。第三次遷徙(1127—1644年間),是宋代。由于金人、元人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遷徙,先至閩贛的中原氏族再分遷至粵東、粵北,而與此同時,流入汀州者也為數日多。第四次遷徙(1645—1843年間),明末清初,因客家內部人口膨脹等原因,第二次第三次遷移的客家民眾再次分頭遷徙,一部分“遷至粵之中部及濱海地區(qū),與川桂湘及臺灣”。其中四川明末遭張獻忠之亂,大量客民移入,即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第五次遷徙發(fā)生于太平天國起義末期(1866年以后)??图胰朔謩e遷至雷州、欽州、廣州、潮汕、香港、澳門等地。這五次遷徙有的是從河洛原居地遷出,有的則是從遷居地往其他地方的二次乃至多次輾轉遷徙??图胰司驮谶@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逐漸形成。
河洛郎雖屢次遷徙,但有著強烈的返本追祖意識。他們?yōu)榱藴p輕心中的思鄉(xiāng)之痛,把河洛的地名帶到了移入地區(qū),以北方故地之名命新駐地之名。如到閩南的中原人還把所在地的兩條河分別起名為“晉江”和“洛陽江”,稱在洛陽江上所修建之橋為洛陽橋。客家人最重視家譜的撰修,以求“崇先報本,啟裕后昆”??图胰说募易V詳述家族源流,不僅將其祖先追溯至三皇五帝,而且將每次遷徙的始因和路線都十分詳盡地記述在他們的譜牒中,對自我的起源地河洛地區(qū)更是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在家譜中每每述及。作為表明家族源流世系、區(qū)分族屬支派標記的堂號,也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親睦族的符號標記,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图胰藦闹性线w時,先到安定地區(qū)者在自己的中堂掛上“堂號”,使晚到者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研究客家堂號來源,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原地區(qū),尤以河洛地區(qū)最為集中。如稱河南(洛陽即為古代河南郡)堂者有蕭、毛、邱、丘、俞、陸、于、方、元、平、向、禇、廉、種、山等姓氏。由此可以看出,客家人對河洛或中原先祖的語言、風俗、精神 品質都有著強烈的固守與傳承。
6.洛陽是絲綢之路起點
“絲綢之路”一詞,是1877年德國學者李?;舴姨岢龅?,迄今使用一百多年。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絲綢之路專指漢唐時期絲綢西運的途徑,它在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所開辟,是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廣義的絲綢之路,不但包括張騫開通的路上通道,而且包括從上古開始陸續(xù)形成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同時還包括與日本朝鮮以及印度非洲聯(lián)系的海上絲綢之路等。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yè)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歐亞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人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洛陽與長安一樣,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由于絲綢之路的時間跨度長,其起點在不同時期也就會發(fā)生變化。西漢與西域的貿易,主要是輸出絲綢,洛陽則是大批絲綢由東向西運輸的積聚點和中轉站,這使洛陽作為中國東部、南部絲綢集中點的地位得到加強。東漢定都洛陽,洛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貿易中心。尤其班超兩次出使西域,經營西域三十多年,重新恢復了漢朝政府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絲綢之路的商業(yè)貿易也迅速開展起來。為鼓勵商業(yè)貿易,東漢在洛陽城內設有三個大型集貿市場,即金市、馬市和南市。洛陽的對外經濟貿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發(fā)達景象,除將我國生產的絲織品運往西方之外,還將我國的冶鐵技術和井渠法等都傳入到大宛、貴霜、安息乃至羅馬等國。大宛的苜蓿、葡萄、麻,安息的胡桃等也相繼傳入中國,西方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樂器和樂曲、舞蹈等傳入中國后,被中國人所接受。隨著洛陽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的確立,絲綢之路的起點也由長安轉移到了洛陽。洛陽在東漢對外貿易的發(fā)展過程中,由西漢時期的從屬、輔助地位,一躍而成為全國主導性的城市。東漢時期,絲綢之路從洛陽出發(fā),經長安到敦煌后開始分為兩道,北道從敦煌經車師、前王庭、吐魯番到龜茲、姑墨、阿克蘇勒、喀什,然后越蔥嶺至大宛、康居、安息、大秦(羅馬)。南道從敦煌至樓蘭(今若羌)東北、于闐(今田皮山)、莎車,越蔥嶺至大月氏(阿富汗)、安息,西達阿拉伯半島和地中海的大秦(羅馬)。
魏晉、北魏時期洛陽作為帝都,自然而然地成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曹魏在建國之后,就與西域建立了聯(lián)系,開始了貢賦貿易。由于曹魏政府對西域胡商采取保護措施,“西域流 通,荒戎入貢”,使由洛陽到西域的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曹魏與西域諸國的政治、經濟交往逐漸增加,呈現出一派興旺發(fā)達的景象。西晉建立之后,洛陽仍是首都,為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保持與絲綢之路上諸國的貢使關系,西晉政府在西域設戊己校尉?!稌x書?四夷傳》記載了西域諸國的情況,以及與西晉交往的關系,書中記載了洛陽到西域諸國的里程,說明西域到中國的終點是洛陽,回去的起點也是洛陽。特別是“太康繁榮”的出現,統(tǒng)治階級奢侈之風大盛,官僚貴族要想求得天下難得之貨,其主要手段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實現的。此時,佛教的傳播也進一步發(fā)展,不斷有西域僧人來洛陽翻譯佛經,宣傳佛法。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為安置西域及其他來洛陽的外國使者和商人,北魏政府在洛陽城南專門設置四夷館供他們居住,其中“西夷來付者處崦茲館,定居后賜宅慕義里”。當時西域諸國不僅歲歲朝貢,甚至月月朝獻。北魏與西域諸國的關系,其密切程度甚至超過了兩漢和魏晉,其所朝貢、朝獻的地點,當然是北魏的首都洛陽。洛陽西陽門外,有方圓八里、馳名中外的大市,市場東面有通商、達貨二里,通過絲綢之路,洛陽帝都與西域建立了廣泛的商貿聯(lián)系,“蕃貢繼路,商賈充人,諸所獻貿,倍多于?!薄#ā段簳?刑密傳》)北魏洛陽與絲綢之路沿線諸國的交流,不僅是政治、經濟、貿易的發(fā)展,同時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很大的發(fā)展。洛陽的眾多佛教寺廟,有些則是西域胡人所立,由西域傳來的佛骨舍利都存放在這些佛寺中,有大批西域高僧來洛陽傳經講學,這些高僧云集洛陽,最遠者來自大秦。同時,北魏政府同時也派出中國僧人如宋云和惠生,從洛陽出發(fā),沿絲綢之路去西域取經。
隋唐時期,自隋煬帝于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確立洛陽為東都之后,洛陽作為隋唐都城的地位,一直到唐朝末年始終未變。在隋煬帝和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洛陽實際上還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文化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以佛教對定都于洛陽的武則天政權的影響最為典型。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性,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義參與政治,統(tǒng)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武則天想克服儒學給自己帶來的不利,打破傳統(tǒng)的男性皇儲繼位規(guī)矩,自己當皇帝,便借助佛教的學說與影響。佛教徒依據天竺僧人曇無讖于十六國時期譯出的《大方等無想大云經》,撰寫成《大云經》,言凈光天女本是男身菩薩,“為眾生故,現受女身”,“當王國土,得轉輪王”,配合武則天稱帝大造輿論。圣歷二年(公元699年),絲綢之路上康國人后裔、中國籍僧人法藏,根據絲綢之路上于闐僧實叉難陀攜帶至洛陽的梵本,在洛陽重新譯出《華嚴經》,武則天令他在佛授記寺開講,并借其說法時發(fā)生的“地震”來美化自己,解釋為六道眾生為如來降福而歡欣雷動。隋唐時期,東都洛陽擁有龐大的手工業(yè)機構、作坊和諸市署,擁有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工商業(yè)市場,隋朝有豐都、大同、通遠三大市場,特別是豐都市場,市內商店林立,各種貨物應有盡有。唐代的豐都市,規(guī)模更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河南志》凡是中外奇珍異物、土貢特產,無遠不屬,無物不至。異域各國的富商巨賈,亦無不翻山越海,通過絲綢之路來到洛陽進行商業(yè)貿易活動。唐朝前期的洛陽與長安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地理單元,既是全國的政治核心區(qū)域,又是經濟文化中心地區(qū)。在這個區(qū)域內長安和洛陽東西映輝,為兩個耀眼的明珠城市,中西交通與交流進入黃金時代,東西兩都共同擔負著絲綢之路起點的任務。隋唐時期,隨著全國的統(tǒng)一,絲綢之路把長安與洛陽緊緊連結到了一起,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也發(fā)展到了輝煌時代。從長安和洛陽出發(fā),有四通八達的驛道網絡,輻射和聯(lián)絡全國各地都市,全國各地豐饒的物產,源源不斷輸入東西兩都,又經過東來西往的客商轉運到世界各地,從而促進了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和各地區(qū)的相互交流,推動著世界文明共同進步。
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始于東漢,魏、晉繼之,歷北魏、隋、唐而達于鼎盛,其為時之長,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深遠,較之長安亦不遑多讓。以洛陽為東方起點的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商貿通道,中國的絲綢等物質不僅傳到了世界各地,而且把世界各國的物質也帶回到了中國,這種多邊的物質交流,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加快了世界的文明進程。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精神文化交流的動脈。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胎,河洛文化通過絲綢之路,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豐富了沿途各個國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河洛文化在向世界各國傳播的同時,通過絲綢之路也把世界各地的先進文化吸收到中國文化之中,進一步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使中國文化始終保持著強盛的生命活力。
“絲綢之路”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中國段包括河南和陜西、甘肅、新疆4省份的22處遺產點。洛陽段有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入選。絲綢之路,一條由駱駝柔軟的腳掌,在堅硬的礫石上踏出的、纖細而渺遠的路。在這條道路上,世界上的古老文明溝通、交流、碰撞,各種音樂、繪畫、雕塑、舞蹈藝術、各種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生活方式都在這里一一呈現。古老的絲綢之路帶來的不僅僅是民族的交流和經濟的繁榮,它更成就了文化的共同認知。審視、保護、理解這些絲綢之路上的遺留,讓文化的認同找到了物質的載體。而正是文化的共同認知,成就了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給予其最好的歷史支撐。當古代絲 路的輝煌記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絲綢之路所充溢的巨大文化力量,也為今天的洛陽乃至中國描摹了一種可以達到的高度和可以拓展的空間。
7.洛陽是隋唐大運河中心
中國大運河是我國唯一在用的“活態(tài)線性文化遺產”。2014年6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布:由揚州牽頭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中國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它從南到北全長1794公里,穿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8個省市,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此次大運河申報的系列遺產分別選取了各個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共包括中國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其中,河南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7個遺產點,包括洛陽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通濟渠商丘夏邑段、衛(wèi)河(永濟渠)滑縣—??h段、浚縣黎陽倉遺址,涵蓋了河道、碼頭、河堤、橋梁、倉窖、水工設施等完整的遺產類型,見證了大運河從開鑿、發(fā)展到繁榮、沒落的歷史進程。中國大運河歷史之悠久、河道之長、流域之廣、影響之大,完全不在中華文明的另一大文明象征——萬里長城之下。
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隋唐大運河共分五段。廣通渠是584年開鑿的,從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以渭水為主要水源,長達300余里??梢酝ê健胺街劬摁场薄M?05年開始開鑿的,隋煬帝“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隋書?煬帝紀》)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在黃河南岸,分為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引黃河水進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經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壁、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縣注入淮水。通濟渠不僅渠道長,而且因為要航行煬帝的龍舟,“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飾以金玉,下重有內侍處之”,所以運河必須鑿得既寬又深。此外,沿通濟渠兩岸,還修筑平整的御道,以便纖夫和軍隊行走;沿途修建40多座離宮,方便皇帝和后妃休息;運河的主要目的在于糧食運輸,所以運河兩岸還建造了許多糧食倉窖。通濟渠工程浩大,而施工時間僅用半年,由于勞累過度,“役丁死者十四 五”。完工后不久,隋煬帝就從洛陽乘坐龍舟出發(fā),帶著后妃、王公、百官,沿通濟渠南下“幸江都”,“舳艫相接,二百余里”(《隋書?煬帝紀》),可謂壯觀奢侈。以后煬帝又多次乘坐高大龍舟,率領著龐大船隊往返于東都洛陽和江都之間。山陽瀆為隋唐大運河的第三段,在修建通濟渠的同時,征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它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610年,重開江南運河,開通揚州、鎮(zhèn)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洛陽向北的運河為永濟渠,公元608年開鑿,它利用沁河、淇水、衛(wèi)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大業(yè)七年(611年),煬帝便從洛陽出發(fā)到涿郡,并以此為基地征伐遼東。至此,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正式形成,雖然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后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不是同時開鑿而成,但是由于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guī)格又基本一致,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西接大興,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長2700余公里,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和關中地區(qū)聯(lián)結起來,成為貫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動脈。
洛陽段大運河是隋唐時期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御河,留下了豐富的遺存,見證著昔日的繁榮和歷史的厚重。洛口倉,也叫做興洛倉,位于洛陽盆地邊緣的洛河入黃河之口處,并因此而得名。隋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筑,是隋王朝建造的最大的一個糧倉,也是隋唐時期全國著名的糧倉。倉城周圍20多里,城里挖了3000個大窖,每個窖里貯藏著8000石糧食。隋末,翟讓、李密率瓦崗農民軍7000精兵攻克興洛倉,隋統(tǒng)治者積累了11年的糧食拱手“讓”于李密。李密下令開倉放糧,把糧食分給群眾,瓦崗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數十萬人,并在興洛倉附近增筑洛口城,周圍四十里,作為起義軍的根據地。雖然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最終沒能成功,但他搶占糧草的戰(zhàn)略,卻成為另一個人的“教訓范本”,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到糧倉在城外的弊端,決定在洛陽城內建立糧倉,以免重蹈當年隋統(tǒng)治者的覆轍。這個被李世民精心“設計”地理位置的糧倉就是含嘉倉。含嘉倉,位于洛河中下游的隋唐洛陽城,是隋唐時期用作盛納京都以東州縣所交租米的大型皇家糧倉,不僅供應洛陽城里的糧食,還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含嘉倉東西寬612米,南北長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1971年,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對含嘉倉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現已在倉城內探出密集且有秩序地排列著287座地下糧窖。根據遺址中出土的銘磚顯示:糧入窖時,要將儲糧的時間、數量、品種、來源、倉窖位置及授領糧食的官員姓名,都要刻于銘磚上,放置于窖中。而銘磚所記大都是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有調露、天授、長壽和開元等帝號。儲存的糧食品種,有糙米、粟、小豆等。其來源,有蘇州、徐州、楚州、潤州(鎮(zhèn)江),滁州、隋州(邢臺)、冀州(河北冀縣)、德州、濮州(山東濮縣)、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史載,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含嘉倉儲糧總量達到580萬石,是全國著名的大型官倉。如此的地域范圍,如此的超大規(guī)模,可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糧倉之一。而倉糧皆通過大運河運來,由此大運河別稱“運糧河”。洛河沿線的含嘉倉、洛口倉,皆為大運河南糧北調、東糧西運的成果,皆為洛陽是大運河中樞的佐證。沿線的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故城、李密城、洛河太倉大碼頭、康百萬莊園、孝義堡等等,無一不與大運河密切相關,無一不見證著大運河的功績。
大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歷代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大運河修筑成功和此后發(fā)揮作用的五百余年內,成為溝通隋唐大運河沿線的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紐帶。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tǒng)一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洛陽而言,大運河的開鑿促進隋唐時期洛陽經濟的極大繁榮,洛陽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業(yè)貿易中心之一。在隋代后期、唐朝中前期,東都洛陽的商業(yè)較西京長安更為繁榮。“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洛河上“天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交通的便利,對于國內外人員的往來和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西域、東亞和東南亞諸國紛紛派遣使者和商團來到中國,尤其是東亞的韓國和日本基本是沿運河來到洛陽,他們的遣隋使、遣唐使大批來到中國,虛心地學習隋唐文化,尤其是唐代的政治制度、城市營建制度、詩歌、唐三彩等,中國的文化因此傳播至東亞,從而整合了東亞文化圈,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梢哉f隋唐時期東亞的交融和繁榮,大運河功不可沒。
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開鑿會通河。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今山東境內)的安山。又從北京到通縣間開了一條通惠河,與原有的舊河道溝通。這樣一來,由杭州到北京,將大運河南北取直,而不再是“人”字形,可以不繞道洛陽,直接到達,縮短航運里程900公里。而隋朝開掘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漸廢棄了。元朝開鑿的河道,稱之為京杭大運河。雖然“帝國的生命,流淌的智慧”的隋唐大運河,在洛陽已是輝煌不再,但它作為歷史最悠久、長度最長、科技含量最高的人類文明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象征,是中國留給世界的 寶貴遺產。
8.洛陽是牡丹花城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這是歐陽修《洛陽牡丹圖》中的名句。古人認為“洛陽居三河間,古善地”,又言“種植好牡丹,必取洛陽土”。洛陽的確是牡丹的天堂,其氣候基本與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同步,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長周期?!傲⒋骸睍r節(jié),牡丹的幼芽開始膨大,并逐漸綻裂,而這時洛陽的平均氣溫已回升到0℃以上,適宜牡丹發(fā)芽?!肮扔辍睍r節(jié),洛陽氣溫穩(wěn)定在17℃左右,牡丹自然進入開花期。洛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冬季沒有東北寒冷,夏季沒有南方濕熱,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洛陽土地肥沃,伊河、洛河帶來的火山巖元素沉積下來,使洛陽土壤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錳、銅、鋅、鉬明顯高出其他地區(qū),其中錳的含量平均高出26.7倍,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進植物細胞生長,促進葉綠素、糖類、酶類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為洛陽牡丹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洛陽牡丹,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時甲于天下。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fā)現的醫(yī)簡中已有牡丹入藥的記載。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 隋代,隋煬帝“辟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贝藭r牡丹之名,另有富貴花,木芍藥等,后又稱洛陽花。唐代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洛陽人宋單父,精于園藝,他種的牡丹,紅白斗色,變異千種,被時人尊稱為花師,驚服他有“幻世之絕藝”。《龍城錄》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召之,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棵牡丹,顏色多樣?!队详栯s俎》云:“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花面七、八寸。”《杜陽雜俎》也言:“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边@說明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民間流傳的武則天貶牡丹傳說,從一個側面證明唐代洛陽已有普遍的牡丹種植與栽培。后唐莊宗曾“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其規(guī)模不亞于長安唐宮。宋代洛陽為西京,官宦云集,牡丹發(fā)展,推至極盛。洛陽是中國牡丹的栽培中心,牡丹的品種更多,并出現了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一批理論專著,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對牡丹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北宋洛陽牡丹規(guī)模為全國之冠。牡丹出“洛陽者,為天下第一也”。洛陽人對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謂天下真花獨牡丹?!薄按簳r,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況為遨游。”可見,洛陽人養(yǎng)牡丹、賞牡丹已成為民風民俗。北宋末年,戰(zhàn)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至南宋時,四川天彭牡丹繼起,有小洛陽之盛。其后,明代安徽亳州牡丹、清代曹州牡丹先后興盛??v觀洛陽牡丹的發(fā)展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部歷代興亡的演變史。李格非嘆曰:“天下之治亂,侯于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侯于園輔之廢興”,此言甚誠。洛陽牡丹不僅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美譽遐邇,以也其造化鐘情,天下君臨而總領群芳。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歷史。洛陽野生牡丹為白色的楊山牡丹和紫斑牡丹以及其他牡丹種,經過人工栽培后,唐時出現了黑色(如軍容紫),宋代出現了黃色(如姚黃等)、綠色(如歐家碧)、紫色(如左花等)和復色(如添色紅)以及奇特的轉枝花(如潛溪緋)等。北宋初年,姚黃出自洛陽司馬坡的姚氏家,魏花出自宰相魏仁溥家。洛陽地方留守錢惟演賞之曰:“人謂牡丹花王,?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后也”。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載,宋時有一復姓東門、人稱“門園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請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來年春天見花再付錢,接活一株,價值五千。張邦基《墨莊漫錄》亦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洛陽有一位歐姓花師,用藥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開淺碧色,人稱“歐家碧”,極為珍貴,每年作為貢品供奉朝廷。而今,洛陽牡丹的花色甚豐,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等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它們或以姓氏命名,如姚黃、魏紫、歐家碧;或以產地命名,如洛陽春、潛溪緋、壽安紅;或以花色命名,如鶴翎紅、胭脂紅、潑墨紫;或以花形命名,如醉楊妃、玉天仙、二喬;還有寓意深妙而又典雅的稱呼,如瓔珞寶珠、飛燕紅妝、雪夫人、粉香奴等,可謂五彩繽紛,萬紫千紅。
洛陽具有豐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洛陽牡丹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由此派生出與之相關聯(lián)的文化象征意義,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內涵。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牡丹是美的化身,純潔與愛情的象征。國尊繁榮昌盛,家重富貴平安,人喜幸福吉祥,這些特點和寓意,牡丹兼而有之。牡丹花開時節(jié),繁花似錦,燦爛輝煌。曾在大唐盛世,全國上下無不為之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長安、洛陽的狂歡節(jié)。自唐宋以來,牡丹成為吉祥幸福、繁榮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續(xù)下來。牡丹花姹紫嫣紅,富麗堂皇,從氣質上給人以富貴之感。自宋以來,牡丹即被稱為“富貴花”。在歷代繪畫及各種工藝美術作品中,牡丹作為富貴的象征,與其他花鳥、山石的不同組合,就表現出與富貴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人們 喜愛牡丹,賦予了牡丹能代表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優(yōu)秀品格。武則天貶牡丹傳說以及《秋翁遇仙記》,牡丹所表現出不畏權貴和惡勢力的精神,倍受稱贊。從唐宋開始,出現了大量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繪畫、刺繡,它們把牡丹比作造福人類的天使,反抗強權的正義化身,把她塑造成美麗、善良的仙女等等,無不寄托了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表達出人們對洛陽牡丹的厚愛。總之,從秦漢時以牡丹藥用而載入《神農本草經》開始,便形成了包括藥物學、植物學、園藝學、地理學、歷史學、文學、藝術、戲劇、民俗學等多種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它可以窺視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
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是幾千年來圍繞著牡丹而產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洛陽牡丹文化之盛集中體現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盎ㄩ_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春日洛陽人觀賞牡丹是從唐代起就有的一種風俗,從古至今沿襲不變,并且越來越盛。賞花的時間自花開至花落,大約有20多天。1982年9月21日,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命名牡丹花為洛陽市“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花會“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宣傳洛陽,擴大開放”,努力將其辦成一個融賞花觀燈,旅游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活動。洛陽牡丹花會,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經國務院、國家文化部正式批準升格為國家級節(jié)會,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由國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每當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清明和谷雨前后,洛陽大街小巷的空地上、分布市內的公園里的牡丹綠葉伸展,花苞滿枝,古都洛陽舉城歡樂,花開如海,人似潮涌。這讓人不由地遙想起邵雍所描述的宋代西京的場景:“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fā),滿城方始樂無涯”?!案偪涮煜聼o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牡丹文化已經成為洛陽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走向世界的橋梁。最后需要指明的是,洛陽人文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厚重,上述八個方面只是其人文的重要代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文明原點,文化根脈,宗親祖居,是洛陽人文特色所在,也是多年傾力打造的文化名片。天下之中,曾經開啟了洛陽的帝都歷史,鑄造了洛陽人文文化的輝煌,但隨著“天下之中”嵩山歷史建筑群的申遺成功,如果我們仍然意識不到其文化意義且又守護無措,它將無可奈何地離洛陽漸行漸遠。絲路起點,運河中心,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它們所蘊含的人文內涵與文化力量,雖然已經綻放但更需今后的持續(xù)開掘與弘揚。這八個方面無疑構成了洛陽人文的高地,而由此所伴生或連接的文化名人、成語典故,對其描寫歌詠的詩詞歌賦,則成為這片人文高地的珍珠與鮮花。呈現與闡釋洛陽文化名人、成語典故以及 詩詞歌賦,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洛陽人文的理解,也激發(fā)對這塊古老大地的熱愛。
第四篇:呼喚人文性回歸作文)
呼喚人文性回歸作文
昭平四中 鄧迎芳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尺度。魯迅曾說過,寫 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古今中外,凡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輝煌之處,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價值觀等人文素質的偉大體現。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人為地把“心”(人文素質)與“言”(寫作技巧)割裂開來而單純地追求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而應該樹立起大語文觀,使作文訓練與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相協(xié)調——以人的發(fā)展為培養(yǎng)目的,注重對學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我們忽視了對學生教育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和創(chuàng)造活力的呵護與激勵,逐漸使得學生從作文的虛偽滑向做人的虛偽,作文的人文性大大 流失,主要表現在:
1、題材陳舊,寫作范圍狹窄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一統(tǒng)標準的嚴酷束縛下,“分”已不僅成了學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師的唯一追求,教師經常在技巧上給予學生指導,卻很少提醒學生去觀察生活,學生在“家庭-學?!钡膬牲c一線中,在“上課-下課”“作業(yè)-考試”的活動中,對生活接觸過少,缺少寫作的素材,尤其是親身感知過的第一手的活生生的材料,經常是閉門造車。寫家庭生活,內容往往表現家庭的幸福快樂,如父母如何在生活上關心自己,如何在犯錯誤時教導自己,卻絕不寫母親的偏執(zhí),父親的懶惰;寫刻苦學習,只強調“頭懸梁,錐刺股”;交友,一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援引事例,是“陳芝麻爛谷子”的老論據。這些作文,不但千篇一律,如出一轍,而且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內容空乏,使人不忍卒讀。
2、思路閉塞,程式化嚴重
教學過程中對“文體意識”的強調灌輸使學生的寫作不敢突破文體上框框的限制,議論模式、寫景抒情模式、應用文模式等等,都深深積淀胸中,一個題目,怎樣開頭,怎樣結尾,從詞語的選擇到句式結構到語氣語調,如一個印板所刻;選材、立意、構思如出一轍。比如讀后感,完全遵照“引”“議”“聯(lián)”“結”四個部分先后布局,議論文,結構上動輒“引論--本論--結論”;論證方式上,無非是擺上幾個事實,講上一番道理,其中再來個正反對比。就連最有自由度的散文也被模式化了,有詩為證:“開頭提出小問題,一線一定要到底,還要夾敘邊夾議,結尾點出大道理。”這種作文模式變成了僵化的模式,在這樣的作文中,閃光的思想不見了,啟迪人的智慧不見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見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雞零狗碎的符號和千人一面的包裝。
3、是非不分,缺乏感染力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忽視了對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的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的培養(yǎng),記得有位學生在記敘校運會上同學們長跑比賽時有這樣的記述:“不就是為了那幾本筆記本嗎?用得著那么賣命嗎?好像前世窮鬼轉世”。學生在作文中迷失了自我,也丟失了靈魂,是非善惡觀念發(fā)生偏差。學生不知不覺背叛了人文,于是鮮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鮮活的個性凋零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不但別人讀了索然無味,就連自己也覺 得意興全無,更不必談什么震撼力和感染力了。
面對學生作文中的“頑疾”,我們不能只是責難,而要從本質上理清“人”與“文”的關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揚著“人”,這就要讓學生觀察生活,引入時代活水;思考生活,啟迪學生悟性,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如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社會服務等,使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與人和社會、自然的交往中開拓視野,關注社會,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正確處理個人社會、自然的關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培養(yǎng)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具體表現在:
1、觀察生活,引入時代活水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①的理論觀點,陶行知也說過“生活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雹谡Z文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巨細無遺,無微不至地表現著大千世界,它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葉圣陶說過:“生活猶如清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歇?!雹廴~老的話形象地說明了生活和作文的關系。我們要抓好作文訓練這個流,就必須要抓好生活這個源,使學生的作文語言的發(fā)展因獲得源頭活水而變得生機勃勃。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一味埋怨現在學生的生活單調枯燥是不必要的。現代生活遠比過去豐富多彩。關鍵是讓學生們從應試的題海中解脫出來,放開他們的手腳,回到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去,回到廣闊的語文大課堂中去。培養(yǎng)他們觀察體驗生活的能力。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觀察生活,引入時代活水,必須緊貼實際,緊貼社會,緊貼群眾,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齊放,讓學生讀時文,聽廣播,看電視,交朋友,閱讀中外名著,訪問名勝古跡,欣賞山川河流等等,從中覓取源頭活水的廣闊而豐富的寫作素材。另外,有計劃地安排一些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接觸生活,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像我們無錫是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古城,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又豐富了她的內涵,可帶著學生參觀寄暢園、黿頭渚,名人故居,革命博物館;調查小橋流水人家的今昔,新區(qū)園地建設的成就;可訪問閱歷豐瞻的老人,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青年等等。眼觀、耳聽、分析、討論、交流,為寫作提供廣泛的題材。新聞媒體的發(fā)展,多媒體的普及使學生觀察生活的途徑更方便更快捷了??梢赃@樣說以前學生作文往往抱怨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豐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2、思考生活,啟迪學生悟性
寫作除了學生要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外,還需要個人生活的感悟作為催化劑。所以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缺乏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敏銳的生命感悟是不可能領會隱藏在文字里面的深刻含義的。而這種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在于解放人的個性,解放人的心智,讓學生面對繽紛多彩的大千世界煥發(fā)出一種感悟的生命活力。要加強學生的感悟,除了上面提到的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讓他們去關心身邊平凡的人和事,用敏銳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外,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人生,善于聯(lián)想和想象,要讓對生活中的某一類事物,某一種現象多加思考,提出點意見來,悟出點道理來,品出點情味來;此外,還要引導學生親身感受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細體味人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觸發(fā)自己的心靈,才能形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我們在組織、啟發(fā)學生觀察生活之后,接一來要做的事就是讓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去思考生活,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作探究。看了書 籍,搞書評;看了影視,搞影評;聽了報告,搞心得交流;訪問觀察后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學生的作文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了解生活到感悟生活。這樣在作文中塑造一個豐富、美好的感悟的心靈,學生的作文園地才能開出茂美的 花,結得豐碩的果,這應該是作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校園環(huán)境的人文氛圍,對中學生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和文化啟迪的主要形式。校園文化既包括校內的文化設施、文化組織、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個高校內全體師生員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態(tài)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學校校風、學風和教風的外在表現。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一是開辦系列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幫助和指導中學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二是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如各種藝術節(jié)、演講比賽、科技節(jié)、影展、文藝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團,如攝影、舞蹈、書法、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協(xié)會,來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建設,突出中學的中學精神和理念,使中學生在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中受到啟迪和熏陶。
我們要求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因為他們是開啟智能、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因素,而且還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關鍵。健全的人格不僅使人掌握“何以為生”的生存方式,而且追尋“生以為何”的價值定位??梢哉f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作文教學由低到高的三個境界,它們構成了作文教學素質發(fā)展的三個階梯。這三個方面的合理構建,正是作文教學以人為本,人文合璧的要義。
第五篇:人文性的學生評語
2,(林)該生膽子小,不敢大膽地跟老師、同學交流,總是喜歡自己做自己的事。有時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老師點名,才敢發(fā)言。下半學期,學習有所進步,書寫的字跡美觀、工整,能認真完成作業(yè)。老師在課堂上表揚她寫的字跡,是同學們的學習榜樣。成績比較穩(wěn)定。能認真摘抄讀書卡。參加合唱比賽時,不喜歡頭戴紅花,還好,為了集體的榮譽,戴上了花。
3,(姚)該生有學習潛力,喜歡動腦筋,當教師提問題時,總是積極開動腦筋,但發(fā)言聲音不夠響亮。清洗教室時,比較勤快,能很快完成自己的任務。這個學期改正了好動的毛病,能靜下心來學習,真是很可愛。很有上進心,擔任值日班長,能及時上崗,帶領同學們學習。寫的一篇日記《難忘的一節(jié)班隊會》令人感動,因為愛媽媽。4,(莊)該生學習勤奮,各項作業(yè)都完成得很認真,字跡工整,讀書卡、日記、鋼筆字都一絲不茍地完成,是同學們的學習榜樣。寫的日記很感人,語言優(yōu)美,能幫助同學糾正錯誤,性格溫和,但有時做事情會偏慢,讀書速度慢,教師都為你著急,發(fā)言聲音不夠響亮,希望今后膽子大些,上課更專心些,再接再厲。
5,(陳)該生是個很有學習潛力的孩子,考試時,寫的作文是滿分,可見,寫的文章生動具體,認真地發(fā)揮出了自己的水平,因此,被評上了“文學獎”,是同學們的學習榜樣。洗教室地板時,能用布、刷子把地板洗得干干凈凈,彎腰時的身影讓人感動。希望改正丟三拉四的毛病。免得影響到聽課和改正。
6,(陳)該生手腳勤快,學習勤奮,上課發(fā)言積極,聲音響亮,能珍惜教師創(chuàng)設的機會,好好鍛煉自己,擔任值日班長,能聰明地帶領同學們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并且復習有關知識,同學們都很聽話,是個優(yōu)秀的值日班長。為人誠實,一張笑臉讓人感動,是那么可愛。當你把漢堡讓給同學品嘗時,真讓人感動。
7,(林)該生是個聰明的孩子,愛好打籃球。有學習潛力,上課認真做筆記時,當老師叫他,他馬上把作業(yè)本給教師看的時候,是最可愛的時候。發(fā)言積極,愛動腦筋,愛好打籃球。但有時上課會動籃球,后來馬上改正了,有進步。希望下個學期,能改掉丟三拉
四、愛哭的毛病,那就更可愛。
8,(侯)該生是個手腳勤快的孩子,清洗教室地板時,很認真,是個會干活的人。但學習不夠勤奮,會偷懶。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是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認真時,學習有進步。俗語說:“有志者,事竟成?!薄扒谀苎a拙。”只要有決心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前程是光明的。
9,(翁)該生是個有學習潛力的孩子,上課能動腦筋思考問題,口語表達能力強,聲音響亮,能給全班同學以啟發(fā),當教師看到作業(yè)本上一筆一畫書寫的字跡時,是最高興的時候,因為教師看到了一顆上進的心。當馬上把作業(yè)本給教師檢查的時候,也是最可愛的時候。老師為他的進步而感到高興。
10,(陳)該生性格溫和,為人誠實,合唱比賽中,協(xié)助老師編排動作,發(fā)揮了自己的愛好特長,好樣的。學習成績也在不斷進步中,能認真完成各項作業(yè)。不怕艱苦,追求上進,很有進取心,作文還得了高分了,寫得生動具體,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作文,望再接再厲,多看課外書,增長更多的知識。
11,(施)該生有積極進取的精神,能用心完成各項作業(yè)。當寫作文時,她會很認真地看題目,然后開動腦筋思索,動筆寫時,一口氣埋頭寫,語句富有真情實感。寫的日記《我的媽媽》寫得很感人。雖然基礎不夠扎實,但下學期有明顯的進步。老師也為她感到高興。手腳勤快,打掃教室衛(wèi)生很干凈,也能和同學們友好相處。
12,(王)該生是個很有學習潛力的孩子,認真完成作業(yè)時,書寫美觀,老師也經常表揚。但沒有恒心,有時會偷懶,真的很遺憾。所以當教師要他把作業(yè)拿出來時,就有點困難。這時,教師也為他著急。為人誠實,能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參加活動時,能遵守紀律。背誦課文還挺快的,但有時沒有及時去背。希望以后揚長避短。
13,(俞)該生是個有學習潛力的好學生,也很努力,能認真完成各項作業(yè),日記本上的內容寫出了真情實感,讓老師感動。擔任值日班長時,工作積極,能及時上崗,提醒同學做好眼保健操等,聲音響亮,落落大方,敢于鍛煉自己,有進步。積極參加活動,當回答正確得到表揚時,開心的笑容讓人難忘,天真可愛,漸漸自覺地克服動的習慣,好。希望能堅持不懈,取得更大的進步。
14,(陳)該生是個性格開朗、總是笑咪咪的男孩兒,好像天天都是那么開心。受到批評也笑咪咪的,所以他不急,老師卻為他著急。做事情總是慢條斯理的,有時也影響到作業(yè)的及時完成。團結同學,和同學們友好相處,能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勞動積極,能把教室地板洗得干干凈凈,手腳勤快,上課能積極發(fā)言,肯動腦筋,望今后能揚長避短,多看課外書,更上一層樓。
15,(林)該生學習勤奮,努力上進,勇于鍛煉自己,總是笑咪咪地面對同學和老師,給人帶來快樂。擔任班干部時,能以身作則,落落大方,能克服聲音
小的缺點,聲音響亮地發(fā)出命令,帶領同學們學習,是老師的好助手,是優(yōu)秀的值日班長。手腳勤快,總是開心地與教師、同學交流。學習進步快,成績優(yōu)秀。被評為優(yōu)秀少先隊員,是大家的榜樣。
16,(俞)該生是老師的好助手,手腳勤快。身為學習委員、英語科代表,每天堅持不懈地為英語老師準備好錄音機,為同學們服務,獲得英語獎。成績優(yōu)秀,學習勤奮,能認真完成各項作業(yè),一絲不茍,上課發(fā)言積極,努力克服聲音小的缺點,聲音響亮地回答問題,有了很大的進步。熱愛勞動,清洗班級衛(wèi)生時,能洗得干干凈凈,是好榜樣。
17,(王)該生是個有學習潛力的好學生,學習上有一股拼勁,進取心強,總是以最認真的態(tài)度上課,認真答題,給同學們以啟發(fā),聲音最響亮,是同學們發(fā)言的好榜樣。老師總是讓全班同學向她學習,也像她那樣大膽地鍛煉自己。手腳勤快,幫助同學和老師做很多的事情,清洗地板非常干凈,書寫日記很用心,但存在著錯別字,望暑假多練習寫鋼筆字,多學一些課外本領。
18,(方)該生是個有學習潛力的孩子,思維與眾不同,發(fā)散思維能力強,想象力豐富。知識面比較廣,喜歡看課外書,回答問題總能給人以啟發(fā),當老師指出他的作業(yè)中的毛病時,總是不停地點點頭,能虛心接受意見。但有時沒有實際行動,沒有用心改好鋼筆字。每一個字好像都會長了角。希望今后改正丟三拉四的壞習慣。及時把作業(yè)帶來,免得影響了聽課和訂正作業(yè)。
19,(陳)該生有進取心,上課聽講很認真,并且能積極動腦筋,積極舉手,發(fā)言聲音響亮,當老師看到他高高地、激動地舉起的手,很受感動,因為老師看到的是一顆活潑向上的心。當爭分奪秒地抄正完作文時,是最可愛的時候,因為很努力。擔任值日班長時,以身作則,及時上崗,提醒同學,是好助手。望揚長避短,再認真些,再安靜些,多練字。
20,(薛)該生是個很出色的同學。興趣廣泛,愛好打籃球,寫的日記《我喜歡打籃球》給老師留下很深的印象。學習勤奮,聽課專心,愛看課外書,這個學習習慣很好,要堅持到底,老師也為之高興。愛動腦筋,上課發(fā)言能給同學啟發(fā),是同學們心目中的智慧之星。望多練寫鋼筆字,讓字如其人。熱愛勞動,團結同學,也是同學們的開心果。
21,(沈)該生聰明活潑可愛,愛動腦筋,愛好廣泛,是個小舞星。在班級歌唱比賽中,協(xié)助老師編排動作,教同學們,是小老師。熱愛勞動,能團結同學,寫字比較端正??偸切溥涞?。但學習上還要加把勁,使自己更上一層樓。各項作業(yè)能及時完成,但不是很認真,所以暑假里,要多練寫鋼筆字,多看課外書,讓自己更出色。
22,(何)該生機靈活潑可愛,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上課聽講很專心,能積極思考,當老師一提出問題,他總是眨著眼睛,然后很快地舉起手來,發(fā)言聲音響亮,能給人以啟發(fā),老師很受感動。身為路隊長,每天準時帶著班牌帶隊,整隊喊口令,很負責任。擔任值日班長時,很有號召力,以身作則,是個好助手。學習勤奮,有學習潛力。
23,(莫)該生聰明機靈,很會動腦筋,上課認真聽講時,當老師一提出問題,他總是眨著眼睛,然后很快地舉起手來,發(fā)言聲音響亮,能給人以啟發(fā),老師很受感動。因為老師看到了一顆積極上進的心。這時是最可愛的。有時能認真地完成作業(yè),這時,他會及時地、很快地拿給老師檢查,但沒有恒心,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節(jié)約的習慣。經常亂花錢和借錢,這個習慣要改。
24,(林)該生是個聰明活潑可愛的好學生。認真早讀,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值日班長經常在黑板上寫上她的名字,表揚她。自己擔任值日班長時,以身作則,發(fā)出命令,聲音響亮,全班同學都很聽她的話,很有威信。真正像個小老師。學習勤奮,各項作業(yè)完成得很好,經常展示給同學們看,熱愛勞動,手腳勤快,是老師的好助手,望多看書,再認真些,不寫錯別字。就更上一層樓。
25,(張)該生是個上進心強、勤奮努力、嚴格要求自己的好學生。性格文靜,和同學們相處融洽、友好,有一張很純真可愛的臉??偸桥Φ刈屪约喊l(fā)言的聲音更響亮,努力地寫好每一個鋼筆字,努力地寫好每一篇作文,很讓老師感動,因為老師被她勇于鍛煉自己的心感動。擔任值日班長時,能把握住機會,以身作則,帶領同學們學習,管理能力得到鍛煉。成績優(yōu)秀。
26,(徐)該生是個勤快能干、性格溫和的好學生。樂于助人,能與同學友好地相處,在班上,像個大姐姐一樣地關心愛護新同學,很讓老師感動。做事情值得老師信任。擔任班干部,熱心為同學們服務,被評為“優(yōu)秀小管家”。是老師的好助手。學習比較勤奮,能及時地完成作業(yè),但有時會丟三拉四。望暑假多看書,靈活運用好詞佳句,不寫錯別字。爭取更上一層樓。
27,(鄭)該生聰明機靈,思維敏捷,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她總是眨著一雙靈活的眼睛,積極思考,然后第一個舉起手,回答問題時,總是聲音響亮,正確率高,聲音像小鳥一樣動聽,能給同學們以啟發(fā),問題難的,經常是她回答正確。比較嬌氣,說話有時奶聲奶氣的。各項作業(yè)能認真完成,摘抄讀書卡工整,寫的日記富有真情實感??偸切溥涞孛鎸ν瑢W和老師,很可愛。望假期里多練習寫鋼筆字。
28,(周)該生是個有學習潛力的孩子,當學習勤奮時,能認真完成作業(yè),認真做好摘抄好詞佳句的作業(yè),也能完成寫日記。但沒有恒心,注意力不夠集中,有時還有丟三拉四的現象發(fā)生,影響到聽課和改正作業(yè)。熱愛勞動,團結同學,遵守紀律,當老師看到你一點一滴地進步時,老師也為她感到高興。這學期,總體來說,有很大的進步,被評為進步獎。望揚長避短,暑假再努力。
29,(何)該生是個有學習潛力、富有上進心的好學生。能認真完成各項作業(yè),書寫的鋼筆字很美觀,讀書卡、日記展示給同學們欣賞,寫的《我的媽媽》很感人,很有真情實感,老師看了很感動,讀給同學們聽,大家也很受啟發(fā)。擔任值日班長時,以身作則,工作負責任,勇于鍛煉自己,提高了工作能力。望多看課外書,增長知識,再接再厲。
30,(林)該生是個很有上進心的女孩子。雖然基礎不夠好,但是能努力地趕上去,當老師看到她埋頭修改的時候,很受感動,因為她能用心地寫每一筆每一畫,字跡端正了,美觀了,真好。性格非常內向,不愛說話,不會貪玩,是個乖巧的孩子。希望假期里,多看課外書,能獨立自主,取長補短。
團結同學,尊敬教師,笑的時候最可愛。
31,(何)該生有一顆誠實善良的心,能樂于助人,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上課愛動腦筋,發(fā)言積極,口語表達能力有所提高,認真完成各項作業(yè)。學習勤奮,能珍惜時間背誦、復習功課,很努力,很讓老師感動。由于基礎不夠扎實,作文中有錯別字。但老師相信他一定能行,一定能改正過來,因為“有志者,事竟成?!彼且粋€很有志氣的孩子。也很有前途。是優(yōu)秀小管家和優(yōu)秀少先隊員。
32,(吳)該生為人誠實,團結同學,熱愛勞動,手腳勤快,很聽話。寫字端正、美觀,能一筆一畫地寫字,當認真完成日記的作業(yè)時,是最可愛的時候,因為日記內容寫得很具體、感人。學習有所進步。但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有時會丟三拉四,影響聽課和改正作業(yè)。望揚長避短,在暑假里能多看課外書,補缺補漏,打好基礎更上一層樓。
33,(莊)該生是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有表演天份,能和同學密切配合,表演歌舞節(jié)目,讓同學們一起欣賞,帶給同學們美的享受。認真完成各項作業(yè),讀書卡摘抄很工整,內容豐富。寫的日記目錄完整,字跡美觀,是同學們的學習榜樣。但做事情速度偏慢,有時,不能及時把完成的作業(yè)交上來,比別人慢半拍,望揚長避短,再接再厲。
34,(俞)該生是個很有學習潛力、積極向上的好學生。上課聽課認真,發(fā)言積極,努力地讓自己發(fā)言的聲音響亮,讓全班的同學都能聽得見,回答正確,有自己的見解,讓老師很感動。愛好廣泛,畫畫、唱歌、表演,樣樣行,當他表演一個舞蹈動作,全班同學跟著學的時候,帶給全體同學的是歡樂,擔任值日班長,責任心強,能力強,是老師的好助手。
35,(郭)該生思維敏捷,上課認真聽講時,能馬上開動腦筋,眼睛一眨一眨的,很可愛。然后高高地舉起了手,回答正確,給人以啟發(fā)。但聲音太小,像蚊子的聲音,不然,就更棒了。能認真完成各項作業(yè),書寫美觀,作文寫得很有真情實感,是同學們的好榜樣。熱愛勞動,每次大掃除,都積極帶好工具,把地板洗得干干凈凈。望再專心些。
36,(何)該生是個非常聰明、愛動腦筋的孩子,在課堂上,總是第一個開動腦筋,第一個舉手,而且回答正確,語言表達能力強,老師喜歡他的發(fā)言,也給其他同學以啟發(fā)。但美中不足的是,自控力不夠強,有時激動得舉手時都會離開自己的位置,上進心是強的。下半學期有進步,能有意識地、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受到表揚,老師也為他的進步而高興。擔任值日班長,有責任心。
37,(倪)該生是個有上進心的孩子,有學習潛力,學習勤奮,能認真完成各項作業(yè),摘抄讀書卡比較工整,但鋼筆字寫得不夠方正,有點縮頭縮腦的,要多練寫鋼筆字。聲音響亮,每天喊口令,是老師的好助手,成績有進步,還要再努力,要多看課外書,使日記內容更豐富、生動些。望再接再厲。團結同學,但要注意課間活動時的安全。